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近年对胆管癌前病变以及可能影响因素的研究受到重视,本文对88例肝内结石行肝叶(段)以上肝切除标本中发现4例肝内胆管癌与同期手术的257例原发性肝癌病例中发现的肝内胆管癌19例,进行了临床和组织病理学比较,试图对肝内胆管癌与肝内结石的相互关系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
肝内胆管癌(Cholagio Carcinoeia)是由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又称胆管细胞性肝癌,是原发性肝癌的一种少见类型,发病率低,临床表现不典型,确诊时多属晚期。为提高本病的早期诊断,本文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肝内胆管癌超声显像进行分析,探讨其早期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肝外胆管癌的早期症状不典型,故早期诊断较为困难。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胆道细胞学检查、超声内镜(EUS)以及超声内镜引导的细针抽吸穿刺(EUS-FNA)、胆道内超声(IDUS)、经口胆道镜(POC)等目前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可提高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一些新技术如弹性散射光谱学(ESS)、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CT)和激光共聚焦显微内镜(CLE)也在肝外胆管癌的早期诊断方面有一定的应用前景。该文就肝外胆管癌的早期内镜诊断方法及其优缺点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唯一有效手段,但在治疗肝内胆管癌方面却一直存在争议。肝内胆管癌恶性程度高,症状隐匿,早期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一旦发现多处于进展期,失去手术切除机会,预后很差。随着肝移植治疗肝内胆管癌的研究进展,制定规范化的患者选择标准、联合新辅助治疗和辅助治疗,可能成为治疗局部晚期肝内胆管癌的一种有前途的方案。  相似文献   

5.
肝内胆管癌是比较少见的恶性肿瘤,近30年来其发病率逐渐上升,因早期无特异临床表现,不易诊断,晚期治疗根治性切除率低,预后差。因此,对于肝内胆管癌患者,早期筛查及诊断尤为重要。影像学检查是检测肝内胆管癌的重要手段,可以联合实验室指标、病理学检查提高诊断率,降低漏诊率,临床上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6.
<正>胆管癌(cholangiocarcinoma)统指胆管系统衬覆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按所发生的部位可分为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和肝外胆管癌(ex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ECC)两大类。ICC起源于肝内胆管及其分支至小叶间细胆管树的任何部位的衬覆上皮;ECC又以胆囊管与肝总管汇合点为界分为肝门部胆管癌和远端胆管癌。近年来胆管癌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对于胆管癌的诊断及治疗,国外早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胆管内支架置入术(PTBS)和三维适形放疗(3DCRT)及肝动脉灌注化疗(TAI)对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8例肝门部胆管癌病人共置入金属网状支架8枚,3d后行三维适形放疗(3DCRT)DT量3600cGy.6次,2周,支架置入4周后再行肝动脉药物灌注化疗(TAI)。结果8例肝门部胆管癌置入胆管内支架8枚,均获成功,成功率100%,三维适形放疗(3DCRT)及肝动脉药物灌注化疗(TAI)/总有效率(CR PR)96%,均生存8个月以上。结论肝门部胆管癌胆管支架置入术(PTBS),三维适形放疗(3DCRT),肝动脉灌注化疗(TAI)不但迅速缓解黄疸症状,肿瘤控制率提高并且降低了远处转移进而提高了生存率,病人痛苦少。  相似文献   

8.
吴泰璜  吴宗桧 《山东医药》2002,42(16):58-58
肝门部胆管癌也称上段胆管癌。其位置较深在 ,局部解剖关系较复杂 ,因此 ,多数患者发现时已属晚期而不能根治。肝门部胆管癌可分为四类 :即息肉样或乳头状癌 ,结节状癌 ,硬化型癌及浸润型癌。前两种类型的胆管癌分化程度高 ,手术效果较好 ;后两种类型的胆管癌由于有浸润和扩展 ,且肝内外胆管组织受广泛侵犯 ,故手术切除率很低。临床分型 (Bis muth四型分型法 ) :①Ⅰ型 :胆总管上段癌 ;②Ⅱ型 :胆管分叉部癌 ;③Ⅲ型 :起始于左侧或右侧肝管的癌 ;④Ⅳ型 :广泛的肝外胆管癌。Ⅰ型、Ⅱ型早期可出现阻塞性黄疸 ,而Ⅲ型早期无黄疸 ,故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晚期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方式选择,提高手术切除率和疗效.方法:对2001-10/2004-12收治的15例中晚期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方式和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中期7例(BismuthIIIa型4例,IIIb型3例),晚期(IV型)8例.结果:手术切除10例,非手术胆道支架内引流5例(IV型5例)随访14例(14/15,93.3%),手术切除组随访10例,中位生存期14.2mo(16d-32.3mo);非手术胆道支架内引流组随访4例,中位生存期3.8mo(1.3-7.2mo);两组中位生存期差异显著(t=2.802,P<0.05).结论:对于中晚期肝门部胆管癌,联合肝切除的姑息性肝门部胆管癌切除可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必要时辅以“架桥式”肝管空肠内引流对提高手术切除率、降低术后胆漏发生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132例胆管癌的临床诊治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肝门胆管癌和肝内胆管癌的临床特点及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132例胆管细胞癌患者(肝门胆管癌47例,肝内胆管癌8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ALT、AST、AFP等指标上均无明显差异,但肝门胆管癌患者具有较高的胆红素水平[(115±38)对(55±31)μmol/L,(P〈0.01)]。肝门胆管癌组中HBV携带者占42.35%(36/85),明显高于肝内胆管癌组29.79%(14/4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表现方面,肝门胆管癌的首发症状多为黄疸者占72.34%(34/47),而肝内胆管癌组首发症状为腹痛的占57.65%(49/85);CA19-9在肝门胆管癌高于肝内胆管癌组(P=0.02)。132患者中106例行根治性手术切除,肝门胆管癌和肝内胆管癌的手术切除率分别为57.4%(27/47)和92.9%(79/85)。肝门胆管癌行根治性手术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7.78%、44.44%、25.93%,明显低于肝内胆管癌行根治性手术的89.87%、59.49%、36.71%。结论 HBV感染为胆管癌的主要危险因素,肝门胆管癌组中HBV携带者明显高于肝内胆管癌组。CA19-9对肝门胆管癌的诊断更具参考价值。积极的手术治疗是提高肝门胆管癌和肝内胆管癌生存率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胆道外科疾病的诊治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胆道外科微创技术的发展,对传统胆道外科构成挑战,使胆道外科诊治观念面临更新和拓展.胆道外科疾病的诊治现状:(1)胆囊结石的手术指征目前尚无统一标准,对无症状胆囊结石患者是否需要行预防性胆囊切除术也缺乏随机对比研究;(2)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原则已形成共识,但对早期肝内胆管结石的手术指征、时机和方法尚无统一标准;(3)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手术指征逐渐规范;(4)肝门部胆管癌的早期诊断和根治性手术切除是其当前的主攻目标,扩大肝切除范围似乎是当前提高肝门部胆管癌治疗效果的必然趋势;(5)内镜在胆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受到高度重视,尤其是肝外胆管结石和不能手术切除的胆道梗阻性疾病的内镜治疗对传统胆道外科手术治疗构成挑战;(6)腹腔镜胆道外科手术范围逐渐扩大,除对单纯胆囊结石、胆囊息肉的LC已成为其治疗的"金标准"外,对肝外胆管结石的腹腔镜手术治疗已广为接受,并正在向胆总管囊肿、左肝内胆管结石的腹腔镜手术扩展;(7)医源性胆管损伤仍时有发生,对其有效预防和及时、恰当的处理需要引起时刻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胆管癌的表遗传学改变。方法用甲基化特异PCR(MSP)法,检测了12个候选肿瘤抑制基因(APG E-cadherin/CDH1,MGMT,RASSF1A,GSTP,RAR-β,P14^ARF,p15^INK4b,p16^IND4a,p73,hMLH1,DAPK)启动子在72例胆管癌中的甲基化情况,其中肝内和肝外胆管癌各36例,10例良性胆管上皮作为对照。结果85%的胆管癌至少有一个肿瘤抑制基因的甲基化,在胆管癌中,肿瘤抑制基因的甲基化顺序是:RASSF1A(65%),p15^IND4b(50%),p16^INK4a(50%),APC(46%),E.cadherin/CDH1(43%),p14^ARF(38%),p73(36%),MGMT(33%),hMHL1(25%),GSTP(14%),RAR-β(14%)和DAPK(3%)。虽然单个肿瘤抑制基因的甲基化可见于良性胆管上皮,但是多个肿瘤抑制基因的甲基化只见于胆管癌。约70%(50/72)的胆管癌有3个或3个以上的肿瘤抑制基因的甲基化,52%(38/72)有4个或4个以上肿瘤抑制基因的甲基化。多个肿瘤抑制基因的协同甲基化,和RASSF1A,p15^INK4b,p16^INK4a和/或hMHL1密切相关。RASSFIA的甲基化在肝外胆管癌(83%)较肝内胆管癌更常见(47%)(P=0.003),而GSTP更多见于肝内胆管癌(肝内3l%,肝外6%,P=0.012),本研究提示肿瘤抑制基因启动子CpG岛的甲基化在胆管癌中是一个常见的表遗传学改变,从这些基因甲基化情况来看,肝内和肝外胆管癌密切相关,但在肿瘤发生上具有不同生物学特点。结论利用特异的多基因协同甲基化检测,可以鉴别良恶性的胆管病变。  相似文献   

13.
<正>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ICC)又称肝内胆管癌,是起源于肝内2级胆管及其分支上皮的恶性肿瘤,好发于肝左叶,占胆管细胞癌的20%~25%[1],是发病率居第2的肝脏原发恶性肿瘤,近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早期缺乏特异的临床症状、血清学检查和早期筛查的分子标志物,诊断较困难。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EUS)以及衍生技术在“早期”及“精准”的道路上上不断改革更新,已有国内外文献报道其在诊断及鉴别诊断肝脏疾病上有明显效果。在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胆管癌组织S100A6 m RNA及其蛋白表达的变化。方法在40例胆管癌患者和40例胆道良性疾病,分别取胆管癌组织、癌旁组织和肝组织,检测S100A6 m RNA及其蛋白表达变化,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S100A6水平。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造成胆管癌患者血清S100A6高水平的危险因素。结果在40例癌旁组织和肝组织中,S100A6蛋白分别阳性8例(20%)和12例(30%),显著低于肝内胆管癌组织的26例(65%,P0.05);癌旁组织和肝组织S100A6 m RNA相对水平分别为(0.92±0.33)和(1.12±0.46),显著低于肝内胆管癌组织的【(1.93±0.57),P0.05】;癌旁组织和肝组织S100A6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56±0.16)和(0.85±0.46),显著低于肝内胆管癌组织的【(1.63±0.51),P0.05】;肝内胆管癌患者血清S100A6水平为(2456.85±128.31)pg/m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234.26±116.35)pg/ml(P0.05);S100A6与CEA、CRP、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呈正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浸润深、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和细胞分化差是造成肿瘤患者血清S100A6高水平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清S100A6高水平的意义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癌上皮组织miR-215表达与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河南省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4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肝内胆管癌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行根治性手术治疗,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收治的肝良性瘤患者120例作为对照组。留取两组上皮组织,经实时定量PCR法对上皮组织中miR-215表达量进行测定,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miR-215表达量对肝内胆管癌的评估价值。收集肝内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上皮组织miR-215表达与患者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miR-215在上皮组织中的表达量为(1. 24±0. 28),高于对照组的(0. 39±0. 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ROC曲线提示miR-215表达量预测肝内胆管癌的曲线下面积为0. 746 (标准误=0. 032,P=0. 000,95%CI=0. 683~0. 808)。miR-215高表达组的TNM分期(Ⅲ~Ⅳ期)、低分化占比分别为65. 48%、44. 05%,高于低表达组的25. 00%、22. 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Spearman检验提示miR-215表达量与TNM分期、分化程度呈正相关(r_s=0. 492、0. 467,P 0. 05)。结论上皮组织miR-215表达量对肝内胆管癌具有一定评估价值,其表达水平与TNM分期、分化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肝内胆管癌细胞系ICC-9810与正常肝细胞系L02的蛋白质表达差异,筛选肝内胆管癌的潜在分子标志物.方法:应用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离子化(surface enhanc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SELDI)蛋白质芯片技术检测肝内胆管癌及正常肝细胞系的蛋白质谱.用PBSII-C型蛋白质芯片阅读机读取数据,采用Proteinchip Software 3.0.2软件分析数据.结果:IMAC3、WCX2两种蛋白芯片共捕获376个蛋白峰,发现27个差异蛋白.与正常肝细胞系L02蛋白谱相比,9个蛋白在肝内胆管癌细胞系ICC-981O中高表达,18个蛋白在肝内胆管癌细胞系ICC-9810中低表达.其中3767、7999、10555、12163、22066和26794 Da6个差异蛋白可被WCX2和IMAC3芯片共同捕获.结论:肝内胆管癌与正常肝细胞存在差异蛋白表达,这些差异蛋白为寻找肝肿瘤标志物,了解肝内胆管癌的发病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7.
对于BismuthⅡ以上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来说,往往已失去外科手术时机,而作为姑息性治疗的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技术(ERCP)是晚期胆管癌治疗的首选方法,可缓解梗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但由于肿瘤已侵犯左、右肝管,造成左右肝管互不交通,使ERCP治疗中往往发生选择性肝内胆管插管困难(导丝超选困难),导致无法完成ERCP治疗.笔者对48例肝门部胆管癌ERCP发生超选困难的病例,采用多种超选技巧,成功完成胆管引流治疗42例,现将配合技巧总结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讨论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ICC)的发病危险因素及CA199、CEA肿瘤预测指标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黄石市中心医院确诊的ICC患者29例作为病例组,同期单纯肝内胆管结石患者95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对ICC的发病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利用血清学指标CA199、CEA对ICC预测的准确度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研究发现:家族肿瘤病史、胆肠吻合手术在病例组患者中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的早期取石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依据血清学指标诊断表明:病例组患者血清中CA199、CEA的含量超过正常范围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肝内胆管结石合并ICC发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家族肿瘤病史、胆肠吻合手术,早期取石是ICC发病的保护因素,血清CA199和CEA含量超出正常值范围对ICC的具有一定的诊断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据Gut 2021年1月报道]题:胎盘生长因子在肝内胆管癌中促进肿瘤粘连和治疗耐药性(作者Aoki S等)肝内胆管癌(ICC)是一种罕见的肝脏恶性肿瘤,治疗方法有限,其特征为侵袭性进展、纤维增生和血管异常。本研究目的是确定胎盘生长因子(PIGF)在ICC进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肝门胆管癌误诊原因及早期诊断方法对10例肝门胆管癌患者的误诊作回顾性分析:本组男2例,女8例,年龄41岁~74岁.B超显示肝内胆管扩张10例,胆石症8例、阻黄玉例,胆总管占位(结石)1例.术中见肿瘤侵犯门静脉、肝动脉及肝组织形成8cm×8cm×6cm肿块8例,肿块堵塞肝总管,左肝管2例,合并胆囊结石5例,胆总管结石4例,区域淋巴结转移10例,肝脏广泛转移3例.本组行右府管肠吻合术2例,剖腹探查8例.结果诊误原因:①早期缺乏特有症状,常表现上腹不适、隐痛、乏力、黄疸等,就诊于传染科或内科,以黄疸型肝炎治疗,本组5例.②合并有胆石症,胆道手术史掩盖了胆管癌的存在,本组9例.③肝门胆管癌B超显出率低,B超医生不能准确识别其声象表现.结论肝门胆管癌病因与胆石症有关或同时存在.凡有胆系疾病史的中老年人,近期症状加重,发作频繁或出现新症状须及时就诊.B超提示肝内胆管扩张,宜进一步作CT,PTC,ERCP等检查,力争早期诊断,减少医源性延误,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