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前常规应用 Fite-Faraco(FF)染色或其改良法来检测组织切片中的麻风菌,但由于治疗或自然病程所致宿主体内麻风菌的变性导致其抗酸性降低或消失,以致用 FF 染色查不到麻风菌。Gomori乌洛托品——银染色法(GMS)似乎可染出组织中所有的麻风菌而不论该菌的抗酸性是否丧失。对此,作者用上述二种方法对巴基斯坦、印度和塞拉利昂的前瞻性多中心联合化疗(MDT)试验中的195例病人的皮肤标本进行了检查,并将结果进行了比较。195例病人均可为多菌型(BL、LLs、LLp),所有病人都已用 DDS100mg/d 或 DDS100mg/d+  相似文献   

2.
作者报告用WHO联合化疗(MDT)方案治疗多菌型麻风(MB)病人长期随访后的复发。 35例MB病人用WHO/MDT方案治疗2年。疗前,35例病人中14例从未接受过抗麻风治疗,15例曾经不同疗期的氨苯砜(DDS)单疗,5例在DDS单疗后又经不同疗期的利福平(RFP)合并DDS治疗,1例接受过6个月的RFP+DDS+氯苯吩嗪(CLO)治疗。35例病人  相似文献   

3.
由于耐氨苯砜(DDS)麻风的日益增多和对利福平(RFP)、乙硫或丙硫异菸胺(ETH或PTH)及氯苯酚嗪(B663)的耐药菌株的出现,试图应用上述任一药物单疗来控制和消灭麻风是很困难的。江苏省扬州市自50年代初开始用氯苯砜治疗,至1981年底继发性氨苯砜耐药的流行率约为5%,目前原发性耐氨苯砜麻风的流行率为20%。我们于1983年开始对该市所有活动性多菌型麻风用RFP、B663和DDS联合治疗,历时已一年。材料和方法一、病例选择;有活动性多菌型患者,包括已治和近一年新发或复发未治的病例,以及皮肤查菌阴性而活检抗酸染色阳性者。二、观察方法:按五级分类。治疗前仔细询问病史,小结以往的治疗经过并检查患者:皮肤查菌;组  相似文献   

4.
考虑到一次较大剂量利福平(RFP)可能杀死皮肤涂片阴转多菌型病人体内的持久菌,从而降低停止化疗后的复发率。作者对此进行了研究。 136例多菌型病人,男91例,女45例,平均年龄56岁(24~78岁),均以氨苯砜(DDS)单疗5~32年不等(平均14年)。在1982~1985年,所有病人在活动性皮损和神经损害消退,皮肤查菌阴转,停止DDS治疗前即予RFP1500mg一次量监服。在停止治疗后病人来门诊时,作详细的临床体检,尤其是麻风检查。如在最近12个月内未作过检查,还要作皮肤涂片  相似文献   

5.
报告用两种一次量药物方案随机治疗少菌型麻风(PB)的临床试验结果。 研究病人为1987年5月~1988年12月来自扎伊尔3个地区11个医疗单位的新病人。任何一处皮损涂片或活检中细菌指数(BI)都不大于1和病理组织象符合TT或BT麻风者。疗前记录一般情况,畸残程度,作3个以上部位的皮肤查菌,并于活动性皮损处取钻孔活检。治疗方案为C_2方案[利福平(RFP)40mg/kg+氯苯吩嗪(B663)1200mg],C_4方案[RFP 40mg/kR+B663 100mg+氨苯砜(DDS)100mg+乙硫异烟胺(ETH)500mg]一次监服。随机给新病人监服上述一种方案。治疗后第1年,只作临床检查,第2年在原皮损或活动性皮损处作活检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扬州市317例多菌型麻风在合用RFP、B663和DDS(MDT)治疗的两年中皮肤查菌的结果,显示BI每年平均下降0.76,未见回升者;MDT对新发、复发未治的病例和耐DDS者也显示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7.
34例多菌型麻风用三联化疗(RFP+B663+DDS)治疗2年,有效率100%,皮疹消退者占84.38%,BI下降平均1.833;BI在2.0以下时下降速度减慢,BI下降与皮损消退平行。三联化疗控制麻风反应(Ⅱ型)及神经痛效果显著,未见严重副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组51例少菌型麻风患者中I9、TT26、BT16,其中经DDS单疗未愈者43例、初治7例、复发再治者1例。用国产RFP和DDS二联者47例,用RFP+B663+DDS三联者4例。RFP 600mg/月监服,B663 300mg/月监服、50mg/日自服,DDS100mg/日自服。全部为规则用药,疗程6~24个月,停药后监测3年。结果:临床治愈50例,显著进步1例。疗中未发  相似文献   

9.
由于氨苯砜单疗所致耐药病例的不断增加,目前认为多菌型麻风用任何一种抗麻风药单疗均是不适当的。为了防止耐药的发生和有效地治疗病人,根据治疗结核病的经验,有必要采取二种或二种以上有效抗麻风药物进行联合化疗。我院于83年7月起陆续对80例多菌型麻风用利福平(RFP)、氯苯吩嗪(B_(663))和氨苯砜(DDS)进行联合化疗,现将一年治疗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多菌型麻风用MDT二年停药后随访三年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1例活动性多菌型麻风用DDS、RFP和B66治疗2年后,停药随访3年。在治疗期间临床明显改善,BI每年平均下降0.8,停药后临床、细菌和组织病理改变继续好转,到停药36个月时有26例细菌阴转,证实短程的MDT对多菌型麻风有效,但远期效果仍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1.
三例多菌型麻风用四种抗麻风药物(B663、RFP、PTH和DDS)治疗一年,结果:1、疗效比用三种药物更佳;2、氯苯吩嗪每天50mg和每月300mg亦能控制麻风反应,但需时较长(约6个月);3、服B663后皮损着色明显,且皮损越重则着色越深;4、三例病人的皮肤在服药后2月均出现鱼鳞病样改变;5、未发现其它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告61例未治疗过的少菌型麻风用WHO推荐的少菌型麻风方案治疗半年的疗效观察并随访至2年.结果示治疗6个月时病情活动者为邪例(86.9%),不活动指数为0.13,疗后12个月时随访病情活动者21例(34.3%),不活动指数为0.66.有37例随访了两年,活动性病例为3例(8.1%),不活动指数为0.92.表明少菌型麻风用RFP和DDS治疗半年即停止所有扰麻风治疗看来是不适当的,建议在6个月后继续单用DDS治疗2年或直至病情不活动.  相似文献   

13.
在鼠足垫可分离麻风杆菌及证实DDS耐药时,有文献证明一例BT型麻风原发性DDS耐药演变为BL型。基于继发性DDS药流行率增加,推测会有较多的原发性DDS耐药患者。继发性DDS耐药仅在多菌型麻风中发生,而原发性DDS耐药可发生于临床光谱各类型麻风中。作者在扎伊尔见到2例少型菌原发性DDS耐药患者。例1,男,8岁,5岁时患BT型麻风,给以DDs每周100mg治疗,在治疗中新皮损继续出现。1980年,1月起使用RFP一次量为30mg/kg及B663每周200mg,监服治疗5个月,  相似文献   

14.
根据人麻风菌细胞壁的类脂质容易被吡啶(Pyridine)溶解的原理,可用在染色上鉴别人麻风菌和鼠麻风菌。方法:将人、鼠麻风菌涂片标本,置于60℃吡啶溶液浸泡20小时后,除去吡啶,用萋(?)尼氏染色。结果:麻风患者病变部位和人麻风菌接种于小鼠足垫部位的麻风菌,经吡啶处理后均丧失抗酸性,而鼠麻风菌的各种菌株则不丧失抗酸性。这个结果可以用于人、鼠麻风菌的鉴别。在人麻风菌动物接  相似文献   

15.
35例新发和复发的多菌型麻风用RFP、B663和DDS治疗三年。治疗前所有病人均有活动性皮损,平均BI为4.06。治疗2年时大多数病例的话动性皮损均消失,但度肤涂片查菌却均未阴转。治疗3年时皮肤查菌阴转者8例(22.9%),BI降至1.10,平均每年下降0.98。这表明细菌多的新发和复发前多菌型麻风需治疗4~5年细菌才能阴转。鉴于对麻风治疗效果的临床评价有一定主观性,因此建议在现场治疗中应强调正确使用皮肤涂片查菌技术。  相似文献   

16.
作者观察了解除联合化疗(MDT)的多菌型麻风(MB)患者皮肤和神经内活菌的出现率和程度。 研究对象为26例多菌型麻风(BL-LL)患者,年龄15~55岁,所有患者均完成了MDT,疗程至少24个月。活检取自解除MDT后的2~6个月,以保证患者体内无循环的有效药物成分,以避免与复发或再感染混淆。皮肤查菌取  相似文献   

17.
用氟嗪酸(OFLX)加RFP或DDS控制小鼠麻风。作者还用BACTEC 460系统测定麻风菌  相似文献   

18.
麻风病联合化疗(MDT),细菌涂片检查可作近期疗效观察内容之一。本文选了以MDT治疗2年的多菌型麻风102例,进行查菌分析,报告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1988年3月开始,我州按WHO提供MDT方案,对所有活动性多菌型麻风采用RFP、B663、DDS联合治疗。受治中资料较全的有102例(BB5例、BL55例、LL42例)。规则服药达98%以上,均治疗满2年。在眶上、耳垂、下颌、皮损,无皮损膝上共5处做皮肤涂片菌检,每  相似文献   

19.
在麻风化疗中,以利福平(RFP)每月1次口服来清除病人体内麻风菌的疗效尚有疑问。对少菌型病人用 MDT 治疗6个月和依靠宿主的细胞免疫功能来清除麻风持久菌的概念缺乏说服力。本研究在于评价不同 MDT 方案治疗少菌型病人的疗效,为今后寻找理想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研究对  相似文献   

20.
作者对联合化疗后麻风病人皮肤和周围神经内麻风菌的数量和活力进行了研究,其中18例多菌型(MB)和16例少菌型(PB)分别用 WHO 方案至少治疗了2年和6个月。所有病人在皮肤活检前多处作皮肤涂片查菌。皮肤活检取自外观最活跃的皮损,如无活动性皮损,瘤型病人取自一耳垂,皮损消退的 PB 病人则取自非活动性皮损。M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