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内毒素(LPS)、白细胞介素-6(IL-6)、磷脂酶A2(PLA2)、血小板活化因子(PAF)与重型颅脑损伤凝血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我院急诊科符合重型颅脑损伤诊断标准的患者65例作为观察组,急诊抢救的同时检测其血小板计数(PL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D-二聚体(D-D)、LPS、IL-6、PLA2、PAF;以同期健康体检者43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比较,观察组PLT减少(t=3.892,P<0.01),APTT、PT、D-D、LPS、IL-6、PLA2、PAF均升高(t=3.971、3.904、6.532、4.028、4.115、4.274、5.037,P<0.01);观察组PLT与LPS、IL-6、PLA2、PAF之间相关系数(r)均≤-0.9319,呈显著负相关;APTT、PT、D-D与LPS、IL-6、PLA2、PAF之间r值均≥0.9091,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LPS、IL-6、PLA2、PAF参与了重型颅脑损伤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过程,对LPS、IL-6、PLA2、PAF进行早期干预,可减轻患者凝血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综合征发生率、临床症状、发病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3月收治的14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比较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组和对照组(无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发病的危险因素;伤后6个月采用GOS评分分析其预后.结果142例患者中生存并成功随访94例,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患者16例(17%),且其在GCS评分、昏迷时间、ICU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等方面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患者预后较差(P<0.05),与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密切相关(OR=11.25,95%CI 7.65~16.54).结论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在严重颅脑损伤患者中发生率较高,临床表现重,DAI增加其发作风险,此类患者多预后不良.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cidence, clinical symptoms, correlative risk factors and prognosis of dysautonomia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Methods A total of 142patients with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treated from January 2008 to March 2010 were retrospectively surveyed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dysautonomia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Logistic regression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risk factors for dysautonomia. At 6 months post-trauma, the Glasgow Outcome Score (GOS)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outcome. Results Of all the patients, 94 patients survived and were followed up. There were 16 patients ( 17% ) diagnosed as dysautonomia depended on clinical symptoms,with statistical difference in aspects of GCS, coma duration, ICU time and average length of stay (ALOS)(P < 0.05). The patients with dysautonomia tended to have poorer outcome ( P < 0.05 ) and showed a positive association with diffuse axonal injury (DAI) ( OR = 11. 25, CI 7.65-16.54 ). Conclusion Dysautonomia has high incidence and is usually severe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when DAI may contribute to its occurrence and result in poor prognosis.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综合征发生率、临床症状、发病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3月收治的14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比较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组和对照组(无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发病的危险因素;伤后6个月采用GOS评分分析其预后.结果142例患者中生存并成功随访94例,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患者16例(17%),且其在GCS评分、昏迷时间、ICU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等方面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患者预后较差(P<0.05),与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密切相关(OR=11.25,95%CI 7.65~16.54).结论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在严重颅脑损伤患者中发生率较高,临床表现重,DAI增加其发作风险,此类患者多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4.
急性颅脑损伤使凝血物质大量释放并进入血液循环,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导致出现凝血功能异常,诱发脑梗死、迟发性血肿甚至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ffuse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进而二次脑损害,影响患者预后[1].但有研究报道,单纯重型颅脑损伤并不都会导致临床DIC或脑内凝血异常事件的发生[2].把凝血功能作为常规监测指标,将其作为医师评估伤情危重度及预后的参考项目,及时调整凝血功能,预防DIC发生,降低外伤患者病死率.为了探讨颅脑损伤凝血功能与预后的相关性,笔者对2008年3月- 2011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重型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的危急重症,常造成神经功能的重大损伤,导致患者昏迷或死亡,住院治疗及神经功能修复耗时长、费用高,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在临床中,早期的床旁监测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愈率,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目前主要的监测方法有常规监测、颅内压监测、脑代谢监测、脑血流监测。本文就不同监测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阐述,旨在为临床工作者实施精准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发伤合并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07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20例多发伤合并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48h凝血功能检查,分为凝血功能障碍组(A组,68例)与非凝血功能障碍组(B组,52例),对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酗酒史、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休克、合并伤情况、颅内出血情况、液体复苏等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在年龄、性别、吸烟史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功能障碍与休克(OR=3.073,P=0.036)、重型颅脑损伤(OR=1.794,P0.001)、液体复苏(OR=0.312,P=0.035)、多发脑挫裂伤情况(OR=2.911,P=0.040)、合并胸腹部损伤(OR=3.008,P=0.041)及酗酒史(OR=2.664,P=0.047)相关。伤后6个月随访,两组预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组间比较采用Ridit分析(R值A=0.613,R值B=0.464,t=2.107,P=0.046),非凝血功能障碍组优于凝血功能障碍组。结论多发伤合并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合并休克、胸腹部损伤及多发脑挫裂伤患者更易出现凝血功能障碍,限制性液体复苏可能减少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对改善患者预后有一定益处。 相似文献
7.
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 ,病情发展快 ,并有多变、易变、突变的特点 ,随时都有发生脑疝导致死亡的危险。伤后患者首先出现的是脑机能障碍即昏迷。昏迷深浅度 ,可反映出病情的严重程度。 1 996年 1 0月至现在 ,我院共收集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病例 1 8例。现将护理要点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1 8例中 ,男 1 2例 ,女 6例 ;年龄 1 7~ 52岁 ,平均年龄 3 7岁 ,导伤原因 :坠落 5例 ,车祸 1 1例 ,打击伤 2例。伤后Glasgow昏迷评分 :6~ 8分 1 2例 ,3~ 5分 6例。治疗结果 :痊愈 7例 ,好转 2例 ,未愈要求出院者 4例 ,死亡 5例。全组病人入院时… 相似文献
8.
本文总结了4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性期的护理经验。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呼吸道护理、泌尿系统护理、高热护理、营养护理、引流的护理、基础护理,针对应激性溃疡、急性肾功能衰竭、心功能受损等并发症实施及时有效措施。本组患者治愈21例,好转19例,死亡8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分析围手术期凝血功能障碍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122例急诊入院需要开颅手术的TBI患者即时测定凝血功能,术后再次复查凝血功能、血常规.根据无进展性出血以及术后再出血分组,SPSS18.0软件统计分析,比较进展性出血及术后再出血与凝血功能障碍的关系,6个月后对所有TBI患者随访,进行GOS评分,分组比较凝血功能障碍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术中失血量、PLT变化、FIB变化与APTT的延长呈负相关(P<0.05);TBI患者GOS评分与患者入院时的Hb、FIB水平呈正相关(P<0.05),与患者入院时TT、PT、INR呈负相关(P<0.05);TBI患者预后与术后即时复查的Hb、FIB水平呈正相关(P<0.05),与术后即时复查的TT、PT呈负相关(P<0.05).结论 颅脑损伤越重,凝血功能越差,TBI患者的预后与凝血功能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我院自1995年10月~1998年10月对4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早期营养支持,与同期收治的223例重型颅脑损伤进行对照分析。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1.一般情况:营养组共48例患者,男31例,女17例;年龄5~63岁,平均(33.7±12.3)岁,未进行早期营养支持患者(对照组)223例,男147例,女76例;年龄1.5~78岁,平均(38.06±18.9)岁,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2.临床表现:GCS评分营养组6~8分39例,3~5分9例,对照组6~8分171例,3~5分52例,差异不显著(P>0.05)。具体伤情见表1。表1 两组伤情比较伤情营养组对照组开放性损伤1251闭合性损伤36172颅内血… 相似文献
11.
脑外伤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疾病,至今病死率仍较高.由于高凝状态及此后发生的纤溶亢进严重影响颅脑损伤的预后,故对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凝血及纤溶功能检测显得非常重要.为此我们对67例外伤性颅脑损伤患者急性期外周血凝血及纤溶功能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其临床意义,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采用改良的自由落体撞击法建立小鼠重型颅脑损伤后肠动力障碍(intestinal motility disorders,IMD)模型,为进一步研究损伤后IMD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自制圆柱套杆撞击器对小鼠致伤,于伤后1,6h、1,3,7d各时相点观察脑、肠组织的病理学改变,检测脑含水量、小肠推进率.结果 重型颅脑损伤后在脑组织出血水肿时期,肠道亦有急性炎症、充血等表现;脑含水量于6h增加,24 h达高峰;损伤后1h即出现小肠推进率的下降,6h达最低值.结论 小鼠重型颅脑损伤后存在IMD,本装置采用改良Feeney自由落体撞击法可成功建立重型颅脑损伤后IMD的小鼠模型. 相似文献
14.
重型颅脑损伤一般是指颅内血肿,脑干损伤,广泛性脑挫裂伤等。GCS评分小于8分,意识障碍较重,反应较差,加之脑水肿致颅内压较高,呼吸功能受抑制,咳嗽反射、吞咽反射均差,不能有效地将口咽、气管内分泌物、血凝快、呕吐物排出,如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则有可能导 相似文献
15.
重型颅脑损伤脑疝晚期患者的抢救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重型颅脑损伤导致双瞳孔散大常是晚期脑疝的标志 ,表明病情危重 ,预后极差。文献报道 ,双瞳孔散大患者死亡率为 60 %~ 90 % [1] 。近年来笔者对 88例该类患者积极枪救 ,现就其临床和预后分析报告如下。临 床 资 料1.一般资料 :本组男 5 2例 ,女 3 6例 ;年龄 <2 0岁 2 0例 ,2 0~ 60岁 5 2例 ,≥ 60岁 16例 ;致伤原因 :交通伤 5 4例 ,打击伤 2 2例 ,坠落伤 12例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 3~ 6分 3 8例 ,6~ 8分 5 0例。脑损伤类型 :脑挫裂伤 16例 ,硬膜外血肿 18例 ,硬膜下血肿 3 6例 ,脑内血肿 8例 ,颅内多发血肿 4例 ,弥漫性轴索损… 相似文献
17.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 ,病情发展快 ,在治疗上必须分秒必争 ,以减轻脑组织的损伤 ,这就要求我们严密观察病情的细微变化 ,及时给医生提供诊断治疗的依据 ,针对病人情况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现将观察护理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 本组 14例 ,其中男 10例 ,女 4例 ,男女之比 1:2 5。年龄最大 68岁 ,最小 4岁。治愈 9例 ,好转 3例 ,死亡 2例。1.2 观察方法 ①观察意识变化。观察意识的变化在颅脑损伤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判断原发损伤的程度和继发损伤的发生 ,发展都是最可靠的指标 ,急性硬脒外血肿 ,在伤后 2 4小时内多有…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营养方式对重型颅脑损伤后代谢指标变化及预后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泰州市中医院2015年2月—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7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所采用的不同营养方式分为综合营养(GN)组、肠外营养(PN)组和肠内营养(EN)组3组,各25例。通过监测三种营养方式对重型颅脑损伤后的高代谢反应指标,观察各组并发症的发生及预后情况。结果伤后第7天GN组、PN组、EN组排氮量分别为(11.8±2.6)g/d、(16.2±1.8)g/d、(17.5±3.1)g/d,显示GN组明显低于PN组、EN组(P<0.05);血浆皮质醇浓度(nmol/L)在第28天时GN组、PN组、EN组分别为(659.1±87.4)nmol/L、(973.9±231.6)nmol/L、(793.2±221.8)nmol/L,GN组明显低于其他前两组(P<0.05);伤后4周内GN组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明显低于PN组、EN组(P<0.05)。结论早期综合营养既发挥了肠内及肠外营养的各自优势,又消弭了两者的不足,能有效改善预后和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20.
17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C )是颅脑外伤中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发生率较低 ,国内外鲜有报道。我院1991~ 2 0 0 1年收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5 90例 ,其中合并DIC患者 17例。现报告如下。临 床 资 料1.一般资料 :本组 17例 ,男 15例 ,女 2例 ;年龄 2 1~ 65岁 ,平均 3 9岁。伤后至出现DIC时间 8h~ 6d ,平均 3 .2d。2 .临床症状和体征 :伤后深昏迷 10例 ,中度昏迷 5例 ,浅昏迷 1例 ,迟发昏迷 1例。双侧瞳孔散大并对光反应消失9例 ,一侧瞳孔散大并对光反应消失 4例。头眼反射消失 11例 ,去脑强直 12例。双侧巴氏征阳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