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分析危重症患儿血小板计数变化与危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评价危重症患儿血小板动态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284例危重症患儿入院24h内进行危重病例评分,并采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分别于入院后24h监测血小板计数.结果 危重组血小板计数为(476.0±158.4)× 109/L,明显高于非危 重组的( 235.0±120.6)×109/L(t =4.125,P<0.01);极危重组为(80.0±70.6)×109/L,明显低于非危重组的(235.0±120.6) ×109/L(t=8,16,P<0.01).结论 血小板计数监测是预测危重症患儿预后和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李晓颜  杨继红  朱旭峰 《中国医药》2011,6(11):1346-1348
目的 探讨肺癌患者自噬蛋白Beclin1、PLT、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变化,并观察其变化的趋势与肺癌临床分期、疗效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和全自动血凝仪以及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50例不同病理分期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和35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进行定量Beclin1和D-二聚体、血浆Fib水平和PLT检测.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肺癌患者Beclin1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24.90±4.68)%比(92.27±4.52)%],Fib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504±0.772) g/L比(2.953±0.719)g/L、( 1443.8±1664.5) μg/L比(148.8±82.4) μg/L,P<0.01].肺癌组患者PLT计数为(506.60±65.21)×109/L,正常对照组为(210.94±47.34)×109/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随着病理恶性度的增加,肺癌组患者PLT明显增高,同时血浆Fib水平亦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外周血PLT、血浆Fib和D-二聚体含量及自噬蛋白Beclin1的变化与肺癌的恶性度有明显相关性,联合多参数检测综合分析可作为临床疗效评估及判断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3.
对放射作业人员754例血细胞参数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长期暴露于低剂量放射线的作业人员血细胞参数的变化.方法 以从事X线诊断、放射治疗、核医学工作的放射作业人员754名为接触组,210名某学校教师员工为对照组,用BC-3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18项血细胞参数,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 接触组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百分比3项参数的均值分别为(5.95±1.46)×109L、(2.00±0.62)×109L、(34.11±9.96)%,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或P<0.05);接触组白细胞总数低于正常值的检出率为5.84%,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长期暴露于低剂量放射线可能会引起放射作业人员血细胞参数发生某些变化,放射工作场所的放射防护措施仍需进一步加强,防护水平应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益血汤加减对乳腺癌术后化疗的减毒效果,提高化疗疗程完成率.方法 80例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术后口服利血生配合CAF方案化疗,观察组口服益血汤加减配合CAF方案化疗,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血红蛋白、血小板、白细胞水平,记录治疗过程中消化道反应,计算化疗疗程按时完成率.结果 两组化疗前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化疗疗程结束后观察组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分别为(3.8±1.3)×109/L、(118.5±13.8) g/L、(188.6±22.7)×109/L,对照组分别为(2.7±1.6)×109/L、(117.2±15.5) g/L、(117.8±23.9)×109/L,两组白细胞、血小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362、3.775,均P<0.05).观察组恶心呕吐、食欲下降的反应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x2=10.579、8.586,均P<0.05).观察组化疗疗程按时完成37例(92.5%),对照组化疗疗程按时完成25例(62.5%),两组化疗疗程按时完成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323,P<0.01).结论 益血汤能够有效减轻及预防乳腺癌术后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缓解消化道反应,使患者顺利地完成化疗疗程.  相似文献   

5.
重型病毒性肝炎血清甲胎蛋白水平与预后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FP)定量测定值与重型病毒性肝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13例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AFP测定结果及不同水平的分布.结果 AFP异常率68.1%,急性重型肝炎AFP异常率明显低于亚急性重型肝炎及慢性重型肝炎(P<0.01).AFP<20 μg/L患者的病死率86.8%,AFP 20~400 μg/L患者病死率58.8%,AFP>400 μg/L患者病死率20.9%.213例重型肝炎存活85例,AFP(248.0±72.5)μg/L;死亡128例,AFP(97.6±50.4)μg/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随着AFP水平的升高.重型病毒性肝炎病死率下降,生存率逐渐升高,提示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AFP水平可作为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总胆汁酸(TBA)的检测对肝病的诊断意义.方法 应用日立717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采用循环酶法对322例肝病血清总胆汁酸进行检测(重型肝炎45例,急性肝炎94例,慢性活动性肝炎50例,慢性肝炎72例,肝硬化34例,原发性肝癌27例),同时检测门诊健康体检人员76例为正常对照.结果 正常对照组TBA(4.3±1.4)μmol/L,慢性肝炎组TBA(39.5±14.8)μmol/L(P<0.05),重型肝炎(136±78.6)μmol/L(P<0.01),急性肝炎(90.6±32.46)μmol/L(P<0.01),慢性活动性肝炎(73.5±29.2)μmol/L(P<0.01),肝硬化(85.2±31.8)μmol/L (P<0.01),原发性肝癌(79.5±27.1)mol/L(P<0.01).结论 TBA对各类肝病患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是肝实质性损伤的灵敏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儿童肾病综合征(NS)的血小板相关参数与肾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 选择168例NS患者作为观察组,根据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分期分为3组,选健康儿童100例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常规、肝肾功能等,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①观察组患儿与对照组比较,血小板总数(PLT) [(407.38±114.53)×109/L∶(312.44±120.98)×109/L]升高,血小板平均容积(MPV)[(9.36±0.83) fl∶(9.62±0.88)fl]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PLT、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在肾功能3个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儿童NS患者的PLT、MPV较健康儿童升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川崎病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IL-1)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38例川崎病患儿(观察组)和38例健康儿童(对照组)血清IL-6、IL-10和IL-1水平,观察两组差异及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IL-6、IL-10和IL-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t=10.3877、15.1010、15.1243,均P<0.05),观察组急性期IL-6、IL-10、IL-1等水平明显高于亚急性期患儿(t=9.7594、11.6486、11.6622,均P<0.05)及对照组(t=11.7032、11.7718、11.8267,均P<0.05).对照组48 h内细胞凋亡率为(2.8±0.8)%,明显低于川崎病患儿的(38.3±7.9)%(t=38.59,P<0.01).血小板升高[(464.0±110.2)×109/L]的川崎病患儿IL-1水平(663±94) ng/L,明显高于无血小板升高[(307.0±104.9)×109/L]的患儿(492±92) ng/L(t =13.1044,P<0.05).结论 检测川崎病患儿血清IL-6、IL-10和IL-1水平,有助于临床判断的病情、并发症情况及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 选取36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进行Hp检测,对Hp阳性患者在应用常规治疗方案基础上再加用抗Hp治疗,并监测血小板与血小板抗体的恢复情况.结果 4周后全部患者血小板都有明显上升,为(71~139)×109/L,平均(82±19)×109/L,多于入院治疗前的(43±15)×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转阴者(32例)血小板为(96±12)×109/L高于未转阴者(4例)的(75±10)×109/L(P<0.05).结论 Hp感染是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原因之一,抗Hp治疗为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国产重组白介素-11治疗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疗效和观察其副作用.方法:选择我院21例行中剂量阿糖胞苷巩固化疗的急性白血病患者,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研究,对照组:第一疗程化疗后未使用白介素-11;治疗组:第二疗程化疗结束后血小板小于70×109/L时使用IL-11 2 mg/d,皮下注射,连用10~14 d,或直至血小板大于50×109/L.血小板低于20×109/L时予输血小板支持.结果:血小板从低于70×109/L到恢复超过50×109/L的时间(天数):对照组(20.29±2.10),治疗组(16.90±1.8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小板输注次数:对照组(2.81±0.68),治疗组(1.62±0.5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常见副作用:注射部位疼痛、乏力、发热、水肿、全身酸痛.结论:白介素-11用于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是安全有效的,且副作用轻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外周血白细胞(WBC)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66例窒息新生儿(轻度窒息43例,重度窒息23例)作为2个窒息组,36例健康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各组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以及第7天的血清hs—CRP和WBC数。结果24小时内hs—CRP,轻度窒息组的为(2.98±0.96)mg/L,重度窒息组的为(7.18±1.46)mg/L;轻度窒息组的WBC为(17.65±4.22)×10^9/L,重度窒息组的为(25.12±6.51)×10^9/L。2个窒息组血清hs—CRP和WB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治疗后hs—CRP在3组问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而WBC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液hs—CRP和WBC水平与新生儿窒息程度密切相关,两者联合检测对新生儿窒息程度判断及预后判断具有较好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孟鲁司特钠对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OS)水平的影响。方法应用过氧化酶法测定30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治疗组)和20例健康者(对照组)的外周血EOS数量,同时用EHSA测定两组患者血清中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水平,分析两组间EOS数量和Eotaxin水平的相关陛。结果治疗组治疗前患者的外周血EOS数量(0.98±0.20)×10^9/L和治疗前血清Eotaxin水平(322.520±91.376)pg/ml明显高于治疗后及对照组(JP〈0.05),治疗3月后外周血EOS数量(0.25±0.11)×10^9/L和血清Eotaxin水平(126.367±48.536)pg/m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治疗前外周血EOS数量与治疗前血清Eotaxin水平呈正相关(r=0.594,P〈0.05)。结论孟鲁司特钠能降低支气管哮喘患者外周mEOS数量.从而控制EOS的炎疖反廊。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谷氨酰胺联合亚胺培南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腹腔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腹腔感染患者56例,依据分层随机分组方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28例。治疗组予以静滴谷氨酰胺,20 g/次,1次/d,联合静滴亚胺培南,1 g/次,2次/d。对照组予以静滴亚胺培南,1 g/次,2次/d。均治疗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水平(CRP)、血浆内毒素水平(LPS)、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时间、血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腹痛缓解时间、腹腔积液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及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指标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治疗2周后,治疗组患者血小板计数(315.45±103.46)×109明显高于对照组(256.32±100.41)×109,而治疗组白细胞计数(7.18±2.11)×109、C反应蛋白水平(10.74±7.15)mg/L及血浆内毒素水平(0.15±0.07)μmol/mL则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8.72±2.85)×109、(28.51±6.23)mg/L及(0.27±0.09)μmol/mL;同时,治疗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时间、血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腹痛缓解时间、腹腔积液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及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及药物过敏等不良反应。结论相比于仅采用亚胺培南来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腹腔感染,谷氨酰胺联合亚胺培南对患者具有更好的抗感染作用及更快的促进患者恢复的功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肺结核患者血清干扰素-γ(IFN-γ)及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与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75例肺结核患者(肺结核组)按病变程度分为重度25例(重度组)、中度25例(中度组)、轻度25例(轻度组),应用ELISA法检测各组肺结核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外周血IFN-γ及IL-4水平并进行比较,同时检测肺结核组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最大用力呼气中段流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MMEF%),并与IFN-γ及IL-4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肺结核组IFN-γ,[(0.204±0.018)μg/L]及IL-4[(0.523±0.035)μg/L]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685、6.374,均P〈0.05);肺结核组中重度组、中度组及轻度组IFN-γ及IL-4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146、7.263,均P〈0.05);肺结核中度组和重度组FEV1%、MMEF%与肺结核轻度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FEV1、FEV1%、MMEF%与IL-4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46、-0.43,均P〈0.05),与IFN-γ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47、0.45,均P〈0.05)。结论肺结核发病与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有关;肺结核患者外周血清IFN-γ及IL-4水平可能对其肺功能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SD)在下肢自体植皮术中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本院2012年5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68例需行下肢自体植皮术患者,行前瞻性研究且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换药后植皮,实验组则给予负压封闭引流植皮,比较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术后并发症与感染类型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者首次植皮成功率为(88.73±3.65)%,显著性高于对照组的(78.48±3.28)%,创面修复时间为(7.12±1.07)d、住院时间为(16.17±2.06)d,术后白细胞水平为(8.25±1.34)×109/L,显著性低于对照组的[(10.28±1.44)d、(20.83±2.62)d、(12.74± 1.81)×109/L],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患者植皮边缘坏死发生率(5.88%)明显低于对照组(23.43%),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1);实验组患者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率(5.88%)明显低于对照组(26.4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负压封闭引流在下肢自体植皮术中临床应用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较高,具有借鉴性.  相似文献   

16.
戴家应  胡汉金  石奇  王俊  方江平 《安徽医药》2011,15(11):1395-1396
目的评价部分脾栓塞(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PSE)治疗血吸虫性脾功能亢进的远期疗效。方法对24例采用PSE术治疗的血吸虫性脾功能亢进患者进行长期随访,随访指标为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询问出血症状,随访时间为5年。结果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分别于术后3 d和2周达到高峰,然后两者逐渐下降,维持相对稳定水平。白细胞计数第五年为(4.54±1.23)×109/L,与术前(2.15±0.67)×109/L有显著性差异(P<0.001);PLT计数术后第五年为(78.46±22.04)×109/L,与术前(31.39±13.81)×109/L亦有显著性差异(P<0.001)。临床出血倾向明显好转,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部分脾栓塞治疗血吸虫性脾功能亢进安全、远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脾切除术(LS)治疗血小板计数(PLT)<10×109/L的复发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 2006年 3月—2016年 6月期间行 LS治疗的 17例复发性 ITP患者的临床资料。男8例,女9例;平均年龄(42.18±15.70)岁,术前1 d PLT<10×109/L,中位病程为2(1,5.5)年,伴有脾大者6例。结果 17例 ITP 患者均顺利完成 LS,手术时间(156.76±17.90)min,术中中位出血量 50(20,175)mL,术后住院时间(7.47±1.94)d。17例患者术前凝血酶原时间等凝血功能均未见明显异常,LS术中均未发生难以控制的出血,术后均未发生皮下气肿、感染、腹腔包裹性积液等并发症。LS术后短期内总体有效12例,包括完全反应者11例和部分反应者1例。术后1 d PLT≥100×109/L者术后有效率明显高于PLT<100×109/L者(P<0.05),不同年龄、性别、病程、是否伴有脾大和术前免疫球蛋白封闭治疗等因素间术后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LS治疗 PLT<10×109/L的复发性ITP患者安全、有效,术后1 d PLT可能成为预测LS治疗ITP短期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C-反应蛋白和P-选择素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外周血C-反应蛋白(CRP)和P-选择素(P-sel)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53例UC患者及35例健康对照组CRP和P-sel水平,分析两者对临床病情程度的影响.结果 活动组患者CRP和P-sel水平明显高于缓解组和对照组(P<0.05);重度组和中度组明显高于轻度组(P<0.05,P<0.01),重度组CRP水平明显高于中度组(P<0.05);活动期UC患者CRP与P-sel水平呈正相关(r=0.638,P<0.01).结论 CRP和P-sel与UC的发病及病情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