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观察了小儿结核病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的变化。结果表明,结核病组红细胞免疫粘附活性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且与血清中红细胞免疫粘附促进因子活性呈明显正相关。抗结核治疗3个月后,C3b受体花环率无明显变化,而免疫复合物花环率下降至正常范围。  相似文献   

3.
观察了小儿结核病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的变化。结果表明,结核病组红细胞免疫粘附活性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且与血清中红细胞免疫粘附促进因子活性呈明显正相关。抗结核治疗3个月后,C3b受体花环率无明显变化,而免疫复合物花环率下降至正常范围。  相似文献   

4.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黎  梁毅 《浙江医学》1999,21(6):340-341
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一种危害极大的血液病,至今仍是血液学工作者颇感棘手的难题。近年来,对从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的研究和探讨仍在进一步深入开展。现查阅了本院1991~1998年收治的123例AA患者的病历资料,将其中作了细胞免疫功能检查的68例和用不同方法治疗且持续治疗时间超过30天的38例资料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细胞免疫功能在再障发病中的作用,对165例再障患者淋巴细胞与全血细胞比值、138例再障患者的T细胞亚群、89例患者的HLA-DR抗原的表达及16例患者PBMNC培养上清的TNFα水平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再障患者骨髓及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与全血细胞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T细胞亚群比例失衡,外周血HLA-DR抗原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BMNC可自发分泌TNFα,PHA刺激后TNFα诱生水平显著增高,免疫抑制治疗可纠正细胞免疫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6.
本实验采用红细胞C3h受体花环(RBC-C3bRR)与红细胞免疫复台物花环(RBC-ICR)测定荷瘤小鼠的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结果表明荷瘤小鼠RBC-C3bRR在肿瘤移植后虽进行性降低,明显低于正常小鼠对照组与接种死瘤细胞对照组:而RBC-ICR在接种肿瘤后第5天开始升高,明显高于正常小鼠对照组及接种死瘤细胞对照组。作者认为,肿癌移植后引进宿主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降低可能是导致肿瘤细胞进一步生长和扩散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当机体发生癌症时,白细胞免疫功能下降。机体的红细胞免疫状态是否遭受抑制或破坏,文献已有报道。笔者在1985年2月至1986年12月,对本院收治36例癌症患者与40例健康献血员,进行红细胞C_3b受体免疫粘附功能检测,并以T细胞免疫指  相似文献   

8.
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介导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综合征.本文从淋巴细胞亚群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细胞信号传导途径等细胞免疫机制方面,对AA的免疫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的细胞免疫功能状况及其在AA发生,发展中的影响,为AA个体化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放射免疫测定法检测T细胞亚,TNF-α水平,采用微量甲基纤维素法研究了29例AA患粒一单系祖细胞(CFU-GM)集落形成及其骨髓细胞和血清对正常CFU-GM集落形成的影响,据此对AA进行发病机理分组。结果:免疫介导组CD4,CD8,HLA-DR,CD4/CD8,TNF-α与正常组相比均具有显差异性,干细胞缺陷组HLA-DR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CD4/CD8比值显低于正常组(P<0.01)。而微环境缺陷组与正常组相比均匀无显差异性。结论:极大部分免疫介导组,部分干细胞缺陷组和个别微环境缺陷组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10.
红细胞免疫粘附活性(RCIA)是评价红细胞免疫功能的重要指标.作者应用ELISA法首次建立了检测RCIA活性及RBC膜免疫复合物水平的红细胞酶联免疫竞争吸附实验.该方法简便,试剂安全,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结果可靠.可望为检测红细胞免疫功能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李春芬  张锦铭 《浙江医学》1995,17(4):215-216
应用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试验及T细胞免疫指标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及健康对照组的免疫功能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再障阻红细胞的免疫功能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2.
慢性肾炎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测定了33例慢性肾炎病人的红细胞免疫功能,证明慢性肾炎红细胞免疫活性低于正常人。这种红细胞免疫功能异常与BUN和肾性贫血无关。  相似文献   

13.
再生障碍性贫血属于祖国医学“虚劳亡血”的范畴。顾名思义,因虚劳而亡血,寓有造血功能障碍之意。中医的“痨”与“劳”字常为同义词。此病的“劳”是由虚而产生的。其根在“虚”,故应采用“虚则补之”的治则。但具体应补哪一脏呢?根据“肾主骨,生髓”的理论,其病根在肾虚,所以应补肾。又如“阴成形,阳化气”,而本病有全血细胞减少,骨髓多能干细胞分化障碍,说明有形  相似文献   

14.
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代偿不全的综合征。近年来,随着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治疗方法不断取得进展,尤其慢性再障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措施,治疗有效率已可达80%以上,急性(重型)再障应用免疫治疗和同  相似文献   

15.
16.
小儿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于各种病因引起骨髓的多能定向干细胞和微环境的损害;或因机体免疫功能改变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全血细胞减少的血液病。本病往往疾病严重,预后差。做好再障的护理是取得再障治愈的关键之一,不可掉以轻心。 1 一般护理 1.1 休息:急性型或有活动性出血时应卧床休息。严重贫血者血红蛋白减少,载氧能力降低,组织缺氧,活动后可出现心悸、气促,应给予卧床休息。一方面以降低机体消耗,减少耗氧量,从而减轻缺氧症状。另一方面可减轻或防止出血。尤其是颅内出血,一旦发生可危及生命。慢性型再障患儿若病情不甚严重,患儿可适当活动,使患儿的休息生活充满乐趣。婴幼儿使用的玩具要有选择性,避免尖硬有角等,以防引起损伤性出血。学龄期儿童应鼓励患儿继续在院学习,形成有规律的住院生活。 1.2 饮食:应给予足够的优质蛋白质及富含维生素C、K的食品。如鸡蛋、牛奶、肉、鱼、香菇和桔子、苹果、香焦等。护士应了解患儿的嗜好,鼓励患儿正常食欲,必要时可少量多次。根据患儿饮食习惯允许食用家里特制的食品。  相似文献   

17.
再生障碍性贫血 (Aplasticanemia ,AA )为一种异质性疾病 ,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临床上呈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种综合病症。传统认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取决于三方面 :造血干细胞缺陷、造血微环境异常及免疫功能紊乱。随着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及细胞遗传学技术的发展 ,人们对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综合国内外 2 0多年的研究结果 ,造血干细胞数量减少而导致造血稳定状态丧失是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主要发病机制 ,目前得到公认。除部分继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有明显的诱因外 ,大多数再生障碍性贫血…  相似文献   

18.
19.
20.
再生障碍性贫血根据其临床表现,结合血象和骨髓象将其分为急、慢型两型(我国根据中国医学科学院天津血液学研究所提出的).我国以慢性型居多数,急慢性之比为1比10.慢性再障的病程一般均在4年以上,甚至长达10年之久,其临床表现如下:1 一般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