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局部振动结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方法 选取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肌电生物反馈组、联合治疗组,对照组采用Bobath、运动再学习等常规康复治疗技术,肌电生物反馈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联合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局部振动结合肌电生物反馈的治疗方法,共治疗8周。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FMA)、功能性步行量表(FAC)、10m最大步行速度(10m MWS)、步频、步幅对3组患者的步行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前,3组患者FMA、FAC、10m MWS、步频、步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FMA、FAC、10m MWS、步频、步幅均较为优异(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同指标比较,肌电生物反馈组和联合治疗组FMA、FAC、10m MWS、步频、步幅均较为优异(P<0.05),且联合治疗组治疗后FMA[(25.78±4.73)分]、FAC[(3.03±0.91)分]、10m MWS[(58.89±18.19)m/min]、步频[(45.91±18.53)step/min]、步幅[(48.28±14.79)cm]优于肌电生物反馈组(P<0.05)。 结论 局部振动结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能明显改善脑卒后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减重步行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障碍患者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共选取6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每天给予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及常规康复锻炼,训练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减重步行训练。2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评分标准(MESSS)评定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抑郁程度评分,采用Fugl-Meyer评分(FMA)及Barthel指数(BI)评定其步行、平衡能力及ADL水平。结果 2组患者分别经4周治疗后,其MESSS、HAMD、FMA及BI评分等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治疗后2组间比较,训练组各项指标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尽早实施减重步行训练,町以显著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步行、平衡及ADL功能,使其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运动再学习方案联合靳三针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5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8例和治疗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康复治疗和靳三针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康复方案基础上增加运动再学习方案,在治疗前、治疗后2个月分别对2组康复疗效、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NIHSS评分、简易下肢Fugel-Meyer运动功能(FMA)评分法、Barthel指数(BI)、10 m最大步行速度进行评定。结果:2组治疗前NHISS评分、FMA评分、BI评分、10 m最大步行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2个月治疗,2组的康复效果均比治疗前有所提高,且治疗组康复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NIHSS评分下降幅度(差值)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FMA评分(下肢部分)、10 m最大步行速度及BI评分上升幅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再学习方案联合靳三针疗法可有效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早期强化躯干与骨盆控制能力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并配合常规康复训练,45min/次,2次/d,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强化躯干与骨盆控制能力训练,20min/次,2次/d。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Barthel指数(BI)、功能性步行分级(FAC)等评定。结果治疗2个月后,两组患者的FMA、BI、FAC和偏瘫步态分析评定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0.01),但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强化躯干与骨盆控制能力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提高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5.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90例脑卒中偏瘫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实验组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30d进行评定。肢体运动功能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评定,日常生活能力采用国际通用量表Barthel指数(BI)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FMA、BI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方法(P〈0.01或P〈0.05),实验组FAM、BI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0.01)。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可明显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早期运动功能康复路径管理治疗脑卒中后抑郁(PSD)的疗效。 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2组患者均给予Bobath等神经促通康复技术为主的传统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早期运动功能康复路径管理训练。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Barthel指数(BI)对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抑郁状态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FMA、HAMD、BI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4周后FMA、BI评分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4周后FMA[(65.37±5.28)分]、BI[(69.22±7.05)分]优于对照组FMA[(47.16±4.92)分]、BI[(55.67±6.21)分](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患者HAMD评分下降(P<0.05),对照组患者HAMD评分升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4周后[(15.72±9.86)分]比较,治疗组HAMD[(9.25±3.76)分]评分显著较低(P<0.05)。 结论在传统康复治疗基础上辅以早期运动功能康复路径管理训练,可显著提高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有效缓解其抑郁情绪,改善ADL能力,有利于患者的功能恢复,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高压氧结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运动能力的影响。 方法选取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Bobath创立的神经发育疗法进行常规物理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高压氧治疗。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下肢部分)及最大步行速度(MWS)对治疗组及对照组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NIHSS评分、FMA评分及MWS分别为(4.17±1.4)分、(31.2±3.3)分和(54.3±16.2)m/min,对照组则分别为(6.81±1.2)分、(26.2±2.2)分和(45.6±18.3)m/min,2组各项指标与组内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FMA评分及MWS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步频、步幅、患侧步长、步态周期、双腿支撑期分别为(98.97±10.11)步/min、(106.46±11.64)cm、(55.29±7.71)cm、(1.58±0.44)s、(39.16±10.61)%,对照组的步频、步幅、患侧步长、步态周期、双腿支撑期分别为(95.63±10.70)步/min、(100.58±12.66)cm、(51.49±7.87)cm、(1.39±0.45)s、(43.22±11.0)%,2组各项指标与组内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各项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高压氧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早期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150例和对照组150例。干预组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针对性制定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计划;对照组当病情稳定后进行未经指导的自我锻炼。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出院时的简式 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评分( FMA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功能独立性评定法(FIM)评分。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的FMA、FI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干预组的 FMA、FIM 评分分别为(76.52±1.87),(83.22±1.65)分,优于对照组的(71.26±1.53),(78.37±2.2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6.97,21.11;P<0.01);干预组的FMA、FIM评分增加量分别为(40.68±1.02),(45.36±1.11)分,优于对照组的(35.52&#177;0.87),(30.33±0.9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分别为47.14,124.88;P<0.01)。结论康复护理早期干预可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Thera-Band渐进抗阻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态的影响。 方法 将脑卒中后偏瘫患者4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2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Thera-Band弹力带对偏瘫侧肌肉进行渐进抗阻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中的行走和上下楼梯功能检测标准以及GaitWatch步态分析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的FMA评分[(24.54±2.47)分]、Berg评分[(39.21±2.25)分]、FIM评分[(12.46±1.06)分]、步频[(79.00±8.08)steps/min]、步幅[(59.75±3.31)cm]、步速[(40.29±5.04)cm/s]以及对照组的FMA评分[(20.67±2.65)分]、Berg评分[(28.92±2.90)分]、FIM评分[(11.92±0.97)分]、步频[(69.17±8.11)steps/min]、步幅[(56.38±3.46)cm]、步速[(36.08±4.84)cm/s]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FMA评分、Berg评分以及GaitWhatch步频、步幅、步速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Thera-Band弹力带渐进抗阻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有效地改善脑卒中患者运动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0.
心理干预对老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对老年人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 将84例老年人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2组,每组各42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脑卒中药物、抗抑郁及康复治疗,心理干预组同时进行心理干预,两组治疗前、后分别进行Hamilton抑郁量表(HAMD)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FA)、Barthel生活能力指数(BI)评定、运动功能评分(FMA)检测。结果 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6~8周治疗后,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各项评分比较:抑郁量表评分(HMAD)和运动功能评分(FM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生活能力评分(NFA)和生活能力指数评分(B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理干预在老年人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复治疗中起重要作用,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镜像治疗对脑卒中偏瘫后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及相关治疗的可能机制.方法 选择83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镜像治疗组42例(采用镜像治疗)和对照组41例(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前及经4周治疗后,采用Wolf运动功能试验(WMFT)、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对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进行测评,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改良Asworth痉挛量表对患者上肢疼痛、痉挛程度进行评定,用Barthel指数(BI)测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经过4周的治疗后,两组患者组内比较,WMFT、FMA、VAS、B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两组间WMFT(60.17 ±4.82 VS 47.31 ±4.57)分、FMA(58.77 ±3.79 VS 46.32 ±3.84)分比较,镜像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VAS(1.47 ±0.23 VS 1.53 ±0.25)分、BI(79.75±7.94 VS 75.25±7.55)分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及治疗后组间Asworth痉挛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具有一定疗效,但对改善ADL及患肢痉挛程度,减轻患者上肢疼痛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住院期间进行家属健康教育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及ADL的影响。方法:选择我科住院脑卒中患者2009年1月~2009年12月间64例为对照组,2010年1月~2010年12月间70例为观察组。2组均按常规给予药物及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对患者家属进行强化康复知识教育,包括康复评定并制定康复目标、并发症相关知识、康复训练及护理技能、心理治疗及出院康复指导等。结果:干预1个月后,观察组上肢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FMA及BI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随访6个月后,2组上肢各项并发症发生率均较干预1个月时提高(P〈0.05),但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FMA及BI评分2组较干预1个月时明显提高,且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患者家属进行强化康复知识教育可以明显降低偏瘫上肢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偏瘫上肢运动功能,改善ADL能力。  相似文献   

13.
头针配合促通技术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头针配合促通技术对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45例,随机分为A、B、C 3组各15例。A组针刺健侧顶颞前斜线(运动区)治疗;B组采用Brunnstrom促通技术训练;C组两项结合治疗。治疗前后均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定临床疗效;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FMA)和Barthel指数(BI)积分评定上下肢运动功能和ADL。结果:治疗21 d后,FMA及BI积分与治疗前比较3组均有明显提高(P0.01),其中FMA积分,B、C组上肢高于A组(P0.05);A、C组下肢高于B组(P0.05);BI积分,C组高于A、B组(P0.01)。3组临床疗效比较,C组基本痊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A、B组(40.0%与13.3%、13.3%;86.7%与73.3%、66.7%,P0.01)。结论:头针配合促通技术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ADL,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3个月和6个月后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功能(ADL)的影响.方法:将6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康复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进行对照研究,两组均按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施加早期康复护理功能训练,对照组按神经内科常规护理,对每例患者在入组时、病程3个月、6个月分别采用Fugl-Meyer测试平衡功能和Barthel指数(MBI)测试ADL能力.结果:康复组3次平衡功能积分分别为(2.73±2.40)分、(8.72±2.00)分、(10.27±2.22)分;MBI分别为(23.63±13.45)分、(67.72±18.80)分、(80.25±16.32)分.对照组平衡功能分别为(3.42±2.88)分、(7.17±2.30)分、(8.40±2.50)分;MBI分别为(24.30±16.18)分、(54.16±17.67)分、(70.68±20.30)分.两组前后比较和组间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的变化均数比较为康复组6个月后平衡功能和ADL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平衡功能和ADL呈正相关(r=0.780).结论: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认知思维康复护理在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迟发性脑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5月收治的70例急性CO中毒迟发性脑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12年10月—2013年5月收治的37例患者纳入观察组,2013年11月—2014年5月收治的33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认知、思维康复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干预前简易智能精神量表(MMSE)、改良长谷川痴呆量表(HDS)及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分别为(16.87±3.95),(18.90±3.65),(42.12±10.21)分,干预后分别为(25.04±2.00),(26.04±1.71),(86.12±8.93)分;对照组患者干预前MMSE、HDS及ADL评分分别为(16.86±3.92),(18.06±3.70),(43.01±11.23)分,干预后分别为(21.05±1.75),(20.97±1.65),(65.52±10.38)分,两组患者干预后MMSE、HDS及ADL评分均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MMSE、HDS及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449,6.747,4.758;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满意率(97.30%)高于对照组(87.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33,P〈0.05)。结论加强认知、思维康复护理干预,能提高急性CO中毒迟发性脑病患者认知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神经松动术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49例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4例。2组均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同时加用神经松动术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综合痉挛量表(CSS)评定踝关节痉挛,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FMA)中下肢部分评定下肢运动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平衡功能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患侧CSS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1),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均P〈0.01);2组患者FMA、BBS及ADL能力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均P〈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神经松动术联合康复训练能有效降低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的踝关节痉挛,提高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一般药物治疗护理基础上进行超早期综合康复治疗护理。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评价患者对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护理质量满意度,采用国际通用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 MBI )、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 FMA)评价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对脑卒中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0.00%,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33%,8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10.253,9.677;P<0.05);随访4周后,观察组患者的FMA评分及MBI分别为(55.2&#177;5.1),(62.9&#177;9.8)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6.5&#177;4.2),(42.3&#177;1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3.25,3.17;P<0.05)。结论超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可减少脑卒中患者的残疾发生,缩短病程,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18.
尹婵  刘新福  曾明安 《中国康复》2013,28(2):103-105
目的:探讨强制诱导运动治疗(CIMT)对无糖尿病病史的空腹血糖正常的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脑卒中住院患者30例,随机分为CIMT组和对照组各15例,2组患者均进行运动平板训练、步行练习、上下楼梯训练、运动再学习疗法等常规康复治疗,CIMT组患者同时健侧下肢每日穿戴改良膝夹板≥90%清醒时间,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进行Fugl-Meyer运动功能(FMA)、Barthel指数(BI)、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以及测定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值。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HOMA-IR值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FMA、BBS及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且CIMT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CIMT对空腹血糖正常的脑卒中患者胰岛素抵抗无影响,但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19.
急性脑卒中早期综合康复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摘要]目的观察早期综合康复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方法8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40例,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康复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早期综合康复治疗;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Fugl—Meyer评定量表(FMA)和Barthel指数(BI),评定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HSS、FMA及BI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康复组患者的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综合康复治疗能促进急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减重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后遗症期患者下肢功能、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病程在1年以上,偏瘫肢体Brunnstrom分级≥Ⅲ级的脑卒中患者2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4例和对照组1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除采取常规康复治疗外,另给予减重步行训练。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采用Ashworth痉挛量表(ASS)、功能性步行分级(FAC)、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及独立功能评定(FIM)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各项评分较治疗前改善(P<0.05)。两组治疗后FIM、FMA评分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FAC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AS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后遗症期患者应用减重步行训练,能提高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