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乙型肝炎病毒长期携带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后,导致病毒长期携带的机理还不清楚。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并结合作者的研究从HBV的分子生物学特性,HLA系统和免疫功能状态分析了HBV长期携带的机理,着重从病毒突变体的产生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作用,机体对HBV病毒抗原形成完全或不完全免疫耐受,对HBV特异性免疫功能低下和抗-HBs产生不足,以及免疫调节功能紊乱等方面探讨了机体不能彻底清除HBV,形成长期病毒携带的机  相似文献   

2.
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携带乙型肝炎病毒载体的构建与表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索利用逆转录病毒载体表达HBV载体的可能性及复制缺损性HBV能否被正确包装。方法 在逆转录病毒载体中插入表达显性阴性突变体的HBV基因复制单元,制备重组逆转录病毒后分别用以感染Hep G2和2.2.15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内HBV核心抗原的表达,PCR检测上清液中重组HBV颗粒。结果 在包装细胞系PA317中能形成较高滴度的重组逆转录病毒,用以感染Hep G2细胞后,可检出核心抗原的表达。感染2.2.15细胞后,在培养上清液中能检测出突变型HBV颗粒。结论 重组逆转录病毒能携带HBV载体在细胞内表达,并在有野生型HBV提供结构蛋白的前提下,发挥HBV载体的功能,可望用于抗HBV基因治疗。  相似文献   

3.
乙型肝炎病毒受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当前严重的全球健康问题之一,对慢性乙型肝炎至今仍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和彻底的解决方案,HBV与肝细胞之间相互作用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相对滞后是严重影响新型治疗方法和药物研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病毒与细胞受体的结合是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第一步,它决定病毒能否成功感染细胞,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病毒表面具有“细胞识别蛋白”,在宿主细胞表面则有相应的靶细胞受体。病毒侵入特定细胞的首要步骤是病毒颗粒与其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特异性相互作用。已有的研究表明,HBV具有严格的宿主易感性和嗜肝细胞性,感染早期存在于HBV外膜的抗原特定肽段与肝细胞上特异受体识别并结合,介导病毒进入细胞,启动HBV的复制周期。因此病毒的受体是HBV进入肝细胞的门户,阻断HBV与其受体的结合是治疗乙型肝炎的重要途径之一。迄今为止,多数病毒与其细胞受体的关系得到了鉴定,对HBV虽然报道了很多可能起作用的受体,但至今仍无法确定到底是什么受体起关键作用。本文就HBV的受体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及感染者行剖宫产手术时应用硬膜外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妇科产行剖宫产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感染患者及非HBV感染的孕妇各35例为研究对象,记为携带组、感染组和对照组。通过回顾性研究,记录三组患者实施硬膜外麻醉的临床麻醉效果及置管时的出血情况。结果三组研究对象在麻醉起效时间、麻醉完善时间、麻醉效果、低血压发生率、心率减慢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感染组与HBV携带组的置管出血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HBV感染组与HBV携带组的置管出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HBV携带及感染患者行剖宫产时,应用硬膜外麻醉,其麻醉效果与未感染HBV正常人麻醉效果基本相同,但HBV携带及感染患者置管出血率高于常人,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5.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定量检测临床意义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探讨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定量检测作为反映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情况的临床意义,本文对200例HBsAg阳性标本分别做HBsAg定量检测和HNB-DNA检测,血清学标志物检测,并对10例患者地行随访检测以上项目。根据测得的HBsAg含量将200例标本分为五组,计算出各组HBV-DNA阳性率,发现随HBsAg含量增高,HBV-DNA阳性率也显著增高(P〈0.01)。根据HBVe系统不同模式分组显示,随HBV感染好转,HBsAg含量也随之降低(P〈0.05)。对6例HBV-DNA转阴患者HBV-DNA转阴前后的HBsAg含量比较,发现随HBV-DNA转阴,HBsAg量也显著降低(P〈0.01)。综合以上结果,可以说明血清中HBsAg含量,可以间接反映体内HBV的情况,HBsAg定量检测可作为间接反  相似文献   

6.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方法及和分子流行病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8年Okamoto初步建立了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A~D分型标准后,目前HBV DNA基因型已分为A~F六型。本文就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的分型方法及其临床和分子流行病学意义的有关情况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7.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感染是当前严重的全球健康问题之一,对慢性乙型肝炎至今仍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和彻底的解决方案,HBV与肝细胞之间相互作用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相对滞后是严重影响新型治疗方法和药物研发的重要原因之一。病毒与细胞受体的结合是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第一步,它决定病毒能否成功感染细胞,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病毒表面具有“细胞识别蛋白”,在宿主细胞表面则有相应的靶细胞受体。病毒侵入特定细胞的首要步骤是病毒颗粒与其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特异性相互作用。已有的研究表明,HBV具有严格的宿主易感性和嗜肝细胞性,感染早期存在于HBV外膜的抗原特定肽段与肝细胞上特异受体识别并结合,介导病毒进入细胞,启动HBV的复制周期。因此病毒的受体是HBV进入肝细胞的门户,阻断HBV与其受体的结合是治疗乙型肝炎的重要途径之一。迄今为止,多数病毒与其细胞受体的关系得到了鉴定,对HBV虽然报道了很多可能起作用的受体,但至今仍无法确定到底是什么受体起关键作用。本文就HBV的受体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小鼠模型。方法4周龄BALB/cHBV转基因小鼠100只,雌雄各半,高脂组70只予高脂饲料喂养,正常组30只予普通饲料喂养。16周末随机处死高脂组小鼠10只,肝组织及血清学检测确认目标模型建立。造模成功后高脂组再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每组30只,模型组继以高脂饲料喂养,对照组改以普通饲料喂养,正常组维持原普通喂饲,连续72周(含造模16周)。第24、48和72周末每组分别随机处死小鼠10只,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ALT、AST、TC、TG、FBG,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化学发光法检测HBsAg,肝组织切片后HE染色评价组织学变化,观察小鼠模型的动态演变情况。结果①高脂饲料喂养16周后,小鼠体质量增加,血清ALT、AST、TC、TG、FBG等各项生化指标升高,HBV.DNA阳性,肝组织HE染色示肝细胞明显大泡性脂肪变性和小叶内淋巴细胞浸润,NAFLD活动度评分(NAS)接近NASH,慢性HBV携带合并NAFLD小鼠模型建立成功。②模型组血清TC和TG值在各观察点均高于对照组和正常组。③24周和72周各组间HBV—DNA值存在明显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48周和72周各组间NAS存在明显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高脂喂养HBV转基因小鼠可建立慢性HBV携带合并NAFLD小鼠模型。②NAFLD在一定程度上促进HBV携带小鼠的肝病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 增城地区与广州地区的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的差异性比较.方法 利用荧光PCR法对HBV携带者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增城地区B型占87.0%,C型占11.6%,BC混合型占1.4%,没有发现D型;广州地区B型占48.9%,C型占43.7%,BC混合型占6.5%,D型占0.9%。结论 增城与广州HBV DNA基因分型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0.
人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具有明显的种属特异性,HBV的易感宿主只局限于人及黑猩猩等灵长类动物。因此,建立适合于HBV研究简单、易得的小动物模型一直是研究者追求的目标。在过去的20年国内外学者相继发现了多种嗜肝DNA病毒,相应的动物模型也已陆续建立,但这些嗜肝DNA病毒都有其各自的特性,尚无一个理想的动物模型可准确地代表人HBV感染的所有特征,且多数动物不能利用。自从转基因技术出现以来,学者们开始研制HBV转基因小鼠使HBV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最近,研究者们又将人原代肝细胞或肝组织移植于鼠进行HBV感染的研究。本文将系统讨论近些年来应用于HBV研究的各种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建立标准化的湖北麻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动物模型,并初步观察拉米呋啶(3TC)体内抗DHBV的作用.方法将收集的转染细胞培养上清液纯化后作为体内实验感染的标准毒种,经腹腔接种2日龄雏鸭,连续观察50 d,用Real-Time PCR检测血清中DHBV DNA出现和持续时间.药物组则于接种3 d后给予3TC,检测观察期间感染鸭血清中病毒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雏鸭实验感染率达到87.5%;雏鸭在接种后第7天出现病毒血症,血清病毒含量于第11天达到高峰值,后逐步降低,但在观察期内仍维持较高水平.在3TC治疗期间,感染鸭体内病毒血症处于较低水平,被感染肝细胞的数量也明显减少,且无明显的毒性作用;在停药3 d后,病毒血症即出现反跳现象,此后又有上升趋势.结论通过接种转染细胞上清液成功建立湖北麻鸭乙型肝炎病毒动物模型,药物评估实验证明其良好的稳定性和实用性;该模型也为研究DHBV生物学特性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相似文献   

12.
乙型肝炎病毒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具有明显的种属特异性,HBV的易感宿主只局限于人及黑猩猩等灵长类动物。因此,建立适合于HBV研究简单、易得的小动物模型一直是研究者追求的目标。在过去的20年国内外学者相继发现了多种嗜肝DNA病毒,相应的动物模型也已陆续建立,但这些嗜肝DNA病毒都有其各自的特性,尚无一个理想的动物模型可准确地代表人HBV感染的所有特征,且多数动物不能利用。自从转基因技术出现以来,学者们开始研制HBV转基因小鼠使HBV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最近,研究者们又将人原代肝细胞或肝组织移植于鼠进行HBV感染的研究。本文将系统讨论近些年来应用于HBV研究的各种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3.
乙型肝炎病毒转基因小鼠对研究HBV基因结构和功能,基因表达的调控,HBV的复制和致肝细胞病变的关系,HBV感染和宿主免疫系统的应答以及HBV感染与肝细胞癌之间的相互关系等,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对HBV转基因小鼠及其在研究HBV中的应用进用综述。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嗜肝病毒复制的两个关键部分--病毒超螺旋DNA复制中间体和病毒多聚酶(POL),讨论近年来抗病毒治疗,包括干扰素治疗疗效不佳的原因,并探索新的抗病毒药物方向。  相似文献   

15.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治疗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干扰素(INF)-α和核苷类似物拉米呋啶的应用,虽然在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上取得较大进展,但总体疗效并不理想。IFN-α的长期有效率仅为30%-40%,抗病毒新药核苷类似物拉米呋啶(lamivudine)和华米可维(famiclovir),也存在着抗病毒作用短暂、易于诱发DNA多聚酶突变而形成耐药以及停药后易复发等特点。抗乙型肝炎病毒的基因治疗目前技术虽不成熟,但却为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开辟了一个新的广泛的空间,并已成为当前国内外抗病毒治疗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就反义核苷酸技术和外源基因的转导表达技术在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中的研究现状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6.
乙型及丙型肝炎病毒的母婴传播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乙型、丙型肝炎病毒在母婴之间的垂直传播和胎儿的先天性感染。方法:选择HBVX基因和多聚酶基因之间的片断为扩增靶序列,设计了3只引物进行套式扩增;HCV-RNA5’端保守的非翻译区,设计3只引物进行一步法扩增。结果:乙型肝炎表明抗原(HBsAg)携带者孕妇血清中的HBV-DNA的阳性率为20.35%,乳汗中的阳性率为10.88%,脐血、羊水、胎盘中的平均阳性率为12.39%,其中4例合并HCV-RNA阳性。结论:乙肝、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和胎儿的先天性感染是造成人群中肝炎病毒携带者比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预防肝炎病毒在宫内感染、阻断肝炎病毒垂直传播是医学界的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浙江省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基因型分布,并了解基因型与临床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别检测HBV基因型和HBV-DNA含量,采用化学发光技术检测乙肝免疫标志物,并对三种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425份标本检出基因B型138例(32.47%),基因C型272例(64.00%),B\C混合型15例(3.50%),未发现其他基因型;发现C型基因HBV-DNA含量与HBeAg阳性率均高于B型基因,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以临床诊断分析无症状的病毒携带者(ASC)以B型基因为主,而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硬化(LC)以C型感染为主.结论 浙江地区HBV感染者基因型以B、C为主,未检出其他基因型,不同基因型中基因C型较基因B型更易转为慢性化,基因C型HBV感染者所致病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初步确定流行于山西地区的乙肝病毒的基因型的基本情况。方法 采集山西地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的血清,利用PCR扩增得到HBV的S基因和C基因;用MEGA3软件对其进行核苷酸序列分析,构建系统发生树,分析基因型。结果 约93%样本的HBVS基因和C基因序列均位于HBV系统发生树的基因型C,近7%的样本其S基因和C基因序列位于系统发生树的基因型B。结论 流行于山西地区的乙肝病毒多数为基因型C,少数为基因型B,未发现基因重组现象。  相似文献   

19.
20.
乙型肝炎病毒前C基因突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乙型肝炎病毒前C基因突变的研究进展北京医科大学微生物学系钱锋,卓宁综述朱万孚,庄辉审校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传播非常广泛,近年来人们从分子水平对其研究发展很快,尤以对前C基因的突变研究最多,本文从前C基因的突变形式,突变所引起的疾病以及对突变株的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