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分析早期Vogt-小柳原田病(VKH)的临床特征和治疗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2015年4月本院收治的VKH患者27例作为研究对象,共54眼,进行常规视力、裂隙灯检查、间接眼底镜、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检查,并给予激素治疗,随访观察半年,总结分析眼底病变特征及治疗效果。结果:眼底表现为视乳头水肿、视网膜水肿、浆液性视网膜脱离;FFA表现为早期针尖样强荧光点,晚期视盘渗漏及视网膜多湖状荧光素积存。OCT表现为神经上皮层多发性脱离。激素治疗后患者视力均明显提高。结论:眼底表现、FFA、OCT等有助于早期VKH的诊断,早期系统规范化的激素治疗,可有效控制炎症,改善视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VKH)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表现。方法:对20例(40只眼)患者的眼部表现及FFA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患者均有双眼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的多发性渗漏,36只眼形成多囊样荧光素积存的特征性外观,8只眼视盘表面辐射状毛细血管渗漏,6只眼视盘及周围有条状出血遮蔽荧光,视网膜中央血管系统未见受累。结论:VKH的FFA特征为RPE的多发性渗漏,多有囊样荧光素积存的特征性外观。  相似文献   

3.
节段状视网膜动脉周围炎黄红深,孙洪臣(大连市三院眼科)(附属一院眼科)李树星(山东德州中医院眼科)在罹患葡萄膜炎的病例中,偶可发现眼底视网膜动脉血管壁存在有白或黄白色混浊斑,将血柱段隔遮挡,呈节段状或串珠样分布,称为节段状视网膜动脉周围炎(segme...  相似文献   

4.
急性视网膜坏死起始于急性发作的眼前、后节的葡萄膜炎,继之出现视网膜脉管炎,视网膜坏死及多发裂洞形成,视网膜脱离,视力丧失。其病因不明,发病急骤,治疗困难,预后极差。近年来国内已有陆续报告,并逐步提高了本病的认识。现将我们所遇1例论述如下。典型病例分析患者男,30岁,大量饮酒后,次日右眼红痛,视力模糊,本引起注意,一周后,病情加重,于1993-01-17日入院。既往健康,无眼病史。视力右眼回.2,左眼指数/30CM,双眼眼压正常。左眼混合性充血(抖),角膜透明,羊脂状KP(+t),Tandall氏征(川),玻璃体严重混浊…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高血压视网膜病变扫病机制及卡托普利防治高血压视网膜的治疗机制。方法 应用光镜定量酶组织化学方法对正常京都在鼠(正常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高血压组)和卡托普利终身用药治疗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用药组)的视网膜组织的Ca^2+-ATP酶的分布和活性进行定量观察。结果 Ca^2+-ATP酶在正常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主要分布在杆锥细胞层内节,外核层和节细胞神经纤维层,上述三层Ca^2+-ATP酶活  相似文献   

6.
黄静霞  贺自力 《医学文选》1995,16(6):466-467
对妊高征158例进行跟底检查,发现视网膜病变89例(56.33%)。眼底的表现主要有视网膜小动脉痉挛,其次为水肿、渗出、出血等,分析发现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及严重程度与高血压、蛋白尿、水肿等关系密切,红血球压积及血浆粘度关系不大。妊高征性视网膜病变具有可逆性,治疗或终止妊娠可使病变消失。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脂质代谢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检测168例糖尿病病人血清中的总胆固醇(CH)、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100(ApoB100)和脂蛋白(a)[Lp(a)];并同时观察这些病人的视网膜情况。结果伴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人血清中的总胆固醇、LDL-C和Lp(a)较不伴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人明显增高,而HDL-C、ApoA1和ApoA1/ApoB100比例则较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人明显降低。经Logistic回归分析,总胆固醇、HDL-C和ApoA1/ApoB100作为独立的因素仍然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结论脂质代谢的异常,可能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和加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彩色多普勒检测糖尿病对眼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患者重要的致盲性并发症,其进展与微血管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及视网膜缺血缺氧有着密切的关联。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具有直接显示血管病变的解剖结构上的改变,同时能够提供丰富的血流动力学信息的功能。因而,为探讨糖尿病对眼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对糖尿病患者眼动脉(OA)、睫状动脉(PCA)和视网膜中央动脉(CRA)的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无视网膜病变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眼底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65例(130只眼)无视网膜病变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眼动脉(OA)、视网膜中央动脉(CRA)、睫状后动脉(PCA)的收缩期血流峰值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及阻力指数(RI)。选择同期65例(130只眼)无2型糖尿病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结果 2型糖尿病组OA、CRA、PCA的PSV和EDV均低于对照组(P〈0.01),RI均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无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已经存在血流动力学异常,彩色多普勒超声为早期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测定糖尿病病人的视网膜形态,并分别比较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 non-diabetes retinopathy , NDR)及非增殖期( non-prolif-erative diabetes retinopathy , NPDR)的视网膜形态上的变化,评价在不同分期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iabetic-retinopathy , DR)变化的严重程度。方法:选取50~71岁的老年正常人40人40只眼进行OCT测定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作为OCT测定的视网膜正常形态的参考值;收集已确诊为2型糖尿病患者相关病例资料,并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确定分期后,在标准状态下行OCT检查,选取71人中的71只眼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于糖尿病这个危险因素,视网膜的功能在渐进性的下降,黄斑区神经上皮层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 NDR)中变化不是很明显,而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非增殖期( NPDR)的确变厚明显,有统计学意义。结论:OCT测定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区域的形态改变在疾病的早期观察、随访和进一步治疗的选择上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Kozak  I.  Bartsch  D.  -U.  Cheng  L.  Freeman  W.  R.  曹绪胜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06,2(9):16-16
目的:观察棉絮状白斑(CWS)及眼底检查CWS消退后视网膜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扫描(OCT)的光学特征。设计:观察性病例报道。方法:对4例(4只眼)由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高血压导致的视网膜病变患者进行研究。运用Stratus OCT 3000型以单线模式对急性期、消褪期CWS和邻近的正常视网膜组织进行扫描。按眼底照相的结果进行OCT扫描时CWS的定位,并对视网膜组织的反射图像进行比较。结果:正常视网膜组织、活动CWS区域的视网膜组织和CWS已经消退的视网膜组织的反射率存在差异。令人意外的是,在CWS已经消退的区域,OCT显示存在1个持续的高反射焦点区,表明OCT可以显示视网膜神经胶质增生。结论:即使在眼底检查CWS已完全消退,其在OCT检查中仍表现为持续高反射图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实验性光损伤大鼠视网膜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取健康成年SD大鼠40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CON)、光损伤后1天(D1)、3天(D3)、5天(D5)组,每组10只。D1、D3、D5组大鼠采用4178Lux照度的可见光进行12小时间歇光照射,连续3天,总计36小时,然后在正常环境中分别饲养1天、3天、5天。灌流固定,摘取眼球,制成超薄切片,应用电镜技术方法进行研究。结果:正常大鼠视网膜组织结构层次清楚,染色均匀,细胞形态规整。光照后1天,光感受器外节膜盘叠状结构解离,外核层核染色质开始固缩。光照后3天,视网膜内节线粒体肿胀,空泡性变,外核层核染色质向中心聚集,呈岛状。光照后5天,视网膜光损伤达到高峰,视网膜内、外节空泡变明显增多,外核层出现细胞核碎裂,边集,光感受器细胞内线粒体空泡变,核膜皱缩,内陷。光照后各组大鼠视网膜色素上皮、内核层及节细胞未见明显改变。结论:实验性光损伤大鼠视网膜组织病理特点是光感受器的退行性变。  相似文献   

13.
李娅娜  王剑锋 《吉林医学》2008,29(4):269-270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未成熟或低体重婴儿发生的增殖性视网膜病变,表现为视网膜缺血、新生血管形成和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一致认为视网膜新生血管在发病机制中起主导作用,而视网膜缺氧则是新生血管形成的关键。在1942年ROP首先被报道:早产儿出生后4—6个月出现视力低下、瞳孔区发白、晶状体后有纤维膜增殖,称之为晶状体后纤维增生。与ROP相关的致病因素被报道:念珠菌血症、吸氧、高血压、肠外营养、气管插管、输血、多巴胺应用及气管发育不良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小剂量多次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糖尿病(DM)大鼠早期视网膜病变(DR)动物模型。方法 雄性SD大鼠75只,体重180?5g。随机分为对照组(CON组,n=30)和模型组(DM组,n=45)。DM组按30mg/kg体重腹腔注射3%的STZ,连续注射5天。成模后每周测量体重、血糖等指标。分别在成模后第4、8、12w各组随机安乐10只动物,对视网膜组织进行H.E染色、免疫组化、消化铺片及透射电镜超微结构观察。 结果 大鼠成模后第 2 周开始出现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症状。H.E染色显示模型组大鼠12w时视网膜变薄,神经节细胞数量减少。消化铺片结果显示8w时模型大鼠视网膜内皮细胞增生,12w时毛细血管膨大,毛细血管细胞凋亡,核固缩、深染。对照组大鼠视网膜GFAP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节细胞层和神经纤维层,呈条索状连续排列,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模型组视网膜超微结构4w时仅出现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周细胞核膜的轻微凹陷。8w时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内皮细胞指状突起,吞饮泡增多。12w时视网膜周细胞线粒体肿胀,嵴脱落空泡样变。外节膜盘间隙增宽,胞核内染色质浓缩,胞浆空泡化,细胞器消失。结论 小剂量多次注射STZ 建立的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变模型与人类早期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具有相似的特征,可应用于DR早期病变的发病机制、药物研发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徐冰  孙建伟 《铁道医学》2001,29(1):56-57
目的 探讨眼外氩离子激光光凝辅助玻璃体切割气液交换术(玻切术)治疗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 在玻切术后发现视网膜原裂孔封闭不确实、出现新裂孔以及视网膜颜色发灰等病变时应立即行眼外光凝;对已出现视网膜脱离者,刚再次行气液交换,然后补激光。结果 23只眼经1-7次光凝,随访2-8个月,无一例次发生网脱。结论 对玻璃体切割、长效气体充填术后,视网膜再次发现病变者,应适时应用氩激光被光凝,以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雷珠单抗辅助双微创眼前后节联合手术在白内障合并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治疗优势。方法 收集行雷珠单抗辅助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23G 玻璃体切割术的33 例患者33 眼,观察术后视力改善情况及术中、术后早期、远期并发症,随访1~24 个月。结果 33 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均无角膜切口渗漏、前房消失及后囊膜破裂发生,术中处理增殖膜时视网膜出血2 例(6.1%),无医源性视网膜裂孔发生。术后视力较术前改善29 例(87.9%),视力不变4 例(12.1%)。末次随访时手术切口均愈合良好,前房中深,晶状体缺如或人工晶体在位,无人工晶体夹持及移位发生,后囊膜混浊5 例(15.2%),继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1 例(3.0%),玻璃体腔积血2 例(6.1%)。结论 雷珠单抗辅助双微创眼前后节联合手术很大程度地减小了手术创伤,角膜切口无需缝合即可获得良好的密闭性,且雷珠单抗减少术中视网膜出血、易化增殖膜剥除,治疗合并白内障的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具有显著优势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中央动脉(CRA)、睫状后动脉(PCA)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及CRA、PCA血流参数与糖化血红蛋白(GHb)及伴随疾病高血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58例2型糖尿病病人的GHb及并发症等相关危险因素资料,彩色多谱勒检查病人及30例健康对照者的视网膜中央动脉(CRA)、睫状后动脉(PCA)的收缩期血流峰值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阻力指数(RI),比较分析各因素与糖尿病眼底动脉病变的相关性。结果随患者视网膜病变程度的加重,CRA、PCA的PSV、EDV呈进行性下降趋势,RI呈进行性升高趋势。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组CRA的血流参数已出现改变,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PCA的PSV的组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显示:CRA、PCA的EDV与GHb呈显著负相关,RI与GHb呈显著正相关;CRA的PSV、EDV以及PCA的EDV与收缩压显著负相关,PCA的RI值与收缩压显著正相关。结论糖尿病患者球后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早于眼底检出确诊视网膜病变的出现。CRA、PCA的血流动力学参数与患者GHb及高血压伴随疾病相关。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球后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是评价糖尿病视网膜及脉络膜早期病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TEC-100C型眼电仪是一种新型的视觉电生理检查系统。其特点是通过评析视觉系统对光刺激的生物电变化,反映视网膜和视通路功能状态。视路的某一部位有病变,可影响生物电反应及其传导。电生理检查,可以了解视网膜各层次和机通路各节段疾病,客观地提供诊断依据。我院于1994年10月购进TEC-100C型限电生理检查仪一套,开展眼电生理系列检查:①视觉诱发电位(VEP)②视网膜电图(ERG)③眼电图(EOG)④视网膜振荡电位(OPS),共375例,临床检查最多的是VEP和ERG,检查人次337例,其余38例分别是EOG、OPS。在375例病人中,我…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血液流变学和血脂关系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检查86例糖尿病的血液流变学和血脂,结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DR组)比无视网膜病变组(DM组)血流变有4项显著升高(P<0.05-0.001),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亦增加.DR组比对照组(C组)血流变有8项显著升高(P<0.01-0.001),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亦显著升高(P<0.01),表明本病呈高粘滞血症及高脂血症,并讨论对本病的影响和治疗上应给以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糖代谢异常在高血压视网病变发生过程中的作用,为临床预防和治疗高血压视网病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应用酶组织化学方法对正常京都种大鼠和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视网膜组织的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琥珀酸氢酶和乳酸脱氢酶的活性变化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在正常大鼠视网膜组织中,葡萄糖-6-磷酸氢酶以杆锥层活性最强,其他各层活性基本一致,琥珀酸脱氢酶主要分布在杆锥层内节,乳酸脱氢酶主要分布在内网层、节细胞层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