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失败同孕妇血清乙型肝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HBsAg,HBeAg阳性孕妇作为研究对象,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比较婴儿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失败和婴儿疫苗免疫成功两组孕妇分娩时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含量进一步用定群方法研究母亲HBV-DNA含量与其婴儿免疫后HBsAg持续携带 关系,证实孕妇血清HBV-DNA高含量是婴儿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以HBsAg、HBeAg阳性孕妇作为研究对象,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比较婴儿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失败和婴儿疫苗免疫成功两组孕妇分娩时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含量,进一步用定群方法研究母亲HBV-DNA含量与其婴儿免疫后HBsAg持续携带率的关系,证实孕妇血清HBV-DNA高含量是婴儿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根据孕妇血清HBVDNA含量可预测婴儿常规疫苗免疫失败的危险度。为改进乙型肝炎免疫减少免疫失败比例提供指针。  相似文献   

3.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癌基因蛋白的表达及与HBeAg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阐明癌基因蛋白异常表达与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的关系。方法用链霉菌素-生物素(SLAB)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了64例慢性HBV感染者肝细胞中C-erbB-2P185、rasP21和P53等癌基因蛋白和血清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结果C-erbB-2P185和rasP21阳性组中,血清HBeAg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94%和846%,而阴性组HBeAg的检出率分别为20%和48%,两组差异显著。结论表明癌基因蛋白C-erbB-2P185和rasP21的异常表达与HBV复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从1986年起,上海市南市区对每年出生的新生儿普遍免疫。1994年对该区1986年以后出生的1-8人九进行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和水平的血清学调查。调查结果表明,1-8岁乙型肝为病毒表面抗原(HBsAg)地阳性率为0.41%,各年龄分组的阳性率均在1%以下波动,未见明显的随年龄变化趋势;3-8岁组HBV感染率为0.98%。抗-HBdisplay status  相似文献   

5.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定量检测临床意义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探讨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定量检测作为反映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情况的临床意义,本文对200例HBsAg阳性标本分别做HBsAg定量检测和HNB-DNA检测,血清学标志物检测,并对10例患者地行随访检测以上项目。根据测得的HBsAg含量将200例标本分为五组,计算出各组HBV-DNA阳性率,发现随HBsAg含量增高,HBV-DNA阳性率也显著增高(P〈0.01)。根据HBVe系统不同模式分组显示,随HBV感染好转,HBsAg含量也随之降低(P〈0.05)。对6例HBV-DNA转阴患者HBV-DNA转阴前后的HBsAg含量比较,发现随HBV-DNA转阴,HBsAg量也显著降低(P〈0.01)。综合以上结果,可以说明血清中HBsAg含量,可以间接反映体内HBV的情况,HBsAg定量检测可作为间接反  相似文献   

6.
对湘潭市市区0-10岁儿童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免疫后的效果进行了系统监测。6次共调查儿时122名,各次调查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在0.001-1.83%之间,平均HBsAg携带率1.12%,明显低于免疫前现一人群的16.17%,保护率为92.46%。初次免疫后抗-HBs的阳经及几何平均滴度(GMT)高峰值均出现在6-12个月,此后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降,但7-10岁儿童中仍有5  相似文献   

7.
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持久性及预防效果的队列定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告了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后1-9年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转率的定人随访结果。母亲HBsAg阳性和阴性免疫后的HBsAg阴性者,基HBsAg的年阳转率分别为0.36%和0.036%,前者是后者的10倍。母亲HBsAg阳性儿中14例HBsAg阳转,其中10/14(71%)发生在免疫后2-3岁;12/14(86%)变成慢性HBsAg携带者。母亲HBsAg阴性儿共发现3例HBsAg阳转,  相似文献   

8.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42例肝活切组织石蜡切片中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进行检测,并与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免疫组织化学及血清学检测进行比较,HBV-PCR阳性率为73.8%,高于组织及血清HBsAg阳性率(分别为59.5%和50.0%)。3例病理形态呈肝炎改变,而血清HBsAg(─)的肝组织中有2例检出HBV-DNA,提示PCR的高度敏感性和准确性。83.3%的门脉性肝硬变和87.5%的肝细胞癌组织中HBV-PCR呈阳性,进一步证实了上述两病与HBV的关系密切。我们还发现肝细胞淤胆患者HBV感染率较高,HBV-DNA及组织HBsAg阳性比例各为6/9和4/8。  相似文献   

9.
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PAP法双标记技术,结合病人乙型肝炎(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结果,研究了31例慢性乙肝病人肝穿刺组织中乙型肝炎病毒DAN和HBsAg的分布及意义。结果显示,肝辔内检HVDNA23例,HBsAg26例,二者同时检出者21例。从同组病人肝组织的HBVDNA和HBsAg双标检测结果与其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结果的比较来看,肝组织内HBVDNA和HBsAg同时很可能表明HBV正  相似文献   

10.
对1985年6月到1993年5月期间乙肝疫苗免疫工钠的儿童,进行了一次性HBV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免疫区内接受免疫的儿童,免疫的后第8年抗-HBs阳转率高达79.2%,抗-HB的S/N值≥10.0者高达66.47%,几何平均滴度(GMT)在54.9mIU/ml。HBsAg携带率平均仅为1.12%,较免疫前同龄儿sAg阳性率(17.4%)相比,下降了93.55%。  相似文献   

11.
抗HBsAg人IgG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在CHO细胞中的表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尝试将1株来源于人源性噬菌体抗体库的抗HBsAg人Fab,转换成完整的抗HBsAg人IgG。方法 采用重叠PCR方法,在抗HBsAg人Fab和Vκ的VH基因的5’端接上人工合成的人κ链的前导序列,构建表达完整IgG1的真核表达载体,转染GHO(DHFR^-)细胞,用ELISA、RT-PCR和免疫印迹检测抗HBsAg人IgG的表达。通过DHFR/MTX体系及金属离子诱导提高Ig表达。结果:获得  相似文献   

12.
乙型肝炎患者HBV M和HBV DNA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学标志(HBV M)与HBV DNA检测结果的相关性与临床意义。方法 对414例乙型肝炎的HBV M和HBV DNA检测结果进行比较。HBV M用ELISA定量分析法检测,HBV DNA用斑点杂交法检测。结果 急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HBV DNA的阳性率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HBV DNA阳性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HBsAg、抗-HBe、抗-HBc阳性和HBsAg、HBeAg、抗-HBc阳性组的HBV DNA阳性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HBsAg和/或HBeAg的滴度与HBV DNA阳性率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HBV DNA是评价HBV活动最理想的标志;抗-HBe的出现不能作为HBV复制停止的指标;HBsAg的滴度和HBeAg的滴度变化可作为临床评价病毒复制程度和  相似文献   

13.
HBV前C/C区基因变异与干扰素治疗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HBV慢性持续感染过程中,机体的免疫压力,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等,均可诱使前C/C区基发生变异。HBV前C/C区基因变异后,废除HBeAg表达,临床生化表现为HBeAg转阴而抗-HBe转阳。感染野生型株的病例,干扰素治疗的应答率高于突变型病毒。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为初步试探受体导向药物L-HSA-Ara-AMP的抗病毒效果。方法 应用5天疗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0例,并以Ara-AMP为对照。结果 治疗组HBsAg无变化,10例HBsAg阳性者阴转3例,滴度下降6例,4例抗-HBc IgM阳性均转阴,8例HBV DNA阳性阴转4例,浓度下降4例,未发现任何毒副反应。结论 显示该药对HBV复制指标的近期抑制效果与Ara-AMP相近或略优,但日剂量仅为后者  相似文献   

15.
农村1-7岁易感儿童,按0、3程式接种两针10μg乙型肝炎(乙肝)疫苗,进行了10年免疫效果的队列研究。结果表明,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HBs)阳经随免疫年限延长逐渐下降,免疫后10年阳性率仍有59.8%;免疫组儿童观察期间HBsAg年阳转率由免疫前的1.3%下降到0.05%,保护率为96.2%;在免疫屏障的保护作用下,对照组HBsAg年阳转率为0.41%,也比免疫前降低了68.5%;疫苗组与  相似文献   

16.
乙肝张黄曲霉毒素B1诱发树Qu肝癌的病理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对人乙型肝炎病毒(HBV)和黄曲霉毒素B1(AFB1)引起的树Qu肝脏病变进行动态比较观察。方法:成年树Qu按不同处理分为A(HBV+AFB1)、B(HBV)、C(AFB1)、D(空白对照)4组。全部动物定期肝活检,并于160周结束实验时处理所有存活者。各次活检及尸检肝组织均作常规病理组织学检查,部分同时作HBsAg及HBsAg免疫组织化学、HBVDNA原位杂交,以及PASD、网状纤维染色等  相似文献   

17.
不同剂量乙型肝炎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的长期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1986年与1988年分别对湘潭市147名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c抗原(HBcAg)双一母亲所生的新生儿,采用不同剂量的乙型肝炎(乙肝)疫苗阻断母婴传播,并进行长期观察。免疫后1年新生儿抗-HBs阳性率88组为80.00%(76/95),86组为67.31%(35/52),两组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免疫后9年,两组的抗-HBs一率仍无差异。免疫后1年新生儿的HBsAg阳性率86组为0  相似文献   

18.
磷甲酸钠在鸭体内对鸭乙型肝炎病毒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静脉感染雏鸭为模型,分组腹腔注射磷甲酸钠(PFA)250mg、125mg、62.5mg/kg及生理盐水,观察治疗后鸭血清中DHBVDNA及DHBsAg的动态变化,并检测肝、肾、脾及胰中DHBVDNA的分布;提取肝脏中超螺旋DNA(SCDNA),检测PFA对DHBVDNA复制的影响。结果表明:PFA治疗第7天到第21天,125mg和250mg/kg剂量组对DHBsAg有显著的抑制作用;125mg和250mg/kg剂量组治疗第14、21天对血清中DHBVDNA有显著的抑制作用;125mg和250mg/kg剂量组治疗第21天肝及肾中DHBVDNA明显下降;250mg/kg剂量组治疗21天对DHBV感染鸭肝细胞内DHBVRCDNA、LDNA及SCDNA的合成有明显抑制作用。可见,最大剂量250mg/kgPFA每天2次,治疗21天,对DHBV感染鸭血清中DHBsAg、血清及肝、肾中DHBVDNA都有抑制作用,对脾、胰中DHBVDNA抑制不明显。提示该药能抑制DHBV感染,但未能清除病毒,故停药后可出现反跳现象。  相似文献   

19.
结合农村计划免疫给新生儿接种3剂10μg惭型肝炎(乙肝)疫苗,对免疫后首次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阴性762佝免疫儿童进行了9年系统队列研究。结果表明,抗-HBs阳性率限延长而逐渐下降;由免疫后第1年的82.4-94.4%,降至第9年的60%,期间HBsAg累计阳转4例,人年阳转率为0.09%(4/4252),与免疫前本底相比,保护率为93.1%,并且4例HBsAg阳转儿中2例呈一过  相似文献   

20.
肝细胞癌和癌周肝组织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26例肝癌及癌周肝组织进行甲胎蛋白,抗胰蛋白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核心抗原,抗-GBc,纤维连接蛋白,溶菌酶,组织细胞抗原,S-100蛋白免疫酶标记观察。结果发现在肝癌细胞及癌周非癌肝细胞都能检出表达HBsAg和HBcAg的阳性细胞,提示肝癌细胞和癌周肝细胞的HBsAg和HBcAg的表达形式相同,推测HBV感染和肝癌发病有直接或间接作用。本组研究尚提示HBcAg和肝癌发病也有关,肝癌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