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肠血管畸形致下消化道出血42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纪伟  曾勇 《腹部外科》2010,23(3):144-146
目的探讨肠血管畸形致下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对42例肠血管畸形所致下消化道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选择性血管造影确诊35例(83.3%)。经血管造影后介入治疗治愈28例(66.7%),经内镜治愈1例(2.4%),手术治愈13(31.0%)例。结论选择性血管造影加血管介入栓塞术是诊断和治疗肠血管畸形的首选有效手段,外科手术切除病灶仍是治疗肠血管畸形出血最可靠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胃肠道血管畸形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胃肠道血管畸形引起消化道大出血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和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内镜、消化道造影等辅助检查和/或手术、病理确诊的17例胃肠道血管畸形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15例行急诊胃镜检查,阳性7例,其中2例为胃镜复查阳性;结肠镜检查9例,阳性6例;血管造影检查2例,阳性1例;胶囊内镜检查1例阳性。2例未行内镜者急诊手术,确诊为胃血管畸形;另2例小肠血管畸形亦行手术治疗。内镜下止血治疗均一次成功。所有病人出血停止出院。结论消化道大出血是胃肠道血管畸形的主要临床表现,其诊断主要依靠内镜检查和血管造影。内镜诊断和治疗是胃肠道血管畸形诊治的首选方法,安全方便,创伤小。手术对胃肠道血管畸形的治疗仅适用于多次内镜治疗无效、小肠血管畸形以及诊断未明而大量反复出血病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的手术诊治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10年间经内镜、血管造影、增强CT扫描及核素扫描均不能明确下消化道出血部位及原因、由于反复出血或出血凶猛而采用剖腹探查诊治者1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最常见的出血原因是血管发育不良或畸形(5例),其次,小肠憩室2例,小肠平滑肌瘤1例,3例原因不明。最终的手术方式主要是右半结肠切除(7例),其他有病变小肠段切除3例及结肠次全切除1例。死亡率27.3%,再出血率18.2%。结论原因不明的下消化道出血,多数病人可以通过剖腹探查明确诊断及治疗,应及时手术。  相似文献   

4.
下消化道大出血41例诊断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诊断方法。方法 对41例下消化道大出血资料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 ①41例中,29例有13种明确的出血病因,其中肠血管畸形8例。12例原因不明。②明确出血病因的29例中,18例借助纤维结肠镜、钡剂灌肠X线、核素显像或选择性腹腔内脏动脉造影获诊,8例经手术探查、2例经术后病检、1例依 赖临床资料建立诊断。经手术探查获诊者仅占27.6%。③3例进行了^99mTc-红细胞显像,9例进行了选择性腹腔内脏动脉造影,均获阳性发现,其中小肠良性肿瘤3例,肠血管畸形6例。结论 ①下消化道出血病因繁多,除常见病因外,应注意肠道血管畸形。②剖腹探查对下消化道出血定位、定性诊断价值有限,除非同时存在肠梗阻症状,腹部触及肿块或具有腹膜刺激征者,只要全身状况允许,均应进行核素显像和/或选择性内脏血管造影,明确出血部位,方行手术。  相似文献   

5.
消化道溃疡出血手术后再出血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克  王占民 《腹部外科》1996,9(3):123-125
误诊和术中处理不当是造成消化道溃疡出血手术后再出血的主要原因。通过对四例典型病例复习,对其经验和教训进行了探讨。胃镜检查时应强调对十二指肠降段的仔细检查。对如何提高选择性动脉造影的诊断率进行了讨论。在剖腹探查时,应用术中内窥镜检查具有创伤小、观察范围广和定位准确等优点。对于无法切除的出血灶,除缝扎出血点外,还应结扎出血部位的主要供应动脉。采用介入治疗栓塞出血动脉时,应尽可能的采用固体的不可吸收材料。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小肠出血的检查方法和手术时机.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9年1月成都军区总医院收治的132例小肠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性地行小肠气钡双重造影、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胶囊内镜、剖腹探查、术中内镜检查、全消化道钡餐及螺旋CT检查.不同检杳方法阳性率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术中内镜检查和剖腹探查阳性率最高,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6,P>0.05).术中内镜检查和剖腹探查分别与小肠气钡双重造影、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胶囊内镜、全消化道钡餐、螺旋CT检查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80、3.840、4.470、5.070、7.300,4.170、3.920、4.550、5.210、7.310,P<0.05).112例急诊手术患者中76例病灶位于积血上缘,36例位于积血下缘.术后127例痊愈、4例复发、1例因出血量过大死亡.结论 术中内镜检查和剖腹探查是发现小肠出血病灶的最佳方法.急性大出血时是不明原因小肠出血患者的最佳手术时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Dieulafoy病内镜下诊断和治疗的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科临床诊断明确的23例Dieulafoy病伴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急诊胃镜确诊19例,急诊肠镜确诊2例,血管造影检查确诊1例,剖腹探查术确诊1例。19例病变位于近端胃,1例位于胃窦,1例位于十二指肠,2例位于直肠。21例内镜确诊的患者行金属钛夹钳夹成功止血,血管造影确诊的患者经动脉内持续灌注垂体后叶素止血,剖腹探查术确诊的患者行单纯血管缝扎术止血。结论急诊内镜检查是诊断Dieulafoy病的首选方法,内镜下钛夹的合理使用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肠道动静脉畸形常无特征性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早期为隐匿性出血或慢性出血。常因反复消化道出血或消化道大出血而就诊,临床诊断十分困难,剖腹探查多数也难于发现病变而束手无策,甚至有的病例作了不恰当的手术。自采用选择性动脉造影诊断原因不明的消化道出血以来,发现此病也随之增多,现已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消化道出血原因,我院1984~1986年间对多种检查不能明确原因的消化道反复严重出血患者,术前行选择性动脉造影诊断为此病共19例,术前未作选择性动脉造影,剖腹探查发现1例,共20例。其中行病变肠管切除且经活检病理诊断者9例。现着重外科手术治疗问题进行探讨。临床资料一般资料:女7例,男13例。最小年龄15岁,最大年龄76岁。病程最短13天,最长20年。临床表现:全部病例均有反复消化道出血,15例有多次住院史,其中11例达3次以上,最多1例竟达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小肠血管病变有效的检查及外科治疗手段。方法 对 1 6例小肠血管畸形合并出血患者均实行了选择性动脉造影 ,其中 1 1例行手术治疗。并在术后 1年内随诊。结果  1 6例中 ,1 1例手术病理结果证实 ,血管瘤 7例 ,血管畸形 4例 ,其中小肠血管平滑肌瘤 2例 ,粘膜下脉管瘤样病变 2例 ,临床特点青壮年多 ,病程长 ,反复间断出血 ,有自限性。结论 小肠血管病变的诊断方法以选择性动脉造影为首选 ,但对造影无异常发现 ,且胃镜、肠镜检查证实出血来自小肠 ,及时果断的剖腹探查对小肠血管病变具有诊断和治疗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10.
消化道出血的定位诊断,一般并不十分困难,但个别病例,虽经过X 线胃肠道摄片、内窥镜检查、选择性上肠系膜动脉造影及剖腹探查也无法确定出血的部位,特别是在做盲目次全胃切除或右半结肠切除后若再度出血,对病人是致命的威胁。为了不使手术者在为消化道大出血者施行手术时找不到出血病灶而无所适从,进退两难,就有必要介绍隐匿型消化道出血的原因、诊断和治疗。隐匿型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一、美克耳憩室:发病率为0.8~4%,大多数无病理性临床表现。有美克耳憩室而有并发症的,在儿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胰瘘合并迟发性腹腔出血的诊治体会。方法〓总结3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合并腹腔出血患者的诊治过程及体会。结果〓3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合并迟发性腹腔出血患者中,1例经过DSA介入治疗后痊愈,1例经过DSA介入治疗合并腹腔感染,腹腔清创后行全胰切除,1例经过二次DSA介入栓塞治疗后,再次出血行手术缝扎止血痊愈后出院。结论〓介入联合手术治疗是 PD术后胰瘘合并迟发性腹腔出血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Of twenty-two patients with intestinal bleeding of obscure origin, four were found by mesenteric angiography to have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 of the ascending colon after often repeated failure of intubation, endoscopy, barium contrast radiography, and even laparotomy to disclose the cause. The two male and two female patients, fifty-nine to seventy-four years of age, presented clinical pictures of chronic iron deficiency anemia; three had episodic gross hemorrhage. They underwent a total of at least twenty barium contrast radiographs, seven endoscopies, two laparotomies, and sixteen transfusions before the correct diagnosis was established. The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 were discrete, consisting of a tortuous feeding artery, dilated draining veins, and an intervening tangle of vessels. Extravasation of dye was observed as a consequence of active bleeding in one case. The lesions were not visible on gross inspection of the bowel wall, but their location could at times be inferred by the associated vascular mesenteric dilatation and accurately localized by injection of the feeding vessel. The microscopic appearance was that of dilated vascular channels both with and without elastic tissue intertwined in the bowel wall and, in two of three patients undergoing resection, was associated with fibrofatty tissue suggesting hamartoma. It is concluded that a significant number of cases of otherwise occult intestinal bleeding will be found to be caused by such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 readily diagnosed and cured by appropriate arteriography and surgery.  相似文献   

13.
作者自80年代以来,迄今共采用介入法诊治动脉性胆道出血21例。21例既往均有剖腹胆系手术史。患者分别于手术后数天至数月内发生胆道出血。出血常为周期性,少数患者可延续多年。本组病例在经股动脉选择性插管造影明确出血部位并选择性注入栓塞剂(明胶海绵微粒)后,再次造影均显示出血停止。有3例于栓塞治疗后1~3周再次出血。此3例经剖腹手术(1例)或再次介入治疗后均获治愈。作者认为本法安全、可靠、为一理想的诊治外伤性胆道出血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小肠出血25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小肠出血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2004年12月期间收治的小肠出血2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急诊剖腹探查术的确诊率及手术止血率均为100%。本组术后死亡2例。其余23例随访1年以上均无复发。结论活动性出血期行DSA、ECT检查对小肠出血的诊断价值较高。术前辅助检查对小肠肿瘤的诊断率高,而对小肠憩室、息肉等出血病灶的诊断率低。剖腹探查和术中内镜检查是诊断隐匿性小肠出血病因的重要手段。对短期内出血量大、有休克表现和诊断不清的病例应尽早行剖腹探查术,以免延误抢救时机。  相似文献   

15.
小肠出血的诊断和治疗(附7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肠出血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措施。方法对我院近8年收治的病因明确的76例小肠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小肠出血病人肿瘤占首位(37/76),其中包括小肠间质瘤32例,其余依次为美克尔憩室(21/76)、血管病变(15/76)及异位胰腺(3/76)。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21例,小肠气钡双重对比造影诊断13例,腹腔核素扫描诊断11例,小肠镜检查诊断6例,腹腔镜探查诊断21例,剖腹探查诊断4例。全组病人均经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以包括病变在内的小肠部分切除术为主(68/76)。随访时间6月~5年,临床疗效满意。结论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核素扫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腹腔镜探查及剖腹探查是诊断小肠出血的主要手段。包括病变在内的小肠部分切除术是治疗小肠出血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小肠出血的诊断方法。方法 对 17例急性小肠出血病人分别采用X线钡餐检查 ,99mTc标记的红细胞核素扫描 (ECT) ,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造影 (DSA ) ,术中肠镜检查 ,比较各种诊断方法对判断出血部位的优劣。结果 对出血部位的定位阳性率 :ECT为 ( 7/14 )5 0 % ;DSA为 ( 8/12 ) 66.7% ,X线钡餐为 ( 3 /8) 3 7.5 %。术前不能确诊的 5例病人 ,术中肠镜均明确出血部位 ( 10 0 % )。结论 ECT和DSA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于术前辅助检查不能明确出血部位的病人 ,剖腹探查结合术中内镜检查是确定出血部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胰腺损伤的外科处理(附28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报告了胰腺外伤28例,其中闭合性损伤23例、开放性损伤5例,占同期腹外伤的3.75%。96.4%合并腹部其它脏器损伤,术前确诊率10.7%,术中确诊占89.3%,指出腹部损伤有明确剖腹探查指针时尽早手术是早期诊断胰腺外伤的重要途径。根据胰腺损伤程度及合并十二指肠损伤情况分别行单纯胰周引流、胰腺局部缝合止血加胰周引流、损伤远端胰腺切除、损伤近端缝合远端Roux-en-y胰空肠吻合术、改良十二指肠憩室化、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强调选择创伤小、简捷、有效的术式。术后死亡率21.4%,其中2/3死于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强调治疗过程中抗休克、及时控制出血、合理选择术式的重要性。生存病例31.8%发生胰瘘,对防治胰瘘的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PPH结合直肠黏膜缝扎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疗效,回顾性分析采用此法治疗的60例环状混合痔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显示,本组60例患者中,治愈55例(91.67%),显效5例,总有效率100%。术后出血2例,住院时间3~8d,平均4.7d。随访2~3年,未见复发。结果表明,PPH结合直肠黏膜缝扎术治疗环状混合痔具有安全有效、治愈率高、术后并发症少、复发率低、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胃癌行二次手术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省安庆市立医院肿瘤外科2010年1月-2015年2月单一手术组完成的667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有10例患者因术后严重并发症行二次手术,归纳总结这10例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经过.10例二次手术患者中,因术后腹腔内出血行止血术3例,因术后肠梗阻行单纯肠粘连松解术3例、行空肠侧侧吻合及空肠造瘘术1例,因术后黄疸再次手术2例,其中1例梗阻性黄疸,行粘连松解+穿孔修补+腹腔引流术;而另1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未见胆管及肠管扩张,考虑淤胆.因引流管与肠系膜粘连,行腹腔引流管拔出术1例.结果 1例淤胆病例因肝功能衰竭而死亡;1例胃十二指肠动脉出血病例,行二次手术止血,术后再次出血,经介入予以成功止血.其余8例患者全部治愈,无再次并发症发生.结论 胃癌术后二次手术的常见原因主要是肠梗阻和出血;由于腹腔引流技术的进步,绝大多数术后消化道瘘无需再次手术处理.  相似文献   

20.
探讨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1995年10月以来采用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及介入栓塞来诊断及治疗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13例。结果13例病人经14次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12例发现出血动脉,阳性率9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