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近年来胆囊结石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其中以胆囊胆固醇结石为主。目前胆囊胆固醇结石的成因仍不完全明确,本文就近年该病的分子物学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胆囊胆固醇息肉和胆囊结石发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胆囊胆固醇息肉和胆囊结石的发生关系.方法 选择2008年4~9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外科微创中心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人62例,分别收集病人的胆石、胆汁及胆囊壁全层组织,其中胆固醇息肉31例,胆固醇胆囊结石18例,对照组13例.入院后上午餐前及餐后1h行B超胆囊三径测量,计算胆囊排空率对比显示胆囊功能.测定结石胆固醇含量及胆汁胆固醇、磷脂、胆汁酸浓度,胆囊壁组织做病理检查.结果 胆固醇息肉组病人平均胆囊排空率为(47.3±18.6)%.较健康成人平均胆囊排空率(71.7±8.1)%明显降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胆固醇息肉组和胆固醇结石组病人平均胆囊排空率(47.6±23.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胆固醇息肉组胆汁胆固醇饱和指数为(1.0±0.2),较对照组胆固醇饱和指教(0.6±0.3)明显增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胆固醇息肉组和胆固醇结石组胆固醇饱和指数(1.0±0.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例胆固醇息肉病人中,合并胆囊结石13例,结石发病率为41.9%.结论 胆囊胆固醇息肉的存在可以促使胆囊结石形成.  相似文献   

3.
胆囊结石发病原因研究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胆囊结石是外科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且随着人口年龄增长、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现在我国成年人胆囊结石的发病率大概为10%,中年妇女甚至高达15%,其中70%以上的胆囊结石属胆固醇类结石.  相似文献   

4.
胆囊结石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胆囊结石是一种多因素导致的疾病,胆汁中成分的改变是致石基础,胆囊功能紊乱是致石的重要条件,促-抗成核动力学体系改变是致石的关键。按胆囊结石的主要成分可分为胆固醇结石和胆色素结石。胆汁中脂质和蛋白质、胆囊功能、胆汁酸盐肠肝循环、肠内胆固醇吸收能力、脂质转运蛋白以及核受体等在胆固醇结石发病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本综述着重阐述胆固醇结石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胆石病成因的研究与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3500年以前古埃及木乃伊和2000年前长沙西汉女尸体内,已发现胆结石病。至今胆石病依然是世界范围内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据世界流行病学调查,成年人发病率为10%-20%,并且有日趋增加的倾向,胆囊结石70%-80%为胆固醇结石。目前国内外学者多认为代谢因素是引起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的主要因素,同时病因是多方面的,是多种基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下的结果。现将胆石病成因方面的研究与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6.
胆囊结石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据统计约10%~15%的成年人患有胆囊结石。大多数(90%)胆囊结石属于胆固醇结石,目前胆固醇结石的发生机制仍不十分清楚,有研究认为肠道微生态失调在胆固醇结石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保持稳态与宿主是互利共生的关系,参与物质与能量的代谢,促进免疫系统发育与成熟,形成屏障保护宿主免受病原体的攻击,有助于人体内稳态调节。然而,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就可能引起疾病的发生,包括结肠炎、结肠癌和胆囊结石等。近年来研究发现胆囊结石患者的肠道微生态处于失衡状态,这种菌群失衡影响胆汁酸的肝肠循环,导致胆汁酸和胆固醇代谢紊乱,这可能是胆固醇结石发生的重要一环。本文主要概括了胆固醇结石形成与肠道微生态的关系以及肠道菌群如何影响胆汁酸代谢。  相似文献   

7.
胆固醇结石中的细菌及其在成石机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通过电镜观察胆固醇结石内的细菌形态学变化,探索细菌在成石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接受手术治疗的病人共计46例,男24例,女22例;平均年龄54.6岁(35~72岁);均确诊为胆石症.其中胆囊结石20例,肝内外胆管结石12例,胆总管结石并胆囊结石14例.利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对胆固醇结石进行观察.结果: 胆固醇结石表层结构内均能够发现细菌,胆固醇结晶中少有细菌,结石核心可发现细菌.结论: 对胆固醇结石进行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观察,发现胆固醇结石中有细菌存在,细菌存在于结石的核心和外周,说明细菌在胆固醇结石的成因和发病机制中可能充当始动因子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胆囊胆固醇结石与胆固醇息肉的关系.方法:抽样调查172例因胆囊结石和胆囊息肉行内镜保胆手术的患者(术后3年以上),其中胆囊结石119例,胆囊息肉39例,胆囊结石合并胆囊息肉14例,观察患者术后结石与息肉的复发情况.结果:119例胆囊结石患者中,术后结石复发22例,无新发息肉;39例胆囊息肉患者中,术后息肉复发3例,新发结石1例;14例胆囊结石合并胆囊息肉患者中,术后息肉复发2例,其中1例并结石复发;胆囊结石与胆囊息肉的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囊胆固醇结石与胆固醇息肉可能是发病机制各异的相互独立的疾病,但胆囊息肉可能通过影响胆囊内胆汁流体的状态而影响胆囊胆固醇结石的形成,导致较高的术后复发率,故对合并胆囊息肉的胆囊结石患者不推荐保胆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电镜观察胆固醇结石内细菌的存在。方法 选取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2例胆石症患者,男6例,女6例,平均年龄54.6岁(35∽72岁),其中胆囊结石5例,肝内外胆管结石1例,胆总管结石并胆囊结石6例。利用透射电镜对结石进行细菌学观察。结果 在胆固醇结晶中和结石核心均发现有细菌样结构,呈卵圆形及长卵圆形,菌壁样结构不清晰,内部结构基本消失,细胞器、细胞核等结构均不可见。结论 胆固醇结石中有细菌样物质存在,位于结石的核心和外周,提示细菌在胆固醇结石的形成中可能充当了始动因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测定了25例胆囊结石和l2例非胆囊结石患者的成核时间(NT),并探讨其与胆固醇饱和度(CSI)和胆汁总蛋白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胆固醇性结石组的NT为8.4±7.1天,比胆色素性结石NT18.3±6.0天和非胆囊结石NT20.5±1.7日明显缩短(P<0.01)。胆固醇性结石患者的NT与CSI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NT长短与胆汁CSI程度无关。NT缩短患者,胆汁中总蛋白浓度增加,提示胆汁中蛋白质是影响NT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胆囊结石已成为一种严重困扰人类健康的疾病,其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从全世界范围来看,70%~80%的胆囊结石为胆固醇结石[1]。对胆囊结石,尤其是胆固醇结石成因的研究一度成为胆道外科的热点。经过40多年的探索,这一研究已经从最初的对胆石、胆汁理化性质的分析,深入到了分子生  相似文献   

12.
胆石病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在我国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改变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胆石病呈较快的上升趋势,部分地区患病率已达10%。同时,我国胆结石的类型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胆囊结石约占胆石病的80%[1],以胆固醇为主要成分的胆囊结石已成为我国胆石病的主要发病类型。因此,研究胆囊胆固醇结石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胆囊结石很常见,主要为胆固醇性结石或以胆固醇为主的混合性结石。本病主要见于成年人,女性多见,男女之比为1∶2.57。随着年龄增长,其性别差异减少,老年人男女发病率基本相等。近年来老年人发病率有增高趋势,自然发病率约10%。  相似文献   

14.
胆囊运动的异常与胆囊结石的形成紧密相关.胆囊伴发结石时,可有胆囊收缩改变和排空减少、在胆固醇结石的病例,胆囊收缩减弱更与胆汁成石指数相关.在胆囊结石形成过程中,胆囊收缩异常与胆汁成份改变互相影响,促进结石形成.  相似文献   

15.
胆囊结石是外科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我国成年人胆囊结石的发病率大概为10%,中年妇女甚至高达15%,其中70%以上的胆囊结石属胆固醇类结石[1]。治疗胆囊结石方法众多,主要为外科手术。随着患者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如何在减少手术创伤的前提下根除疾病成为当前外科领域探讨的热点,而微创外科也成为发展的方向[2]。由于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手术能够完整的保留胆囊,手术安全,并发症少,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小,从而受到广大外科医生及胆囊结石患者的认可。我院1997年6月—2009年12月应用纤维胆道镜进行保胆取石治疗胆囊结石32例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胆囊是胆固醇结石形成的场所。胆固醇结石形成并不完全依赖于胆汁的物理化学成分改变 ,胆囊功能改变在胆固醇结石形成中起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胆囊粘膜功能异常、胆囊收缩功能异常、胆囊结石与肠道功能改变几个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胆囊壁胆固醇结晶的自然转归及与其他良性胆囊疾患的关系。方法对2009年7月始在我院进行体检的长兴县城镇居民2 864人进行2年的前瞻性观察,比较胆囊壁胆固醇结晶组与非结晶组并发其他胆囊良性疾患的差异,记录胆囊壁胆固醇结晶消失、新增、并发或转变为胆囊结石或胆囊息肉的人数,并进行比较。结果胆囊壁胆固醇结晶组并发胆囊炎的发病率明显高于非结晶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而并发胆囊结石或胆囊息肉的发病率与非结晶组无明显差别。随诊期间,结晶组胆固醇结晶自然消失114例(45.8%),结晶消失后未见有胆囊结石出现,9例(3.6%)转化为胆囊息肉样病变;结晶组另135例仍然发现有结晶,其中3例并发新的胆囊结石,2例并发新的胆囊息肉样病变;45例(18.1%)在随诊期间发作不同程度的胆囊炎,3例因并发急性胆囊炎或胆囊结石进行胆囊切除术,病理提示胆固醇沉着症。非结晶组有116例(4.44%)出现结晶,104例(4.0%)发作不同程度的胆囊炎,与结晶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胆囊壁胆固醇结晶可自然消失,结晶的持续存在可对胆囊壁造成损害,是胆囊炎发生的高危因素;胆囊壁胆固醇结晶与胆固醇沉着症存在关联,未发现与胆囊结石相关。  相似文献   

18.
胆囊是胆固醇结石形成的场所,胆固醇结石形成并不完全依赖于胆汗的物理化学成分改变,胆囊功能改变在胆固醇结石形成中起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胆囊粘膜功能异常,胆囊收缩功能异常,胆囊结石与肠道功能改变几个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洪智贤  何小东 《消化外科》2006,5(6):479-482
胆囊结石已成为一种严重困扰人类健康的疾病,其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从全世界范围来看,70%~80%的胆囊结石为胆固醇结石。对胆囊结石,尤其是胆固醇结石成因的研究一度成为胆道外科的热点。经过40多年的探索,这一研究已经从最初的对胆石、胆汁理化性质的分析,深入到了分子生物学、基因学等领域。最近的研究集中在胆固醇代谢、“致石基因”的确认等方面。本文对近年来研究取得的进展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20.
胆固醇结石成因的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固醇结石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是胆固醇结石成因复杂 ,现在一般认为是如下三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 1.胆固醇溶解体系的热力学平衡紊乱 ,2 .胆道运动动力学异常 ,3.胆汁中促、抑成核因子动力学失衡。有关这些方面的基因研究以及胆固醇结石形成中细菌参与的基因证据已取得一些进展 ,现就这些研究情况作一复习。对小鼠的实验模型和仓鼠的不同种系的研究支持有致石基因存在 [1 ]。Khanuja等 [2 ]发现易患胆石症的 C5 7AKXL 系小鼠和抗胆石症的 AKR系小鼠以及两系小鼠的杂交株 ADXL系小鼠的胆石症发病率有显著差异 ,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