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将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复合材料融合器应用于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探讨其在恢复、维持腰椎曲度和椎间高度及融合率等方面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将2012年2月至7月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50例退行性腰椎疾病的患者(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32例,腰椎滑脱18例),应用n-HA/PA66复合材料融合器进行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其中男34例,女16例;年龄22~64岁,平均52.16岁.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2、4、6、8个月,分别行腰椎X线检查、腰椎三维重建CT;根据腰椎X线,测量术前、术后不同时期的腰椎曲线指数、相对椎间隙高度、Taillard指数、节段前凸角和全腰椎前凸角,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8~13个月,平均11.32个月.术后1周腰椎曲线指数、相对椎间隙高度、Taillard指数、节段前凸角和全腰椎前凸角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术后不同时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腰椎融合时间为4~8个月.结论:n-HA/PA66复合材料融合器能较好地恢复、维持腰椎正常序列、矢状面力线及稳定性,而且融合率更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使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ano-hydroxyapatite/polyamide-66,n-HA/PA66)椎间融合器行椎间融合术治疗下腰椎退变性疾病的近期疗效。方法 2011年1月-10月,对20例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行经椎间孔入路n-HA/PA66椎间融合器支撑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男8例,女12例;年龄22~80岁,平均51岁。病程1~24个月,平均4个月。手术融合节段:L4、58例,L5、S19例,L4~S1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3例,腰椎退变性滑脱症5例,腰椎峡部裂滑脱症9例,腰椎管狭窄症3例。手术前后行X线片及CT三维重建检查,测量患者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及前凸曲度以评价手术效果,观察植骨融合情况。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下腰痛评分及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评分评价患者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腰腿疼痛、麻木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未出现脑脊液漏、神经根损伤、伤口感染等并发症。2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9个月,平均7个月。未发生椎间融合器移位、塌陷等情况。术后3 d,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所有融合节段的椎间隙高度及前凸曲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1);术后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植骨融合时间3~9个月,平均4个月。术后3个月椎间植骨融合率为74%,术后6个月为96%。患者术后3 d及6个月时的ODI及SF-36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0.01),术后两时间点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n-HA/PA66椎间融合器行椎间融合术治疗下腰椎退变性疾病安全有效;n-HA/PA66椎间融合器具有植骨融合率高、下沉率低及透射X线等优点,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椎间支撑植骨材料,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双枚融合器行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 将6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根据PLIF术中置入融合器数量的不同分为双枚组(30例)和单枚组(30例)。比较两组疼痛VAS评分、ODI评分、椎间隙高度、腰椎局部前凸角、椎间融合及融合器沉降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3年。末次随访时,两组腰痛及下肢痛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隙高度及腰椎局部前凸角:两组术后7 d、末次随访时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单枚组较术后7 d均有明显丢失(P<0.05),双枚组较术后7 d均无明显丢失(P>0.05),双枚组均显著优于单枚组(P<0.05)。末次随访时,椎间融合率单枚组低于双枚组(P<0.05),融合器沉降率单枚组高于双枚组(P<0.05)。结论 双枚融合器行P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可降低术后融合器的沉降发生率,提高椎间融合率,良好维持术后椎间隙高度及腰椎局部前凸角。  相似文献   

4.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9):1735-1740
[目的]探讨解剖型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椎间融合器腰椎前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2月~2016年2月本院收治23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采用解剖型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椎间融合器斜向腰椎前路椎间融合术治疗。其中男10例,女13例;年龄51~64岁,平均54.20岁。腰椎间盘突出症13例,退变性腰椎滑脱7例,峡部裂性腰椎滑脱3例;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影像学观察椎间隙高度及植骨融合情况,以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和JOA评分评估临床效果。[结果]23例手术时间40~190 min,平均90 min;术中出血量30~120 ml,平均50 ml;全部病例随访8~26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期间1例发生术后屈髋和腰大肌无力,予以营养神经等保守治疗3周后症状缓解。余无内固定等相关并发症发生。椎间隙高度由术前平均(5.94±1.25)mm改善至末次随访的(9.58±1.27)mm。术后6个月时椎间植骨融合率91.70%,术前及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分别为(7.21±1.17)分、(0.73±0.69)分,腿痛VAS评分分别为(7.32±1.29)分、(0.79±0.58)分,JOA评分分别为(14.12±2.11)分、(27.42±1.32)分。[结论]解剖型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椎间融合器腰椎前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初步临床应用疗效满意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以作为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多孔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椎间融合器(n-HA/PA66 cage)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 2008年1月至2008年9月,对54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采用前路减压多孔n-HA/PA66 cage支撑植骨融合固定治疗.术前、术后1周内、3、6个月、1年随访时进行随访,用Frankel法记录患者神经功能,并行X线片及三维CT检查.采用Cobb法测最后凸情况,并测最伤椎邻近上、下椎体间高度,采用Brantigan等描述的方法观察融合情况.结果 术后无神经损害加重;除2例Frankel A级和8例D级患者外,其余患者神经功能均有1~2级的恢复.平均随访9.4个月(6~12个月).术前平均矢状位后凸角14.4°±12.6°,术后为3.7°±8.7°,末次随访时3.9°±8.5°.术前平均伤椎邻近上、下椎体间高度为(96.9±17.2)mm,术后为(109.5±17.1)mm,末次随访时为(108.6±16.9)mm.随访期间未见cage移位、内同定断裂及神经功能损害加重.19例达到E级融合,10例达到D级融合,25例达到C级融合.结论 前路减压多孔n-HA/PA66 cage支撑植骨融合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安全可行,术后椎间高度恢复满意,后凸畸形纠正明显,随访过程中丢失少,并能获得满意融合.  相似文献   

6.
背景:在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下腰椎退行性疾病中,聚醚醚酮(PEEK)椎间融合器是临床首选的融合材料。其促植骨融合能力有限,且价格昂贵。一种新型聚氨基酸/纳米羟基磷灰石/硫酸钙(PAA/n-HA/CS)椎间融合器的早期临床效果良好。目的:评价PAA/n-HA/CS融合器行TLIF治疗下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中期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纳入2014年3月至9月在我科接受单节段TLIF治疗的30例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术中植入PAA/n-HA/CS融合器,对照组植入PEEK融合器。试验组1例患者术后1年失访,其余患者均获36个月随访。试验组:男10例,女9例;年龄28~70岁,平均48.6岁。其中腰椎滑脱症14例,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症5例;手术节段:L4-L5 9例,L5-S1 10例。对照组:男3例,女7例;年龄36~68岁,平均48.0岁。其中腰椎滑脱症6例,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症3例,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后复发1例;病变节段:L4-L5 5例,L5-S1 5例。术前及术后随访均行X线及三维CT检查,测量患者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和前凸曲度评价手术效果,观察植骨融合情况。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下腰痛评分评价患者症状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随访各时间点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融合节段前凸曲度及ODI评分等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前及术后随访各时间点,两组各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和36个月,试验组植骨融合率分别为95%、100%,对照组分别为90%、100%。两组植骨融合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AA/n-HA/CS融合器能够有效恢复并维持融合节段的生理高度及曲度,显著促进植骨融合,其应用于经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中期随访效果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7.
椎间融合器与椎弓根系统复位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目的:总结椎间融合器加椎弓根系统复位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的适应证、疗效及并发症。方法:1999年3月~2002年5月间对31例腰椎滑脱患者行椎间融合器加椎弓根系统复位固定、后外侧融合手术治疗,观察术前、术后和随访期间Taillard指数、Boxall指数、滑脱角、腰椎生理前凸角、椎间隙高度指数的变化;同时观察临床疗效及融合率。结果:31例平均随访19个月(6~36个月),术前与术后的Taillard指数、Boxall指数、滑脱角、腰椎生理前凸角、椎间隙高度指数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与随访时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优良率为93.55%,融合率为100%。并发症有硬膜损伤致脑积液漏1例,cage位置不佳1例,L5神经根损伤1例,无断钉和断棒现象。结论:椎间融合器加椎弓根系统复位固定、后外侧融合手术治疗腰椎滑脱近期疗效满意,能克服单纯使用cage治疗腰椎滑脱所引起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同椎体终板形态对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后融合器沉降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8月接受TLIF治疗的75例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根据术前矢状面MRI椎体终板形态分为规则组54例(A组)和不规则组21例(B组),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腰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的影像学参数(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腰椎前凸角及腰椎局部前凸角),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患者腰椎功能,采用腰痛和下肢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术后随访2.0 ~ 3.9(2.7±0.7)年。末次随访时,B组椎间隙高度及腰椎局部前凸角矫正丢失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椎间孔高度和腰椎前凸角矫正率无明显丢失。末次随访时,2组患者ODI及腰痛、下肢痛VAS评分较术前显著改善,B组腰痛VAS评分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16例(21.3%)患者发生融合器沉降,A组7例(13.0%),B组9例(42.9%);其中重度沉降3例,A组1例,B组2例。结论终板形态不规则患者TLIF术后融合器沉降发生率显著高于终板形态规则患者,且术后易发生椎间隙高度及腰椎局部前凸角的矫正度丢失。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皮内镜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E-PLIF)置入可撑开钛合金材质融合器进行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1年7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行PE-PLIF治疗72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资料;其中术中置入可撑开钛合金材质融合器(可撑开组)39例、静态PEEK融合器(静态组)33例。随访2年以上。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疗效评价指标和影像学数据,并最终通过Bridwell标准椎间融合分级及融合器沉降程度Marchi分级,计算腰椎椎间融合器融合率及沉降率。结果 可撑开组与静态组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等围手术期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个时间段的腰痛、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组间各时间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末次随访的影像学指标中,两组的骨盆入射角较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椎间隙的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改良侧方腰椎椎间融合术(crenel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 CLIF)在腰椎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ve disease, ASD)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8年6月~2019年6月采用CLIF手术治疗的37例腰椎ASD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13例,女24例。分别于术前、术后2周、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2周、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指数、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 LL)、节段前凸角(segmental lordosis, SL)、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及椎管面积均获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2周相比,患者术后3个月的VAS评分、ODI指数均进一步改善(P<0.05),但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也有所丢失(P<0.05);与术后3个月相比,患者末次随访时的ODI指数进一步改善(P<0.05)。结论 采用CLIF手术治疗腰椎ASD临床效果显著,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且可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