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浓度及血粘度,以期探讨与ACS预后的关系.方法CRP浓度的测定采用胶乳法.采用文献报道的CRP≥3.0mg/L为预测心脏事件的临界值,分成ACSI组(CP≥3.0mg/L)和ACSⅡ组(CRP<3.0mg/L).血粘度测定采用北京世帝公司生产的R20血粘度检测仪.结果ASSⅠ组、ACSⅡ组、正常对照组的CRP浓度分别为(4.12±0.15)mg/L、(3.23±0.11)mg/L、(2.31±0.18)mg/L,ACSI组与ACSⅡ组比较P<0.05,与健康对照组P<0.01.ACSⅡ组与正常对照组P<0.05.3组血粘度检测显示ACSⅠ组、ACSⅡ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0.01.结论血清CRP水平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生,尤其CRP≥3.0mg/L,发生心脏事件机率高,显示血清CRP水平与ACS病情程度有关.提示在某种程度上血清CRP水平在判断ACS预后价值较血粘度更有价值.CRP≥3.0mg/L可作为判断国人ACS预后的界限值以便预测.  相似文献   

2.
陆峥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16):3838-3838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水平对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6个月内心血管事件预测价值。方法:术前测定68例单支病变的冠状动脉支架术患者,包括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将患者分为CRP〈3.0 mg/L和CRP≥3.0 mg/L两组,分析并记录患者术后6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心绞痛、心肌梗死及死亡)发生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CRP高者远高于CRP低者。结论:血清CRP水平是单支冠状动脉病变支架术后6个月内预后的预测指标,这提示术后6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支架术前炎症细胞活化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尿酸(UA)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2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冠心病组),并按照冠心病类型分为稳定性心绞痛组(SA组,n=32)、不稳定性心绞痛组(UA组,n=74)和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n=14);另选择同期在本院体检科就诊的10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Hcy、UA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比较各组间差异,并分析血清Hcy和UA与CRP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组患者血清Hcy[冠心病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8.64±6.42)和(5.52±1.64)mg/L]、UA[冠心病组和对照组分别为(418.64±42.53)和(312.32±22.46)μmol/L和CRP[冠心病组和对照组分别为(9.85±2.12)和(2.25±0.84)mg/L]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MI组患者血清Hcy[AMI组、SA组和UA组分别为(24.83±5.23)、(12.54±2.52)和(17.64±3.84)mg/L]、UA[AMI组、SA组和UA组分别为(442.53±45.25)、(343.63±23.54)和(389.46±36.72)μmol/L]和CRP[AMI组、SA组和UA组分别为(12.27±2.53)、(3.72±1.32)和(7.47±1.64)mg/L]水平明显高于SA和UA组患者,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Hcy、UA水平和CRP水平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384、0.362,均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Hcy和UA水平明显升高,并且与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检测血清Hcy和UA水平有助于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不同血红蛋白水平对非ST段抬高型冠脉综合征患者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进行PCI术治疗的非ST段抬高型冠脉综合征患者70例,将患者分为A、B两组。A组 Hb≥120 g/L(n=54),B组Hb<120 g/L(n=16)。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情况和预后情况。结果 A组患者随访6个月、1年内的总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CE)发生率均高于B组患者(P<0.05);年龄大于或等于50岁(OR=1.629,95% CI=1.223~2.169)、男性(OR=1.416,95% CI=1.119~1.791)、贫血(OR=2.012,95% CI=1.419~2.852)、SOTB≥8 h(OR=2.236,95% CI=1.429~3.498)是患者术后发生MACCE的危险因素,PCI术后完全血运重建(OR= 0.421,95% CI= 0.203 ~ 0.873)、LVEF ≥35%(OR= 0.529,95% CI=0.286~0.978)、吸烟史(OR=0.382,95% CI=0.189~0.772)是患者术后发生MACCE的保护因素。结论 Hb<120 g/L会增加患者PCI术后的总M ACCE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C反应蛋白在冠心病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立成  王伟民  师淑敏  沙亚美  刘键  吴淳 《临床荟萃》2004,19(19):1093-1096
目的 探讨在稳定型心绞痛 (SA) ,不稳定型心绞痛 (UA)和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组三组病例C反应蛋白(C reactiveprotein ,CRP)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探讨CRP变化与手术参数的相关性。探讨CRP在住院期间预测主要不良心脏事件 (majoradversecardiacevent,MACE)的价值。方法 测定入选患者 (n =97)CRP水平 ,观察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CHD)病例中高CRP水平组 (n =2 5 )及低CRP水平组 (n =35 )围手术期及住院期间MACE。结果 UA组 (n=37)CRP水平高于SA(n=2 7)和冠状动脉造影组 (n =33) [(2 3.4± 2 .3)mg/Lvs(6 .1± 8.3)mg/L ,P <0 .0 1;(2 3.4± 2 .3)mg/Lvs(4 .6± 3.7)mg/L ,P <0 .0 0 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 ,PCI)组 (n =39)手术后CRP水平明显增高 (P <0 .0 0 1) ,经皮穿刺冠状动脉球囊成型术 (percutaneoustransluminalcoronaryangioplasty,PTCA)总时间 >10秒与PTCA总时间≤ 10秒CRP手术前后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8.2±17.6 )mg/L vs(17.2± 7.1)mg/L ,P <0 .0 5 ],支架最大扩张压力 ,支架扩张总时间 ,支架长度两组间CRP手术前后差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高CRP组 (CRP >15mg/L)CHD围手术期及住院期间反复发作心绞痛高于低CRP组(CRP <15mg/L) (P <0 .0 5 )。结论 血清  相似文献   

6.
C-反应蛋白和血乳酸对老年脓毒症患者预后的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乳酸和C-反应蛋白对老年脓毒症患者预后评估价值。方法:对老年脓毒症患者进行A-PACHE评分,测定动脉血乳酸水平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将患者分成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其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存活组和死亡组患者动脉血乳酸水平分别为(1.92±0.84)mmol/L和(2.98±1.57)mmol/L,APACHE评分分别为17.88±3.65和22.47±6.91(P〈0.05),CRP分别为(5.74±5.57)mg/dl和(6.16±5.70)mg/dl(P〉0.05)。结论:血乳酸可评估以老年脓毒症患者的预后,单纯的1次CRP水平对预后评估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7.
C-反应蛋白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预后判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血浆炎症标志物C-反应蛋白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相关性以及与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测定120例ACS患者和94例健康对照组的血浆CRP水平,随访ACS患者住院期间、30天以及3个月死亡事件以及MACE发生率。结果(1)120例ACS患者中AMI组35例,UAP组85例,血浆CRP水平分别为17.81±10.4 mg/L和10.64±6.58 mg/L,与对照组CRP水平4.52±1.20 mg/L相比均明显升高,P<0.05,而且AMI组和UAP组之间的CRP水平也有差异,AMI组高于UAP组,P<0.05。(2)根据血浆CRP水平将120例ACS患者分为三组:CRP≤8.0 mg/L组,8.1-24.0 mg/L组,>24.0 mg/L组。随着血浆CRP水平的升高,各组的死亡率和MACE发生率也呈现增高趋势。在多变量的Logistic回归分析中,CPR独立于年龄、性别、吸烟、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冠心病危险因素,预测30天死亡率OR=3.33,95%CI 1.71-12.46,3个月死亡率OR=3.08,95%CI 1.57-10.89,P<0.05;预测30天MACE发生率,OR=1.29,95%CI 1.11-6.01,3个月MACE发生率,OR=1.14,95%CI 1.09-5.27,P<0.05。结论血浆CRP水平与ACS密切相关,ACS病情越严重CRP水平越高。而且CRP水平和ACS患者的临床事件的发生率密切相关,可预测短期的病死率和MACE发生率,对判断ACS患者的近期预后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C 反应蛋白(CRP)与急性胰腺炎(AP)严重程度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急性胰腺炎(AP)的降钙素原、C 反应蛋白水平,其中重症急性胰腺炎(SAP)45例,轻症急性胰腺炎(MAP)61例。分析它们与其他生化指标、AP 病情程度及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SAP 组患者血清 PCT 及 CRP 水平分别为(7.86±2.38)μg/L 和(148.26±16.46)mg/L,明显高于 MAP 组的(5.22±2.13)μg/L 和(47.62±9.89)mg/L(P <0.01)。AP 患者血清 PCT 水平与 CRP 水平呈正相关(r =0.316,P <0.01),且两者与24 h APACHE II 评分、Ranson 评分、Balthazar CT 评分均呈正相关(P <0.05或<0.01)。结论检测 PCT 与 CRP 水平有助于判断 AP 病情发展和预测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WBC、C反应蛋白(CRP)、血肌酐(Scr)对肢体坏死性筋膜炎(NF)预后的预测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1年3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外科收治的35例肢体NF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入院时WBC、CRP、Scr检测数据。根据患者的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n=22)和死亡组(n=13),对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及实验室检查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代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NF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不同指标预测NF预后的价值。 结果35例NF患者死亡13例,存活22例,病死率37.14%。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性别、年龄、红细胞(RBC)、血小板(PLT)、降钙素原(PCT)、血红蛋白(HB)、WBC、CRP及Scr指标中,仅WBC[(12.53±3.76)×109/L,(20.69±7.83))×109/L]、CRP水平[(112.99±20.34)mg/L,(152.81±47.35)mg/L]及Scr水平[(97.19±20.19)μmol/L,(136.81±40.53)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3,2.88,3.29;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水平的WBC(OR=0.706,95%CI:0.505~0.987)、CRP(OR=0.953,95%CI:0.911~0.997)及Scr(OR=0.953,95%CI:0.909~0.999)均为NF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WBC、CRP及Scr预测NF患者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81(95%CI:0.773~0.990,P<0.01)、0.776(95%CI:0.596~0.956,P<0.01)、0.790(95%CI:0.608~0.973,P<0.01),3项联合检测的AUC为0.951(95%CI:0.875~0.996,P<0.01)。 结论WBC、CRP及Scr水平是影响肢体NF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评估NF患者预后的血液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术前和术后检测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远期预后的意义.方法:161例NSCLC患者纳入本研究,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CRP.比较NSCLC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的血清CRP水平.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NSCLC患者5年生存率,采用Log rank单因素分析比较生存率,预后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结果:135例患者完成本研究.术前血清CRP平均水平为(13.8 ± 4.3) mg/L,健康对照组为(3.3 ± 1.1)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8.732,P = 0.005);术后61例患者血清CRP水平恢复至正常,CRP平均浓度为(7.3 ± 3.1) mg/L,治疗后CRP水平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 3.461,P = 0.028).以CRP浓度7.3 mg/L为界,分别将术前和术后CRP分为高浓度CRP组和低浓度CRP组.单因素χ2分析显示术前CRP和术后CRP水平与性别、ECOG评分、T分期、N分期、吸烟和肿瘤大小密切相关(P < 0.05),而与年龄、病理分型和手术类型无关(P > 0.05).术前低CRP组和高CRP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88.5%(54/61)和67.6%(50/74),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3.1162,P = 0.033);术后低CRP组和高CRP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80.0%(64/80)和72.7%(40/5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2.314,P = 0.044).Logistic多因素回归显示男性、ECOG评分、T分期、N分期、吸烟、肿瘤大小和术前CRP水平为预后的不良因素(P < 0.05).结论:术前而非术后血清CRP水平对NSCLC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推测术后血清CRP水平对远期预后的影响可能与术前CRP 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11.
冠心病患者外周血MMP-9、CR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变化,探讨MMP-9、CRP与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选取我科2004年7月-2005年4月入院诊断为冠心病且入院后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73例,其中最后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2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17例;稳定型心绞痛(SA)17例;对照者17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浆MMP-9的水平,CRP由检验科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结果:①AMI组、UA组与SA组患者血浆MMP-9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P<0.01,P<0.05).②AMI组、UA组患者血浆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P<0.01),而SA组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③AMI组、UA组患者血浆MMP-9水平均显著高于SA组(P<0.01,P<0.01).④AMI组患者MMP-9、CRP水平与UA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P<0.01).⑤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MMP-9和CRP水平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冠心病患者MMP-9、CRP水平升高.ACS患者MMP-9、CRP水平升高可能提示斑块不稳定.ACS患者中MMP-9和CRP水平无明显相关性,提示二者可能通过不同的方面反映了斑块的不稳定性.联合检测血清MMP-9及CRP水平,对冠心病患者进行筛选分层,应能更有效地预测急性冠脉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分析H-FABP、NT-proBNP、CRP、cTnT在ACS患者预后中的评估价值。方法 96例ACS患者根据随访1年内患者是否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将所有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35例)与对照组(61例)。于患者入院后检测H-FABP、NT-proBNP、CRP、cTnT四项指标的水平,并于出院后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来测定上述四项指标对ACS患者预后评估的准确性,并找出出院后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结果入院时预后不良组H-FABP、NT-proBNP、CRP、cTnT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H-FABP、NT-proBNP、CRP、cTnT检测对预测心血管不良事件的ROC曲线下面积与临界值分别为0.811、40.95μg/L,0.749、1342.98ng/L,0.788、9.69mg/L,0.812、0.78μg/L;COX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H-FABP、NT-proBNP、CRP及cTnT水平的升高是ACS患者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H-FABP、NT-proBNP、CRP、cTnT对ACS患者的预后有着较高的评估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肌钙蛋白I(cTnTI)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108例UA患者根据删是否阳性分为cTnI阳性组(41例),cTnI阴性组(67例)。在住院期间行冠脉造影(CAG)并观察其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对比分析两组UA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及预后。结果cTnI阳性组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率为92,7%。三支病变发生率51.2%,冠脉内血栓形成者为24.3%,均明显高于cTnI阴性组;cTnI阳性组cTnI水平与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有相关性,cTnI阳性组近期(30d)心脏事件发生率31.6%,亦明显高于cTnI阴性组,且两组对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cTnI阳性的UA患者复杂病变多,冠脉内血栓形成率高且预后较差,cTnI水平越高,冠脉狭窄越重。  相似文献   

14.
C反应蛋白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水平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变化及其在预测预后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CRP水平,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组50例,急性心肌梗死组35例,正常对照组30例,3组进行交叉对照分析。结果:①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急性心肌梗死组CR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两者相比亦有明显差异(P<0.05)。②CRP>18mg/L的患者,预后不良。结论:CRP水平升高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生的危险因素,并可作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预测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肌钙蛋白T(cTnT)的相关性。【方法】根据患者入院时的血清hs‐CRP水平将225例确诊为NSTE‐ACS的患者分为正常组(≤3mg/L,n=105)和升高组(>3mg/L,n=120)。采用微粒子增强透射免疫分析法测定hs‐CRP、电化学发光法测定cTnT,同时作冠状动脉造影定量计算冠状动脉病变积分(CAS),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结果】升高组与正常组C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91.4±318.0)分vs(508.1±346.4)分,t=04.39,P>00.5)];升高组血清cTnT显著高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7.8±14.2)mmol/Lvs(18.9±15.9)mmol/L,t=21.48,P<00.5)];hs‐CRP水平与cTnT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4.78,P<00.5),与CAS水平呈负相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01.69,P>00.5)。【结论】血清hs‐CRP水平对NSTE‐ACS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但与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程度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分泌型磷脂酶A2(sPLA2)联合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测定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痛)患者远期心血管事件的临床预测意义。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172例冠心病患者,分别在入院时测定其sPLA2、hs—CRP,并按不同测定水平分组,通过2年随访,观察sPLA2、hs—CRP对远期心血管事件的预测意义。结果2年后共发生心血管事件49例.高sPLA2组(≥66.48u/m1)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38-46%,调整了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冠脉3支病变等传统危险因素后。Cox风险回归提示高sPLA2是预测远期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相对危险度(RR)2.76;2年后高hs—CRP组(≥0.03g/L)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39.24%,其RR为2.55;而两者同时升高的患者(sPLA2≥66.48u/ml合并hs~CRP≥0.03g/L)远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52.08%,RR为3.34;在低LDL—C冠心病患者中,高sPLA2、高hs—CRP及高sPLA2+高hs—CRP组患者2年后发生心血管事件的RR分别为2.66、2.77、3.73。结论sPLA2是冠心病发生远期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联合hs—CRP测定能提高对冠心病,特别是LDL—C患者心血管事件的临床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动态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比浊法测定106例入选对象入院第1、3、7、14、28天的CRP水平,同时选择年龄、性别相似的健康老年人40例为对照组。根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NDS),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进行评分。患者均进行CT/MRI扫描确诊。结果 (1)老年脑梗死组CR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老年脑梗死患者CRP水平于第3天升高最显著(18.67±3.72 mg/L),之后逐渐下降,于第28天降至较低水平(7.65±1.64 mg/L),但仍高于对照组(2.17±0.86 mg/L)(P〈0.05)。(2)老年脑梗死患者CRP水平为重型〉中型〉轻型组(P〈0.05)。轻型组于第28天基本恢复正常(2.39±0.64mg/L),而重型组仍保持较高水平(10.85±3.16 mg/L)(P〈0.05)。(3)老年脑梗死患者CRP水平呈大梗死灶〉小梗死灶〉腔隙性梗死(P〈0.05或P〈0.01)。CRP水平在腔隙性梗死于第28天接近正常(2.47±0.68 mg/L),而大梗死灶即使在恢复期仍明显高于腔隙性梗死组(13.38±3.87 mg/L)(P〈0.05)。(4)老年脑梗死患者的预后与CRP异常率有关,预后差的患者CRP阳性率(79.17%)明显高于预后好转组(39.02%)(P〈0.01);CRP阳性患者的死亡率(31.37%)显著高于阴性者(3.64%)(P〈0.01)。结论 老年脑梗死与CRP水平关系密切。CRP水平越高,则病情越重、预后越差、死亡率越高。CRP可作为老年脑梗死的危险预测因子,还是一个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99mTc-MIBI静息心肌断层显像左室腔与心肌计数比值(C/M比值)对心肌梗塞(MI)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74例行静息心肌显像的心肌梗塞患者按C/M比值分为C/M比例减低组和正常组,并对其进行随访,随防时间平均为23月。未发生心脏事件者随访时间≥12月。心脏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塞,心肌显像3月后的血运重建术(CABG或PTCA)。结果:74例心肌梗塞患者中C/M比值减 41例,C/M比值正常33例,随访期间发生心脏事件分别为18例(43.9%),5例(15/2%),C/M比值减低的MI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C。M比值正常值(P<0.01)。Log-ranK统计分析两组未发生心脏事件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Cox多元回归显示,C/M比值减低是发生心脏事件独立的影响因素(RR=5.38,95%的可信限CI1.86-16.13,P<0.01)。结论:^99mTc-MIBI静息心肌断层显像C/M比值对MI患者的预后判断有较重要的价值,C/M比值减低是估测心肌梗塞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 )和C反应蛋白(CRP)联合检测对血液病患者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符合条件的59例血液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革兰阴性菌感染组14例,革兰阳性菌感染组12例,真菌感染组33例。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PCT水平,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CRP水平。结果革兰阴性菌感染组PCT和CRP水平分别为(11.65±23.00)μg/L和(134.2±95.56)mg/L ,革兰阳性菌感染组PCT和CRP水平分别为(5.31±19.56)μg/L和(95.21±73.03)mg/L ,真菌感染组PCT和CRP水平分别为(0.38±2.84)μg/L和(140.19±41.14)mg/L。革兰阴性菌感染组、革兰阳性菌感染组 PCT水平明显高于真菌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独检测CRP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69.7%和89.5%,联合检测PCT和CRP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80.1%和85.3%。结论联合检测PCT和CRP可为血液病患者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提供重要依据,有助于指导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20.
C反应蛋白及血尿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刘红  崔永生  沈文捷 《临床荟萃》2004,19(9):493-495
目的 测定冠心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 (CRP)和血尿酸 (UA)水平 ,以探讨其与冠状动脉 (冠脉 )病变程度及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测定 2 0 5例初诊为“冠心病”患者的CRP和血UA水平 ,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按病变的狭窄程度分为 :冠脉正常组、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和完全闭塞组。按病变的稳定性分为不稳定病变组和稳定病变组。结果 各组间CRP水平 :冠脉正常组 (1.6± 1.3)mg/L ;轻度狭窄组 (2 .4± 1.9)mg/L ;中度狭窄组 (3.0± 2 .5 )mg/L ;重度狭窄组 (4 .3± 3.2 )mg/L ;完全闭塞组 (5 .4± 4 .1)mg/L。重度狭窄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完全闭塞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各组间血UA水平 :正常组(2 82± 5 2 ) μmol/L ;轻度狭窄组 (30 9± 5 0 ) μmol/L ;中度狭窄组 (335± 5 0 ) μmol/L ;重度狭窄组 (36 3± 4 8) μmol/L ;完全闭塞组 (393± 4 8) μmol/L。轻、中度狭窄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重度和完全闭塞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不稳定病变组CRP水平 (7.8± 4 .7)mg/L与稳定病变组 (3.4± 2 .3)mg/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不稳定病变组血UA水平 (343± 5 5 ) μmol/L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