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介绍应用外支架治疗严重多发伤合并肢体骨折的方法并评价疗效。方法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作者应用外支架对28例严重多发伤合并肢体骨折进行早期临时固定,心肺复苏、ICU监护和Ⅱ期确定性手术治疗,患者中男19例,女9例;年龄25~61岁,平均40.5岁。骨折部位:骨盆骨折5例,骨盆合并四肢骨折3例,四肢骨折15例,脊柱骨折3例,脊柱合并四肢骨折2例。闭合性骨折16例,开放性骨折12例。28例患者均合并其他多部位损伤,创伤严重程度评分平均35分。结果本组患者治愈26例(92%),死亡2例(8%),其中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死于颅脑外伤,ICU治疗平均5.6d。发生各种并发症共7例。25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8—36个月,平均16个月。22例骨折正常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8.4周。2例发生骨折延迟愈合,1例发生骨不连,经二期手术并植骨后愈合。结论外支架可用于严重多发伤合并肢体骨折的早期损伤控制,具有操作简单、效果可靠、并发症少等优点,可有效提高严重多发伤合并肢体骨折的救治效果,值得临床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2.
损伤控制理念在严重四肢骨折伴多发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理念在严重四肢骨折伴多发伤治疗中的应用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2年7月应用损伤控制理念指导下治疗严重四肢骨折伴多发伤患者30例(损伤控制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20~60岁,平均(34.03±12.81)岁;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26~54分,平均(35.00±12.81)分.以2006年6月至2009年6月间采用传统手术方式(早期全面处理原则)治疗严重四肢骨折伴多发伤患者30例为对照组,男23例,女7例;年龄18~65岁,平均(34.23±11.04)岁;ISS评分26~51分,平均(35.56±11.04)分.分别对两组年龄、性别、ISS评分、Gustilo分级、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输血量、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损伤控制组中存活28例,死亡2例(6.7%),术后发生并发症6例(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2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弥撒性血管内凝血1例,伤口感染2例).对照组中存活22例,死亡8例(26.7%),术后发生并发症13例(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4例,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弥撒性血管内凝血2例,术后感染3例).对两组年龄、性别、ISS评分、Gustilo分级、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死亡率、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输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损伤控制理念用于治疗严重四肢骨折伴多发伤患者,有利于对患者进行迅速有效的救治,可提高生存率,减少并发症,临床疗效显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损伤控制技术在严重多发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应用损伤控制骨科技术(DCO组)进行治疗的23例严重多发骨折患者,男14例,女9例;年龄28~60(41.57±8.29)岁;NISS评分18~40(27.70±5.44)分。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应用早期确定性治疗技术(ETC组)的27例严重多发骨折患者,男16例,女11例;年龄19~55(38.33±9.99)岁;NISS评分20~43(31.07±6.46)分。比较两组的总手术时间、ICU复苏时间、输血量、住院时间、死亡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DCO组患者存活22例,死亡1例,术后发生并发症3例(2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例术后钉道感染)。ETC组患者存活25例,死亡2例,术后发生并发症10例(4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3例术后钉道感染,1例术后伤口感染,2例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DCO组的术中输血量、ICU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指标与ET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总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死亡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严重多发骨折的患者,应用损伤控制技术可明显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缩小ICU恢复时间,减少术中输血量,为临床治疗此类患者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22):2108-2110
[目的]评价急诊菱形结构单边外固定架在严重膝关节周围骨折损伤控制的临床应用。[方法]对本院2012年7月~2014年7月收治的18例严重膝关节周围骨折急诊采用单边外固定架菱形结构损伤控制。开放性骨折10例,闭合性骨折8例;股骨远端骨折10例(AO分型:C1型3例、C2型4例、C3型3例),胫骨近端骨折8例,(AO分型:A3型3例、B2型2例、C2型3例);10例开放性骨折按Gustilo分型:Ⅱ型5例,ⅢA型3例,ⅢB型2例;8例闭合性骨折按Tscherne分级:2级7例,3级1例。[结果]18例均顺利急诊完成外固定架菱形固定,10例开放性骨折一期清创闭合伤口;3例伤口术后出现表浅感染,经加强局部换药感染控制;1例出现深部感染,经扩创、VSD覆盖后感染控制。3例病情稳定转上级医院治疗。余至二期手术外固定拆除前无外固定架松动及钉道感染。[结论]单边外固定架菱形结构可快速组装、简单、可靠,为不适宜一期做内固定治疗的严重膝关节周围骨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损伤控制方法,特别适用于急诊使用。  相似文献   

5.
有限内固定加带关节外固定支架治疗严重粉碎Pilon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应用有限内固定加带关节外固定支架治疗严重粉碎Pilon骨折的经验和疗效。方法2002年10月~2003年12月采用有限内固定加Othofix公司提供的单侧带关节外固定支架治疗严重粉碎Pilon骨折15例,术后3周开始松动关节进行踝关节功能锻炼。结果15例患随访10~16个月,平均11个月。临床疗效满意,无切口、伤口感染,无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2例术后住院期间钉道渗出较多,1例钉道感染,2例术后1个月出现骨折成角移位。外固定支架术后使用时间平均为3个月,骨折均获得愈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4个月。踝关节功能临床评价结果为:优5例,良8例,可2例。结论有限内固定加带关节外固定支架治疗严重粉碎Pilon骨折手术创伤小、时间短,可避免伤口感染和骨不连的发生;踝关节可早期活动,避免了关节僵硬。但外支架对长段骨折的控制,仍需注意观察调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Hybrid外固定支架治疗高能量损伤胫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Hybrid外固定支架治疗15例高能量损伤致胫骨远端骨折患者。结果 15例均获随访,时间12-30个月。骨折愈合时间4-22(5.7±2.1)个月。其中1例因骨不连二期改用钢板内固定加自体髂骨植骨后愈合。根据AOFAS踝关节和后足评分为52-100(88±14)分。结论 Hybrid外固定支架治疗高能量损伤的胫骨远端骨折能有效维持骨折稳定性,软组织愈合佳。  相似文献   

7.
外固定架固定骨折在肢体严重损伤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肢体严重损伤常造成粉碎性骨折并伴骨缺损、软组织缺损、广泛皮肤剥脱伤及主要神经血管损伤等,如何选择骨折固定方法仍是治疗的关键。1998年3月~2004年3月,我院共修复肢体严重损伤206例,其中184例187侧肢体资料得到完整随访,取得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外固定支架在骨盆骨折治疗中的作用和优点. 方法 2002年4月至2008年7月根据Tile分型,分别采用外固定支架固定、牵引+外固定支架固定、内固定+外支架同定三种方法对55例骨盆骨折进行复位固定,以达到骨折复位、骨盆环稳定的目的 . 结果 2例合并有胸腹部多发伤患者术后死亡,2例失访,51例获得平均11个月随访.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下地负重时间6~14周,平均11周.拆外固定支架时间8~14周,平均12周.按刘利民等关于骨盆骨折术后功能评定标准:优33例,良12例,中4例,差2例,优良率为88.2%.2例合并髋臼骨折者术后2年因髋关节骨关节炎行全髋关节置换术;1例因骶髂关节骨关节炎行骶髂关节融合后症状消失;1例伴骶骨骨折患者术后2年出现骶神经损伤症状,CT检查示骶管内骨赘形成,行骶管探查骶赘切除后症状缓解.结论 对于Tile B1、B2型骨折单用外固定支架,C型骨折使用外固定支架结合内固定或牵引治疗,均可达到骨折复位、骨盆环稳定的作用;对多发伤患者,急诊行外固定治疗,可迅速稳定骨盆、减少出血,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三维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骨折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自 1996年以来 ,我院应用三维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骨折 12 0例 ,效果满意。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 12 0例 ,男 86例 ,女 34例 ,年龄 18~ 73岁。闭合性骨折 35例 ;开放性骨折 85例 ,开放程度按Gustilo分类〔1〕:Ⅰ型 2 5例 ,Ⅱ型4 6例 ,Ⅲ型 14例 (其中ⅢA型 8例、ⅢB型 4例、ⅢC型 2例 )。粉碎性骨折伴主要血管神经损伤 10例。陈旧性骨折及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骨不连15例。1.2 治疗方法1.2 .1 手术方法 硬膜外麻醉 ,患者仰卧 ,下肢伸直 ,常规消毒 ,彻底清创 ,或拆除失效的内固定物。多采用直视下复位 ,粉碎性骨折…  相似文献   

10.
应用伤害控制骨科学原则治疗骨科严重多发创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伤害控制骨科学(damage control orthopaedics,DCO)原则治疗骨科严重多发创伤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按照DCO原则收治严重多发创伤患者47例,男35例,女12例;年龄17~55岁,平均32.8岁;开放骨折28例,闭合骨折19例;颅脑损伤15例,胸部损伤20例,腹部损伤17例.患者术前损伤严重度评分平均33.4分,系统炎性反应评分平均2.9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平均11.4分.结果 一期手术中骨科处理时间平均65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85 ml;一期术后平均7 d行骨折确定性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42±29)min,术中出血量(420±70)ml.一期术后3例患者死亡,其中1例伴严重创伤性颅脑损伤,2例伴严重胸腹部损伤.术后3例出现腹腔内脓肿,经引流冲洗后治愈;2例发生外固定架针道浅表感染和1例深部感染,经治疗后愈合.无一例出现脂肪栓塞、深静脉血栓等其他并发症和与骨科治疗有关的其他系统病情的恶化.39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4个月,平均9个月.骨折愈合时间5~14个月,未发现畸形愈合及远期并发症.结论 运用DCO原则治疗骨科多发创伤,可减少患者二次打击程度,控制炎性反应水平的增加,降低手术治疗风险,临床结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t ways of measuring the main axial strain during treatment with an external fixator and to find the suitable compression loaded by the external fixator at an early stage. Methods: Eighteen healthy big-ear rabbi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measuring methods: Group A and Group B. In Group A, a strain gauge was affixed to the external tibial cortex with 502 glue, and in Group B, a bone cement-coated strain gauge was installed on the internal tibial cortex. Groups A and B were divided into two subgroups A1, A2 and B1, B2, respectively, according to the pressure of half of and the same as the body weight. A Z-shaped left mid-shaft tibial osteotomy was performed and fixed by an external fixator. Results: The sealer curves of Group A changed dramatically during the early stage. The trendlines of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rtex went consistently after reaching the stable stage while the latter strain value was higher than the former. The time for Group B reaching the stable stage was short, but its absolute strain value was less than that of Group A. Before they were pressed to the stable stage, the declined speed of Subgroup A1 was more slowly than that of Subgroup A2 while the results of Subgroups Bl and B2 were same. Group A had an ascending trend after it declined while Group B didn' t have. After they reached the stable stage, both Subgroups Al and A2 had a declining trend while Subgroup A2 was more quickly than Subgroup A1, Subgroup Bl was kept at a definite level while Subgroup B2 fluctuated. Conclusions: The axial strain under external fixator can be measured by bone cement coated-strain gauge in vivo. The data may suggest that half of the body weight load was suitable for external fixator.  相似文献   

12.
可活动的铰链外固定架在肘部创伤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介绍一种治疗肘部僵硬和肘部不稳定损伤的新方法 ,并总结其治疗效果。方法用可活动的铰链式外固定架治疗肘部创伤 30例 ,2 6例获完整随访。男 15例 ,女 11例 ;平均年龄 32 6岁 (16~ 6 8岁 ) ;左侧 12例 ,右侧 14例 ;主力侧 16例 ,非主力侧 10例 ;肘关节松解 16例 ,桡骨头骨折合并肘后脱位 5例 ,Monteggia′s骨折脱位 3例 ,陈旧性肘后脱位 2例。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 6个月 ,外固定架平均使用 8 5周。肘关节松解术 16例 :术前肘关节平均ROM(37 5± 0 8)°,术后 (96 5± 0 6 )° ,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术前Mayo肘关节评分 (6 9 5± 1 7)分 ,术后 (82 8± 1 6 )分 ,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其余 10例 (桡骨头骨折合并肘后脱位 5例、向后Monteggia′s骨折脱位 3例、陈旧性肘后脱位 2例 ) ,肘部ROM平均 95°;屈肘平均 117°,屈曲挛缩平均 2 2°;平均旋前76° ,旋后 75°。 9例经临床和X线检查证实获得了肘关节的同心圆性复位。Mayo肘关节评分平均 84分 (4 9~ 96分 ) ,优 3例 ,良 4例 ,可 2例 ,差 1例 ;9例无痛或微痛 ,8例恢复了伤前工作。 5例出现了并发症。结论 可活动的肘部外固定架可对关节面进行牵开 (使其分开 ) ,以允许间隔组织与肱骨或尺骨获得愈合 ;  相似文献   

13.
轴向动力型外固定器在胫骨Pilon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Li ZZ  Hou SX  Wu KJ  Zhang WJ  Shang WL  Wu WW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12):733-736
目的回顾分析运用轴向动力型外固定器和改良穿针技术治疗严重胫骨Pilon骨折的效果。方法研究分析2000年7月至2003年2月间14例严重Pilon骨折(Rtiedi-Allgtiwer Ⅱ型和Ⅲ型)患者,年龄20-52岁(平均38岁),采用有限内固定结合轴向动力型外固定器治疗,远端外固定针置入技术经过改良,2枚外固定针分别置入距骨和跟骨,使外固定器远端夹具旋转轴线与胫距关节旋转轴线重合。结果随访5—36个月(平均1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2-24周(平均14周)。最后一次随访时,ASS评分优5例,良6例,可3例。无切口裂开、皮缘坏死、表浅及深部感染、骨髓炎,无骨折移位及关节面塌陷;仅有1例近端外固定针道感染,经清创及口服抗生素治疗好转。结论经过改良的轴向动力型外固定器技术结合有限内固定是治疗严重胫骨Pilon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混合式外固定器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混合式外固定器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2002年3月至2005年1月,使用混合式外固定器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22例,男17例,女5例;年龄20~48岁,平均33岁。所有骨折均在踝上5cm之内。关节内骨折18例,按Ruedi等分型标准,Ⅱ型4例,Ⅲ型14例;关节外骨折4例。闭合损伤18例,Tornetta等根据改良Tscherne分度方法对软组织损伤进行分度,Ⅱ度16例,Ⅲ度2例;开放性骨折4例,按Gustilo分度,Ⅱ度2例,Ⅲ度2例。对关节内骨折,先采用有限切开撬拨及点状复位钳钳夹复位带有关节面的移位骨块,钢针及螺钉固定;然后再用外固定器进行固定。对关节外骨折移位,仅通过外固定器复位固定。结果术后伤口一期愈合20例,2例开放性骨折患者伤口延迟愈合,经换药后4周愈合。术后2例针道感染患者,经扩创及保持针道引流通畅8周后去除外固定器,伤口愈合。22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28个月,平均18个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3.2个月。根据Tornetta等制定的评估标准,关节内骨折18例,优10例,良5例,可3例,优良率83%。关节外骨折4例,优3例,良1例。骨折畸形愈合1例,胫骨向前成角10°。干骺端骨折不愈合1例,经二次手术行自体骨植骨加钢板内固定后骨折愈合。结论使用混合式外固定器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损伤小,对软组织的干扰少,皮肤坏死率和伤口感染率明显减少,可早期活动。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 To introduce a new device of external fixator for olecranon fracture,and evaluate its clinical treatment outcome.Methods After close reduction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the image intensifier,15 cases of olecranon fracture have been treated by the external fixator of self-design.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for 6 to 8 weeks postoperatively.Results Clinical observation and follow-up revealed that all these fractures healed up well with full recovery of elbow joint function.The average period for bony union was 7 weeks,ranging from 6 to 8 weeks.Normal range of motion of the elbow joint was regained,without any complications.Conclusions This kind of external fixator used for olecranon fractures showed the advantages of minimal invasiveness,simple manipulation, reliable fixation,early post-operative joint movement,and no need for implant removal procedures.The author believes it is worth introduction and using clinically.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改良骨盆骨外固定器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临床疗效。方法:43例不稳定骨盆骨折,男27例,女16例;年龄12~72岁。开放性骨折3例,闭合性骨折40例。骨折按Tile分型,B型损伤10例,C型损伤33例,均应用改良骨盆骨外固定器治疗。结果:2例患者因合并严重的颅脑、胸、腹脏器损伤死亡。41例患者痊愈,随访6个月~3年6个月,优29例,良10例,尚可2例,优良率88.37%。轻微跛行步态9例,较严重者3例;活动后腰骶部疼痛者1例。X线复查,骨盆倾斜5例,骨盆旋转1例。结论:改良骨盆骨外固定器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不仅能控制骨盆出血、缓解疼痛、方便护理、安装简便,而且还满足临床腹部手术需要,在辅助牵引下还能作为大部分骨折的终极治疗。  相似文献   

17.
高金华  胡炜  郭晓山 《中国骨伤》2015,28(8):753-756
目的:探讨经皮螺钉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架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6年4月至2009年5月,采用闭合复位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架治疗29例旋转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男19例,女10例;年龄19~53岁,平均31岁。按照Tile分型:C1型17例,C2型12例。术后采用Tornetta标准和Majeed功能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29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0~24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无神经损伤及盆腔脏器损伤等并发症发生,伤口愈合好,仅1例出现钉道口感染,换药后治愈。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14~18周,平均16.2周。未见螺钉松动、脱出、断裂。按照Tornetta评价,优 14例,良10例,可 4例,差 1 例。末次随访Majeed评分为87.2±11.3,优16例,良9例,可4例。结论:对于不稳定C1、C2型骨盆骨折,采用闭合复位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架可以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跟骨骨折的可调式三角形外支架的研制和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设计用于跟骨骨折的可调式三角形外支架,并研究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支架安装在3根横穿跟骨结节、胫骨下端、第1楔骨的克氏针的肢体两侧,通过调节支架的支撑杆长度使克氏针作用于跟骨结节,使跟骨的Bohler角和其前后径得到恢复,辅以手法复位,达到恢复跟骨形状的目的。自2003年4月至2008年4月临床治疗34例,男30例,女4例;年龄19~54岁,平均36.7岁;Bohler角-5°~15°,平均13.5°。其中SanderⅡ型2例,Ⅲ型20例,Ⅳ型12例。结果:34例均得到随访,时间3个月~4年,平均25个月。Bohler角恢复至30°~40°,平均32.5°。Maryland评分由术前平均(24.76±15.05)分提高至术后平均(83.26±16.81)分,按Maryland标准评定,优8例,良21例,可3例,差2例。结论:用于跟骨骨折的可调式三角形外支架具有方法简便、复位好、再损伤小、并发症少的优点,纠正Bohler角和恢复跟骨前后径效果确实,是治疗跟骨骨折早期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李顺东  许超  童培建 《中国骨伤》2015,28(2):130-135
目的 :探讨外固定支架结合损伤控制骨科理念在四肢开放性骨折患者救治中的临床应用和疗效。方法 :将2008年5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72例四肢开放性骨折患者(均未合并休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观察组男22例,女14例,进行Ⅰ期外固定支架治疗,待患者生理状况好转后尽早实施Ⅱ期骨折确定性手术;对照组男24例,女12例,在Ⅰ期切开复位下行内固定治疗。观察比较两组入院时间,开放骨折严重度评分(open fracture severity score,OFSS),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中X线暴露次数,骨痂出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感染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恢复疗效等。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8~12个月,平均10.4个月。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56.79±8.87)min,手术出血量(216.16±18.21)ml,骨痂出现时间(5.32±0.71)周,骨折愈合时间(12.79±2.52)周;结果优33例,良2例,差1例;并发骨折不愈合1例,局部感染1例。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104.53±9.28)min,手术出血量(439.93±14.65)ml,骨痂出现时间(4.97±1.26)周,骨折愈合时间(14.81±2.63)周;结果优25例,良6例,差5例;并发骨折不愈合1例,局部感染8例。观察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骨痂出现时间长于对照组,手术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两组OFSS评分和X线暴露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未合并休克的严重四肢开放性骨折患者,采用外固定支架进行损伤控制治疗,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降低感染率和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及康复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多发伤合并胫腓骨骨折的急诊外固定器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斌  杨华清  贺西京  浮煜  历强  王栋 《中国骨伤》2007,20(8):517-518
目的:探讨多发伤合并胫腓骨骨折急诊外固定器治疗对多发伤的影响。方法:多发伤合并胫腓骨骨折(ISS≥15分)患者113例,其中男76例,女37例;年龄11~65岁,平均32.6岁。合并颅脑损伤62例,血气胸36例,腹腔脏器损伤23例,泌尿系损伤6例,合并其他部位骨折21例。急诊外固定器手术58例,择期外固定器手术34例,保守治疗21例。通过死亡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脂肪栓塞综合征(FES)发病率、平均ICU监护时间等4项近期指标及骨折情况等远期指标对比3种不同治疗方法对骨折本身和多发伤治疗的疗效。结果:113例患者除4例死亡外,109例全部获得5个月~1年随访,急诊手术ICU监护时间为(9.0±1.5)d,ARDS、FES发病率为0和3.2%,明显低于另外2种方法(P(0.05)。急诊外固定器手术死亡率及其他并发症与其他2种方法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多发伤合并胫腓骨骨折急诊外固定器治疗,具有手术简单、创伤小等优点,可显著减少多发伤患者ICU监护时间及部分并发症发病率,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