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BP180、Dsgs抗体和直接免疫荧光(DIF)检测结果对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2例天疱疮患者,24例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30例排除大疱性皮肤病患者和14例疑似大疱性皮肤病患者,用ELISA方法检测其外周血BP180、Dsg1、Dsg3抗体,采其皮损周围正常皮肤进行DIF实验。结果 Dsgs抗体检测在天疱疮组阳性率为100%,BP180抗体检测在大疱性类天疱疮组阳性率为83%,DIF检测在天疱疮组和大疱性类天疱疮组阳性率均为75%。结论 ELISA方法检测自身抗体和DIF实验对大疱性皮肤病具有诊断价值,但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结果。  相似文献   

2.
大疱性类天疱疮(Bullous Pemphigoid,BP)是好发于老年人的大疱性皮肤病,目前归入自身免疫性疾病范畴.临床上以躯干四肢出现张力性大疱为特点,可以合并多种恶性肿瘤.现将近年来我科住院所见的6例大疱性类天疱疮合并恶性肿瘤患者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郭颖 《现代护理》2005,11(4):295-295
大疱性类天疱疮(Bullous Pemphigoid,BP)是好发于老年人的大疱性皮肤病,目前归入自身免疫性疾病范畴。临床上以躯干四肢出现张力性大疱为特点,可以合并多种恶性肿瘤。现将近年来我科住院所见的6例大疱性类天疱疮合并恶性肿瘤患者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王宁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8):1937-1937
我科于2010-03收治老年大疱性类天疱疮伴褥疮1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病历摘要男,82岁。患者无明显诱因躯干四肢出现米粒至黄豆大小的红斑、皮疹、水疱伴瘙痒,皮损处出现糜烂逐渐加重2周,为进一步诊治以大疱性类天疱疮收入院。体格检查:T 36.4℃,P 75次/min,R 20次/min,BP 130/70 mm 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楚,查体合作。患者因长期卧床左侧臀部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疱性类天疱疮常合并的肿瘤及其预防筛查。方法:分析2例大疱性类天疱疮的住院患者,结合诊治,实验室检查,病理及进一步发现,进行文献讨论。结果:2例患者均因大疱性类天疱疮入院,入院后发现血象及肿瘤标记物均偏高,中等量激素控制皮损不理想,进一步检查均发现患有肺癌。结论:大疱性类天疱疮常合并其他系统疾病,近些年关于大疱性类天疱疮与肿瘤并存的报道越来越多,提醒我们要警惕大疱性类天疱疮的患者,尽早做出肿瘤标记物的筛查,做到早期预防。  相似文献   

6.
天疱疮是一种由于表皮棘层细胞松解所致的慢性、复发性、表皮内大疱性皮肤病。临床特点为在正常皮肤、黏膜上出现难以愈合的松弛性大疱。大疱性类天疱疮是类天疱疮的一种,是老年人发生的以表皮下水疱形成为特征的一种免疫性疾病[1]。我科成功救治1例糖尿病并发大疱性类天疱疮患  相似文献   

7.
正大疱性类天疱疮是常见的自身免疫性表皮下水疱病[1]。常见于腹股沟、腋下、四肢屈侧及胸腹部,其特点为正常的皮肤黏膜或红斑上出现3 cm~5 cm的半球形大疱,疱壁紧张有韧性,不易破裂。若不及时治疗,皮损可逐渐增多波及全身,机体日益衰弱,并可因继发感染而导致死亡。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联合免疫抑制剂是大疱性类天疱疮(BP)最主要的治疗方法[2-3]。长期大量使用激素有较大的不良反应,如高血压、高血糖、继发感染、胃溃  相似文献   

8.
<正>大疱性类天疱疮(bullous pemphigoid,B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表皮下大疱病~([1,2])。临床上好发于50岁以上中老年人,疱不易破,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3]),若治疗不及时,皮肤破损可泛发全身,可因继发感染而致死~([4])。本科于2016年8月收治了1名大疱性类天疱疮诱发左下肢感染坏死的患者,经过治疗护理,住院1个月后左下肢创面新生肉芽组织生长,有上皮爬行,无渗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大疱性类天疱疮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23例误诊为其他疾病的大疱性类天疱疮临床资料。结果本组误诊率为67.6%。23例中误诊为湿疹14例,误诊为天疱疮5例,误诊为多形红斑2例,误诊为丘疹性荨麻疹和脐周炎各1例。误诊时间为3 d~2个月。患者行皮肤组织病理学和免疫荧光检查后,均确诊为大疱性类天疱疮,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及外用药膏治疗,除1例自动出院外,其余患者症状均明显好转。结论大疱性类天疱疮早期临床症状多样,缺乏特异性,临床医师必须熟悉掌握其临床特征和鉴别诊断,尽早行组织病理学及免疫荧光检查,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
天疱疮是一慢性、复发性、严重性表皮内棘层松解性大疱性皮肤病,是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特点为正常皮肤、黏膜上出现难以愈合的松弛性大疱,而糖尿病也与免疫有关。我科成功救治1例糖尿病合并天疱疮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疱性类天疱疮合并食管损伤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一例大疱性类天疱疮合并食管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经对症及免疫治疗后,患者食管各段黏膜痊愈,转至血液科继续治疗。结论科学、合理、细致的护理有利于促进大疱性类天疱疮合并食管损伤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2.
对大疱性类天疱疮合并肺部感染误诊压疮1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男,86岁。因发热0.5d入院,既往有脑梗死病史。查体:T 38.0℃,P 83次/min,R 20次/min,BP 110/65mm Hg,神志清晰,双侧瞳孔3.0mm,光敏,颈软,两肺呼吸音低粗  相似文献   

13.
对老年重症大疱性类天疱疮伴2型糖尿病1例的护理如下。1病历摘要男,90岁。因全身皮肤出现弥漫性红斑、瘙痒,伴大小不等的水疱加重1个月入院。患者有2型糖尿病史18a,大疱性类天疱疮病史1a,近1个月出现发烧、咽痛、咳嗽,血糖升高,皮肤大疱再次复发收入院。体检心、肺、腹未见明显异常,全身弥漫性散布大小不等的张力性水疱,胸部、臀部及四肢伸侧多发,疱壁薄内含透亮液体,破溃的水疱不停有渗出液流出,破溃处皮肤呈鲜红色,疱间皮肤色素沉着;咽部充血明显,上腭黏膜糜烂;血糖13.4mmol/L。入院后给予胰岛素泵持续胰岛素治疗降糖、抗生素使用、免疫…  相似文献   

14.
拱形镂空床罩暴露疗法应用于大疱性类天疱疮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小红 《护士进修杂志》2007,22(23):2146-2147
目的分析大疱性类天疱疮病人应用拱形镂空床罩暴露疗法治疗的护理体会。方法对临床确诊为大疱性类天疱疮的23例患者,在常规暴露疗法基础上加用一个拱形镂空床罩行暴露疗法治疗,同时采取加强病室消毒、床罩内调温、心理护理、饮食护理、预防感染等护理措施。结果22例痊愈出院,1例死亡。结论拱形镂空床罩暴露疗法治疗大疱性类天疱疮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加强相关护理措施对提高疗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马慧珍  吴虹 《护理研究》2012,26(27):2591-2592
大疱性类天疱疮是一个好发于老年人的大疱性皮肤病,以躯干、四肢出现张力性大疱为特点,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1],临床上较为罕见。我科于2011年收治1例大疱性类天疱疮病人。现介绍如下。1病例介绍病人,男,78岁,因"痰多伴发热4d"于2011年7月入院,诊断为肺炎。既往有继发性癫痫2年、阵发性房颤半年、肺部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进一步加强对大疱性类天疱疮的认识,探讨合理的护理方案在高龄心脑血管疾病并发大疱性类天疱疮治疗中的重要性。方法:总结对高龄心脑血管疾病并发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的护理措施及护理经验。结果:回顾病例,严密观察病情,治疗上予以口服及外用激素,护理上予以生活护理、饮食护理、严格消毒隔离、加强皮肤黏膜护理,采用改良疱液抽取术联合擦药护理,同时结合药物观察、心理支持和健康教育等,促进创面愈合,减少继发感染,促进疾病痊愈。结论:对于高龄心脑血管疾病并发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应早诊断、早治疗,联合专业护理,预防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王莹  郭丽英 《山西护理杂志》2013,(11):3582-3582
大疱性类天疱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激素为目前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在使用激素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多种并发症Ⅲ。2012年3月我科收治1例老年大疱性类天疱疮病人,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老年大疱性类天疱疮5例的护理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大疱性类天疱疮是一种慢性、全身泛发性表皮下大疱性皮肤病,其特征为表皮下形成大疱和基底膜带IgG沉积。目前病因尚不明确,多认为是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全身或部分皮肤起水泡,破溃后渗血渗液,极易合并感染导致死亡。我科于1999年10月至2004年6月共收治5例老年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现将其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类天疱疮分瘢痕性类天疱疮和大疱性类天疱疮,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好发于老年人,年龄在60岁以上,一般无明显前驱症状,皮疹出现前也很少发生黏膜损害。皮疹常局限于某些部位,以腹股沟、腋窝、四肢屈侧及胸腹部多见,也可泛发全身。皮疹表现主要为在红斑或正常皮肤的基础上发生大疱,散在分布,直径大多在1cm左右,也可达数cm,如鸽蛋般。疱呈半球形,疱壁较厚而紧张,  相似文献   

20.
<正>大疱性类天疱疮(bullous pemphigoid,BP)是一种表皮下水疱性皮肤病,好发于胸腹、腋下、腹股沟和四肢屈侧,严重时可泛发全身,8%~39%患者同时伴有黏膜损害。典型皮损为在外观正常的皮肤黏膜或红斑基础上出现半球形的紧张性水疱或大疱,直径在1~2 cm,尼氏征阴性。疱壁较厚,不易破,疱液内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