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观察银翘漱口液改善慢性肝炎肝胆湿热证患者舌苔及口腔症状,提高口腔舒适度,降低口腔感染率的疗效。方法将慢性肝炎肝胆湿热证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以银翘漱口液漱口,对照组以西药漱口液口泰漱口。结果治疗后舌苔及口腔症状改善情况和问卷调查得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组口腔感染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中药银翘漱口液在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证患者口腔管理中应用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舌苔及口腔症状,提高患者舒适度及用药依从性,有利于疾病恢复。  相似文献   

2.
抗病毒治疗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关键,积极的抗病毒治疗可以有效延缓病情,减少肝硬化、肝癌的发生率。干扰素和核苷/核苷酸类似物是两类主要的抗病毒药物,但均存在耐药率、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且价格昂贵的问题。中医治疗CHB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笔者在临床中发现CHB以肝胆湿热和肝郁脾虚证最为常见,且一般肝胆湿热证患者临床症状表现相  相似文献   

3.
肝胆湿热证是慢性乙型肝炎常见中医证型之一,临床常治以"清热利湿",然而,接受α-干扰素治疗的肝胆湿热证慢性乙型肝炎是否也应"清热利湿",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4.
肝胆湿热证客观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胆湿热证,是临床常见证候。肝胆湿热证涉及病种广泛。。J见于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胆汁性肝硬变,胆结石、淤胆性肝炎、肝癌等疾病。肝胆湿热证,湿热交结,如油入面,病I几复杂,治疗困难,易于反复。因此,探讨其证候的内在规律,从多学科的角度研究其客观的物质基础,无论对临床诊断还是治疗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c兹将近年对肝胆湿热证客观化研究综述如下。l肝组织形态与肝功能检测异常对肝胆湿热ilf在病理学方面,李氏[‘1对在临床L诊断明确的66例病例肝活组织切片进行观察分析,发现湿热型的病理变化有显著的肝细胞…  相似文献   

5.
<正>湿热证是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中的核心证型,因其湿邪与热邪胶着、虚实夹杂的特性与慢性乙型肝炎的特性有相通性。现代医学通过不同研究手段对慢性乙型肝炎湿热证发病实质进行不同层面多元化的探索,试图对其治疗提供多角度的思考。免疫系统是人体防御系统,免疫功能的变化会影响机体功能从潜在的量的累积发生质的改变,这与温病伏邪而发相类似。本文以免疫机制为切入点对慢性乙型肝炎湿热证的实质进行研究,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蒿芩清胆汤治疗慢性胆囊炎湿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以蒿芩清胆汤加减为研究药物,以慢性胆囊炎湿热型患者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的临床试验方法.选择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28例.治疗组采用中药蒿芩清胆汤加减治疗,对照组采用消炎利胆汤治疗.治疗4周.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率为34.3%,总有效率为...  相似文献   

7.
吕武士 《河南中医》2021,41(4):576-580
目的:观察柴金汤加减治疗慢性胆囊炎肝胆湿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慢性胆囊炎肝胆湿热证患者,按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另给予柴金汤加减治疗,对照组另给予消炎利胆片治疗.结果:试验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右上腹疼痛积分、压痛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8.
宋运田 《河南中医》2010,30(7):671-67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中度(肝胆湿热型)30例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照组30例应用5%葡萄糖注射液250ml,加入甘草酸二胺注射液150ml静滴,1次/d,1月后序贯甘利欣胶囊口服,3次/d;PCRHBV-DNA〉1.0E+05IU/ml者,给予苦参素0.6g静脉滴注,1次/d,1月后序贯苦参素胶囊0.2g,3次/d,口服。治疗组在以上治疗基础上加用清利解毒方,水煎取汁400ml,早晚分服。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66.7%,治疗组90.0%,P〈0.05。在改善肝功能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清利解毒汤可明显改善患者肝功能,改善症状,降低病毒载量,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9.
肝火上炎证与肝胆湿热证临床辨证标准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肝火上炎证和肝胆湿热证是中医肝病常见证候。由于两者均为肝的实热之证,龙胆泻肝汤常通用于两证,所以在辨证上常易混淆。确定两证的辨证标准,对于研究两者的病因、病理及提高临床疗效均有好处。我们采用传统中医辨证、流行病学调查、专家咨询及微机处理等综合方法,制定了两证的辨证标准和判别方程。现报告如下 。  相似文献   

10.
舒肝利胆合剂是本院院内制剂,由广金钱草、王不留行、莱菔子、石菖蒲、郁金、茵陈、虎杖、广藿香、栀子、柴胡、青皮、芦根、莪术、枳壳等组成,有疏肝利胆、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之功效,主治肝胆湿热证。近3年来,笔者根用疏肝利胆合剂治疗肝胆湿热证患者500例,收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茵陈蒿汤加味方配合西医方法治疗辨证为肝胆湿热型的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对其免疫调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0例辨证为肝胆湿热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西药抗病毒(给予阿德福韦酯)及护肝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茵陈蒿汤加味方治疗,2个月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及降低TBIL、ALT、AST、血清HBV-DNA滴度下降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CD3、CD4水平的升高,CD4/CD8水平恢复正常值率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辨证为肝胆湿热型的慢性乙型肝炎可显著提高疗效及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解毒利湿方联合西药治疗肝胆湿热慢性乙型肝炎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80例门诊患者按抛硬币法简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抗病毒、护肝等治疗。治疗组40例解毒利湿方(红景天、绵茵陈、半枝莲各20g,桑葚、荷叶、田基黄各15g,黄连、清半夏、柴胡各12g),1剂/d,水煎400mL,早晚口服;西药治疗同对照组。连续治疗7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ALT、AST、ALP、不良反应。连续治疗4疗程,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25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00%。对照组痊愈17例,有效10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67.5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ALT、AST、ALP指标两组均有降低(P0.01),治疗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1)。[结论]解毒利湿方联合西药在治疗肝胆湿热慢性乙型肝炎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扶正化瘀胶囊联合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60例,按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扶正化瘀胶囊治疗.比较2组治疗6个月后的临床疗效及肝功能、肝纤维化四项、肝脏硬度、中医证候积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4.
王忠成  俞冲  顾玉玲  秦刚 《河南中医》2016,(12):2130-2132
目的:观察干扰素治疗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湿热中阻证的临床疗效。方法:47例HBe Ag阳性慢性肝炎湿热中阻证患者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180μg皮下注射,每周一次,治疗前、治疗24周和治疗48周时分别检测ALT水平、HBe Ag滴度、HBV-DNA定量及CD4+T、CD8+T淋巴细胞计数。结果:湿热中阻型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免疫状态接近正常;治疗结束时HBe Ag血清学转换率(57.45%)、HBV-DNA转阴率(72.34%)均高于既往文献报道。结论:干扰素抗病毒作用机制早期可能以调节免疫为主,后期则可能通过细胞间信号传递、细胞凋亡等其他途径直接抑制病毒复制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中药补肾冲剂联合苦参素治疗中医辨证为肝肾亏虚兼湿热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抗病毒疗效。方法 选取乙肝病毒主要复制指标HBVDNA、HBsAg和HBeAg阳性且中医辨证为肝肾亏虚兼湿热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共90例,随机分为补肾冲剂加苦参素治疗组(治疗组)49例和拉米夫定对照组(对照组)41例,疗程1年;观察两组患者血清HBeAg、HBV DNA的阴转率和HBV DNA滴度变化及肝功能、症状体征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HBV DNA阴转率为42.6%(20/47例)与对照组61.0%(25/41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HBeAg阴转率(42.6%)和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36.2%)明显高于对照组(22.0%和17.0%,P〈0.05);ALT复常率(74.4%)较对照组(51.4%)高(P〈0.05);肝功能指标改善(P〈0.05或P〈0.01),其中ALB、GLB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0.01,P〈0.05);症状改善以头晕、腰酸、胁肋胀痛、尿黄4症最为显著,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部分应答率(29.8%)与对照组(14.6%)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补肾冲剂联合苦参素对中医辨证为肝肾亏虚兼湿热型慢性乙型肝炎有较理想的近期疗效;能有效抑制HBV复制,改善肝功能及症状体征。  相似文献   

16.
260例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肝组织病理改变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中医证型和肝组织病理改变的关系,为中医辨证提供依据。方法 对260例慢性乙肝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且所有病例均行肝穿刺检查,从而确定肝组织病理分级、分期,探讨中医证型与肝脏病理改变的相关性。结果 (1)肝组织炎症:肝郁脾虚型主要为G1、G2;湿热中阻型主要为G2;肝肾阴虚型和脾肾阳虚型主要为G3;瘀血阻络型主要为G4。(2)肝组织纤维化分期:肝郁脾虚型和湿热中阻型主要为S1和S2;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主要为S3;瘀血阻络型主要为S3和S4。(3)肝组织病理程度:瘀血证以G3~G4、S3~S4为主,非瘀血证以G1~G2、S1~S2为主。结论 慢性乙肝的肝组织病理改变与中医证型有一定相关性,其中瘀血证、非瘀血证与肝组织病理关系最为密切。随着肝组织病理损害的加重,中医证型由实至虚,由气及血,瘀血阻络是其最终的病理转归。治疗中要注重活血化瘀,并结合三期分治。  相似文献   

17.
设治疗组 6 9例 ,对照组 37例 ,治疗组用养肝颗粒剂 ,每次 5g,每日 3次 ;对照组用肝宁片 ,每次 3片 ,每日 3次。治疗组的基本治愈率、有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 17.39%、73.91%和 91.30 %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10 .81%、56 .70 %和 6 7.56 %。在中医辨证分型中 ,治疗组对肝郁脾虚证的疗效亦优于对照组 ;血肝功能检查发现 ,治疗组能降低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异常增高的 ALT及 AST,并使其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8.
张伟娜 《河南中医》2020,40(1):100-103
目的:观察养血柔肝汤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肝功能及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方法:将8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恩替卡韦,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养血柔肝汤.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慢性肝病患者自评量表的信度、效度及反应度。方法以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酒精性肝炎、脂肪性肝炎、肝硬化代偿期为研究对象,应用我们以往研究编制的慢性肝病患者自评量表进行测评。共纳入患者104例,与51例正常人对照,进行信度、效度、反应度分析,并对慢性肝病患者与正常人、慢性乙肝患者与其他肝病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该量表总体克朗巴赫α系数为0.915,总体Guttman折半系数0.703;该量表KMO统计量为0.783,Bartlett球形检验卡方值1801.149(P0.001),主成分因子分析方法提取特征根值1的8个公因子,累计贡献率为69.636%;以t检验方法分别分析慢性肝病患者与正常人、慢性乙肝患者与其他肝病患者量表总分,P值分别为0.000、0.413。结论该量表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及反应度,可作为慢性肝病患者临床疗效的评价工具。  相似文献   

20.
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苦参素对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的治疗作用及对病毒复制的影响,探索其在慢性乙型肝炎及早期肝硬化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75例慢性乙型肝炎及早期肝硬化患者予苦参素注射液400mg肌肉注射,每日1次,3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记录患者治疗过程中临床症状、体征变化及肝功能恢复情况。每月复查1次肝功能、乙肝病毒标志物及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结果治疗组在改善症状、体征及恢复肝功能方面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血清HA、LN、PCⅢ及CL-Ⅳ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而对照组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在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结束时,HBeAg、HBV-DNA的阴转率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38.67%、37.33%和5.88%、7.3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苦参素可明显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肝功能,具有较强的抗纤维化及抗病毒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