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荆州市不同时期一二期梅毒的时空分布变化情况,为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1—2019年荆州市一二期梅毒疫情资料,根据发病率高低,将荆州市一二期梅毒疫情分为2011—2013年(高)、2014—2016年(中)、2017—2019年(低)3个时期,采取趋势面、空间自相关和时空扫描分析3个时期一二期梅毒在时空上的变化趋势。结果 2011—2019年,荆州市累计报告一二期梅毒4 715例,年均发病率为9.19/10万,发病率呈下降趋势(P<0.01)。趋势面分析得出荆州市一二期梅毒的高发区域逐步从西北部(2011—2013年)向中部转移(2017—2019年)。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荆州市一二期梅毒发病率在2011—2013年、2014—2016年呈正相关,且有空间聚集性(Moran’s I=0.333 6、0.210 5,均P<0.01)。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一二期梅毒高值聚集区2011—2013年主要集中在公安县、荆州区、沙市区、江陵县的部分乡镇(P<0.05),2014—2016年主要集中在荆州区、沙市区、监利县的部分乡镇(P<0.05),2017—2019年主要集中在监利县、沙市区的部分乡镇(P<0.05)。时空扫描结果显示,主聚集区在公安县、江陵县,共24个乡镇(街道),聚集时间为2011年4月11日至2011年8月15日(RR=4.14,LLR=93.55)。结论 3个时期荆州市一二期梅毒均存在空间聚集性,高发区域逐步缩小,2017—2019年监利县、沙市区的部分乡镇为疫情高发地区,应加强对该地区的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中国预防与控制梅毒规划(2010-2020年)》(简称《梅控规划》)中期评估前后荆州市一二期梅毒的流行特征变化。方法 收集2012-2019年荆州市梅毒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时空扫描等方法分析两个时期时间、人群、地区分布及时空上的变化趋势。结果 2012-2019年报告一二期梅毒3 860例,年均发病率为8.47/10万,2012-2015年一二期梅毒年均发病率为12.35/10万,2016-2019年下降为4.58/10万,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5.712,P<0.001);2012-2015年以女性为主,2016-2019年男女相当;职业上均以农民和家务及待业为主;时空扫描结果显示,一二期梅毒高发区域逐步由2012-2015年中西部地区的61个乡镇,缩小到2016年的1个乡镇,2017年以后无聚集区域。结论 《梅控规划》中期评估以来,一二期梅毒防控成果显著,发病率显著下降,诊断报告进一步规范,高发聚集区域逐步缩小直至消失。  相似文献   

3.
荆州市地处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腹地,国土面积1.41万m2.全市辖洪湖市、监利县、江陵县、松滋市、公安县、石首市、荆州区、沙市区8个县、市、区,123个乡(镇、场),总人口643.73万,曾是碘缺乏病(简称IDD)流行区,其中松滋市和石首市两市是高发区.为全面总结荆州市碘缺乏病(简称IDD)防治工作成效,现对该市30年IDD监测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分析2017年春夏季、秋冬季荆州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空间点格局分布特征,探讨其高发区域及原因,为公共卫生资源配置提供依据。  方法  个案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信息系统,2017年3月-2017年8月为春夏季,2017年9月-2018年2月为秋冬季,采用Ripley's K函数和核密度估计进行空间点格局分析,比较2个季节空间点格局分布特征。  结果  2017年荆州市报告HFRS发病133例;有春夏季、秋冬季2个发病高峰;最强聚集距离春夏季为17.77 km、秋冬季为14.40 km;空间聚集中心春夏季在监利县北部,秋冬季转移到江陵县和沙市区南部。  结论  荆州市HFRS防控重点区域是江陵县、沙市区南部、监利县北部,重点人群为沙市区南部城乡结合部居民、大型工程沿线居民、聚集区域从事农业种植或小龙虾养殖的农民。  相似文献   

5.
李军  胡芬  高礼华  刘霞 《职业与健康》2020,(3):339-342+346
目的了解荆州市江陵县手足口病流行现状,为手足口病的精准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0—2018年荆州市江陵县手足口病个案信息,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利用季节指数法分析季节特征,运用热点分析探讨手足口病局部空间自相关性。结果 2010—2018年荆州市江陵县共报告手足口病4 472例,年均发病率147.31/10万。重症11例,重症发生率0.25%。手足口病病例主要集中在4—6月。手足口病人群特征为1~2岁年龄组儿童、散居儿童、男童高发。手足口病以郝穴镇及其周边乡镇发病率较高。热点分析结果显示,郝穴镇及其周边2个乡镇为手足口病高发聚集区。手足口病病原学监测阳性率为77.33%,2011、2014和2016年以肠道病毒71型(EV71)阳性为主,2018年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阳性为主,2012、2013、2015和2017年以其他肠道病毒阳性为主。重症病例以EV71型为主。结论荆州市江陵县手足口病疫情呈现一定的三间分布特征及空间聚集性,应进一步加强疫情监测和病原学检测,流行季节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以控制手足口病疫情。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湖北省荆州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疫情流行特征及周期, 为荆州市HFRS的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 自荆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档案馆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收集1962 - 2020年荆州市及辖内沙市区、荆州区、公安县、监利市、江陵县、石首市、洪湖市和松滋市8个县(市、区)的HFRS病例资料、人口资料, 并分析荆州市及其辖内8个县(市、区)HFRS流行特征;同时采用小波分析方法探测HFRS发病周期性。结果 1962 - 2020年荆州市累计报告HFRS病例18 936例, 平均发病率为5.95/10万。共出现3波流行高峰, 分别为1972 - 1973年(24.82/10万、24.84/10万), 1983年(60.08/10万), 1995年(14.57/10万)。按不同地区划分, HFRS高发地区呈阶段性转移趋势:20世纪60 - 70年代, 以江北片区(洪湖市、监利市)为高发区;20世纪80 - 90年代, 高发区转移至江南片区(松滋市、石首市和公安县);2005年后, 高发区重新转移至江北片区(洪湖市、监利市、江陵县)。小波分...  相似文献   

7.
荆州市于2001年达部颁基本消灭疟疾标准,但在已经达到基本消灭疟疾的地区,还存在少数病例。为了解其发病特点及规律,为疟疾基本消灭后的防治对策提供依据,对公安县、监利县、洪湖市、石首市、松滋市、荆州区、沙市区(以下称8县市区)2002~2006年的疟疾病例作流行病学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根据省卫生厅<2006-2012年湖北省消除麻疹行动计划>和<荆州市卫生局关于做好2009年全市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工作的通知>相关要求,2009年10月,荆州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对8月龄~14周岁儿童MV强化免疫活动,旨在迅速降低麻疹发病率.现将荆州市3个城区(荆州区、沙市区、荆州开发区)MV强化免疫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上海市浦东新区2013 - 2016年一二期梅毒的时空分布规律,为梅毒防控措施的科学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梅毒的发病数据来源于传染病报告信息系统,浦东新区各街镇的人口数来源于上海浦东统计年鉴,街镇的边界地图使用国家测绘局2015年版shp格式的地图数据。采用Excel 2010和SPSS 22整理分析数据,采用SaTScan 9.3的回顾法泊松模型进行时空聚集性扫描,采用ArcGIS 10.5将扫描结果可视化。检验水准 取0.05。结果 上海市浦东新区2013 - 2016年一二期梅毒的发病率分别为45.78/10万、40.91/10万、40.49/10万、39.09/10万,发病类型以一期梅毒为主,占58.57%,性别以男性为主,占64.14%,年龄以20~60岁的青壮年为主,占77.65%。发病时间具有一定的波动性,在每年的8月份左右出现发病的高峰,高峰月份的发病人数呈缓慢下降的趋势(趋势卡方检验χ2 = 0.001,P = 0.047)。发病时间聚集出现在2013年1月1日 - 2013年9月21日期间。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区域包括高桥、塘桥、三林、周浦等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空间聚集区域有7个、时空聚集区域有3个(P<0.05)。 结论 通过对一二期梅毒的时空聚集性研究,可为梅毒防控措施的科学制定及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湖北省重点县人群血吸虫病乡村级尺度空间聚集性,为下阶段血吸虫病防控工作提供决策支持。方法以湖北省公安县、江陵县为代表,以乡村级尺度为研究单元,选取两县2015年血吸虫病粪便检查阳性病例(粪阳)和2016—2018年血吸虫病血清学检测阳性抗体效价在1∶80及以上(血阳高)病例为研究对象。采用Kulldorff圆形扫描统计量对人群血吸虫感染情况进行空间聚集性分析。结果公安县2015年粪阳病例,2016—2018年血阳高病例均在乡村级尺度上存在空间聚集性,其中以公安县沿长江流域分布的东北区域麻豪口镇、闸口镇、杨家厂镇、夹竹园镇、斗湖堤镇等5个流行乡镇覆盖的86个流行村最为突出。江陵县2015年粪阳病例,2016、2018年血阳高病例在乡村级尺度上均存在空间聚集性,其中以江陵县沿长江流域分布的西南区域普济镇、熊河镇等2个流行乡镇覆盖的57个流行村最为突出。结论湖北省公安县、江陵县的人群血吸虫病病情在乡村级尺度上存在空间聚集性,与以往研究相比,人群病例聚集性呈现缩小与下降趋势。故疫情现况对各地在推进血吸虫病消除工作进程中实施精准防治提出了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2017—2022年合肥市水痘流行的时空分布特征,为防控水痘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17—2022年合肥市水痘病例信息和人口资料;以乡镇(街道)为单位,运用Geo Da 1.18.0软件对各年水痘发病率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运用SaTScan 10.0.2软件对2017—2022年水痘进行逐月时空扫描分析。结果 2017—2022年合肥市共计报告水痘病例37 295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73.26/10万;每年水痘发病高峰期在11月至次年1月。除2019年外,2017—2022年水痘发病均呈显著的空间聚集性(P<0.05);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共发现23个高-高聚集区,主要集中于包河区、庐阳区、蜀山区等主城区内部分乡镇(街道)。2017—2022年内共扫描出6个高风险聚集区域,Ⅰ类聚集区由庐阳区、蜀山区、长丰县、肥西县共23个乡镇(街道)构成,均为主城区中人口相对聚集的乡镇(街道),聚集月份均为10月至次年2月,持续4~5个月不等。结论 2017—2022年合肥市水痘发病总体具有较高的时空聚集性,聚集范围主要集中在庐阳区、蜀山区、包河区等人...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新冠)疫情应急响应及常态化防控对其他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的影响及其流行特征变化情况。方法收集、整理沙市区2017—2021年法定传染病的报告发病情况,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比较新冠疫情前期、应急响应期及常态化防控期其他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的变化情况。结果与新冠疫情前期(2017—2019年)比,新冠疫情期(2020—2021年)沙市区乙类、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分别下降25.34%、59.69%,肠道、呼吸道、血液及性传播、自然疫源及其他传染病的报告发病率分别下降63.01%、47.22%、30.40%、27.15%。与新冠疫情前期同时段相比,应急响应期肠道传染病的报告发病率下降幅度最大为89.30%,常态化防控期其他法定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疾病负担较疫情前期下降,其中报告发病率下降37.30%,死亡率下降53.33%。5种主要法定传染病的报告发病率在疫情期均有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同。结论新冠疫情期沙市区大多数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不同传播途径传染病在应急响应期和常态化防控期的报告发病率下降情况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正>2017年1月4日,荆州市荆州区某乡镇卫生院报告1例接种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Diphtheria,tetanus and acellular pertussis combined vaccine,DTa P)和二价脊髓灰质炎(脊灰)减毒活疫苗(Bivalent oral poliomyelitis attenuated live vaccine,bOPV)出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针刺伤是当今医务人员所面临最严重的职业危险因素之一,儿科护士更是医院医务人员发生针刺伤的主要群体。本研究分析荆州市9所妇幼保健院儿科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现状,探讨针对性防护对策。方法 2019-03采用问卷调查对2018-01-01—2018-12-31在荆州市妇幼保健院、荆州区妇幼保健院、沙市区妇幼保健院、公安县妇幼保健院、石首市妇幼保健院、江陵县妇幼保健院、松滋市妇幼保健院、监利县妇幼保健院和洪湖市妇幼保健院从事儿科护理工作>1年的207名护士针刺伤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荆州市辖区内9所妇幼保健院儿科护士针刺伤发生率为59.4%,人均0.9次;工龄≤2年的护士针刺伤发生率达到96.4%,人均高达2.2次;工龄越短,针刺伤发生率越高(χ~2=89.76,P<0.001),发生频次明显增多(χ~2=2 430.24,P<0.001)。针刺伤发生操作环节前3位依次是抽吸药液(24.6%)、回套针帽(19%)及处理用后的锐器物(16.9%),累计占比60.5%。护士工龄越短,发生针刺伤人数越多,χ~2=89.76,P<0.001;参加过针刺伤防护培训比未参加培训的护士发生针刺伤人数明显减少,χ~2=42.30,P<0.001;技术操作规范护士比不规范护士发生针刺伤的人数明显减少,χ~2=78.76,P<0.001;儿科住院部针刺伤发生概率高于儿科门诊,χ~2=11.02,P=0.003。在195例针刺伤中,未戴手套防护的占67.7%,伤口只作简单处理的占58.5%,针刺伤发生后未上报的占71.3%。结论护士针刺伤发生率较高,多发生在低年资、操作不规范和未参加防护培训护士,应强化针对性培训,规范护理操作行为,完善职业暴露后应急处理流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荆州市1996—2021年HIV/AIDS流行特征,为调整艾滋病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996—2021年荆州市HIV/AIDS病例相关资料,对病例的基本人口学特征、感染途径、样本来源和CD4检测情况进行描述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996—2021年累计报告HIV/AIDS 3 310例,死亡829例,病死率呈下降趋势(χ2趋势=147.89,P<0.001),报告发病率呈上升趋势(χ2趋势=1 341.8,P<0.001),年均增长率为15.98%;2015年前各县区报告发病率增长趋势基本一致,2015年以后中心城区(沙市区、荆州区)和江北3县(监利、江陵、洪湖)趋于稳定(χ2趋势=0.055,P=0.815和χ2趋势=0.029,P=0.865),江南3县(公安、石首、松滋)持续上升(χ2趋势=26.268,...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湖北省血吸虫病流行区县(市、区)级别血吸虫病的流行状况以及空间分布规律.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2012年湖北省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人群疫情数据资料,并与湖北省GIS地理空间数据库进行匹配,构建湖北省血吸虫病的空间分析数据库.运用全局空间自相关的Moran''s I指标以及局部空间自相关的Getis-Ord Gi*指标分析湖北省血吸虫病的空间聚集性.结果 2008-2012年湖北省血吸虫病人数、居民血吸虫感染率均呈下降趋势.5年间居民血吸虫感染率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有统计学意义(Moran''s I>0,P<0.01).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居民血吸虫感染率高值聚集县(市、区)数在8~11个,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高值聚集区主要分布在荆州区、沙市区、江陵县、公安县、石首市、监利县、洪湖市和赤壁市8个县(市、区).结论 2008-2012年湖北省县(市、区)级居民血吸虫感染率分布存在空间自相关,有空间聚集现象,且高值聚集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江汉平原范围.  相似文献   

17.
黄春红  赵晓红  卫晓丽  李刚 《职业与健康》2012,28(12):1426-1428
目的分析2007—2011年西安市梅毒流行特点和发展趋势,为制定梅毒防制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西安市2007—2011年梅毒疫情报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7—2011年西安市共报告梅毒5 682例,报告发病率由2007年的11.7/10万上升至2011年的17.28/10万,发病年均增幅为12.80%;以隐形梅毒和Ⅰ、Ⅱ期梅毒为主,占梅毒报告总数的95.20%;女性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4.64/10万,男性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4.24/10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发年龄为20~39岁和50岁及以上年龄组;职业分布中家务及待业、农民、其他职业和工人的报告发病数占总报告发病数的76.58%;传播途径以非婚性接触为主,占梅毒报告总数的61.79%。结论该市梅毒疫情呈逐年上升趋势,应继续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控制梅毒流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荆州市手足口病流行特征,提供疫情防控决策依据。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荆州市2008~2012年手足H病疫情。结果荆州市2008-2012年手足口病发病22604例,平均年发病率为76.71/10万,重症率为0.12%,死亡率为0.02/10万。不同年份县(市、区)发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平均年发病率荆州区(135.02/10万)最高、监利县(30.47/10万)最低。发病呈现两年周期性,疫情总体呈上升趋势,存在春季、冬季发病双高峰,1~4岁年龄组为发病最高峰,男性发病明显高于女性(P〈0.01)。结论荆州市手足口病疫情的地区、季节、年龄、性别分布特征明显,流行强度较高,应针对性地实施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中国预防与控制梅毒规划(2010—2020年)》实施前后各期梅毒报告发病率的变化,评估其梅毒防治效果。方法通过公共卫生科学数据中心收集全国2000—2019年各期梅毒发病情况,利用中断时间序列方法(interrupted time series, ITS)分析政策实施前后各期梅毒发病水平和变化趋势。结果 2000—2019年全国累计报告梅毒5 774 645例,政策实施前(2000—2010年)和实施后(2011—2019年)年均报告发病率分别为12.251/10万和32.610/10万。ITS分析结果显示,梅毒防控规划实施后梅毒报告发病率的下降速率为1.299/10万(t=-3.124, P=0.007),一期、二期梅毒和胎传梅毒报告发病率的下降速率分别为1.194/10万(t=-17.433, P<0.001)、0.541/10万(t=-18.618, P<0.001)、17.333/10万(t=-13.315, P<0.001)。结论 《中国预防与控制梅毒规划(2010—2020年)》实施期间取得了较好的防控效果,实现了遏制梅毒快速上升的目标,一期、...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山东省枣庄市2013—2018年百日咳流行病学特征,为全市百日咳有效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筛选出来2013—2018年百日咳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和圆形分布法分析其流行特点,应用Excel 2013、SPSS 21.0进行数据处理,应用ArcGis10.6绘制地图进行可视化展示。结果枣庄市2013—2018年百日咳共计509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07/10万,2018年百日咳发病率是2017年的2.83倍。圆形分布法分析得出,百日咳高发日期为7月17—18日,7—9月为高发月份,1岁组发病294例,占57.76%,散居儿童476例,占93.52%,滕州市年平均发病率最高(2.89/10万)。年平均发病率最高的乡镇(街道)为洪绪镇(7.83/10万)。结论枣庄市百日咳发病呈明显上升趋势,夏季高发,需加强1岁和散居儿童查漏补种,提高接种及时率和增强高发区域防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