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注视视频终端对视觉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Qu XM  Chu RY  Wang L  Yao PJ  Liu JR 《中华眼科杂志》2005,41(11):986-989
目的 了解短期注视视频终端(VDT)对视功能和眼生理的影响。方法 选择21名受试者,进行持续1h的计算机操作(注视VDT),操作前后分别行验光、调节幅度、集合近点、AC/A、远及近距离水平隐性斜视、正负融像性聚散能力、泪膜破裂时间(BUT)及像差测定,并与该组受检者近距离书本阅读进行比较。结果 VDT操作后受试者较近距离书本阅读更易出现调节幅度降低、集合近点远离、近距离外隐性斜视幅度增加,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DT可使BUT缩短,像差增加,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C/A、正负融像性聚散能力、远距离隐性斜视幅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DT操作较书本阅读更易对人视觉功能产生影响,VDT操作可对泪膜性状和视觉质量产生暂时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眼局部联合全身综合治疗视频终端(VDT)综合征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7-08/2018-05在我院眼科就诊的VDT综合征患者62例124眼,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1例62眼。对照组患者给予人工泪液点眼,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耳穴压豆及眼周穴位联合全身中医推拿治疗,治疗期间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健康宣教。两组患者均以治疗2wk为一疗程。所有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wk行症状评分及屈光矫正基础下的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调节反应、集合近点和调节性集合与调节的比值(AC/A)检查,比较治疗前后各参数变化并评价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评分、调节灵敏度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调节幅度、集合近点也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眼局部联合全身综合治疗能有效改善VDT综合征患者的调节和集合功能,缓解VDT综合征患者的眼部及全身疲劳症状。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视频终端防护镜(蓝、紫光滤过镜)缓解长期操作视频终端引起的视疲劳的效果。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将在浙江省人民医院超声科工作的60 例(26~45 岁)符合视疲劳诊断的长期视频终端操作者随机分为2 组,实验组30 例和对照组30 例。实验开始时,2 组受试者常规医学验光后配戴普通非球面眼镜,在视频前工作1 h后开始测量双眼视功能和泪膜破裂时间(BUT),最后进行视疲劳问卷评分。随即实验组配戴视频终端防护镜,对照组配戴普通非球面眼镜进行对比敏感度(CS)测量。2组配戴各自的眼镜3个月后,在视频前工作1 h后做双眼视功能和BUT检测,并再次进行视疲劳问卷评分。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配对t 检验、卡方检验进行比较。结果:实验开始时,实验组明环境带眩光中低频率光栅CS(1.0 cpd、1.7 cpd、2.6 cpd)显著高于对照组(t =2.181、2.012、2.088,P <0.05),暗环境下低频率光栅CS(1.0 cpd、1.7 cpd)显著高于对照组(t =2.220、2.558,P <0.05)。无眩光时,实验组在明、暗环境下低频率光栅CS(1.0 cpd、1.7 cpd)高于对照组(明:t =2.123、2.530,P <0.05;暗:t =2.433、2.140,P <0.05)。实验组配戴视频终端防护镜3 个月后,调节幅度(AMP)、调节灵敏度和BUT值显著增高(t =-2.735、-3.281、-2.249,P <0.05),集合破裂点(NPC)显著移近,近距外隐斜值减少,视疲劳评分显著降低(t =3.049、1.369、3.754,P <0.05)。对照组配戴普通非球面眼镜片3个月后,AMP、NPC、调节灵敏度、远/近距隐斜量和BUT值变化均不明显,视疲劳评分并 无显著降低。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前后调节性集合/调节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戴镜3 个月,2 组受试者不良反应构成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3个月的观察,视频终端防护镜(蓝、紫光滤终端过镜)较普通框架眼镜能提高低、中频率CS,改善配戴者双眼视功能,提高BUT,缓解长期操作视频引起的视疲劳,配戴过程中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注视视频终端对眼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长时间注视视频终端(video display terminal,VDT)对眼健康的影响,并提出预防对策。方法:对长时间连续注视VDT者视功能、屈光状态及眼进行检查,测定调节幅度、集合近点,并与很少或不操作VDT者的同样检查或测定情况进行对比。结果:长时间连续注视VDT者,其眼的健康比非注视VDT者更容易出现眼痛、眼胀、视物模糊、视力下降等视疲劳现象,并且随注视时间的延长,视疲劳的倾向更明显,调节幅度降低,集合近点远离。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时间连续注视视频终端较阅读书本等界面更易对眼产生负面影响,应加强预防VDT性眼健康损害。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调查视频终端用户视疲劳产生原因的特点,探讨如何注意劳动保护。方法收集我院门诊就诊、有眼疲劳主观感受的患者185例,其中视频终端用户109例,其他行业工作者76例,详细询问病史和眼部检查,进行病因分析。定量资料组问比较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结果年龄、性别、主观症状、眼位功能、配镜情况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日作业时间、屈光检查、泪液分泌功能两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视频终端用户组日视作业时间高于其他行业组;屈光检查结果显示,视频终端用户组屈光不正高于其他行业组;视频终端用户组泪液分泌功能障碍更严重。  相似文献   

6.
电脑终端视疲劳109例的眼症状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操作电脑终端 (videodisplayterminal ,VDT)过久有时会头昏、头胀、颈和腰背酸痛、四肢酸麻、食欲减退 ,便秘和视疲劳 ,称为VDT综合征 (videodisplayterminalsyndrome)。其视疲劳的表现主要有眼干、眼酸、眼痛、视力减退、假性近视等[1,2 ] 。我们于 1998~ 2 0 0 0年对 10 9例电脑终端操作者进行初步调查 ,对他们的部分眼部表现统计分析如下。临床资料随机调查操作VDT 2年或 2年以上 ,平均每日 2小时或以上者 10 9例。其中男 79例 ,女 3 0例。年龄 2 1~ 40岁。大学生 3 9人 ,银…  相似文献   

7.
尤宇一  袁非 《眼科研究》2007,25(7):554-556
过度使用计算机会出现视频终端(VDT)综合征。VDT综合征的病理生理机制主要包括屈光与调节机制(波前像差改变、调节痉挛等)、眼表机制(泪膜功能异常)和眼外机制(人体工程学)。基于VDT综合征病理生理学的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如微环境镜片(MEGS)、泪液替代、减反射膜(AR-films)等。就VDT综合征的病理生理学及治疗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视屏终端综合征与干眼症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视屏终端综合征(visual display terminal,VDT)与干眼症的关系,并分析视屏操作时间对它的影响。方法:对符合干眼诊断标准的60例VDT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和眼科常规检查,作为可疑干眼的观察组,取年龄与之匹配的正常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做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merⅠtest,SⅠt)、泪膜破裂时间检查(break uptime,BUT)、角膜荧光素染色(fluorescent,FL)、结膜细胞印迹学检查(impression cytology,IC),分析观察组的症状、病因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比对照组SⅠt试验,BUT,IC均显著降低,观察组症状的严重程度与每日VDT操作时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VDT是干眼的相关危险因素,且VDT的症状严重程度与VDT使用电脑时间相关。  相似文献   

9.
视屏终端作业对视疲劳影响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视屏终端(VDT)作业者视疲劳的个人防护。方法 对VDT作业人员328例进行职业史,既往史,工作情况,工作环境,特别是眼部自觉症状等问卷调查并统计分析。结果 发现89.6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视疲劳症状,其中患者慢性结膜炎者症状较严重,近视者眼疲劳症状较明显,多数近视程度不断发展,还有新出现近视者。近视者作业时均戴原配戴的远用矫正眼镜,大多连续作业3~4小时。结论 建议工作30分钟到1小时后应稍作休息,望远处;建议配用中距离眼镜,工作距离以50~70cm为佳。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视频终端性视疲劳的分析与健康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青少年视频终端(VDT)视疲劳的临床特点,探讨其治疗原则及早期健康干预的措施。方法对137例青少年VDT视疲劳进行病史、眼科检查及治疗情况的分析。结果长时间操作VDT的青少年会出现视疲劳。屈光状态为近视89例(64.96%),远视17例(12.41%),正视31例(22.63%)。眼调节灵活性减弱11例(8.03%),平均泪液分泌量减少43例(31.39%),泪膜破裂时间缩短32例(23.36%)。结论青少年VDT视疲劳者逐渐增多,临床症状轻重不。屈光不正、眼干燥症、调节异常等临床症状更明显。其治疗原则为病因治疗,对症治疗和健康干预。制定健康干预的具体措施。从而有效的防治青少年VDT视疲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视疲劳的病因,探讨其治疗方法.方法 前瞻性系列病例研究.103例视疲劳患者,检查其眼前后节、远近隐斜、水平聚散力、集合近点、调节性辐辏/调节值、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相对调节、调节反应,对视疲劳症状进行评分,分析视疲劳的原因.针对病因给予矫正屈光不正、调节辐辏训练、配戴三棱镜、药物治疗.评价这些治疗对视疲劳的治疗效果.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103例视疲劳患者性别比为男∶女=1∶1.5.其病因分别是:屈光不正38例(36.9%),干眼症26例(25.2%),肌性视疲劳29例(28.2%),调节性视疲劳10例(9.7%).治疗前视疲劳评分为(4.8±0.7)分,治疗后症状缓解,评分为(2.0±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0.P<0.01).结论 视疲劳常见病因是屈光不正、辐辏异常、干眼症、调节异常,治疗方法主要有矫正屈光不正、视觉训练、配戴三棱镜、药物对症治疗等.  相似文献   

12.
计算机操作者的视疲劳调查和眼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计算机视屏显示终端(VDT)操作者的视疲劳的情况和他们所用眼镜的问题。方法:对VDT操作者109例的视疲劳情况进行调查。并对已配35副眼镜测定镜片的屈光度、眼镜的瞳距,对使用眼镜者进行验光。结果:VDT操作者109例中有视疲劳共65例(59.63%)。所检测的35副眼镜均为远用眼镜,不适合VDT操作距离使用。结论:VDT操作者视疲劳发生率较高。如改用双焦点或渐进多焦点镜片可能有助于减轻视疲劳。  相似文献   

13.
最近研究显示眼表引发免疫炎症反应的部分原因是眼表存在一类称为Toll样受体(TLRs)的蛋白家族。TLRs在眼部的表达受到感染和各种炎症环境的影响,例如单疱病毒、细菌、真菌性角膜炎,变态反应性结膜炎和干眼综合征。TLRs信号通路对抗原递呈细胞和T细胞介导的免疫炎症反应的激活起重要作用。近些年随着眼科学的发展,对TLRs在干眼发病机制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现就TLRs的结构与配体,TLRs的信号转导路径,TLRs在眼表中的表达位置及表达模式,以及与干眼的相关性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过去20年我国干眼流行病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与国际研究水平还有不小差距。亟需开展一批高水平的干眼流行病学研究项目,揭示我国干眼人群的流行病学分布特征和危险因素;加强干眼的诊断研究,建立适合本国患者流行病学调查的统一及快速的评价与诊断指标;提高眼科临床医生对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视程度,加强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培训;贯彻慢性疾病的三级预防策略,建立干眼健康教育和卫生保健体系;对有价值的干眼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价并进行成果转化应用于临床实践,服务于干眼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估带有特殊细菌滤过装置的、无需添加防腐剂的滴眼液瓶装载的自体血清治疗干眼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前瞻性队列研究。共纳入60例干眼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常规制备自体血清后,均不添加防腐剂,一组装载于带有特殊过滤装置滴眼液瓶(装置瓶组),另一组装载于普通瓶(普通瓶组)。开启后装置瓶使用期限为14 d,普通瓶为3 d。2组参与者在用药前和用药后2、4周均行表面麻醉后的Schirmer Ⅰ试验(主要疗效指标)、干眼症状问卷表、泪膜破裂时间和角膜荧光素染色检测来评估自体血清疗效。另采用家兔60只,2组各30只,装置瓶和普通瓶自体血清开启后按常规方法给家兔点眼,使用后第3、7、14、21天行瓶中血清细菌培养检测污染率。数据分析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和基于秩次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 30瓶普通瓶中,第3、7、14与21天分别有0、2、4、12瓶污染;30瓶装置瓶中,均未出现污染。4周治疗时期内,2组间表面麻醉后Schirmer Ⅰ试验、干眼症状评分、泪膜破裂时间和角膜荧光素染色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带细菌滤过装置的滴眼液瓶可以有效降低自体血清污染风险,在不影响临床疗效的前提下延长单包装制剂使用期限。  相似文献   

16.
白内障患者手术后干眼不应忽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un XG  Shi YY  Zhang C 《中华眼科杂志》2008,44(4):291-292
白内障患者手术后发生干眼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注意.白内障患者术后干眼可分为早期(可逆性)干眼和慢性(不可逆性)干眼,前者术前泪液分泌功能多为正常,由于手术及术后用药等因素的影响,术后泪液分泌暂时性减少,随着相关因素的去除,其功能可以恢复正常;后者术前已患有干眼,或泪液分泌功能处于"边界状态",手术及术后相关因素加剧了泪液分泌的异常,甚至造成眼表组织的异常.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理术后干眼,对维持眼表稳定性和更好地恢复视力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眼睑刷上皮病变与干眼相关性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Yan XM  Liu S  Li HL 《中华眼科杂志》2008,44(5):436-441
目的 探讨眼睑刷上皮病变(LWE)在不同人群中的患病率和影响因素及其与干眼的相关性.方法 为患病率研究.选择2006年9月至2007年3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眼科就诊的141例(141只眼)患者,根据有无干眼症状及常规干眼检查(泪膜破裂时间、Schirmer I 试验及角膜荧光素染色)结果将患者分为3组:A组60例(60只眼,无干眼症状且常规干眼检查阴性)、B组51例(51只眼,有干眼症状且常规干眼检查阴性)及C组30例(30只眼,干眼组).再根据是否配戴角膜接触镜,将A组分为A1(不戴镜,30例,30只眼)和A2(戴镜,30例,30只眼)亚组,将B组分为B1(不戴镜,21例,21只眼)和B2(戴镜,30例,30只眼)亚组.行荧光素钠和丽丝胺绿染色,观察眼睑刷的病变情况,依病变程度将其分为0~3级.B组中23例(23只眼)LWE患者和C组30例(30只眼)患者行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并分级.各组间年龄比较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各组的LWE患病率及染色分级比较均采用卡方检验;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测结果比较采用秩和M-W检验.结果 A、B及C组中LWE患病率分别为18.30%(11例)、86.3%(44例)及100.0%(30例);其中A,亚组、A2亚组分别为13.3%(4例)和23.3%(7例),B1亚组、B2亚组分别为81.0%(17例)和90.0%(27例).A、B及C组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8.256,P<0.01).戴镜组(A2业组和B2哑组)分别较不戴镜组(A1亚组和B1亚组)的LWE患病率高,但二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02,P=0.253;X2=0.854,P=0.301).B组中LWE患者印迹细胞染色结果分别为:0级17例(74.0%),1级6例(26.0%),无2级和3级;C组的印迹细胞染色结果分别为:无0级,1级12例(40.0%),2级15例(50.0%),3级3例(10.0%),两样本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W=36.0,P<0.01).所观察的141例患者中,有LWE者85例,无LWE者56例.有LWE的患者中,单纯荧光素钠染色阳性16例(18.8%)、单纯丽丝胺绿染色阳性12例(14.1%)、两者均阳性57例(67.1%).结论 在有干眼症状但常规干眼检查阴性的人群中LWE患病率很高.LWE可能是十眼的早期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白介素1β(IL-1β)在干眼患者眼表的表达,及其与干眼症状、体征的相关性,阐明IL-1β在干眼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临床试验研究.选取2012年9月至2013年2月来山西省眼科医院就诊的干眼患者30例(60眼,干眼组),无干眼症状体征且年龄与性别构成匹配的个体15例(30眼)作为对照组.所有受检者均做如下检测:眼表失衡指数(OSDI)干眼调查问卷、泪液分泌试验(SIT)、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钠染色、结膜丽丝胺绿染色.同时应用印迹细胞法收集所有2组对象球结膜上皮细胞,分别进行免疫组化染色,以及实时PCR检测结膜细胞中IL-1β的基因表达.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Spearman相关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干眼组与对照组OSDI评分值分别为24.1±2.2、14.3±1.3;SIT分别为(4.13±1.68)mm、(10.53±0.74) mm;BUT分别为(4.17±1.10)s、(8.80±1.21)s;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评分值分别为4.3±1.5、0.6±0.5;结膜丽丝胺绿染色评分值分别为5.7±2.0、1.9±1.4.干眼组与对照组以上5个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23、-19.88、-18.20、12.85、9.62,P<0.05).干眼组IL-1β相对基因含量为0.65±0.37,对照组为0.22±0.06,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1,P<0.05).干眼组IL-1β在结膜上皮细胞中的表达与OSDI评分、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评分、结膜丽丝胺绿染色评分呈正相关(r=0.81、0.58、0.48,P<0.05),与SIT、BUT结果呈负相关(r=-0.43、-0.45,P<0.05).通过免疫组化法染色,在干眼患者结膜细胞中可见棕褐色颗粒,而在正常人群中未见棕褐色颗粒.结论 IL-1β作为炎性介质不仅参与了干眼的发病,与干眼的严重程度相关,同时也引起了眼表的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