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338083例颅脑损伤流行病学特点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回顾分析338 083例颅脑损伤住院患者的资料特点,对颅脑损伤的防控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从"中华创伤数据库"中提取2001~2007年210家医院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住院信息,分析颅脑损伤住院患者的年龄、性别、住院时间分布、伤情、治疗结果等特点。结果颅脑损伤患者主要集中于11~60岁人群,占85.4%;其中31~40岁最多,占24.28%;90岁以上人数最少,占0.10%。7年间颅脑损伤患者人数呈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为6.37%。从住院月份分析,7~12月是颅脑损伤发生的主要时段;年龄分布与社会群体活跃情况分布一致;致伤原因分析提示颅脑损伤主要为道路交通事故导致;男女预后情况存在明显差异(P0.01);各年龄段预后情况存在明显差异(P0.01);各年龄段损伤严重度评分(IS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颅脑损伤的发生在年龄、性别、时间、致伤原因、治疗结果等方面存在规律性,应根据规律,在政策制定和救治过程中采取预防和改进措施,以提高我国颅脑损伤救治现状。  相似文献   

2.
颅脑弹片伤的伤情特点与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弹片所致颅脑损伤在致伤特性、创伤弹道学特点和损伤范围上有其特殊性。结合本组病例就该伤特点和处理原则作一讨论。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22例,均为男性。年龄6~48岁,平均27.3岁。临床主要表现:昏迷8例,偏瘫4例,双瞳散大1例,病理征阳性5例,脑...  相似文献   

3.
交通伤临床特点及伤情评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各类交通伤具有不同的致伤机制,而且与其它伤因引起的损伤相比,如坠落伤等,交通伤具有自身独特的临床特点。了解这些特点,将有助干临床的诊断和治疗。笔者在此就交通伤临床特点及伤情评估的主要评分法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4.
用损伤严重度评分法评价1488例病人伤情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前对医院内的伤情严重度评分方法仍多用损伤严重度评分法(AIS-ISS法,简称ISS)。我们以AIS-90版为依据,应用ISS对1985~1992年间收治的1488例创伤病人伤情严重程度进行了评价,现将其结果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男104...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分析西安市颅脑损伤(TBI)的临床及流行病学特点,为TBI的预防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西安市6所三甲医院(西京医院、唐都医院、西安交大第一附属医院、西安交大第二附属医院、陕西省人民医院、长安医院)2014年1月1日0时~2014年12月31日24时收治的TBI患者2 025例,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等情况,同时对TBI发生时间规律、颅内受伤及合并伤、并发症情况以及TBI患者预后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2 025例TBI住院患者中,男性1 495例(73.83%),女性530例(26.17%);年龄0.5~99岁,平均41.03岁。各个年龄段的TBI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9,P0.01)。农民是本次调查的最高发人群,中学及以下学历者占近84%。交通伤所占比例最高(39.90%),其次为跌倒伤、坠落伤和击打伤等;多数TBI为闭合性损伤,有1 590例(78.52%);单纯性TBI为762例(37.63%),其余62.37%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合并伤,其中以合并皮肤骨骼伤最多见。轻度TBI患者所占比例最大1 485例(73.33%),严重TBI(包括重型及特重型)的比例(15.21%)高于中型TBI(11.46%)。TBI发生时间段方面,1、6、7、8月份发生率较高,一天24h内,12∶00为意外发生的高峰。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脊髓损伤、合并伤、GCS评分、并发症及住院天数等均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结论应加大TBI高峰时间段的交通管制及医疗资源的分配,关注老年人TBI的预防;医务人员在救治TBI患者的同时,应重视对其他系统损伤的处理,尤其是呼吸系统损伤;加强基层医疗单位与综合医院之间的联系,发展康复理疗专业,提高TBI处理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单纯颅脑损伤病人AIS-90评定与GCS分值的关系,对其中不符合的原因予以探讨,并提出改进设想。方法 选择单纯颅脑损伤病人168例(其中施行开颅血肿清除术49例),入院时均行CT检查,伤情分别采用AIS-90和GCS评定比较。结果 AIS5与颅脑损伤GCS〉8分不符合的12例主要是单纯硬膜外及硬膜下血肿,且中线移位均〈5mm。若将AIS5血肿〉50ml、中线结构移位≤5mm列入AIS4,  相似文献   

7.
首诊轻型颅脑损伤伤情恶化4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总结首诊为轻型颅脑损伤病情恶化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999年12月~2003年1月间收住的41例轻型颅脑损伤病人病情恶化即出现昏迷或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情恶化原因为颅内创伤性病变形成,硬膜外血肿占首位(46.3%),其次为脑挫伤及脑内血肿(29.2%),硬膜下血肿119.5%)。32例恶化发生在伤后24小时内,36例病人需手术治疗。按GOS标准评定,本组27例恢复良好,6例中残,3例重残,1例植物生存,死亡2例,自动出院2例。结论尽早完善检查,明确诊断,严密动态观察病情变化,掌握手术指征,及时手术治疗处理继发性损伤,是防治轻型颅脑损伤伤情恶化的关健。  相似文献   

8.
交通事故伤的伤情特点和处理原则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相似文献   

9.
严重骨创伤患者,特别是有多处严重骨创伤的患者,病情紧急、危重、复杂,多数需要急诊手术治疗.就诊时多数为开放性骨折,需要在最快的时间内进行手术治疗,以挽救患者的生命[1].采用创伤评分对创伤患者进行伤情判断和分类,不仅可以使各类创伤患者伤情简明化、数字化,而且对于科学、准确地评价创伤严重程度、提高急救水平、预测患者的治疗情况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笔者利用创伤数据库系统提供的数据积累平台,分析住院骨创伤患者伤情与结局特点,探讨相关危险因素,以期降低骨创伤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0.
1134例颅脑交通伤特点及救治分析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目的 探讨现代颅脑交通伤的特点及救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配本科8年间收治的颅脑交通伤1134例。其中男837例,女297例;平均年龄31例。本组轻型颅脑伤325例,中型339例,重型470例。结果 本组手术治疗363例,死亡87例。非手术治疗771例,死亡60例。总死亡率12.96%。治愈838,治愈率73.90%。结论 (1)城乡机动车辆尤其是摩托车的急剧增多是颅脑交通伤高发的主要原因,其特点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高海拔与平原地区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患者的疾病谱差异.方法 在“中华创伤数据库”中提取2001~2007年军队医院收治的地方TBI患者病案首页信息.选择10所高海拔地区军队医院(高海拔组)和10所医院级别相同的平原地区军队医院(平原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和疾病谱差异.结果 高海拔组男性患者比例高于平原组(P<0.01);高海拔组患者年龄低于平原组(P<0.01);高海拔组汉族患者比例低于平原组(P<0.01);高海拔组急诊入院患者比例低于平原组(P<0.01);高海拔组危重患者比例高于平原组(P<0.01);高海拔组患者住院天数的中位数低于平原组(P<0.01);高海拔组患者手术率低于平原组(P<0.01).颅脑外伤疾病顺位依次为颅内器官损伤(排除颅骨骨折),头、颈、躯干开放性外伤,颅骨骨折,神经及脊髓损伤.高海拔组颅脑外伤疾病谱顺位与平原组顺位相同,疾病构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高海拔地区TBI患者在人口统计学指标、入院情况以及疾病谱与平原地区存在显著差异;高海拔地区现行临床治疗多参照平原地区经验,应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组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制订相应的预防、抢救及治疗措施,提高救治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2003年1月收治的1 246例严重创伤患者,分为4组:儿童组、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将各组性别比例、致伤原因、伤后死亡时间、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和格拉斯哥昏迷计分(GCS)与预后的关系进行比较.结果各年龄组均以男性患者多见.致伤原因主要为交通伤,其次为坠落伤、钝锐器伤、跌伤等.全组患者伤后24h内的死亡率为8.8%,24 h以后的死亡率为2.0%,老年组伤后24 h内的死亡率和青年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24 h以后的死亡率和青年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和中年组相比有差异(P<0.05).ISS对预后的影响是计分越高,患者死亡的可能性越大,而GCS则正好相反,即计分越低,死亡率越高.老年组死亡患者的ISS和GCS与其他年龄组相比,有差异或显著性差异.结论各年龄组严重创伤患者在性别比例、致伤原因、预后等方面具有不同的临床特点.ISS及GCS是判断创伤严重程度和预后较为客观的2个指标,抢救治疗以伤后24h内尤其重要,对老年患者更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新的损伤严重度评分(new injury severity score,NISS)和ISS在评估伴严重胸部损伤的多发伤患者的并发症与救治结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简明损伤评分-2005(AIS-2005)对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2005年1月-2011年1月救治的1377例伴严重胸部损伤的多发伤患者资料(胸部AIS≥3分)进行回顾性分析.计算NISS和ISS,并分析其与死亡的相关性.结果 治愈率为93.2%,死亡率为6.8%,并发症发生率为28.5%.NISS值(r=0.569,P<0.01)、ISS值(r=0.442,P<0.01)分别与并发症发生率呈正相关,NISS值(r=0.693,P<0.01)、ISS值分别与死亡率呈正相关(r=0.774,P<0.01),其中NISS值与并发症发生率、ISS值与死亡率有更强的相关性.在并发症发生预测方面,NISS敏感性优于ISS,特异性不及ISS(P<0.01),在死亡预测方面,ISS与NISS相当(P>0.05).结论 NISS和ISS均能较好评价伴严重胸部损伤的多发伤患者的并发症与救治结局.利用NISS值预测并发症的发生,ISS值预测救治结局以尽可能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腹部创伤器官损伤谱及伤情谱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近年来腹部创伤器官损伤谱及伤情谱的变化。方法 对19992001年我院收治247例腹部创伤器官损伤谱、伤情谱、受伤人员的性别、年龄、职业、伤因等资料进行分析,伤情按简明损伤定级标准一损伤严重度评分(AIS-ISS)法评分。结果 1999~2001年腹部创伤患者分别为54,72,121例。治愈241例,死亡6例,病死率2.5%。247例有292个腹部器官损伤,按发生的频率依次为脾126例(43.2%)、肾55例(18.8%)、肝40例(13.7%)、小肠19例(6.5%)、膀胱14例(4.8%)、胰11例(3.8%)、结肠11例(3.8%),其他分别是胃、十二指肠、直肠。≤40岁192例,占77.7%。伤因前三位分别是交通伤95例(38.5%)、跌伤54例(21.9%)、踢伤及拳击伤36例(14.6%)。仅有腹内脏器伤168例,AIS=3的80例(47.6%)、=4的32例(19.0%)、=5的10例(6.0%);多发伤79例(32.0%),ISS≥16的27例(34.2%),其中925的8例(10.1%)。结论 随着车辆和流动人员的逐年增加,交通伤、意外伤及斗殴等引起的腹部创伤也逐年增多。受伤人员以农民、学生、工人最多。受伤器官以实质脏器脾、肾、肝居前三位。AIS为重伤以上的大于半数。为减少腹部创伤,要加强交通安全宣传,提高群众素质。  相似文献   

15.
严重老年胸伤患者临床流行病学特征与救治结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进一步提高严重老年胸部创伤患者的救治水平.方法 对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1995年6月-2005年5月救治的148例严重老年胸部创伤(年龄≥65岁,AIS≥3)(高龄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同期<65岁严重胸部创伤患者1669例作为对照(AIS≥3)(低龄组).结果 (1)高龄严重胸伤致伤机制以钝性伤为主(124/148,83.8%),较低龄组高(1 157/1 669,69.3%)(P<0.01);致伤原因依次为交通伤、跌倒伤和坠落伤,其中高龄组交通伤及跌倒伤构成比(98/148,66.2%;22/148,14.9%)明显高于低龄组(845/1 669,50.6%;52/1 669,3.1%)(P<0.01).(2)两组ISS、RTS及GC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18;P=0.419;P=0.525).(3)高龄组与低龄组院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4).(4)高龄组病死率(23/148,15.5%)显著高于低龄组(109/1 669,6.5%)(P<0.01).(5)高龄组主要并发症发生率(38/148,25.7%)显著高于低龄组(174/1 669,10.4%)(P<0.01).(6)有并发症患者病死率,高龄组(51.7%)较低龄组(26.7%)显著增高(P<0.01),而无并发症患者两组间病死率(6.7%: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9).结论 年龄和并发症是预测创伤后救治结局相对独立的因素;加强对高龄老人创伤后危险性的认识,强调并发症的处理与器官功能支持治疗是提高高龄严重胸部创伤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近年胸伤的临床新特点,探讨严重胸伤的分型与救治方法。方法 收集各地1993-1998年间重伤患者10738例临床资料,按照有无胸伤和多发伤,分为单纯胸伤、胸伤合并多发伤、多发伤胸伤为主等型,同期对照分析各型胸伤的不同特点;并对照前期胸伤患者资料,分析胸伤发病特点和临床特点的变化。结果 (1)近年胸伤的年收治率净增1.5倍;交通伤、锐钝器伤和高处坠落伤为胸伤主要伤因,而火器伤、锐钝器伤、挤压和高处坠落伤、交通伤等为胸伤高发原因;20-50岁男性为胸伤高发人群。(2)57.9%(955/1719)的胸伤达到损伤严重度评分(ISS)≥16的重伤标准;血胸、肺挫伤、支气管断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心脏损伤、合并多发伤,伤情加重。(4)胸伤的非手术治疗开展较好,但手术治疗和院前救治需要加强。结论 近年胸伤已成为一类重要的创伤,临床救治尖加强开展胸伤的手术治疗和多发作的多学科协作,建议制定新的多发伤评分分方案和心脏锐器伤的分型与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7.
156例伤员修正创伤指数与损伤严重度评分值的比较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将修正创伤指数(RTI)与损伤严重度评分(ISS)值进行比较,探讨其规律以及严重多发伤ISS值的界定.方法:复习1990~1993年我科救治的多发伤伤员156例,RTI为15.46±2.88,ISS为20.13±5.69.ISS≥20组段死亡率为23.61%,ISS在16~19组段死亡率为3.51%.对两种评分分值进行相关回归分析,两组段死亡率进行χ2检验.结果:两种评分分值之间存在中度直线相关关系(r=0.4,P<0.01).两组段死亡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8.81,P<0.005).结论:本组多发伤伤员RTI与ISS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建议院前评分选用RTI,并将严重多发伤的ISS值界定在≥20.  相似文献   

18.
创伤评分、创伤登记和创伤数据库建设是创伤中心质量改进的基石.简明损伤定级(AIS)/损伤严重度评分(ISS)自2008年起被各国用作创伤中心评审的依据,现已发展为全球公认的创伤评分系统.笔者介绍自1971年以来发布的9个版本AIS中代码数量和分值设定的变化,以及近年来AIS/ISS评分体系的应用效果,并结合临床多发伤患...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以简明损伤定级标准(AIS)为基础的ISS与胸部创伤救治结局的关系。方法采用AIS-98最新修订本对我院1995年1月-2005年6月救治的3057例胸部创伤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总治愈率93.8%(2866/3057),病死率6.2%(191/3057)。死亡组ISS、GCS、修正创伤评分(RTS)、国人创伤严重度特征评分[ASCOT_CHINA]_生存概率(Ps)、创伤与损伤严重度评分(TRISS)_Ps、ASCOT_Ps与生存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穿透伤病死率11.4%(75/655),显著高于钝性伤4.8%(116/2402)(P〈0.01),穿透伤组ISS值显著高于钝性伤组,但穿透伤组TRISS_Ps、ASCOT_Ps和ASCOT_CHINA_Ps明显低于钝性伤组。ISS值越高,RTS值越低,ASCOT_CHINA_Ps越低,病死率越高。ISSt〉20,病死率高达7.2%-28.8%;RTS≤6,病死率高达52.7%以上。TRISS和ASCOT准确性、特异性高,生存误判低,而ASCOT-CHINA灵敏度高,死亡误判低。结论以AIS-98为基础的ISS、TRISS、ASCOT、ASCOT_CHINA_Ps等方法评价胸部创伤或胸伤合并多发伤的严重度及其结局预测是可行的,TRISS、ASCOT和ASCOT_CHINA_Ps的各项预测性指标以及误判性指标趋于合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多发伤患者血清肌红蛋白(Mb)浓度动态变化的规律及与损伤严重度的关系.方法 检测41例多发伤患者(ISS≥16分)伤后1,3,7,14 d的血清肌红蛋白浓度,同时记录伤后第1天的ISS、GCS、简化急性生理评分Ⅱ(simplified acute physiology score Ⅱ,SAPSⅡ)、体表肌肉软组织受伤面积占全身体表面积的百分比、入院时有无休克及最终转归.根据损伤严重度和最终转归分为ISS≥25分组、ISS<25分组、生存组和死亡组.分别分析四组血清肌红蛋白浓度的动态变化及组间的差异.分析血清肌红蛋白浓度与ISS、GCS、SAPSⅡ、休克及肌肉软组织受伤面积百分比的相关性.结果 多发伤患者伤后血清肌红蛋白浓度变化:在ISS≥25分组下降速度较ISS<25分组缓慢且各时相点均高于后者;在死亡组先上升再缓慢下降,第3天达到高峰;而生存组呈持续明显下降,在各时相点均低于前者.血清肌红蛋白浓度在各时相点与SAPSⅡ均呈正相关,与ISS在第7,14天呈正相关,与受伤面积百分比在第1天呈正相关,与休克在第1,3天呈正相关;而与GCS在第3,7,14天呈负相关.结论 多发伤患者血清肌红蛋白浓度的动态变化可以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变化趋势及预后,可作为病情监测的有效指标.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ynamic change of serum myoglobin and assess its relation with injury severity in multiple trauma patients. Methods The concentration of serum myoglobin in 41 multiple trauma patients (ISS ≥16 points) was detected at days 1,3,7 and 14 after injury. In the meantime, injury severity score ( ISS), Glasgow coma score ( GCS), simplified acute physiology score Ⅱ( SAPS Ⅱ ), percentage of the injured muscle and soft tissue to entire body, shock on admission and ultimate outcomes were recorded at day 1 after injury. All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ISS ≥25 group or ISS < 25 group, survival group or death group based on the injury severity and ultimate outcomes. The dynamic changes of the serum myoglobin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between the groups. The correlation of the serum myoglobin concentration with ISS, GCS, SAPS Ⅱ score, shock and the percentage of injured muscle and soft tissue was investigated. Results The serum myoglobin concentration in ISS ≥ 25group was decreased more slowly than that in the ISS < 25 group, with higher concentration of the serum myoglobin concentration in the ISS ≥ 25 group than that in the ISS < 25 group at all time points. The serum myoglobin concentration in the death group was increased first, then slowly declined and reached peak at day 3. While in survival group, the serum myoglobin concentration was continuously decreased, with lower serum myoglobin concentration than that in the death group at all time points. The serum myoglobin concentrations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SAPS Ⅱ score at all time points, with ISS at days 7 and 14, with the percentage of the injured area at day 1 and with the shock at days 1 and 3, while the serum myoglobin concentration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GCS at days 3,7 and 14. Conclusions The dynamic changes of the serum myoglobin concentration in multiple trauma patients may reflect the severity,trends and prognosis of the injury, and hence can be used as effective index for monitoring the disea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