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与分析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对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气道炎症和高反应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30例和通气功能正常、体检健康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病例组患者给予规范、系统的糖皮质激素吸入治疗1年,观察和对比病例组患者治疗前后以及对照组支气管舒张实验、支气管激发功能检查以及痰诱导实验检查结果。结果治疗前,病例组嗜酸性粒细胞占其他炎症细胞的(7.16±3.2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07±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第1秒用力呼吸容积(FEV1)、第1秒用力呼吸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比例(FEV1/FVC)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治疗前后比较,提示气道反应性的FEV1-PD20逐渐升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道炎症水平的IL-5逐渐降低、IL-10逐渐升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经过糖皮质激素长期、规范化治疗,气道炎症得到有效控制、气道高反应性明显好转,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支气管扩张合并支气管哮喘患者表面激素吸入的安全性及疗效观察。方法将2016年2月~2017年2月在我院呼吸内科治疗的86例支气管扩张合并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给予二丙酸倍氯米松(必可酮)雾化吸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肺功能改善情况、血常规变化、气道高反应性变化。结果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为93.0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42%,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FEV1、PEF、FVC、FEV1/FVC较对照组明显好转,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粒细胞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气道阻力(Raw)、气道传导率(Gaw)、气道高反应性(BHR)较对照组明显改善,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支气管扩张合并支气管哮喘患者表面激素吸入治疗有良好效果,能显著改善气道炎性反应,增强肺通气功能,降低气道阻力和高反应性,且不良反应少,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缓解期支气管哮喘行气道反应性和肺功能进行测定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呼吸科门诊2015年10月~2016年6月符合本次实验的患者40例,将全部患儿自身的肺部功能施以评测,选出成果最优值即评测成果。选出第一秒呼吸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及最大呼气流量(PEF),V25%~75%的流速值,再进行支气管激发试验。结果通过对40例缓解期支气管哮喘儿童肺功能测定,肺功能患者异常31例,正常9例;而对患儿进行支气管激发试验中,其中阳性患者5例,阴性35例。肺功能异常组与肺功能正常组激发试验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气道高反应持续的时间较长,所以我们应该提早给予患者规范化治疗,需长期维持治疗;定期复查肺功能有助于指导缓解期治疗,从而降低患者气道反应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医药科学》2017,(9):78-80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成人支气管哮喘的疗效及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9月~2016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68例成人支气管哮喘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对症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药口服,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疗效、肺功能改善情况、血CRP、SAS评分、SDS评分、气道高反应性变化等。结果治疗组临床有效率为94.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治疗组治疗后PEF、FVC、FEV1/FVC较对照组明显好转;治疗组治疗后CR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治疗组治疗后SAS评分、SDS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治疗组治疗后气道阻力(Raw)、气道传导率(Gaw)、气道高反应性(BHR)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各指标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效果良好,能显著改善气道炎性反应,增强患者肺通气功能,抑制哮喘发作,降低气道阻力和高反应性,且利于其焦虑、抑郁情绪的缓解,全身炎症状态得到显著缓解。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晚发支气管哮喘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功能及气道反应性。方法选取晚发支气管哮喘(晚发哮喘组)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组)患者各55例,并检测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以及气道反应性。结果两组患者的最大呼气流量(PEF)、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MEF)、气道阻力(Raw)1、Raw2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功能检查以及气道反应性检测均可用于鉴别诊断晚发支气管哮喘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准确性较高,可指导后期临床治疗,应用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晚发支气管哮喘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功能及气道反应性比。方法晚发支气管哮喘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各45例,检测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及气道反应性比。结果两组患者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大呼气流量(PEF)、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MEF)、气道阻力(Raw1)、Raw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PD组肺气肿发生率高于晚发哮喘组(P〈0.05)。结论肺功能检查与气道反应性检测,对于晚发支气管哮喘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准确诊断治疗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作为制定治疗方案的依据,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激素吸入治疗对支气管扩张合并支气管哮喘的临床反应性。方法将40例支气管扩张合并支气管哮喘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基础上加用激素吸入,观察用药后两组患者的症状改善、肺功能指标:第1秒最大呼气量(FEV1)、FEV1/FVC%、峰流速(PEF)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肺功能各指标(FEV1、FEV1/FVC%、PEF)明显改善(P<0.01)。结论支气管扩张合并支气管哮喘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激素吸入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通气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血清YKL-40检测支气管哮喘患者,以此分析采用血清YKL-40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20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设立为研究组,同时间阶段选择200例正常人群为对照组;对所有研究人员进行血清YKL-40检测,并对比血清YKL-40水平、其他血清学指标水平和肺功能指标水平。结果研究组的血清YKL-40(50.56±12.11 ng/mL)、Ig E(100.09±90.12)ng/m L、IL-4(34.44±20.01)pg/m L、Eos(6.77±2.11)%均比对照组更高,且研究组的肺功能指标FVC、FEV1、FEV1/FVC分别为(79.99±13.33)%、(76.66±15.55)%(、0.77±0.16)低于对照组,P <0.05,差异性显著。结论支气管哮喘患者进行血清YKL-40检测,具有十分肯定的临床检测意义,其参与了支气管哮喘气道炎症与气道高反应性及其气道重塑。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新型KATP 通道开放剂 (KATPCO )iptakalim对哮喘豚鼠气道重塑、气道高反应性的作用。方法 :卵蛋白 (OA)制作哮喘模型 ,地塞米松组在吸入OA前先给予地塞米松 ;iptakalim高剂量治疗组和低剂量治疗组每天吸入OA前分别灌胃给Ipt0 .75mg·kg-1和 1.5mg·kg-1。用多道生理记录仪记录豚鼠气管螺旋条对不同浓度组织胺的收缩反应性 ;用图像分析仪测定细支气管内周长 (PI)、管壁面积 (WA)、管壁平滑肌面积 (SA) ,PI对WA、SA进行标准化 ,分别以WA PI、SA PI表示。结果 :组织胺可使各组豚鼠气管螺旋条产生剂量依赖性收缩。哮喘组豚鼠气管螺旋条对组织胺的收缩反应明显高于正常组 (P <0 .0 5 ) ;iptakalim(灌服 ) 0 .75、1.5mg·kg-1均具有同雾化吸入地塞米松相似的降低气管螺旋条收缩反应效果 (P >0 .0 5 )。对无软骨且平滑肌成环的细支气管图像分析显示 ,哮喘组豚鼠支气管壁面积 (2 9.8± 4 .5 μm2 ·μm-1)及支气管平滑肌面积(11.7± 4 .7μm2 ·μm-1)较正常对照组 (13.2± 5 .7,4 .4± 2 .1μm2 ·μm-1)增大 (P <0 .0 1) ,iptakalim使豚鼠管壁厚度和平滑肌厚度明显下降 ,与正常组比较差异不显著 (P >0 .0 5 )。结论 :口服新型KATP 通道开放剂iptakalim可抑制哮喘豚鼠气道高反应性和气道壁的重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 1受体拮抗剂 (IL 1ra)与哮喘的气道高反应性 (AHR)的关系。方法 :正常豚鼠 ,先腹腔注射卵清蛋白 (OA)致敏而后雾化吸入OA激发豚鼠哮喘 (哮喘组 ) ,激发前 30min静脉注射IL 1ra 1mg·kg-1(哮喘 IL 1ra组 ) ,测定豚鼠的气道反应性 (组胺的PC2 0 值 ) ,并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ALF)进行细胞总数计数及分类记数。结果 :哮喘 IL 1ra组PC2 0 值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显著高于哮喘组 (P <0 .0 1) ;BALF中的中性粒细胞 (NES)的百分比显著低于哮喘组 (P <0 .0 1)。所有豚鼠均存在 IgPC2 0 值与BALF中的NES的百分比呈正相关 (r =0 .95 ,P <0 .0 0 1)。结论 :IL 1ra能降低AHR ,其机制可能与IL 1ra减少NES的浸润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晚发支气管哮喘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及气道反应性。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8月~2013年4月收治的54例晚发支气管哮喘患者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每组各27例,对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进行检测,主要包括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0)、气道阻力(Raw)、最大呼气中断流量(MMEF)、最大呼气流量(PEF)以及残气容积/肺容量(RV/TLC)等。运用潮气量法对气道反应性进行测定,将醋甲胆碱作为激发试剂。结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MMEF、FEV1.0低于晚发支气管哮喘患者(P〈0.05);晚发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气道可逆性高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P〈0.05)。结论对晚发支气管哮喘患者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功能进行检查,对气道反应性进行测定,能够提高诊断准确性和鉴别力,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COPD)气道反应性测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测定63例符合诊断标准的COPD患者的气道反应性,并按其结果分为气道高反应(HBR)组33例和气道反应性正常(NBR)组30例,分析两组的临床特点。结果HBR组中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慢喘支)12例,NBR组中慢喘支5例,进行两样本率的χ2检验(P<0·05);HBR组COPD合并哮喘21例,NBR组中COPD合并哮喘6例(P<0·01)。另外,所有研究对象均于第1次肺功能检查后,吸入布地奈德干粉剂,1喷/次,2次/d,持续3个月后再做第2次肺功能检测,对比研究对象用药前后2次的FEV1、FEV1%、MMEF、MVV,HBR组肺功能下降明显延缓。结论部分COPD患者存在气道高反应性,对此类患者吸入激素治疗,有延缓肺功能下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吸入呋塞米对支气管哮喘病人气道反应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吸入呋塞米对支气管哮喘 (哮喘 )病人气道反应性的影响。方法 :缓解期哮喘病人4 0例 ,随机分为A ,B 2组 ,每组各 2 0例。试验分 2次隔日交叉吸入 0 .9%氯化钠注射液 4mL或呋塞米 4 0mg后予组胺吸入激发试验。结果 :2组病人吸入 0 .9%氯化钠注射液后的组胺PC2 0 FEV1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吸入呋塞米后的组胺PC2 0 FEV1差异亦无显著意义 (P >0 .0 5) ;但 2组病人吸入呋塞米后的组胺PC2 0 FEV1均显著高于其吸入0 .9%氯化钠注射液后的组胺PC2 0 FEV1(均P <0 .0 5)。结论 :吸入呋塞米可抑制哮喘病人的气道高反应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黄芪注射液配合常规疗法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108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联用黄芪治疗组(黄芪治疗组),黄芪治疗组在常规疗法的基础上联用黄芪注射液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并检测肺活量(FVC)、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高峰呼气流速(PEF)反映患者气道反应性的3项指标在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 黄芪治疗组显效率为68.42%,常规治疗组显效率为52.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芪治疗组FVC、FEV1和PEF治疗前后改善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或<0.01).结论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用黄芪注射液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这与黄芪注射液能明显降低患者的气道高反应性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 - 8(IL- 8)在支气管哮喘变态反应性炎症中具有的调节作用。方法 对 30例急性发作期支气管哮喘患者 ,30名正常对照者血浆 IL- 8浓度进行测定 ,并同时做肺功能检测一秒用力呼气容积 (FEV1 ) ,白细胞介素 - 8测定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 (EL ISA)。结果 支气管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血浆白细胞介素 - 8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0 .0 1)且与 FEV1 水平呈显著负相关 (r=- 0 .6 12 4,P<0 .0 0 5 )。结论 哮喘患者发作期血浆 IL - 8增多 ,它与哮喘免疫炎性细胞上的受体结合 ,趋化和激活炎性细胞 ,参与和调节炎性细胞在气道内的浸润 ,促进气道炎症的形成和气道高反应性的形成。哮喘病人血浆 IL- 8增高 ,与 FEV1 呈显著负相关 ,可作为哮喘急性发作的血清学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孙培莉  黄斌  陈家胜 《江苏医药》2000,26(9):675-676
目的 观察肺通气功能正常的支气管哮喘患者气道炎症对呼吸音的影响。方法  33例肺通气功能正常的缓解期哮喘患者及 15例健康对照组在标准气流下采集呼吸音 ,呼吸音功率谱经快速傅立叶转换 (FFT)。结果 支气管哮喘患者呼气相呼吸音强度 (LSI)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 ,而其最大功率频率 (PF)、曲线下四等份处频率 (Q2 5、Q50 、Q75)在吸、呼气相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 <0 0 5 )。结论 即使支气管哮喘患者肺通气功能正常 ,在标准气流下肺音图仍可反映气道炎症导致的形态改变 ,是一种新的、灵敏的临床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雾化吸入(布地奈德雾化混悬液+特布他林雾化液)对支气管哮喘患者治疗的影响。方法:将4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0例,对照组2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应用布地奈德+特布他林雾化吸入与对照组布地奈德气雾剂比较。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在临床症状及治疗后肺功能指标:1秒钟用力呼气量/1秒钟用力呼气量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1秒钟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FEV1/FVC%)、最大呼气峰流速(P EF)改善率两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 5)。结论:布地奈德+特布他林可使中小气道得以扩张且起效快、维持时间长,疗效优于布地奈气雾剂是目前较理想的支气管扩张剂。  相似文献   

18.
支气管激发试验在儿童哮喘治疗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随访支气管哮喘患儿肺功能及气道反应性,了解哮喘患儿的症状/肺功能与气道炎症之间的关系,为哮喘规范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32例7~14岁、规范吸入糖皮质激素(ICS)治疗的支气管哮喘患儿的进行肺功能、组胺激发试验检查,评估患儿症状/肺功能与气道反应性的关系.结果经过规范治疗,非发作期的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25%和50%肺活量用力呼气流速(FEF25和FEF50)占预计值的百分比在吸入治疗后比治疗前的有显著改善(P<0.01);FEV1在治疗3个月后完全恢复正常;而小气道通气功能异常要到1年才完全恢复;气道高反应性治疗前后也有显著改善(P<0.01),但2年后组胺激发试验阳性率仍达72%,均为轻度气道高反应.结论哮喘缓解期,虽然症状消失,肺功能检测接近正常,但大部分患儿组胺激发试验持续阳性,说明气道炎症持续存在.定期复查肺功能及支气管激发试验是指导临床治疗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9.
孟鲁司特对哮喘患儿IL-5、IL-10及肺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柯友建 《中国药师》2010,13(2):259-261
目的:探讨孟鲁司特对哮喘患儿血浆白介素-5(IL-5)、白介素-10(IL-10)的水平及肺功能、气道反应性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吸入激素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孟鲁司特片5mg,po,qn,连用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哮喘患儿肺功能和气道反应性的变化,并检测血浆IL-5、IL-10和IgE水平的变化。结果:两组哮喘患儿治疗3月后肺功能指标FEV1、PEF、FEF25和FEFSO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患儿气道对组胺的反应阈值Dmin明显升高,气道对组胺的反应性Rrsc降低。两组患儿治疗前血浆IL-5、IL-10和IgE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治疗3个月后血浆IL-5和IgE水平明显下降,IL-10水平明显上升。结论:孟鲁司特治疗哮喘的临床疗效确切,能明显降低患儿的气道高反应性和改善肺功能。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IL-10水平,下调IL-5水平。从而抑制嗜酸性粒细胞在气道聚集,减少IgE分泌,达到抑制气道炎症,缓解气道痉挛,降低气道高反应性,改善肺功能。  相似文献   

20.
陈明  代秀梅 《淮海医药》2006,24(3):185-186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支气管舒张试验误差的原因.方法选择165例具有气流阻塞症状的COPD患者和支气管哮喘患者做支气管舒张试验,分别测定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前、后的用力呼气量(FVC)及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并统计.结果90.7%支气管哮喘患者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后,肺功能明显改善,说明气流阻塞可逆程度较大,意义显著(P<0.01);COPD患者试验后仅8.7%肺功能明显改善,91.3%支气管舒张试验阴性,气流阻塞可逆程度小,变异性也小,无意义(P>0.05).结论大部分COPD患者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肺功能应有所改善[1,2],但因COPD患者气道的病理特点,外界因素及复杂的临床过程,造成试验结果与理论有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