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血红素氧合酶与糖尿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血红素氧合酶是血红素降解的起始酶和限速酶。在糖尿病及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展过程中多种组织细胞血红素氧合酶的表达水平发生了改变,而应用血红素氧合酶的抑制剂、诱导剂或基因干扰技术人为改变血红素氧合酶表达的水平可以加速或延缓该病程进展。提示血红素氧合酶做为糖尿病病情诊断和治疗的手段有一定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普罗布考对动脉粥样硬化兔血红素氧合酶1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血红素氧合酶1蛋白在兔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和肝脏中的表达以及普罗布考对血红素氧合酶1表达的影响。方法16只新西兰大白兔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后,随机加喂普罗布考(n=8,普罗布考组)或淀粉(n=8,淀粉组)6周。观察两组兔以及正常新西兰大白兔(n=8,正常对照组)血脂、体重和血清丙二醛含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主动脉和肝脏血红素氧合酶1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淀粉组相比,普罗布考组血红素氧合酶1在主动脉和肝脏内表达增多,动脉粥样斑块减少,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丙二醛明显降低。血红素氧合酶1在动脉内膜斑块、动脉平滑肌以及肝脏内的表达水平与血清丙二醛、主动脉斑块面积、内膜厚度、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比均呈明显负相关(P均<0.05)。结论普罗布考在降低胆固醇的同时,还可能通过上调血红素氧合酶1发挥抗氧化作用,这可能是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血红素氧合酶(HO)是血红素降解的起始酶和限速酶,能在体内分解血红素生成一氧化碳(CO)、胆绿素和游离铁.研究发现,HO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器官组织起保护作用[1].本研究旨在通过应用血红素氧合酶的诱导剂氯高铁血红素和抑制剂锌原卟啉(ZnPP)来研究HO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4.
血红素氧合酶(heme oxygenase,HO)是血红素分解代谢的起始酶和限速酶,血红素分解代谢的主要产物,胆红素、一氧化碳(CO)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体内废物。然而,近年的研究证实胆红素是一种抗氧化剂;CO是一种新型信使分子;HO是一种抗氧合酶和应激蛋白,存在于人体多种组织和器官,具有广泛的生理功能,与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和冠心病(CHD)的发生和发展有关。研究表明实验性AS斑块及CHD患者HO-1表达显著增加。研究表明HO-1基因启动子微小卫星多态性与CHD的危险性及冠状动脉、股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有关。但也有研究表明它与冠心病的危险性及冠脉支架内再狭窄无关。因此,其确切作用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血红素氧合酶是血红素降解的限速酶,可将血红素分解为等摩尔的胆绿素、铁和一氧化碳。血红素氧合酶/一氧化碳系统在心肌缺血再灌注中通过血管舒张、抗氧化、抗炎、抗凋亡和抗心律失常作用发挥其保护心肌和心功能的作用。并且其与一氧化氮合酶/一氧化氮系统具有相互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红素氧合酶1-一氧化碳和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一氧化氮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变化、相互关系及对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的影响. 方法家兔予以高胆固醇饮食(n=8)以及在高胆固醇饮食的同时经饮水给予L-精氨酸(n=8)或L-亚硝基精氨酸甲酯(n=8),或经腹腔注射血红素-L-赖氨酸盐(n=8)或锌原卟啉-9(n=8),共10周.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胆固醇组主动脉一氧化氮生成量显著减少,一氧化碳生成量则明显增加,一氧化氮合酶活性显著降低(P均<0.01),而血红素氧合酶1表达升高,主动脉斑块面积达40.2%±8.9%.与胆固醇组比较,外源性血红素-L-赖氨酸盐干预组的主动脉内膜斑块面积(26.6%±9.2%)明显缩小,主动脉一氧化碳的生成量和血红素氧合酶1的表达明显升高(P<0.01),但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和一氧化氮生成量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与胆固醇组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胆固醇组比较,外源性L-精氨酸组主动脉一氧化氮合酶活性显著升高, 一氧化氮生成量增加,主动脉斑块面积(28.1%±7.7%)明显缩小(P均<0.01),而血红素氧合酶1的表达和一氧化碳的生成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与胆固醇组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胆固醇组比较,血红素-L-赖氨酸盐干预组、L-精氨酸组的主动脉组织内c-myc及c-fos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均<0.01),而锌原卟啉组和L-亚硝基精氨酸甲酯组则无明显差异.结论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中,血红素氧合酶/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合酶/一氧化氮系统显示出互补及代偿性调节作用,血红素氧合酶系统通过对一氧化氮和一氧化氮合酶的调节和代偿机制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红素氧合酶—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合酶—一氧化氮系统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变化、相互关系及氨氯地平对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中血红素氧合酶—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合酶—一氧化氮的影响。方法家兔予以高胆固醇饮食8周,8周后停用高胆固醇饮食或另外给予喂饲氨氯地平进行药物干预8周。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血脂水平明显升高,血清一氧化氮含量明显降低,血浆一氧化碳水平明显升高,血红素氧合酶1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明显升高(P均<0.01)。与模型组比较,氨氯地平组血浆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清一氧化氮含量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血浆一氧化碳水平明显降低(P<0.01),血红素氧合酶1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明显减少(P<0.01)。结论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中,血红素氧合酶—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合酶—一氧化氮系统显示出互补及代偿性调节作用,氨氯地平可以通过下调血红素氧合酶—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合酶—一氧化氮系统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为观察血红素氧合酶 1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将经冠状动脉造影最少有一支血管狭窄≥5 0 %的冠心病患者 136例纳入该研究 ,并选择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 4 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按照病变处斑块的形态分为Ⅰ型病变组 5 3例、Ⅱ型病变组 70例和Ⅲ型病变组 13例。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血红素氧合酶 1的表达进行定位分析 ,并通过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分析血红素氧合酶 1表达的程度及强度。通过Westernblot脉病变组血红素氧合酶 1表达明显高于冠状动脉正常组 (P <0 .0 1) ;Ⅰ型病变、Ⅱ型病变和Ⅲ病变组的血红素氧合酶 1表达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P <0 .0 1) ,且随着病变程度加重 ,血红素氧合酶 1表达水平升高。推测血红素氧合酶 1表达水平与冠心病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9.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炎症和氧化应激贯穿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及发展至不稳定斑块的全过程.研究表明髓过氧化物酶(MPO)作为一种新的炎性介质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促进作用,并对易损斑块有一定的预警价值.本文重点从髓过氧化物酶这种亚铁血红素酶在氧化应激时产生的活性物质对血管内皮的损伤、对低密度脂蛋白及高密度脂蛋白氧化作用等方面进行论述,进一步揭示髓过氧化物酶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发生发展和预后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同时MPO将有望成为降脂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0.
段丙军  黄维义 《山东医药》2010,50(39):110-111
血红素氧合酶(Heme oxygenase,HO)是血红素降解的限速酶,可分解血红素生成等摩尔数的胆红素、一氧化碳(CO)和铁。  相似文献   

11.
Myeloperoxidase (MPO), a member of the heme peroxidase superfamily, is a leukocyte-derived enzyme that generates reactive intermediates, leading to oxidative damage of host lipids and proteins. It has been shown that MPO is present within atherosclerotic plaque in human arteries and contributes to atherogenesis by catalyzing oxidative reactions in the vascular wall. This review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analytical and pathophysiologic characteristics of MPO and summarizes the possible clinical applicability of MPO as a marker for diagnosis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nd a marker for predic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相似文献   

12.
易损斑块与急性冠脉综合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斑块稳定性是影响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与发展的主要决定性因素,临床上,易损斑块破裂并发血栓形成被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病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是冠心病发病的主要机制,斑块的不稳定性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有明显的相关性。目前检测斑块的不稳定性主要通过血管内超声、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等侵入性操作。而MicroRNA、Apelin、Galectin-3、Endocan等血清学检查指标与斑块的稳定性有直接相关性,可以作为生物学指标预测斑块的稳定性。文章对MicroRNA、Apelin、Galectin-3、Endocan等血清学指标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两个类型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类型分布,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将60例住院冠心病患者(均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据临床诊断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AP)24例、急性冠脉综合征组(ACS)36例,行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根据螺旋CT值分为软斑块、混合斑块、硬斑块,分析各种不同性质的斑块在两个类型冠心病组的分布。结果两个类型冠心病组斑块类型的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急性冠脉综合征组以软斑块为主(占50%),混合斑块次之(31%);而稳定型心绞痛组则以硬斑块为主(占62%)。结论16层螺旋CT冠脉成像可较准确地显示斑块性质,结合冠心病临床分型对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判别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64排螺旋CT检测各型冠心病中软斑块、混合斑块、钙化斑块的分布,探讨冠脉斑块稳定性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同型半胱氨酸(Hcy)含量的相关性。方法选择89例住院接受冠脉造影的患者根据临床诊断分为正常对照组、稳定型心绞痛(SAP)组和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不包括急性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64排螺旋CT检查后根据斑块性质分为正常对照组、软斑块组、混合斑块组和钙化斑块组,测定血清TNF-α和Hcy值并进行比较。结果 (1)在ACS组软斑块、混合斑块的分布显著高于钙化斑块(P<0.001),而在SAP组钙化斑块的分布显著高于ACS组(P<0.001);(2)各斑块组血清TNF-α和Hc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软斑块组、混合斑块组血清TNF-α和Hcy水平高于钙化斑块组(P<0.05);而软斑块组和混合斑块组间血清TNF-α和Hcy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3)ACS组血清TNF-α和Hc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及SAP组(均P<0.01)。结论 (1)64排螺旋CT冠脉造影可较准确地显示冠心病患者病变冠状动脉斑块的性质;(2)血清TNF-α、Hcy水平可较好反映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的不稳定性;(3)64排螺旋CT检测分析斑块在各型冠心病分布特点结合TNF-α、Hcy含量分析,可对冠状动脉斑块的稳定性进行评估,对预测心血管事件及危险分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A 54-year-old man with unstable angina presented with severe stenosis of the middle segment of the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coronary arte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stent implantation and serial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IVUS) were performed. IVUS detected a non-culprit coronary plaque with a large lipid-rich pool in the proximal segment of the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coronary artery. Atorvastatin 10 mg/day was given to reduce his cholesterol level for 2 years after the stent implantation. This patient had no cardiac events, and the low-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level reduced from 171 to 88 mg/dl at follow-up. Two-year follow-up IVUS examination revealed the reduction of plaque burden associated with regression of the lipid-rich pool size. This case may indicate that statin could contribute to the regression of lipid-rich plaque and to the stability of coronary plaque.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显示不同性质斑块的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探讨16层螺旋CT检查结合血清Hs-CRP检测,对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判别的价值。方法将60例住院冠心病患者(均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据临床诊断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4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组36例,均行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根据螺旋CT值分为软斑块组24例、混合斑块组14例、硬斑块组22例,所有患者于冠状动脉造影前采血进行血清Hs-CRP测定。结果1.两个类型冠心病组斑块类型的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ACS组以软斑块为主(占50%),混合斑块次之(31%);而SAP组则以硬斑块为主(占62%)。ACS组血清Hs-CRP(5.043±2.805)mg/L显著高于SAP组(2.221±1.580)mg/L(P<0.01)。2.血清Hs-CRP在不同性质斑块组存在显著性差异,软斑块组(5.485±2.921)mg/L、混合斑块组(4.768±1.829)mg/L显著高于硬斑块组(1.687±1.222)mg/L(P<0.01)。结论16层螺旋CT结合血清Hs-CRP检测对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判别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是一种高糖基化的跨膜蛋白,广泛表达于人体的各种组织细胞,属于免疫球蛋白家族。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可通过刺激冠脉动脉粥样斑块内的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分泌来影响斑块的稳定性,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现就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方面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冠脉斑块稳定性与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 以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检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软硬特性,通过临床是否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将具有软斑块特性,同时急性冠脉综合征者分为不稳定斑块组;而硬斑块特性,且不符合急性冠脉综合征者为稳定斑块组。测定两组间冠状窦及外周血血浆TNF-α浓度,结果与IVUS测定的斑块大小、斑块纤维帽厚度、脂核或无回声带大小、脂核或无回声带/斑块比及面积狭窄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不稳定斑块组TNF-α值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o.11o±O.045)ng/mL vs(0.097±0.137)ng/mL,P<0.01和(0.111±0.037)ng/mL vs(0.042±0.022)ng/mL,P<0.05;将测得TNF-α与IVUS所测得纤维帽厚度、脂核或无回声带大小、斑块大小、脂核/斑块、面积狭窄率等进行相关分析,未见明显相关。结论TNF-α与斑块的稳定性有关,同时其在冠状循环与体循环中的量无差异,可望作为冠脉斑块不稳定性的判定指标。  相似文献   

20.
基质金属蛋白酶与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相关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 1(MMP 1)、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 1(TIMP 1)、TIMP 1/MMP 1与冠状动脉 (冠脉 )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 :以冠脉血管内超声检出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软硬特性 ,将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分为不稳定斑块组 (n =2 2 )和稳定斑块组 (n =12 )。测定两组间血浆MMP 1、TIMP 1浓度 ,并与冠脉血管内超声测定的斑块大小、斑块纤维帽厚度、脂核或无回声带大小、脂核或无回声带与斑块比及面积狭窄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在冠状静脉窦血和外周血中 ,不稳定斑块组MMP 1浓度明显大于稳定斑块组 (P <0 0 1) ,TIMP 1/MMP 1明显小于稳定斑块组 (P <0 0 0 1) ,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血浆MMP 1浓度与纤维帽厚度呈负相关 ,与脂核或无回声带面积、脂核与斑块比和面积狭窄率呈正相关 ,与斑块大小无关。TIMP 1/MMP 1与纤维帽厚度、面积狭窄率呈正相关 ,与脂核或无回声带面积、脂核与斑块比呈负相关。结论 :MMP 1和TIMP 1/MMP 1与冠脉斑块不稳定性呈密切相关 ,可望作为冠脉斑块不稳定性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