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白念珠菌是人体最常见的机会性致病真菌。唑类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以对抗白念珠菌感染,但白念珠菌对唑类药物的耐药现象越来越严重,作为其耐药机制的一个方面,生物膜的作用备受关注。我们主要介绍生物膜相关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随着广谱抗菌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以及各种介入诊疗、器官移植的大量开展,念珠菌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据相关统计,发生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患者达25万例/年,死亡病例超过5万例,年发病率在(2~14)/100000~([1-2])。白念珠菌是一种定植在正常人群口腔黏膜、上呼吸道、肠道及阴道等部位的酵母样真菌,为条件致病性真菌。近十年来,越来越多的其他念珠菌种被发现或成为重要的病原菌,使得菌种分布发生了变化,但白念珠菌占  相似文献   

3.
魏冰  刘锦燕  史册  项明洁 《检验医学》2014,29(9):978-981
白念珠菌是临床最常见的条件致病性真菌,由于抗真菌药物的长期滥用,其对唑类药物的耐药逐年增多,耐药现象已经成为药物治疗的难点。目前,白念珠菌对唑类药物耐药的主要机制包括:ERG11基因突变或过度表达导致的靶位酶的改变、多药转运蛋白过度表达、细胞应激反应和生物膜的形成等。现就白念珠菌对唑类药物的耐药机制作简单归纳。  相似文献   

4.
<正>白色念珠菌又称白假丝酵母菌,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也可见于健康人的皮肤、黏膜表面的条件致病真菌。对免疫系统功能正常的个体,白色念珠菌通常是无害的,其与宿主体内的微生物群中的其他成员可以维持平衡。然而,近些年随着免疫抑制剂、抗菌药物等的使用,以及生物装置的体内留置,使白色念珠菌导致的口腔念珠菌病、念珠菌性阴道炎等真菌感染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由于长期使用抗菌药物等因素造成的宿主菌群改变,另一种微生物感染或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所导致的宿主免疫功能的改变,或因pH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阴道中光滑念珠菌耐药性及氟康唑耐药相关基因的表达.方法 分离、鉴定阴道分泌物中的光滑念珠菌,并进行药敏实验.抽提光滑念珠菌总RNA,通过RT-PCR检测耐药基因CDR1、CDR2和ERG11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光滑念珠菌对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的药物敏感性最好,5-氟胞嘧啶次之,对唑类药物的耐药率(41.00%~67.00%)较高;对氟康唑的耐药率为44.00%.RT-PCR结果显示,光滑念珠菌氟康唑耐药组CDR1、CDR2和ERG11基因高表达.结论 光滑念珠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率呈上升趋势.光滑念珠菌耐药基因CDR1、CDR2和ERG11的高表达,与临床光滑念珠菌对氟康唑耐药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阴道白假丝酵母菌氟康唑耐药相关基因的表达.方法 应用Real-time PCR检测白假丝酵母菌四个耐药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耐药组CDR1、CDR2和MDR1表达显著高于敏感组;耐药组ERG11的表达与敏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R1、CDR2和MDR1的高表达,与临床白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耐药有关;ERG11的表达与耐药无关.  相似文献   

7.
白念珠菌(Canida albicans)是人类最常见的条件致病真菌,健康者带菌率以口腔最高,约80%。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或使用免疫抑制剂时,白念珠菌可导致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在美国医院感染中列第4位,其病死率为30%~70%。研究发现,在难治性白念珠菌感染的病灶中大多存在生物膜。自然界中99%微生物以生物膜的形式存在,65%人类感染性疾病与生物膜相关。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免疫抑制剂、介入性检查治疗手段的广泛应用,肿瘤化疗、放疗、器官移植、艾滋病和社会老龄化等因素引起的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比例增高,临床真菌感染呈上升趋势。尤其是近年来抗真菌感染的治疗或者预防性治疗,使得念珠菌耐药率有所提高。近些年来,呼吸系统真菌感染日益严重,有报道称真菌感染在呼吸系统感染中比例高达26.9%,且每年平均以6.9%增长。特别是肺部真菌感染,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女性生殖道感染白念珠菌临床分离株对5种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率,探讨白念珠菌对吡咯类药物的耐药机制。方法 (1)收集2015年1-12月自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女性生殖道感染患者中分离的白念珠菌1 646株,统计菌株对5种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情况。(2)收集包括该院和上海市另2所妇产科专科医院微生物室临床分离白念珠菌氟康唑耐药菌株30株、剂量依赖性敏感(S-DD)菌株13株、敏感菌株10株。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吡咯类耐药组、S-DD组和敏感组之间药物外排泵相关基因CDR1、CDR2、MDR1和药物靶酶基因ERG11表达水平的差异。同时,PCR扩增ERG11和ERG3基因并测序,分析ERG11和ERG3基因与耐药相关的突变位点。结果 (1)1 646株白念珠菌对伊曲康唑耐药率最高,为5.2%,对伏立康唑、氟康唑和5-氟胞嘧啶的耐药率分别为3.2%、2.5%和2.1%,所有菌株对两性霉素B均敏感。(2)S-DD组和耐药组ERG11基因表达较敏感组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药物外排泵基因CDR1、CDR2和MDR1表达量在敏感组、S-DD组和耐药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检测到ERG11基因存在13个错义突变位点,其中T123I、P98S和Y286D为新发现的3个氨基酸置换位点;且T123I和Y132H同时出现在26株耐药株中,其中16株为吡咯类药物全耐药;此外,2株吡咯类全耐药菌株中检测到ERG3基因杂合突变。结论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中分离的白念珠菌对吡咯类药物的耐药率比5-氟胞嘧啶和两性霉素高;ERG11基因突变及其过表达是该病白念珠菌吡咯类耐药的主要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唑类耐药白色念珠菌羊毛甾醇14α-去甲基化酶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白色念珠菌羊毛甾醇14α-去甲基化酶(CYP51)基因突变与对唑类抗真菌药物耐药的关系,从分子水平了解其耐药机制。方法纸片扩散法和NCCL公布的M-27方案测定耐药株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MIC;设计引物,PCR扩增唑类耐药白色念珠菌的CYP51基因;扩增产物测序并与Genbank序列相比较分析。结果扩增产物测序分析表明,成功扩增到白色念珠菌CYP51基因。与X13296株序列相比较,两个耐药株都存在有意义突变和无意义突变。两株菌共有22个碱基突变。与以往报道的相同,突变发生氨基酸替换的有F105L、K128T、Y133H、T199I、R267H、G464S和G467K。其中,两株菌都有Y132H和G467K突变。F71L、W244R、T311N和T352I为新发现的突变,未见报道。同时,也发现了9个未发生氨基酸替换的突变。结论白色念珠菌对唑类抗真菌药物的耐药与CYP51基因突变有关,且为多位点突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分离自艾滋病患者的白念珠菌唑类药物耐药株中Erg11基因的突变及其与唑类耐药的关系.方法:分离自艾滋病患者的100株真菌标本,经科玛嘉显色培养鉴定为白念珠菌85株,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制订的M27-A方案的液体微量稀释法行体外药物敏感试验,共鉴定出27株唑类耐药株(耐氟康唑和/或伊曲康唑和/或伏立康唑).27株耐药株提取基因组DNA后,对其Erg11基因行PCR扩增、测序并与Genebank中敏感株进行比对分析.结果:在27株唑类耐药株中共发现25处不同点突变,其中5处引起氨基酸替换,分别为D116E、E266D、H485T、V447I和V488I,27株均发生H485T突变,7株耐药株定生E266D突变,4株耐药株发生V488I突变,其中1株同时发生E266D和V4881突变,1株发生V4471突变.结论:分离自艾滋病患者的白念珠菌唑类耐药株中Erg11基因的突变热变区和有意义突变与分离自其他宿主的唑类耐药株的突变情况基本一致;分离自艾滋病患者的白念珠菌唑类耐药株Erg11基因突变并非唯一致耐药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口腔白念珠菌耐药情况及其基因型分布,初步探讨其耐药表型、基因型、生物膜与耐药基因(CDR1、ERG11)表达之间的联系。方法选用ATB Fungus 3药物敏感性试剂盒对所收集的125株口腔白念珠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结晶紫法检测白念珠菌的生物膜形成能力;通过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反应(PCR)对白念珠菌进行基因分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耐药基因CDR1和ERG11的表达。结果在125株白念珠菌中筛选出7株耐药株。白念珠菌对伊曲康唑的耐药率为4.8%(6/125),对氟康唑的耐药率为0.8%(1/125),对氟胞嘧啶的耐药率为0.8%(1/125)。重复序列PCR将菌株分为4个型别,其中1型19株、2型2株、3型2株、4型2株,各型之间在耐药率、生物膜形成能力、ERG11和CDR1的表达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645、0.769、0.686、0.782)。耐药组的生物膜形成能力和ERG11表达能力强于敏感组(P值分别为0.001、0.002),而CDR1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6)。结论绝大部分口腔白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敏感,少数对抗真菌药物耐药,以对伊曲康唑耐药为主。各菌株生物膜形成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耐药株的生物膜形成能力强于敏感株。口腔白念珠菌重复序列PCR分型与耐药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耐药株耐药基因ERG11的表达总体强于敏感株。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白念珠菌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比较特比萘芬体外诱导白念珠菌产生耐药性前后基因表达谱的差异,以了解白念珠菌对特比萘芬产生耐药性的相关基因。方法白念珠菌ATCC90028菌株在浓度倍增的特比萘芬诱导下形成耐药的白念珠菌ATCC90028-R株,应用白念珠菌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比较白念珠菌ATCC90028和ATCC90028-R株全基因组表达谱的差异。结果基因芯片共筛选出109个差异表达基因,与白念珠菌ATCC90028株比较,在ATCC90028-R株中有46个基因表达上调,有63个基因表达下调。结论白念珠菌对特比萘芬耐药性的产生可能与其分子转运和解毒相关基因表达的上调,以及有关蛋白质合成、能量生成、糖转运蛋白、细胞应激反应、金属离子平衡基因表达的下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白念珠菌是目前最常见的局部及系统真菌感染,随着抗真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其耐药性明显增强。研究表明,耐药性形成主要原因为耐药相关基因如ATP结合盒转运蛋白超家族和主要易化扩散载体超家族等表达异常,生物膜形成。而联用抗真菌药物、中药、植物提取物及抗真菌新药的使用,可抑制耐药菌株的生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建立耐唑类抗真菌药的白念珠菌(C. albicans)标准菌株,参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国家标准株评价技术标准》(WS/T 812—2022)要求做好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保藏工作,为其他真菌标准菌株的候选提供参考方法。方法 通过菌株表型、鉴定、测试9种抗真菌药物敏感性和耐药基因,评估菌株保存状态下的表型稳定性和活性。结果 菌株经内部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分析和质谱仪(MALDI-TOF MS)鉴定为白念珠菌,连续传代十次仍有稳定的分子生物学特征。该菌株对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泊沙康唑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16 mg/L、0.5 mg/L、0.5 mg/L和0.5 mg/L,耐药性与ERG11基因双点突变(A114S、Y257H)及编码药物外排泵基因突变(A736V)相关。菌株在–80℃表型稳定至少6个月。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耐唑类抗真菌药白念珠菌标准菌株,为白念珠菌感染性疾病的综合防治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对象和物质基础,对于国家生物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生物膜(biofilm,BF)是一种附着于非生物或生物表面的、由其自身产生的胞外聚合物包裹的有三维结构的菌细胞群体,是细菌、真菌在生长过程中为适应生存环境而形成的一种与浮游细胞相对应的生存方式。近20年来随着癌症放、化疗和器官移植患者的增加,免疫抑制剂和广谱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以及插管等医学材料使用的增多,白色念珠菌病的发病率增加了近40倍,其中相当一部分与白色念珠菌形成生物膜密切相关。感染部位一旦形成BF或植人体内的生物材料表面一旦形成了BF,由于其难以被特异性抗体、大多抗真菌药物等物质所彻底杀灭,白念菌BF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因而大都是慢性和难治性的。白念菌BF逐渐成为许多学者关注的热点,对其研究在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构建白念珠菌FLO8基因高表达菌株。方法 :将白念珠菌FLO8基因插入p CP20质粒载体ADH1启动子后,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将ADH1-FLO8-Lox P-ARG4-Lox P-ADE2片段扩增,并通过同源重组技术将该片段整合至SN152的ADE2位点。结果:通过测序鉴定FLO8基因高表达质粒载体构建成功;通过同源重组及实时反转录PCR验证表明FLO8基因整合到SN152菌株的ADE2位点并且表达量增高。结论:以p CP20质粒为载体,通过同源重组等技术,可高效构建白念珠菌FLO8基因高表达菌株。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热带念珠菌耐药基因MDR1表达与氟康唑耐药的关系。[方法]应用Real—timePCR检测热带念珠菌耐药株和敏感株耐药基因MDR1在转录水平上的表达情况。[结果]30株热带念珠菌中MDR1基因在耐药株组和敏感株组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39&#177;0.81,1.06&#177;0.72,两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耐药株组的表达量要高于敏感株组。[结论]热带念珠菌氟康唑耐药与外排泵基因MDR1过度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大量应用为真菌的鉴定提供了快速、可靠的鉴定方法,我们对分离自阴道念珠菌病患者的325株白念珠菌进行了研究,试图从表型和基因型分型角度了解都柏林念珠菌在阴道念珠菌病的临床分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