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合并腹主动脉瘤病人作一期腔内隔绝术治疗的可行性、手术操作技巧及并发症防治原则。临床资料 :1例Stanford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合并腹主动脉及双侧髂动脉瘤的病人于 2 0 0 1年 2月在本中心接受了腔内隔绝术。术前CTA显示 :主动脉自弓降部开始出现夹层 ,一直延伸到腹主动脉分叉上6cm ,假腔的最大直径达 6 .6cm ;肾下腹主动脉瘤的最大直径为 4 .5cm ,瘤颈受夹层累及 ;双侧髂总动脉各有一直径 2 .5cm的真性动脉瘤。手术在全麻下进行 ,降主动脉植入规格为 34mm× 34mm× 1 30mm的直管型Talent移植物封闭夹层裂口 ;腹主动脉植入规格为 2 6mm× 1 4mm× 1 4 5mm的分叉型Talent移植物。将腹主动脉瘤和双侧髂动脉瘤隔绝 ,手术耗时 30 0min ,失血 30 0ml,透视 62min ,造影 5次 ,使用造影剂 2 0 0ml。术后病人恢复顺利 ,术后第 2天出ICU ,术后 30d出院。随访 1年 ,病人生活质量良好 ,复查CT示胸主动脉、腹主动脉瘤及髂动脉瘤完全封闭。结论 :腔内隔绝术的微创特点使一期治疗Standord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合并腹主动脉瘤成为一种比较安全的手术。术后应先处理胸主夹层处理腹主动脉瘤 ,以减少后半程手术对先前植入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熊巧玲 《护理学杂志》1996,11(6):330-331
对5例升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采用法国先进技术Cabrol手术进行升主动脉瘤切除,人造血管移植,主动脉瓣替换和冠状动脉移栽术,效果较好 。术前心理护理,预防高血压和瘤体破裂;术后观察出血,保护大脑,预防心肌梗塞和心律失常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Stanford B型)的腔内血管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Stanford B型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治疗的方法。方法 对l2例StanfordB型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l2例患者全为男性,年龄40~68岁,平均52.1岁。其中10例患者进行了腔内血管外科治疗,均取得了技术上的成功,术后内漏1例,3d后漏血停止。其余病例术后即时造影示瘘口已被完整覆盖,假腔无血漏入,内脏动脉等恢复真腔供血。2例未行腔内治疗的患者,l例因并发呼衰死亡,l例死于夹层动脉瘤破裂。结论对Stanford B型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治疗,如适应证掌握合适,腔内治疗与传统的开胸手术相比,具有操作简单,损伤小,安全度大,并发症少等优点,且可大大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保守治疗难以控制病情的发展,易导致死亡等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4.
主动脉夹层和夹层动脉瘤的进展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在祝贺Charles Dubost首次切除和移植法成功治疗腹主动脉瘤50周年的不长的时期里,此种手术早在全球得到推广,数以百万计的病人得到了治疗,且在近10余年中进入了微创外科的新时期.常规手术治疗死亡率已降到5%,甚至3%以下,50年间实现了一个难以想象的飞跃.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胸主动脉夹层患者外科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2月至2006年12月接受外科治疗的51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5例,女性16例;年龄18~83岁,平均(55.7±10.8)岁.按DeBakey法分类,Ⅰ型27例,术中采用深低温停循环+顺行脑灌注法行全弓置换术,主动脉弓远端放置带膜支架.Ⅱ型5例,行Bentall手术3例,Wheat手术1例,单纯升主动脉置换术1例.Ⅲ型19例,均采用直视下带支架人工血管植入术.结果 Ⅰ型心肺转流时间为250~290 min,平均(274±53)min,停循环时间为40~59min,平均(53±14)min.Ⅱ型心肺转流时间为130~159 min,平均(146±43)min,心肌阻断时间为60~79 min,平均(66±15)min.Ⅲ型心肺转流时间为240~280 min,平均(260±28)min,停循环时间为20~27 min,平均(24±3)min.全组术中出血量(500±250)ml,重症监护治疗时间(5.0±1.5)d,住院时间(15.0±2.5)d.围手术期死亡3例,2例发生脑血管意外.术后全组患者随访2~21个月,平均11个月.1例术后发生降主动脉扩张.结论 对胸主动脉夹层患者,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法,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7.
为提高腹主动脉瘤手术的安全性,对1960年1月~1997年12月261例肾动脉水平以下腹主动脉瘤的处理进行了分析。1970年以前手术切除73例,其中50例经主动脉造影确诊。1987年以来的178例由B超和CT确诊,5例行动脉造影或数字减影造影(DSA)、5例经磁共振血管成像明确了动脉瘤上界和肾动脉的关系。结果:患者均行动脉瘤切除人造血管移植,手术死亡率3.8%,5年存活率74.41%。腹主动脉瘤诊断中最为关键的是确定动脉瘤上界与肾动脉间的距离,若B超与CT不能肯定,主动脉造影或DSA极有帮助。提示:手术操作和麻醉技术的改进使腹主动脉瘤修补术变得更为迅速、安全和方便。  相似文献   

8.
肾错构瘤的诊断与治疗(附31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肾错构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肾错构瘤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行B超检查;25例行CT扫描;7例行MRI扫描;15例行IVP检查;2例行DSA检查。27例行手术治疗,其中7例术前诊断明确且肿瘤直径远大于4cm,行肾切除术;7例因肾破裂出血而争诊手术切除病肾;2例肾破裂出血者病情稳定,于次日明确诊断后进行手术切除;1例术前不能完全明确诊断,术中快速切片确定为肾错构瘤后行肿瘤剜除术;另4例作随访观察。结果:所有患者均经病理检查诊断为肾错构瘤,未发现有肿瘤恶变者。27例手术患者术后病情稳定。结论:CT和MRI是肾错构瘤最好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对肿瘤直径>4cm且逐渐增大伴明显症状者,应积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应尽量保留有功能的肾组织。  相似文献   

9.
腹腔干动脉瘤九例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腹腔干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总结9例腹腔干动脉瘤的诊治情况。结果 本组腹腔干动脉瘤9例,位于起始部2例。主干2例,分叉处5例,术前经CTY下实5例,行磁共振造影(MRA)检查证实2例,数字减影动脉造影(DSA)证实5例,均予手术治疗,其中肝动脉重建例,肝动脉及脾动脉结扎、脾切除2例,腹腔干重建4例,本组围手术期无死亡。结论 腹腔干动脉诊断一旦明确,应尽早手术治疗,行腹腔干或肝动脉重建术是最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0.
血管腔内治疗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附15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带膜支架植入治疗降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经验.方法我科1999年5月至2005年12月为15例DeBakeyⅢ型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作血管腔内带膜支架植入治疗,并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15例病人共用带膜支架22个,手术技术成功率100%.6例患者术中出现内漏,植入第二枚支架后漏口封闭.1例术后3月复查发现支架移位,再植入带膜支架后治愈.3例术后死亡,死因为心律失常,呼吸功能衰竭.治愈12例,平均随访20个月,所有患者内膜破裂口全部完全封闭,假腔内血栓形成无内漏,假腔均明显缩小.结论带膜支架血管腔植入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长期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累及肠系膜上动脉的Stanford B型夹层主动脉瘤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ortic dissection aneurysm,ADA)引起肠道缺血(intestinal ischemia)的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至2006年2月8例累及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的Stanford B型急慢性ADA的治疗方法。其中有5例SMA完全开口于假腔,为了预防腔内修复(endovascular repair,EVR)术后出现肠道缺血,先行髂动脉-SMA人工血管旁路术,再行腔内修复降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ADA急性期出现肠坏死行小肠部分切除,SMA内膜切除及固定。1例EVR术后肠缺血缓解。1例EVR术后7个月出现SMA夹层,保守治疗。结果所有5例行内脏动脉重建者均获得成功,无围手术期死亡。所有8例降主动脉夹层动脉瘤EVR均获得成功,1例出现Ⅱ型内瘘,无肠道缺血症状出现。术后随访平均7.5(1~14)个月,CTA示SMA通过移植血管显影通畅;人工血管内支架无移位、断裂;出现Ⅱ型内瘘患者术后3个月随访CTA内瘘消失。结论内脏动脉受累的Stanford B型急慢性ADA,术前正确的判断及合理的手术方式往往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减少主动脉破裂的危险以及内脏缺血致死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Xu ZY  Song ZG  Han L  Lu FL  Zou LJ  Xu JB  Zhang BR  Wang LC  Wang J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18):1250-1252
目的探讨胸部降主动脉瘤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和适应证。方法1996年1月至2006年6月手术治疗41例胸部降主动脉瘤,其中DeBakeyⅢ型夹层26例,马方综合征手术后并存或并发Ⅲ型夹层5例,假性动脉瘤6例,真性动脉瘤4例。手术方式包括:左心转流(9例),股.股转流(7例),肺-股转流(2例),深低温停循环(23例)。全胸降主动脉置换15例,其中12例重建肋间动脉。结果围手术期1例患者(2.4%)死于无尿性肾功能衰竭。术后并发呼吸功能不全6例,肾功能不全6例,声音嘶哑4例,乳糜胸2例,无截瘫。结论外科手术治疗降主动脉瘤仍有其独到之处和手术适应证,深低温停循环能够明显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MRI测量颈胸角在选择颈胸段脊柱手术入路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8,他引:3  
目的 :探讨在颈胸段脊柱术前应结合患者的颈胸段MRI的个体特征和疾病情况 ,选择手术创伤最小的手术入路。方法 :共 76例患者 ,其中 2 6例为颈胸段脊柱损伤 ,35例为颈胸段脊柱肿瘤 ,脊髓型颈椎病 12例 ,以及 3例颈胸段椎板减压术后后凸畸形。男 4 7例 ,女 2 9例。平均年龄 4 5 5岁 ,年龄范围 19~ 6 5岁。同时抽取 95套颈胸段MRI片。作胸骨上切迹向后水平延长线和胸骨上切迹向后上方至C7T1椎间盘前缘中点的连线 ,测量两线之夹角 ,称为颈胸角 (cervicothoracicangle ,CTA)。结果 :CTA平均为 4 7 6 4°(范围 2 5°~ 73°)。大于此平均角度且病灶在胸骨切迹水平线以上时可考虑低位下颈椎入路 ,5 0例 ;CTA较小 ,且病灶范围广 ,或尚累及T3 、T4,可以考虑经胸骨柄入路 ,13例 ;病灶范围广泛 ,经全胸骨入路 3例 ;Ⅰ期或Ⅱ期前后联合入路 5例 ;经右侧肩胛下后外侧胸腔入路 5例。结论 :颈胸段脊柱手术应尽量选择低位下颈椎入路等创伤较小的入路 ,其次考虑经胸骨柄入路。长节段脊柱受累的患者才考虑经右侧肩胛下后外侧胸腔或经全胸骨等创伤较大的入路。术前可以结合患者的病灶累及范围和颈胸手术角等MRI影像学表现 ,从而利于选择最合适的手术入路 ,减少手术风险、手术创伤和并发症 ,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4.
Stanford B型夹层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主动脉疾病.随着临床分类的细化及诊断方法的改进,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病死率逐渐降低.治疗上,腔内修复因其微创优势逐渐取代传统开放手术成为复杂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治疗的首选.对于非复杂性夹层,腔内修复也逐渐取代药物治疗,并显示出良好疗效.开放手术仅适用于不适用腔内修复,修复失败或合并结缔组织病患者.  相似文献   

15.
磁共振血管造影和胰胆管造影在胰头癌外科中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Fang CH  Chen XW  Ju BL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21):1379-1382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联合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和胰胆管造影(MRCP)对胰头癌诊断的价值。方法对42例胰头癌患者进行MRI、MRA和MRCP检查,并与术中探查结果及手术方式行对比分析。结果42例胰头癌患者中MRCP和MRA显示癌肿未侵犯邻近组织、血管者24例,癌肿压迫邻近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者5例,侵犯或浸润邻近血管者10例,远处器官转移者3例。与术中探查结果相符者35例,准确率达89.7%(35/39)。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者28例,行内引流术者11例,3例行介入治疗,手术切除率为66.7%(28/42)。结论MRCP和MRA对胰头癌患者术前肿瘤转移和周围组织浸润,尤其是对肿瘤血管浸润可明确显示,其影像学结果对病变程度的估计及指导临床治疗决策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脊柱结核的MRI分型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脊柱结核MRI的南方医科大学(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SMU)分型系统,探讨其在脊柱结核诊断、手术适应证明确及术式选择方面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30例脊柱结核患者MRI资料,从椎间盘退变、椎体信号异常、脓肿形成、椎体塌陷、后凸畸形、矢状面指数、稳定性、脊髓或神经根受压及椎管占位等影像学特征进行分型.根据此分型,制定手术预案.结果 230例脊柱结核分为五个类型:信号改变型(Ⅰ型)、脓肿形成型(Ⅱ型)、椎体破坏型(Ⅲ型)、椎管占位型(Ⅳ型)和后凸畸形型(Ⅴ型).230例患者中,Ⅰ型28例,Ⅱa型13例,Ⅱb型26例,Ⅲ型78例,Ⅳ型46例,Ⅴ型39例(Ⅴa型13例,Ⅴb型26例).Ⅰ型25例患者获随访:20例采取非手术治疗,复发2例;5例行前路病灶清除术,无复发.Ⅱa型12例患者获得随访:6例行非手术治疗;6例行前路病灶清除术,复发1例.Ⅰ型和Ⅱa型患者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型脊柱结核,均按照预案进行手术治疗,各治疗组间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脊柱结核MRI的SMU分型有利于进一步明确手术适应证,便于选择不同术式,在脊柱结核外科治疗干预方面有积极指导意义.
Abstract:
Objective To outline the classification of spinal tuberculosis based on MRI findings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classification,SMU classification) and explore its use in the diagnosis,surgical protocols.Methods The MRI data from 230 cases with spinal tuberculosis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Our classification system was based on clinical and radiological criteria (abscess formation,disc degeneration,vertebral collapse,kyphosis,sagittal index,instability and neurological problems).The surgical strategies were made according with this classification.Results Two hundred and thirty cases with spinal tuberculosis were classified into the 5 types.There were signal change type (type Ⅰ) in 28 cases,abscess formation type (type Ⅱ) in 39,vertebral collapse type (type Ⅲ) in 78,canal compression type (type Ⅳ) in 46 and kyphosis type (type Ⅴ) in 39 respectively.In type I lesion,25 patients had been followed up.Twenty patients were treated medically.Recurrence of tuberculosis was found in 2 cases.Surgical meticulous debridements were done in 5 cases without recurrence.In type Ⅱa lesion,6 patients were treated medically.The other 6 patients underwent surgical meticulous debridement with recurrence occurred in one patient.There was no difference between medical and surgical treatment regarding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type Ⅰ and Ⅱa lesion.In type Ⅱb-Ⅴ,surgical treatments were carried out according to the pathological changes.There was no difference between medical and surgical treatment regarding outcomes in the patients with type Ⅱb-Ⅴ.Conclusion The SMU classification helps in differentiating the various manifestations of spinal tuberculosis and appears to correlate with the surgical treatment of spinal tuberculosis.We believe that this new classification system can be used as a practical guide in the treatment of spinal tuberculosis.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无张力疝修补术在腹股沟疝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及价值。方法自2002年3月至2007年3月应用意大利HERNIAMESH公司赫美平片治疗腹股沟疝136例,观察手术时间、伤口疼痛、并发症及复发率。结果手术全部成功,平均时间50min,20例伤口轻度疼痛,9例出现阴囊积液,伤口感染1例,术后5~7d治愈出院。随访36—48个月未见复发病例。结论无张力疝修补术是治疗腹股沟疝的理想术式,具有创伤小,痛苦小,恢复快,复发率低等优点,但应遵循一定的手术操作规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慢性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经验.方法 2001年6月至2007年9月,84例慢性B型主动脉夹层病人接受了 TEVAR.从起病至实施TEVAR为1~120个月,平均(13.9±22.0)个月.随访6~86个月,平均(33.2±19.2)个月.结果 腔内修复术中,破口被完全封闭77例,内漏发生率为8.3%.1个月的病死率为1.2%.1例在术后1个月发生逆行A型主动脉夹层,行急诊升主动脉和主动脉弓置换术.4例实施了第2次TEVAR,其中3例为封堵内漏,另1例是覆膜支架远端出现新的内膜撕裂.7例在随访期内死亡(8.4%),其中3例死于内漏引起的胸主动脉破裂,1例腹主动脉持续性扩张导致降主动脉破裂死亡,另2例死因与主动脉夹层无关,还有1例死因不详.K-M生存曲线分析显示7年生存率为84.4%.结论 早期和中期随访结果显示,TEVAR治疗慢性B型主动脉夹层是有效的.内漏是随访期的主要死因.随着外科医师经验的积累以及覆膜支架的改进,TEVAR会有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153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994年5月至2009年5月收治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15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4例误诊,由妇科发现后腹膜肿瘤而转我科。手术治疗142例(良性肿瘤79例,恶性肿瘤63例),其中完整切除124例(87.3%)。11例因合并其它系统的疾病、经济等原因放弃治疗自动出院。结论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常以腹部肿块为首要表现,应用B型超声、CT、MRI等相关影像学检查,可初步诊断。完整切除肿瘤是治疗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关键和影响其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术中支架系统在主动脉夹层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总结术中支架系统在主动脉夹层外科手术中应用的临床经验.方法 1 17例主动脉夹层病人,在深低温停循环下行含术中支架系统直视下置入的手术.Stanford A型50例中行Bentall+全弓+支架象鼻术(CRONUS术中支架系统直视下置入)28例,Wheat+全弓+支架象鼻术8例,升主动脉及全弓置换+支架象鼻术14例.Stanford B型67例均行支架象鼻术.结果 体外循环(159±31)min,主动脉阻断(95±23)min,脑灌注(27±8)min.住院死亡3例.发生一过性脑功能紊乱11例,脑血管意外6例,血管吻合口出血开胸止血5例,声音嘶哑2例,肾功能衰竭1例.术后CT均显示,术中支架系统位置良好,血流通畅,无内漏,降主动脉真腔较术前明显扩大,未闭的降主动脉假腔血栓形成.结论 术中支架系统在主动脉夹层手术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其能准确封闭血管内膜破口,实现血管壁的重建,简化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