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脊髓损伤后血清和脑脊液中S-100B蛋白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急性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血清和脑脊液中S-100B蛋白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方法用Allen打击法制作狗的急性脊髓损伤模型,于损伤后不同时间采集血液和脑脊液,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其中的S-100B含量,与对照组比较研究其变化规律。结果急性脊髓损伤后血清和脑脊液中S-100B含量均显著升高且其水平呈动态变化,S-100B含量于伤后2h即显著升高,6h达高峰,10h后降至正常,而且血清和脑脊液中两者含量平行。结论血清和脑脊液中S-100B蛋白于脊髓损伤后显著增高,有望成为急性脊髓损伤检测的标志性蛋白之一。 相似文献
2.
急性脊髓损伤患者血清蛋白质组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急性脊髓损伤(SCI)患者和健康人群血清差异表达蛋白,寻找急性SCI相关特异性代谢通路或蛋白标志物。方法 2013年7月—2014年12月,采集9例急性颈部SCI患者(病例组)和9例年龄、性别与病例组相匹配的健康受试者(对照组)的血液样本。记录病例组损伤时间、颈椎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等基本信息。应用非标记相对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血清蛋白质谱,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寻找差异表达蛋白与患者年龄、损伤时间以及JOA评分的相关性。应用基因本体论(GO)分析、BiN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对差异表达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共发现22个差异表达蛋白。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11个蛋白表达上调(包括果糖-二磷酸醛缩酶、碳酸酐酶等),且与损伤时间和颈椎JOA评分呈正相关;11个蛋白表达下调(包括免疫球蛋白等),且与损伤时间和颈椎JOA评分呈负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这些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富集在果糖和甘露糖代谢通路、血小板激活代谢通路、黏附连接代谢通路和氮代谢通路。结论急性SCI患者和健康人群血清蛋白质谱存在差异,果糖-二磷酸醛缩酶、碳酸酐酶等有望成为急性SCI潜在的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3.
大剂量维生素C与小剂量甲基强的松龙联合治疗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大剂量维生素C(VitC) 小剂量甲基强的松龙(MP)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SCI)的疗效。方法:SD成年大鼠64只,采用Allen法(7g×4cm)在T11造成急性SCI动物模型。动物随机分为:MP治疗组(A组)﹑VitC 1/2MP治疗组(B组)﹑VitC治疗组(C组)﹑对照组(D组)。伤后48h行脊髓形态学检查(HE染色 Olsiwski氏小体染色)、测定脊髓含水量,伤后2周进行行为学检查(斜板实验 Gale评分)。结果:B组SCI后48h脊髓坏死及出血范围明显轻于D组,伤后2周行为学指标优于D组(P<0.05),与A﹑C组相似(P>0.05);伤后48h脊髓含水量明显低于A组﹑C组﹑D组,神经元残存Olsiwski氏小体数量明显高于A组﹑C组及D组(P<0.05)。结论:大鼠急性SCI后早期使用大剂量VitC 小剂量MP具有治疗作用,效果优于单独应用大剂量MP或VitC治疗。 相似文献
4.
大鼠脊髓损伤致截瘫后肠道细菌移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大鼠脊髓损伤致截瘫后是否发生肠道细菌移位。方法: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性截瘫模型,以脊髓损伤性截瘫后12h、24h、48h大白鼠为实验组,未损伤脊髓的正常大白鼠为对照组。在无菌条件下,采集动物下腔静脉血进行内毒素定量测定和细菌培养,采集肝、脾、肠系膜淋巴结、肠腔内容物作细菌培养并进行菌种鉴定。取实验组和对照组各动物的肝、脾、肠系膜淋巴结、空肠、回肠进行病理切片HE染色检查,取空、回肠进行电镜检查。结果:大鼠脊髓损伤致截瘫后24h开始出现内毒素血症,截瘫后48h出现细菌移位。结论:大鼠脊髓损伤致截瘫后将发生肠道细菌移位,提示脊髓损伤截瘫的病人应尽早给予抗生素治疗。 相似文献
5.
17β-雌二醇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7β-雌二醇(E2)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应用改良的Allen′s重物打击法建立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两组:A组(PBS对照组)和B组(E2治疗组),每组42只,B组造模成功后15min及24h腹腔注射E2(4.0mg/kg,以PBS溶解),A组在相同时间给予等量无菌PBS。分别于伤后7d、14d、21d及28d,应用改良Tarlov评分法和Rivlin斜板试验评价大鼠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于伤后6h、24h、3d、7d、14d及28d时处死动物,以损伤部位为中心取材,HE染色观察脊髓组织病理变化,TUNEL法染色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染色检测caspase-3、Bcl-2的表达情况。结果:从伤后14d起,B组Tarlov评分和斜板试验角度与A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TUNEL法检测表明,大鼠SCI后存在细胞凋亡,3d时达高峰,与caspase-3的表达基本一致,B组伤后24h、3d及7d时凋亡细胞比率显著低于A组(P〈0.01或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B组伤后24h、3d、7d、14d及28d时caspase-3表达低于A组(P〈0.01或P〈0.05),而Bcl-2表达高于A组(P〈0.01或P〈0.05)。结论:E2能促进大鼠SCI后的神经功能恢复,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E2可能是通过减少SCI后继发性细胞凋亡的机制发挥作用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急性打击损伤大鼠脊髓组织中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70,HSP 70)的表达。方法65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5只、手术对照组和脊髓损伤组各30只,采用改良Allen法建立脊髓损伤动物模型。手术对照组和脊髓损伤组分别于处置后的2h、6h、12h、24h、48h、72h这6个时间点各采集5只大鼠的脊髓。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不同时点各组脊髓中热休克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在大鼠正常胸段脊髓中没有基础性HSP70的表达。打击造成急性脊髓损伤后2h,脊髓组织内出现HSP70的表达,损伤后24~48h脊髓组织中HSP70染色达到高峰,并维持至损伤后72h。结论在遭遇损伤性刺激后,脊髓组织在随后的2~72h内HSP70的表达明显增加;HSP70可能在阻止脊髓的继发性损伤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急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血清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表达,探讨继发性脊髓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收集急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和单纯脊柱压缩骨折患者及正常对照者的血清,ELISA方法检测其中MCP-1的水平。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急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血清中MCP-1的浓度明显增高(P<0.01)。结论:MCP-1可能通过向脊髓损伤部位募集炎症细胞而参与脊髓损伤部位的继发性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随血清胱抑素(cystatin C,CysC)水平的变化与高血压肾脏损害程度的相关性,目的是探讨高血压肾脏损害时的炎症因子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2年5月高血压患者86例作为治疗组,并将同期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排除高血压、糖尿病、肝炎、肾炎、慢性支气管炎、泌尿系感染等)纳入本研究。根据血清胱抑素(CysC)的浓度将治疗组86患者分为三组:单纯高血压病组(CysC<1.03mg/L)40例(A组);早期高血压病肾损害组(CysC>1.03mg/L)26例(B组);临床高血压肾损害组(CysC>1.03mg/L,Cr>113mg/L)组20例(C组)。检测各组的hsCRP、CysC、Cr表达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A、B、C组的hsCRP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明显,,其中B、C组更显著(P<0.01);CysC,A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B组和C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其中C组与对照组最明显(P<0.01);A组和B组的Cr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C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血浆hsCRP可能参与了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过程。hsCRP作为炎性标志物在高血压肾脏功能受损的发展过程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因此通过监测hs-CRP水平结合CysC对于判断高血压的病情、诊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9.
甲基强的松龙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Nogo-A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MP)对急性脊髓损伤(SCI)大鼠脊髓组织中Nogo-A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56只成年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n=8)、急性脊髓损伤组(B组,n=24)和急性脊髓损伤后大剂量MP治疗组(C组,n=24),C组在损伤后早期从尾静脉注射大剂量MP治疗。分别在术后3、7、14d对B、C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行BBB评分,再在各时间点处死动物,取受损节段脊髓行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形态学变化和Nogo-A在脊髓组织中的分布特点;同时应用Western-blot方法测定各组相应时间点Nogo-A表达量,并与A组比较。结果:B、C组大鼠在损伤后各个时间点后肢运动功能均有一定程度的恢复,Nogo-A蛋白在各组大鼠脊髓组织中均呈阳性表达,分布于神经细胞的细胞浆和脊髓神经纤维周围呈包裹神经纤维的状态。B、C组各个时间点Nogo-A表达均显著高于A组(P〈0.05),7d时最高,14d时的表达量仍高于正常组;C组在各个时间点的表达量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Nogo-A显著升高,早期应用大剂量MP对Nogo-A的表达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脊髓前动脉损伤后脊髓组织形态学演变过程,研究病理机制。方法:以家犬为实验模型,损伤脊髓前动脉后进行肉眼、光镜和电镜动态观察,定量测定坏死神经元。结果:脊髓前动脉损伤2h运动神经元变性,轴索病变,6h神经元坏死,24h脊髓水肿达到高峰,7d髓内出血最明显。在脊髓前动脉损伤节段,24h 30%一40%的运动神经元坏死,3d达80%,7d以后95%以上。病变均位于脊髓2/3。脊髓前动脉损伤节段变性坏死最严重,相邻节段其次,尾侧脊髓坏死量逐渐减少。结论:脊髓前动脉损伤后脊髓缺血性病变是渐进和不可逆的,可引起广泛节段脊髓病变。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观察p62在早期急性脊髓损伤(SCI)模型大鼠脊髓组织中的表达变化,探讨p62在急性SCI的作用。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造模后1、3、7、14 d组,每组6只。采用高空重物坠落击打方法造成大鼠SCI。采用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评分法评估大鼠神经功能,取损伤的脊髓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病理学改变。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蛋白质印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急性SCI后大鼠脊髓组织中p62的表达变化。结果造模后1、3、7、14 d组BBB评分分别为(2.00±0.89)分、(4.67±1.03)分、(7.83±0.75)分、(14.50±1.05)分,均低于假手术组(21.0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造模后1、3、7、14 d组损伤的脊髓组织神经元和白质髓鞘发生肿胀,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出现变性和坏死。造模后1、3、7、14 d组p62表达逐渐增加,并呈持续增长趋势。结论 p62在大鼠发生急性SCI后表达持续增加,提示p62在急性SCI后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氨基胍(aminoguanidine,AG)能显著减轻脑外伤及中风动物模型脑水肿,提高神经功能恢复程度。探讨AG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脊髓水肿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取成年雄性SD大鼠150只(体重230~255 g),分为对照组(A组,25只)、假损伤组(B组,25只)、SCI后未治疗组(C组,25只)和SCI后AG治疗组(75只);AG治疗组按给药剂量分为AG 75 mg/kg组(D组,25只)、AG 150 mg/kg组(E组,25只)和AG300 mg/kg组(F组,25只)。A组未行任何处理,B组仅行椎板切除术但不治疗;C、D、E、F组制备静压型大鼠SCI模型后,C组腹腔注射5%DMSO,D、E、F组腹腔注射相应剂量AG。于造模后0、12、24、48 h用干湿重法检测受损脊髓组织含水量以筛选最佳剂量,进一步用伊文思兰(Evans blue,EB)法评测血-脊髓屏障功能,用RT-PCR检测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s 4,AQP4)mRNA表达,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AQP4蛋白表达。结果脊髓组织含水量检测示,E组在造膜后12、24、48 h对SCI后脊髓组织水肿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选择该剂量组用于后续实验。造模后12、24、48 h,E组EB含量明显低于C组(P<0.05),降低血-脊髓屏障通透性。RT-PCR检测结果示造模后12、24、48 h,B、E组AQP4 mRNA表达明显低于C组;Western blot检测示造模后24、48 h,B、E组AQP4蛋白表达明显低于C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造模后48 h,B、E组AQP4蛋白表达明显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指标各时间点B、E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SCI后大鼠经150 mg/kg AG治疗后,能降低AQP4表达,改善脊髓水肿,减轻损伤。 相似文献
14.
黄芪注射液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细胞免疫调节作用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并探讨传统中药黄芪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细胞免疫调节作用的影响,为其在SCI治疗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其中1组为正常对照组,另外3组为脊髓损伤组,采用改良Allen's法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为(1)SCI未治疗组;(2)SCI注射生理盐水组(简称SCI+SAL组);(3)SCI注射黄芪注射液组(简称SCI+HQ组)。正常对照组和SCI未治疗组未予以任何药物治疗,SCI+SAL组和SCI+HQ组分别在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12 h、36 h、5~9 d注射生理盐水和黄芪注射液,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大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型CD4和CD8的表达水平。观察胸腺和脾脏的外观形态改变、重量变化及其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SCI+HQ组的大鼠伤后36 h外周血T淋巴细胞CD4值较12 h升高,至伤后第5天CD4值明显高于SCI未治疗组(P〈0.01),与SCI+SAL组相比,虽无统计学差异,但有明显高于SCI+SAL组的趋势。伤后5~8 d继续采用黄芪注射液治疗,至伤后第9天,SCI+HQ组的CD4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停用黄芪注射液,至伤后第14天,SCI+HQ组的CD4值又逐渐恢复,与正常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SCI+HQ组的胸腺重量及其占体重的百分比均明显高于SCI+HQ组(P〈0.01及P〈0.05)。结论黄芪可促使脊髓损伤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CD4值明显升高,对细胞反应低下有显著提高作用,可作为一种免疫增强调节剂纠正免疫反应低下状态;而过大剂量的黄芪也可能是种免疫抑制剂,抑制大鼠的细胞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采用~1H NMR核磁共振代谢组学的方法研究急性脊髓损伤模型大鼠的代谢组学特征及生物标志物,探讨核磁共振代谢组学应用于脊髓损伤研究的可行性。方法:取8周龄清洁级雄性SD大鼠20只,体重(200±10)g,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每组10只,模型组采用改良的Allens法制作急性脊髓不完全损伤模型,假手术组不损伤脊髓,术后第1、5、7天采用BBB运动功能评分法进行行为学观察,术后第7天收集脊髓组织作病理学观察,核磁共振代谢组学对两组大鼠血清和脊髓样本进行代谢组学分析。结果:BBB评分显示假手术组术后后肢运动无明显改变,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模型组大鼠术后双下肢呈迟缓性瘫痪,BBB运动评分较低,各时间点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两组运动功能评分在各时间点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病理切片显示假手术脊髓结构正常,神经分布均匀,模型组脊髓组织结构紊乱,神经元数目减少,存在炎性细胞浸润和空腔坏死组织。代谢组学分析表明,血清中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低密度脂蛋白(LDL)、谷氨酰胺(glutamine)、柠檬酸(citrate)、二甲基甘氨酸(DMG)等物质和脊髓中谷胱甘肽(glutathione)、3-羟基丁酸(3-OH-butyrate)、N-乙酰天冬氨酸(NAA)、磷酸胆碱(GPC)、谷氨酸(glutamate)、抗坏血酸(ascorbate)等物质浓度有明显变化(P0.05)。结论 :通过对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大鼠血清和脊髓样本进行代谢组学检测和分析得到了两组样本的差异性代谢物质,有助于解释急性脊髓损伤后血清和脊髓组织中的特异性小分子物质的变化规律,为后期针对性地研究这些代谢标记物在急性脊髓损伤中的作用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7.
脊髓急性压迫损伤后脊髓血管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髓急性压迫损伤后脊髓血管变化的实验研究孙卫平周维江脊髓损伤引起瘫痪是临床上比较多见的疾病,治疗效果欠佳。据报导〔1〕,脊髓损伤后的病理变化,其决定因素是继发性缺血,但继发性缺血发生的病理变化尚不清楚。本实验设计急性压迫损伤致瘫的动物模型,并应用胶... 相似文献
18.
19.
20.
目的研究新生鼠和成年鼠脊髓损伤后胚胎脊髓移植对大鼠损伤脊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新生鼠和成年鼠腰段脊髓半切洞损伤,取E14胚胎脊髓组织移植到损伤区,手术后4、8、12周,进行组织学检查,联合行为评分,感觉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检查。结果组织学检查发现移植的胚胎脊髓在宿主脊髓中存活。联合行为评分,感觉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潜峰时的恢复,新生鼠移植组均优于成鼠移植组(P<0.05)。结论通过各种功能检查(CBS,SEP,MEP)表明胚胎脊髓移植能够促进脊髓损伤后新生鼠和成鼠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