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跟骨的解剖和螺旋CT三维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研制和设计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新型钢板和螺栓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40例成人跟骨干标本相关解剖参数,分别采用游标卡尺和螺旋CT三维成像进行测量和对比.结果:跟骨全长(72.88±4.19)mm,跟骨结节至跟骨沟长(54.99±3.61)mm,跟骨后高(40.80±2.84)mm,跟骨最高(45.10±2.89)mm,跟骨沟部高(23.72±2.21)mm,跟骨前高(25.10±2.64)mm、后宽(30.13±2.93)mm、最宽(50.68±2.46)mm,跟骨沟部宽(26.52±2.19)mm,跟骨前宽(22.08±2.33)mm,载距突长(23.12±1.88)mm、宽(15.68±1.55)mm、高(10.15±1.16)mm.Bohler's角(35.4±3.71)°,Gissane's角(120.9±7.08)°.结论:跟骨大小个体差异较大,故各项测量数据之间的差距也较大,但跟骨标本测量和螺旋CT测量结果基本相似,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根据测量的结果我们研制了各种型号的新型解剖型跟骨钢板和易断螺栓适用于我们改良的微创小切口手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T三维重建对粉碎性跟骨骨折治疗方法选择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02年3月~2006年6月48例52足粉碎性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本组48例(52足)中男38例,女10例;年龄24—58岁,平均36.2岁。单侧44例,双侧4例。其中坠落伤30例,车祸伤15例,其他伤3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摄跟骨侧位、轴位片及螺旋CT三维重建。骨折按Sanders骨折分型:Ⅲ型32足,Ⅳ型20足。根据骨折块大小及移位等情况,给予一期植骨,用可塑形跟骨钛板进行开放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结果跟骨CT三维重建能够明确骨折块大小、距下关节面损伤、骨折线方向等。结论三维CT扫描重建对粉碎性跟骨骨折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于复杂的粉碎性跟骨骨折,应将三维CT扫描重建作为术前常规检查,用以指导选择合适的手术切口和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3.
多层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后逐层显示解剖结构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扫描后三维重建在临床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对8例下肢、1例颈部扫描病人进行三维重建,CT机为GE公司Light Speed16螺旋CT,重建采用GE公司三维重建软件。重建后调整CT值域值逐层显示病人解剖结构。结果:9例病人在去除皮肤及皮下组织后均能清晰显示肌肉组织,增强扫描还能清晰显示肌肉与知名大血管的毗邻关系,在去除肌肉后能清晰显示骨骼结构,并能多方位观察,增强扫描能清晰观察血管与骨骼的解剖关系。结论:采用本技术可逐层显示人体各层解剖结构,如增强扫描还能显示血管与周围组织关系;可正确指导手术设计,防止术中大出血,减少对术区健康组织的损伤,还可进行手术模拟训练。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颈椎骨折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56例颈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X线和多层螺旋CT检查,观察两种检查方式对颈椎骨折的诊断情况。结果多层螺旋CT诊断颈椎骨折诊断率高达96.43%,明显高于X线诊断的57.14%(P0.05)。检查包括椎体、棘突、椎弓根及椎板,多层螺旋CT诊断率分别为100%、92.86%、91.18%以及96.00%,明显高于X线的60.71%、46.43%、47.06%以及42.00%,均P0.05。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颈椎骨折诊断率较高,相对于X线具有明显优势,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应用于正常人活体体肝静脉研究的可行性,观察三维重建肝静脉的一般形态及走行规律.方法:153例正常受试者经肘正中静脉注射造影剂后,使用64层螺旋CT进行上腹部扫描,图像采集后经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技术重建肝静脉.结果:重建图像清晰,可显示出6~8级血管及与周围组织间的关系.其中153例肝静脉的分型结果如下:①3分支型,占35.3%(54例);②中左共干型,占41.8%(64例);③中左合干型,占20.9%(32例);④中右共干型,占2.0%(3例).结论:64层螺旋CT可以作为研究活体肝静脉形态的有效手段,三维重建能更准确、全方位地显示肝静脉的正常解剖类型和发现变异,而且图像清晰,对于活体肝静脉的研究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背景:跟骨为不规则骨,具有复杂的三维立体结构,过往多基于X射线平片进行测量研究,利用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进行跟骨相关解剖测量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与良好的应用前景,但目前报道较少。 目的:利用螺旋CT三维重建测量国人跟骨的解剖数据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收集100例成人正常跟骨CT扫描数据,男50例,女50例,将其重建后进一步测量跟骨长、宽、高及Bohler’s角及Gissane’s角,将测量数据与西方人数据进行对比。 结果与结论:中国男性组跟骨长、宽及高分别为(74.60±5.06),(29.71±2.93),(45.23±4.46) mm;女性组为(71.48±5.36),(26.65±3.01),(42.23±4.49) mm,男性组显著大于女性组(P < 0.05)。男性组Gissane’s角度为(123.3±8.5)°,女性组为(122.7±8.9)°,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男性组Bohler’s角为(35.98±4.34)°,女性组为(38.31±4.43)°,男性组显著小于女性组(P < 0.05)。国人跟骨全长、宽度及高度显著小于西方人数据(P < 0.05)。中国成人Bohler’s角及Gissane’s角测量数据与西方人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中国女性成人跟骨长、宽、高较男性小,跟骨Bohler’s角明显大于男性,不同性别间Gissane’s角无明显差异。与西方人相关数据比较,中国成人的跟骨长、宽、高明显偏小,跟骨Bohler’s角及Gissane’s角则无明显差异。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遮盖显示法(SSD)及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在肩胛骨骨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肩胛骨骨折患者的MPR、SSD及MIP图像;所有病例均用Mareoni Ultra Z型螺旋CT机扫描,并在图像工作站上用MPR、SSD及MIP技术获得多平面和三维图像。结果 MPR、SSD及MIP重建图像清晰显示了40例共45处肩胛骨骨折及7例肩关节脱位;MPR、SSD及MIP能多方位、立体、全面地显示肩胛骨骨折部位和程度。MPR在显示微小骨折方面较好,而MIP、SSD在显示骨折的位置、形态、范围及移位方面较好。结论 MPR、SSD及MIP是诊断肩胛骨骨折的有效方法,对肩胛骨骨折分类、手术入路及内固定器选择等方案的制定有帮助。  相似文献   

8.
目的 介绍一种治疗跟骨严重粉碎性骨折的方法。方法 用撬拨复位加重建钢板治疗,按Grosby分型Ⅲ型8例。结果 8例足术后平均随访18个月,按跟骨关节骨折评分标准术后功能,8例中,优6例,良1例,可1例,优良率达87.5%。结论 用撬拨复位加重建钢板对严重跟骨粉碎性骨折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VCT)三维成像在研究猪肾动脉和集合系统解剖关系中的可行性。 方法 使用MVCT扫描机对81例猪肾行螺旋CT扫描, 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技术(VR)进行猪肾动脉和集合系统的三维成像,以观察肾动脉和集合系统的解剖关系。 结果 全部81例猪肾标本均能显示肾动脉和集合系统的解剖关系。每个猪肾均只有一条动脉,肾动脉的一级分支有2支型和3支型两种,其中2支型占97.53%(79例),3支型占2.47%(2例);2支型中91.14% (72例)分为上极支和下极支,8.86% (7例)主分支为背侧支和腹侧支;所有标本中这2条动脉(背侧支和腹侧支)均供应肾上盏群;肾脏背侧中央区由1条起源于上极支的背侧动脉供应的占48.15%;供应肾脏腹侧中央区的动脉由水平分布在肾盂腹侧表面的分支血管组成的占82.72%;肾动脉下极支供应肾下盏群腹侧和背侧表面的占85.19%,而14.81%的背侧表面由来源于上极支的背侧动脉供应。 结论 MVCT三维成像可以作为研究猪肾动脉和集合系统解剖关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和分析同种异体冻干小骨结合解剖型钢板治疗跟骨关节内粉碎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2例25侧跟骨关节内粉碎性骨折,经跟骨外侧入路在C形臂X线机监控下行解剖型钢板内固定、同种异体冻干小骨植骨术。结果本组22例平均随访22.3个月,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估术后功能,优7侧,良11侧,可4侧,优良率81.9%。结论同种异体冻干小骨结合解剖型钢板治疗跟骨关节内粉碎性骨折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纵行切口和跗骨窦微创入路在跟骨关节内骨折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2年3月我院收治的67例纵行切口或跗骨窦微创入路术治疗并跟踪随访的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类型分为2组:纵行切口微创入路组(ZW组)36例(37足),行纵行复位小切口入路治疗方案;跗骨窦微创入路组(FW组)31例(33足),行跗骨窦间隙入路治疗方案。根据X线片对比2组患者手术前后的Bohler角、Gissane角、并发症、愈合时间、跟骨内骨折术后AOFAS踝关节与足后评分。结果 ZW组愈合时间、Bohler角、Gissane角等指标均优于FW组,但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ZW组切口感染并发症明显少于FW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评分结果显示ZW组得分为82.49分,FW组得分为86.53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种治疗手段虽无明显差异,但经纵行小切口复位微创入路治软组织损伤程度、术后愈合时间、手术并发症等临床效果更为满意。  相似文献   

12.
背景:经皮复位加压固定的三维组架螺钉内固定在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上已经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但在生物力学方面是否可以达到微创钢板内固定的稳定性,以及对比之后的优势与缺点还不得而知。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探讨不同内固定装置对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的固定效果。方法:选择1名26岁成年健康男性志愿者,根据其跟骨CT数据制作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有限元模型。选用经皮微创三维组架螺钉、跗骨窦微创钢板分别固定跟骨骨折模型,分别施加350,700 N纵向载荷,分析2种模型的位移、应力分布情况,比较各种模型的稳定性。结果与结论:(1)三维组架螺钉模型中骨块与内植物的峰值应力明显低于微创钢板模型,三维组架螺钉模型中骨块与内植物的平均应力也明显低于微创钢板模型;(2)2种模型的最大位移均位于后距关节面内侧,三维组架螺钉模型的最大位移小于微创钢板模型;(3)微创钢板模型前突骨块与内侧骨块的纵向位移更小,三维组架螺钉模型内侧骨块与中段骨块的横向与垂直位移更小;(4)提示2种内固定模型均能提供满意的固定效果,其中三维组架螺钉模型使应力分布更均匀、骨块综合位移更小,能提供更好的横向与垂直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采取闭合撬拨复位经皮螺钉内固定术与斜置塑形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舌形跟骨骨折的疗效对比。方法 回顾性选取四川省骨科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舌形跟骨骨折患者68例,按手术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采用闭合撬拨复位经皮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35例患者(闭合复位组),余下33例采用斜置塑形钢板内固定治疗(斜置钢板组),观察两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跟骨高度、Böhler角、并发症和Maryland足踝功能评分。结果 68例患者获得术后3年随访,闭合复位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斜置钢板组(P<0.05);术后两组患者跟骨高度、Böhler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及Maryland足踝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闭合撬拨复位经皮螺钉内固定治疗舌形跟骨骨折能缩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与斜置塑形钢板内固定相比,在纠正跟骨的高度、Böhler角和并发症方面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4.
背景:近年来关节镜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跟骨骨折治疗中,但多用于治疗SandersⅠ、Ⅱ型骨折,或作为复杂的跟骨骨折的辅助复位、关节内损伤探查清理的辅助手段。目的:探讨全关节镜辅助下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2月至2018年11月佛山市中医院收治的42例(42足)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按照手术方案分2组,全关节镜入路组(n=21)接受全关节镜辅助下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跗骨窦入路组(n=21)接受跗骨窦入路跟骨解剖板内固定治疗。术后随访12个月,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复查X射线片,检测B?hler角及Gissane角;评估Maryland足功能评分及AOFAS踝-后足评分量表评分。试验已通过佛山市中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与结论:①跗骨窦入路组术前准备时间、平均住院时间长于全关节镜入路组(P<0.05);全关节镜入路组无胫后血管、胫神经及腓肠神经损伤,无切口软组织感染;跗骨窦入路组发生皮肤浅表感染3足、腓肠神经损伤1足,无切口软组织深部感染及坏死;②术后12个月时,两组B?hler角及Gissane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两组术后的踝关节周径均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踝关节屈伸活动度均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全关节镜入路组术后1个月的踝关节周径小于跗骨窦入路组(P<0.05),两组间术后1年的踝关节屈伸活动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术后12个月时,两组Maryland足功能评分及AOFAS踝-后足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⑤结果表明与跗骨窦入路跟骨解剖板内固定相比,全关节镜辅助下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有利于促进患者足部功能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跟骨钢板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与解剖角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用跟骨钢板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并探讨手术前后Bohler角(B角)、Gissane角(G角)与疗效的关系.方法收集2001年1月至2007年8月在本院接受跟骨钢板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并获得随访的患者55例65足,其中Sanders Ⅱ型16足、Ⅲ型22足、Ⅳ型27足.随访时间15~68个月,平均(33.9±13.9)个月.对患者疗效进行Kerr评分,分析术前、术后跟骨的B角、G角及其术前后的差值与术后功能评分的关系.结果术后Kerr功能评分平均得分(83.5±12.4)分,优良率86.2%;其中Sanders Ⅱ型平均得分(91.5±9.5)分,优良率100%;Ⅲ型(82.5±14.4)分,优良率81.8%;Ⅳ型(79.5±10.1)分,优良率81.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术前、术后B角及B角手术前后的差值均是术后功能评分的正性决定因素(P均<0.05),术前、术后G角及G角手术前后的差值不是术后功能评分的决定因素(P均>0.05).结论用跟骨钢板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是一种可早期恢复功能的良好方法.B角可以作为判断治疗跟骨骨折临床疗效的指标,G角对临床疗效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6.
提出并分析桡骨远端钢板(两点支撑)联合拉力钉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在完整下肢骨骼-肌肉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建立Sanders III型跟骨骨折模型并模拟固定,用桡骨远端钢板(两点支撑)联合拉力钉固定治疗骨折。评估该模型在静态站立和行走状态(足跟着地期、站立中期和推离期)的应力分布和位移情况。跟骨的应力集中于骨折端、跟骨与跟腱连接处,峰值为96.92 MPa。内固定的应力集中于钢板螺钉与载距突和跟骨结节接触位置,峰值为883.20 MPa。后关节面位移、Bohler角和Gissanes角均维持较好。桡骨远端钢板联合拉力钉固定治疗跟骨骨折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体现微创原则,操作简单,术后可以早期康复训练,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对眼眶内壁骨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多层螺旋CT扫描临床诊治的爆裂性眼眶内壁骨折患者114例的影像特征,其中男88例,女26例,年龄14~68岁;右侧64例,左侧42例,双侧8例。结果眼眶内壁骨折114例中,显示骨折线22例,眶内壁部分内陷78例,成角错位14例,眶内壁骨折同时伴有内直肌增粗74例,眼睑或眼眶内积气48例,筛窦积液84例,眼肌或眶内脂肪疝入16例。结论多层螺旋CT可以诊断眶内壁骨折类型和周围组织变化情况,对眶壁骨折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与跟骨骨折内固定相关的跟骰关节面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跟骨骨折的手术内固定跟骨前突处的螺钉植入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40个成人正常跟骨干燥标本进行观察测量,用游标卡尺和量角器分别测量跟骨骰骨关节面的横径和内倾角,另外通过跟骨的矢状断层切片对跟骨骰骨关节面附近的内部骨小梁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跟骨骰骨关节面的横径为(22.67±2.14)mm;其内倾角为(60.4±7.1)°;紧邻跟骨骰骨关节面关节面下的压力骨小梁是致密的,厚度大约为5mm,向后方和下方的骨小梁逐渐变得稀少、疏松。结论:跟骨骰骨关节面下方的骨量丰富,骨小梁致密,是螺钉植入的理想位置;应根据跟骨骰骨关节面的横径选择螺钉的长度,根据该关节面的内倾角决定螺钉的进钉方向。  相似文献   

19.
多层螺旋CT肝门静脉成像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肝门静脉成像(MScTP)技术在显示肝内肝门静脉解剖及其在占位性病变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70例疑有肝脏疾病患者行增强后肝门静脉期扫描,对每一例均行三维重建后处理.对二维及三维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MSCTP对肝内门静脉第5级以上分支的显示率为94.5%;170例肝内门静脉可分为3种类型;二维及三维图像对病变定位不相符合率为36.8%。结论:MSCTP可以用来准确评价肝内门静脉解剖并对肝脏病灶进行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