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枢椎椎板螺钉与椎弓根螺钉抗拔出强度的比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比较枢椎椎板螺钉与枢椎椎弓根螺钉的抗拔出强度,为临床应用枢椎椎板螺钉固定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在7具成年男性新鲜尸体枢椎标本上进行枢椎单皮质椎弓根螺钉和双皮质椎板螺钉固定,测试螺钉拔出力。结果:单皮质枢椎椎弓根螺钉的最大拔出力平均为875.3±403.2N,双皮质枢椎椎板螺钉的最大拔出力平均为679.5±308.2N;椎弓根螺钉的最大拔出力大于椎板螺钉,但二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枢椎椎板螺钉进行双皮质固定具有可靠的力学固定强度,可作为枢椎椎弓根螺钉的补充固定技术。  相似文献   

2.
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评价   总被引:38,自引:5,他引:38  
目的:评价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6具新鲜颈椎标本,按随机顺序,对每一标本先后行C1-C2椎弓根螺钉、Magerl螺钉、Brooks钢丝以及螺钉联合钢丝固定,在脊柱三维运动实验机上测量其三维运动范围。结果:Magerl螺钉或C1-C2椎弓根螺钉联合Brooks钢丝组成的固定系统的三维运动范围最小。C1-C2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前后屈伸运动范围与Brooks钢丝固定无差异,但大于Magerl螺钉;其左右侧屈运动范围小于Brooks钢丝固定,大于Magerl螺钉;其轴向旋转角度明显小于Brooks钢丝固定,但与Magerl螺钉无统计学差异。结论:C1-C2椎弓根螺钉的三维稳定性与Magerl螺钉相当,联合Brooks钢丝固定可进一步提高其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枢椎棘突螺钉和椎弓根螺钉的技术难度和相关解剖学参数,探讨枢椎棘突螺钉固定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自2010年2月至7月,选取10具颈椎标本,男5具,女5具,年龄45~76岁,平均60.5岁。将标本俯卧,颈部置于中立位。从C1-C3剔除颈部后侧所有的软组织,以清楚地暴露枢椎侧块和峡部。枢椎椎体左右侧任意选择进行棘突螺钉和椎弓根螺钉固定,各10枚螺钉,置入直径为4.0mm的皮质骨螺钉。枢椎棘突螺钉以枢椎棘突螺钉的进钉点选择为棘突的基底部、棘突和椎板的交界处,进钉角度水平置钉,螺钉由对侧棘突基底部穿出,形成双层皮质固定;枢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为枢椎下关节突根部中点,钉道方向与矢状面夹角15°~20°,与横断面夹角约30°。螺钉置入后,使用多层螺旋CT扫描机对标本进行扫描重建。测量螺钉在骨内的实际深度,记录椎弓根螺钉和棘突螺钉置钉失败、穿破椎弓根、进入椎管或置入横突孔的螺钉数目。结果:枢椎棘突螺钉和椎弓根螺钉的置入均无明显的技术困难。棘突螺钉未见螺钉置入椎管和劈裂棘突,但椎弓根螺钉有1枚螺钉突出椎弓根外侧皮质,侵犯横突孔。枢椎棘突螺钉的平均钉道长度为(21.4±1.4)mm,稍短于枢椎椎弓根螺钉的(23.7±1.0)mm,但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4.387,P〉0.05)。结论:枢椎棘突基底部具有螺钉固定的可行性,枢椎棘突螺钉较椎弓根螺钉固定相对安全、简单。  相似文献   

4.
枢椎棘突椎板螺钉固定技术及其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u GY  Xu RM  Ma WH  Sun SH  Lin HJ  Feng JX  Hu Y  Zhao LJ  Zhou LJ 《中华外科杂志》2011,49(2):162-165
目的 明确枢椎后路棘突椎板螺钉固定的可行性和技术参数,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具枢椎标本,仔细解剖以清楚地暴露椎板和棘突.以棘突基底部为进钉点,双侧平行置入棘突椎板螺钉,通过CT重建测量棘突的宽度、螺钉在横断面上的前倾角度、钉道长度及钉尖与脊髓、椎动脉距离.结果 所有螺钉均成功置入,未发现螺钉侵犯椎管、横突孔情况发生.重建CT测量发现棘突椎板螺钉在横断面的前倾角度为76.8°±10.6°;螺钉钉道平均长度为(23.1±3.2)mm,其中上位螺钉钉道长度[(22.9±3.3)mm]稍短于下位螺钉钉道长度[(23.3±3.1)mm],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螺钉钉尖与脊髓和椎动脉的距离分别为(5.3±1.6)mm和(17.4±3.7)mm.上下位螺钉前倾角度、与椎动脉和脊髓的距离数据略有不同,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枢椎棘突椎板螺钉固定具有解剖学可行性,也许可以作为枢椎后路固定的一种补充内固定方法.
Abstract:
Objectives 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and the technical parameters in posterior C2 spinous process laminar screw fixation, and discuss the clinic significance of C2 spinous process laminar screws. Methods Twenty cervical cadaveric spines of C2 were dissected, with care taken to expose the lamina and spinous process. After the entrance point of spinous process screw were determined, posterior C2 spinous process laminar screw implantation was performed under visual control. On the morphologic CT scan,the angle and length of the spinous process laminar screw trajectory and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tip of the screw and the spinal cord and the vertebral artery were measured. Results The C2 spinous process laminar screws were successfully placed, without impingement of the spinal cord and the vertebral artery. There were little differences between superior and inferior screws in the angle, trajectory length and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tip of the screw and the spinal cord and the vertebral artery, but without significance (P>0.05). The placed angles of the screws were 76. 8°± 10. 6° in the axial plane.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tip of the screw and the spinal cord and the vertebral artery was (5.3+1.6) mm and (17.4 ± 3.7) mm respectively. The trajectory length was (23.1±3.2) mm. Conclusions Posterior C2 spinous process laminar screw fixation is feasible. C2 spinous process laminar screw fixation affords an alternative to standard screw placement for plate fixation and cervical stabilization.  相似文献   

5.
目的 明确枢椎后路棘突螺钉固定的解剖学可行性和技术参数,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30具枢椎标本,仔细解剖以清楚地暴露椎板和棘突.测量枢椎棘突根部1/2的中点、中部和后部1/2的中点高度;棘突根部的头侧1/2的中点、中部和根部的尾侧1/2的中点厚度(精确到0.01 mm).选取20具枢椎标本,以棘突基底部为进钉点,双侧平行置入棘突螺钉,通过CT重建,测量棘突的宽度、螺钉进钉角度、钉道长度及钉尖与脊髓、椎动脉的距离.结果 枢椎棘突平均高度和厚度各自为(12.90±1.30)mm和(18.86±1.17)mm.所有棘突螺钉均成功置入枢椎棘突,未见螺钉侵犯椎管、横突孔和棘突劈裂.重建CT测量棘突中份基底部的平均宽度为(20.7±1. 3)mm;棘突螺钉在横断面的前倾角度为1.8°±1.0°,在横断面上和矢状面上几乎均是平行.螺钉钉道长度为(19.7±1. 1)mm,螺钉钉尖与椎动脉距离为(20.2±3.1)mm,螺钉钉尖与脊髓距离为(8.3±2.6)mm,上下位左右侧螺钉角度与椎动脉和脊髓的距离数据略有不同,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上位螺钉钉道长度(18.4±1.1)mm明显短于下位螺钉钉道长度(20.3±1.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66,P<0.01).结论 枢椎后路棘突螺钉具有一定的解剖学可行性,也许可以作为枢椎后路固定的一种补充内固定方法,但临床应用之前,尚需进一步的生物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结合单侧枢椎棘突椎板钉加同种异体骨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4年4月,采用枢椎棘突椎板钉结合寰枢椎椎弓根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10例寰枢椎不稳定患者资料,男6例,女4例;年龄16~62岁,平均39岁;单侧椎动脉高跨畸形伴寰枢椎不稳定7例,枢椎单侧关节突破坏累及椎弓根致寰枢椎不稳定3例。患者均表现为颈部活动受限及疼痛,VAS评分1~8分,平均(3.70±2.11)分,其中3例伴肌力下降及感觉异常。术前常规行影像学检查,术后7 d及1、3、6、12个月行X线和CT检查,了解内固定位置及植骨融合情况;比较手术前后VAS评分。结果1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18个月,平均13个月。术中无一例发生颈脊髓和椎动脉损伤,除1例颈部肌肉肥厚者需另开软组织通道置入螺钉外,其余均一次性置钉成功。1例术后第3天切口出现渗液,考虑为同种异体骨排异反应,对症换药后5天停止渗液,余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VAS评分(1.01±0.89)分,较术前明显减轻。术后X线片示颈椎序列恢复良好,CT示1例患者寰椎椎弓根钉道内侧皮质破损,椎管未侵犯,余螺钉位置正常;术后6个月X线片及CT检查均见骨性融合。结论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结合单侧枢椎棘突椎板钉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不稳,近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7.
枢椎椎板螺钉联合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枢椎椎板螺钉联合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治疗寰枢椎脱位的临床可行性.方法 对5例枢椎椎弓根细小的寰枢椎脱位患者,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施行了枢椎椎板螺钉联合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枢椎椎板螺钉的进钉点位于棘突两侧椎板交界处,交叉置人对侧椎板内;寰椎椎弓根螺钉的进钉点位于枢椎侧块中线上,距寰椎后弓上缘最少3 mm,内斜10°,上斜5°.螺钉直径3.5 mm,枢椎椎板螺钉长26~32 mm,寰椎椎弓根螺钉长28~32 mm,结合自体髂骨植骨.结果 患者获得随访3~18个月,平均7.5个月.未发生椎动脉、脊髓损伤,术后临床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X线、CT复查螺钉位置良好,无松动、断钉,植骨3个月后均达到满意融合.结论 枢椎椎板螺钉联合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效果满意,是又一可供选择的寰枢椎后路固定术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T测量枢椎棘突、椎板和椎弓根的临床疗效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自2011年2月~2011年10月使用多层螺旋CT扫描机进行枢椎扫描,测量枢椎棘突基底部宽度和棘突中段高度、枢椎椎板中段的宽度和高度、枢椎椎弓根中段的宽度和高度。结果枢椎棘突基底部宽度、椎板中段宽度和椎弓根中段宽度测量结果分别为(19.57±2.11)、(6.12±1.23)、(5.82±1.39)mm,枢椎棘突宽度明显大于椎板和椎弓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枢椎棘突、椎板和椎弓根中段的高度测量结果分别为(13.13±2.06)、(12.63±1.91)、(5.73±1.25)mm,枢椎棘突和椎板中段的高度明显大于椎弓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枢椎棘突具有枢椎椎板和椎弓根具有更大的置钉空间,枢椎棘突螺钉也可以作为一种补充内固定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寰枢椎经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定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对2002年12月~2003年12月收治的13例寰枢椎不稳定患者施行经椎弓根AXIS钢板螺钉同定术,应用动力位X线片及CT检查寰枢椎稳定稃度,记录每一例患者的术中并发症及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未发生神经及血管损伤等术中并发症。术后随访3-15个月,平均9个月,13例患者疼痛均明显减轻,无加重患者,唯旋转功能较差。X线片复查内同定位置良好,无松动及断裂,4例已骨性融合。结论:经椎弓根钢板螺钉固定技术是治疗寰枢椎不稳定的有效方法,但技术要求高,需谨慎操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测试并评价新型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新鲜成人枕颈标本(C0-4)8例,分成4组:完整状态组、寰枢椎不稳状态组、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状态组和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状态组。通过加载1.50 N·m的力矩,对4组标本C1/C2、C2/C3节段的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旋转等6种运动方式下的运动范围(range of movement,ROM)及稳定性指数(stability index,SI)进行测试。结果采用新型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系统后,C1/C2、C2/C3节段的ROM与正常完整标本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采用常规椎弓根螺钉固定与动态固定法相比,C1/C2、C2/C3节段的RO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采用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系统固定与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C1/C2SI均上升,与完整状态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5)和(P〈0.001)。C2/C3测试结果显示,采用动态固定时SI分别上升为109%、107%和112%;而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三维运动范围SI反而分别下降为77%、71%和87%,比动态固定SI分别低29%、34%和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新型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系统既可维持寰枢椎的部分旋转功能,又可达到坚固固定的稳定性,同时能够有效地减少对邻近节段的影响,具有良好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颈椎经关节椎弓根螺钉固定和标准椎弓根螺钉固定的拔出强度.方法 取10具新鲜尸体颈椎标本(C_3~T_1),游离成三个颈椎运动节段(C_(3,4),C_(5,6),C_7T_1).在椎体两侧随机进行经关节椎弓根螺钉固定或标准椎弓根螺钉固定,置入直径3.5 mm皮质骨螺钉.经关节椎弓根螺钉固定以上位椎骨侧块外下象限中点为进钉点,在直视椎弓根下,螺钉在冠状面内倾约45°、矢状面尾倾约50°.由上位椎骨下关节突经关节突关节、下位椎骨的椎弓根,进入下位椎骨的椎体内.标准椎弓根螺钉固定以侧块外上象限中点为进钉点,在直视椎弓根下,螺钉方向参考CT测量结果 ,尽量与椎弓根倾斜角度保持一致,在横断面上内倾约45°、矢状面上螺钉指向椎体的上1/3.在生物力学试验机上行拔出强度试验,比较两种螺钉固定的最大轴向拔出力.结果 颈椎经关节椎弓根螺钉固定平均最大轴向拨出力为(694±42)N,标准椎弓根螺钉固定为(670±36)N,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椎后路经关节椎弓根螺钉固定的拔出强度大干标准椎弓根螺钉固定,从生物力学强度方面考虑经关节椎弓根螺钉固定可以作为标准椎弓根螺钉固定的一种补充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1侧块C2椎板螺钉固定与后路C1-2关节螺钉固定的牛物力学性能,为枢椎交叉椎板螺钉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新鲜成年人尸体颈椎标本(C0-C4)10具,男6具,女4具,平均年龄58岁(50~72岁).分别制备成C1-2完整状态的模型(M0)、C1-2失稳的模型(M1)、C1,侧块螺钉C2交义椎板螺钉固定模型(M2)及后路C1-2关节螺钉固定模型(M3),进行三维生物力学测试,记录各组模型在屈伸、轴向旋转和侧屈的运动范围(ROM)和中性区(NZ).结果 屈伸模式下M0、M1、M2、M3的ROM和NZ分别为:(20.4±9.2)°、(10.4±5.8)°;(46.3±17.2))°、(34.5±14.1)°;(4.1±0.9)°、(1.9±0.8)°;(4.3±1.0)°、(2.1±0.7)°.轴向旋转模式下 M0、M1、M2、M3的ROM和NZ分别为:(65.3±12.9)°、(40.8±11.2)°;(91.7±10.5)°、(72.3±12.6)°;(8.9±2.1)°、(4.7±1.8)°;(8.4±2.5)°、(4.4±2.3)°.侧屈模式F M0、M1、M2、M3的ROM和NZ分别为:(11.5±4.3)°、(7.2±3.2)°;(35.0±12.9)°、(21.9±11.8)°;(2.9±1.1)°、(1.4±0.8)°;(2.5±1.4)°、(1.3±1.0)°.在三维运动模式下M2和M3力学稳定性均明显优于M1和M0,然而M2和M3,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1侧块C2椎板螺钉固定拥有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可作为C1-2关节螺钉固定的良好替代.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创伤性枢椎滑脱2种不同的前路手术方式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6例新鲜尸体上颈椎标本(C0-4)制成C2双侧椎弓峡部切断并C2,3前纵韧带切断并C2/C3椎间盘切除(Destablized Ⅲ组)的创伤性枢椎滑脱模型。依次采用C2,3 开槽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C2,3组)和C3椎体大部分切除、植骨融合钢板系统内固定术(C2-4组)2种术式固定。对固定后标本在0.5N·m、1.5N·m、2.5N-m力矩下三维6个自由度运动时,运刖电测法进行应变电阻测定,计算2种术式固定下螺钉的拔出应力,结果进行统计处理。结果C2,3组在屈曲和伸展运动状态下,在不同载荷下所承受的应力均大于C2-4。组(P〈0.05),在左右旋转状态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理环境下C2,3 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可能相对容易出现内置物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系统复位固定植骨融合治疗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12月至2007年6月收治16例寰枢椎脱位的患者,男10例,女6例;年龄38~45岁,平均40.5岁;其中12例伴有神经损伤,按ASIA分级:B级3例,C级5例,D级4例。术前均行寰枢椎CT扫描及X线检查,入院后立即行颅骨牵引。术中应用经后路通用脊柱椎弓根钉棒矫形固定系统固定,同时在寰椎后弓和枢椎椎板间大量髂骨植骨融合。观察术后近期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中未发生血管、神经等重要组织结构的损伤。1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所有患者头枕部疼痛、酸困不适症状均得到改善,采用Odom临床疗效评定标准,优12例,良4例。12例伴有神经损伤患者11例得到明显恢复。按ASIA分级:B级1例,C级2例,D级5例,E级4例。无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所有植骨均达骨性融合。结论: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系统复位固定植骨融合能够直视下置钉、短节段固定、术中复位,且固定可靠,融合率高,有利于上颈椎稳定性重建及脊髓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一种新型寰枢椎内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 选取12头猪颈椎标本制作寰枢椎不稳模型,采用该新型内固定系统进行固定,测量三维运动范围,并与寰枢椎椎弓根钉棒系统进行比较.结果 新型寰枢椎内固定系统的特点是设计新颖、操作简单、使用安全;生物力学实验结果表明其在旋转、屈伸及侧弯状态的活动度与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差异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