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徐蕾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26):3223-3224
精神病患者的攻击行为是指对他人、自身和其他目标所采取的破坏性攻击行为。可发生在多种精神病患者中,具有一定的危害性,造成致残、致伤,甚至危及生命致死等。  相似文献   

2.
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分析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原因,以提出防范对策。方法2007年10月~2008年2月通过回顾性分析.了解本院38例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原因及攻击的方式,并提出防范对策。结果患者发生攻击行为前3项原因分别为患者既往有攻击行为,患者有敌意和不合作治疗、依从性差,知觉障碍(幻视、幻听);其余分别是患者行为紊乱和易激惹,医护人员强制手段,环境陌生等。结论针对精神病患者发生攻击行为采取针对性的安全防范干预,可降低患者发生攻击行为和有效保护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3.
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病患者由于受精神症状等诸多因素影响易产生攻击行为,直接威胁着医护人员和其他患者的安全,和财产损失。对于攻击行为,不仅要全面考虑其所患精神疾病的生物学因素,同时还要考虑广泛的社会心理因素、环境因素。所以,如何预防和尽可能避免患者产生攻击行为是精神科病区护理管理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赵维敏  李明芳  祝鑫瑜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23):2848-2849,2851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病患者外逃的原因,制订防范措施。方法对发生外逃行为的47例住院精神病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47例外逃者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以年龄在35岁以内及文化素质低的患者最多;以精神分裂症居首位;外出辅助检查是外逃常见的借助条件;外逃时间多在入院20d以内。结论住院精神病患者外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加强安全防范措施,及早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可降低精神病患者外逃的概率。  相似文献   

5.
精神病患者由于受兴奋、冲动、易激惹、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的影响,在住院期间常常发生攻击行为。轻者发生口头冲突,如漫骂、威胁、嘲笑,重者发生攻击行为,如用拳头等打人、砸人、踢人、摔东西等。本文对在我院住院的精神病患者中有攻击行为的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并提出了护理干预措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初步探讨精神病患者公开攻击行为评定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公开攻击行为评定量表(MOAS)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81例住院精神病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攻击行为发生率为43.2%,其中语言攻击最多见(18.5%),自身攻击最少见(2.5%);攻击行为多见于20-40岁急性期有精神质或精神质倾向和神经质或神经质倾向者;男女两性患者在攻击性质上仅躯体攻击1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OAS在精神科门诊和流行病学问卷调查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分析与护理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相关因子的收集与评估,提出相应的护理干预方法。方法采取前瞻性方法共收集48例有攻击行为的精神患者,应用自编的《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相关因素评估表》进行临床资料收集和分析。结果造成住院精神患者攻击行为的主要因素是患者的精神症状,占65%;其次是患者拒绝住院及治疗,占39%。结论针对精神病患者的攻击行为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方法,可减少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危险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将49例有攻击行为的精神病患者设为研究组,抽取同期住院的无攻击行为的49例精神病患者设为对照组。采用自拟临床特征单因素筛选量表筛选攻击行为危险因素,简明精神病量表评定两组的精神症状。并根据评定结果制定相应干预措施。结果研究组简明精神病量表总分、敌对性、猜疑、幻觉及行为紊乱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研究组医务人员接触不当、强制手段及患者不合作、易激惹、敌意、既往有攻击史等临床特征因素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与医务人员的接触不当及强制手段和患者的敌意猜测、幻觉等精神症状密切相关。针对其原因制定相应的系统护理干预措施,及时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可有效降低患者攻击行为或意外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介绍了攻击行为的神经递质改变和新型抗精神病药的作用机制以及其对攻击行为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住院精神分裂症患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为预防住院精神分裂症患攻击行为提供早期预防和干预。方法对56例有攻击行为和143例无攻击行为进行对照研究,应用BPRS、EPQ、外显攻击行为(MObS)等量表进行评定。结果56例患的主要相关因素为既往攻击行为史、BPRS的敌对猜疑和激活性、被害妄想等,EPQ—N分、P分,MAOS攻击指数≥9。结论有关量表测定可预测精神分裂症患的攻击行为,以便早期预防。  相似文献   

11.
碳酸锂合用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评价碳酸锂合用抗精神病药对精神分裂症患攻击行为的治疗作用。方法 对17例有攻击行为的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在原有抗精神病药的基础上加用碳酸锂进行为期6w的治疗,在开始治疗前及治疗第6w末用BPRS、MOAS进行评定。结果 (1)治疗前后BPRS各因子分比较,无显差异。(2)治疗后MOAS评分降低,治疗前后评分比较有显差异(P<0.01)。结论 碳酸锂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攻击行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精神病患者由于其疾病本身的特殊性,常常会发生出乎医务人员和患者家属预料的突发意外事件,包括患者冲动伤人、毁物、出走、自伤和自杀等情况的出现[1].不仅可对患者造成严重的后果,也会给正常的医疗工作带来困难[2].  相似文献   

13.
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对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了解精神专科医院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及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对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增强护理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医护人员的心身健康水平。方法 对精神专科医院医护人员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调查并进行分析。结果 精神专科医院医护人员症状自评量表的总均分及各项因子分均小于国内常模;被精神病患者冲动行为攻击过的医护人员与未被精神病患者冲动行为攻击过的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精神专科医院医护人员心理素质较好,长期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对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有一定的影响;管理者要加强对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观察,对被精神患者冲动行为攻击过的医护人员及时给予精神与物质的鼓励。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66例具有攻击行为(攻击组)和92例无攻击行为(对照组)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相关文化背景、职业、病前性格、精神症状特点及精神分裂症临床类型与攻击行为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并提出干预对策。结果男性攻击行为发生率高于女性(χ2=4.06,P〈0.05);攻击组农民多于对照组(χ2=6.76,P〈0.01),明尼苏达人格测评显著高于对照组(13.21,P〈0.01);攻击组偏执型和青春型、幻听、被害妄想、情绪不稳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攻击性为多发生于男性,且与患者的不良性格、疾病类型、症状特征有关,早期预测和干预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病患者自杀的原因,制订防范措施。方法对住院精神病患者发生自杀行为的73例病例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73例自杀者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年龄以20-30岁最多;多在病后1年之内发生;多发生于疾病的初期与缓解期;以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多见;自缢是自杀的常见方式;自杀时间多在午夜以后。结论住院精神病患者自杀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加强安全措施,强化重点班次护理,及早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可将精神病患者自杀率减少到最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住院精神病病人保护性约束的现状及其相关因素,为进一步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编调查表对2008年8月1日-2008年12月31日住院的631例病人在入院第1个月内的约束情况进行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识别保护性约束的相关因素并控制可能的混杂因素。[结果]入院第1个月内经历约束的病人301例(47.7%);经历约束的病人年龄较轻、病程较短、住院次数较少;平均约束次数为2.1次,每次约束时间为(9.8±48.6)h。Logistic多因素分析:针对其他病人的攻击行为(OR=21.87),针对工作人员的攻击行为(OR=17.47),出走行为(OR=4.74),拒药行为(OR=6.07),治疗依从性差(OR=6.57)等是保护性约束的独立危险因素;第一诊断为精神分裂症(OR=0.33),使用抗抑郁剂(OR=0.22)和其他安定类药物(OR=0.15)以及消极言行(OR=0.15)为保护性约束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住院精神病病人的保护性约束比例高,约束时间长,攻击行为是保护性约束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有必要进一步规范约束程序。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住院精神病病人保护性约束的现状及其相关因素,为进一步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编调查表对2008年8月1日-2008年12月31日住院的631例病人在入院第1个月内的约束情况进行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识别保护性约束的相关因素并控制可能的混杂因素.[结果]入院第1个月内经历约束的病人301例(47.7%);经历约束的病人年龄较轻、病程较短、住院次数较少;平均约束次数为2.1次,每次约束时间为(9.8±48.6)h. Logistic多因素分析:针对其他病人的攻击行为(OR=21.87),针对工作人员的攻击行为(OR=17.47),出走行为(OR=4.74),拒药行为(OR=6.07),治疗依从性差(OR =6.57)等是保护性约束的独立危险因素;第一诊断为精神分裂症(OR=0.33),使用抗抑郁剂(OR=0.22)和其他安定类药物(OR=0.15) 以及消极言行(OR=0.15)为保护性约束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住院精神病病人的保护性约束比例高,约束时间长,攻击行为是保护性约束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有必要进一步规范约束程序.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新疆自治区某三级精神专科医院住院精神病患者意外死亡的分析,提出防范意外死亡发生的对策。方法对某三级精神专科医院2005-01~2013-12近八年住院病人中意外死亡病例进行客观的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近八年发生的18例意外死亡病例中,意外死亡原因分别为自杀、猝死、窒息、跌伤,分别占意外死亡的55.56%、22.22%、16.67%、5.56%。自杀患者中又以精神分裂症占首位。结论精神病患者是一个特殊群体,住院精神病患者意外死亡的发生具有突发性、多样性的特点,针对不同原因采取不同防范措施,能有效地防止意外死亡的发生,减少医患纠纷,保证医疗安全。  相似文献   

19.
攻击行为是危害社会、他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一种不良行为。住院精神病人的攻击行为,影响病房管理,为防范攻击行为发生,再次地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住院精神病患者的攻击行为并非少见,尤其是对医护人员的攻击事件时有发生,本院自1993年以来发生了20例住院患者对医护人员严重攻击事件,现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选取1993年~2006年在我院住院的对医护人员严重攻击行为的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6例,女4例,年龄18a~55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