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评价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6月-2009年11月,行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21例胸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5例;年龄22~73岁,平均42.2岁。病程7~21个月,平均13.2个月。病变部位:T5、6 1例,T6、7 1例,T8、9 4例,T9、10 3例,T10、11 5例,T11、12 6例,T9~11 1例。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B级2例,C级6例,D级10例,E级3例。术前脊柱后凸Cobb角为(26.3±9.2)°。术前红细胞沉降率为(35.9±11.2)mm/1 h。结果所有患者均经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结核病变。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窦道形成。2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年,平均16.2个月。术后7~12个月,平均9个月植骨达骨性融合,未发现假关节形成。无内固定物断裂、松动、脱落等发生,无局部结核病灶复发。术后1周红细胞沉降率下降至(25.1±8.9)mm/1 h,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35,P<0.01);术后3个月基本恢复正常,达(14.1±4.6)mm/1 h。术前有神经功能损伤者,术后1年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Frankel分级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689,P=0.003)。术后1年脊柱后凸Cobb角为(17.1±4.5)°,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76,P<0.01)。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创伤小,能够彻底清除病灶、椎管减压、矫正后凸畸形,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治疗上胸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3月至2011年1月,应用脊柱后正中切口一期行椎弓根钉内固定、切除肋骨头及横突行侧前方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治疗上胸椎结核12例,其中男10例,女2例;年龄9~45岁,平均36.2岁;病变节段:T2~31例,T3~52例,T4~66例,T5~62例,T61例;所有患者均以胸背部疼痛首诊并伴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术前后凸角15°~52°,平均30.2°;Frankel分级B级2例,C级2例,D级8例;入院时查血沉平均71 mm/h,术前血沉平均35 mm/h。结果术后随访6~22个月,1例患者手术切口皮缘坏死经换药后愈合,余患者均一期愈合。术后1~3个月内血沉恢复至正常水平,胸椎后凸畸形均明显改善。术后后凸角度10°~27°,平均19°;植骨融合时间4~7个月,平均5个月,至终末随访时无结核复发及内固定相关并发症。末次随访时2例Frankel分级B级者恢复至C级,2例C级者1例恢复至D级,1例恢复至E级,8例D级恢复至E级。结论一期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治疗上胸椎结核手术入路简单,创伤小,有利于恢复脊柱稳定性,矫正后凸畸形,且操作安全,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一期手术经后路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的效果。方法 12例胸椎结核患者均采用一期经后路病灶清除、前后路植骨融合和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了解Cobb角变化和椎间植骨融合情况,采用ASIA分级评定术后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中无大血管或脊髓损伤。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6~38个月。结核症状均消失无复发,无切口感染、窦道形成或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发生;复查血沉均正常。术后4~8个月X线片提示椎间植骨均融合,后路植骨融合时间6~9个月,内固定在位。末次随访Cobb角为18°~36°。脊髓功能ASIA分级:B级5例中有2例恢复至C级、3例无恢复,C级5例均恢复至D级,D级2例均恢复至E级。结论一期经后路清除胸椎结核病灶彻底,椎管减压可靠,行自体或同种异体骨植骨钉棒系统内固定可有效重建胸段脊柱的稳定性,矫形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Ⅰ期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治疗胸椎结核的疗效及适应证。方法:2005年1月至2011年5月对12例胸椎结核患者行术前、术后常规抗痨治疗,Ⅰ期行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其中男7例,女5例;平均年龄45岁,平均病程15个月。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植骨融合、局部后凸畸形矫正、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病灶清除彻底,植骨融合良好。手术时间120~210min,平均170min;术中出血量200~1000ml,平均510ml。后凸Cobb角术前平均(28.7±9.2)°,术后平均(8.2±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末次随访无内固定并发症,无后凸矫正丢失,无结核复发。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均恢复为E级。结论:单纯Ⅰ期后路病灶清除并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椎结核具有病灶清除彻底、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后凸畸形矫正明显、融合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一期经单一后入路行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42例脊柱结核患者,记录后凸角、神经功能及融合率,监测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结果手术时间为75~140 min,术中出血量为500~1 000 ml。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7~41个月。后凸角度矫正率术后为85.5%,末次随访时为79.8%。21例神经功能障碍者术后情况:2例A级恢复至B级1例、D级1例;5例B级恢复至C级2例、D级1例,2例未恢复;6例C级恢复至D级4例、E级1例,1例未恢复;8例D级恢复至E级6例,2例未恢复。术后3个月ESR为5.0~14.0 mm/1 h、CRP为4.0~9.0 mg/L。随访1年后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一期经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能有效矫正后凸畸形,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6月本院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的28例胸腰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研究患者手术前后患椎后凸Cobb角、红细胞沉降率(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C 反应蛋白( C-reaction protein, CRP)、植骨融合及美国脊髓损伤协会( 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 ASIA)分级变化情况。结果28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2年,术后Cobb角无明显丢失,后凸畸形平均纠正4.12°,平均矫正率24.5%。末次随访ESR、CRP恢复正常,植骨大部分骨性融合,融合时间平均为7.8个月,原有症状大部分消失,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可有效完成病灶清除、减压、矫正后凸畸形、恢复生理曲度和重建脊柱稳定性,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骶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5例腰骶椎结核患者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腰椎椎弓根钉和骶骨椎弓根钉或侧翼钉内固定治疗。结果手术时间平均为170.5 min±24.2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980.3 ml±168.6 ml。无硬脊膜和大血管损伤,无窦道形成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39个月,均获得骨性融合,无内固定松脱。按骨结核治愈标准评价:患者全部治愈,无结核复发迹象。11例术前下肢肌力不同程度减退,末次随访时除1例趾伸肌力由Ⅲ级恢复至Ⅳ级外,其余全部恢复至Ⅴ级;11例术前小腿或足皮肤痛触觉减退,末次随访时除2例部分恢复外,其余全部恢复正常;术前膝、踝反射减弱或消失9例,末次随访时2例部分恢复,其余全部恢复正常;术前6例直腿抬高试验60°内阳性,术后全部恢复正常。结论在正规抗结核治疗基础上,一期行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骶椎结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
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骶椎结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骶椎结核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21例腰骶椎结核患者经正规抗结核治疗2~4周,行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联合术后规范化抗结核治疗12~18个月.结果 手术时间150~240(180±32)min;术中出血量400~800(600±84)ml;术中无神经、硬膜、大血管损伤.术后1例切口出现窦道形成二期愈合,其余切口均一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时间24~54(36.5±2.3)个月.术后1年均植骨融合.末次随访时腰骶角为24.5°±5.3°;患者脊柱结核均治愈,无复发;8例神经功能障碍者均恢复至Frankel E级.结论 在规范化抗结核治疗基础上行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骶椎结核安全、有效,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10.
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可行性及疗效,并与前后路联合手术相比较.方法:同顾分析2006年1月至2008年10月收治的67例胸腰椎结核患者,其中后路手术组(A组)38例.行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前后路联合手术组(B组)29例,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后路内固定术.评价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及手术前后的ASIA分级、Cobb角、血沉变化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组手术时间平均为160.4±20.5min,术中出血平均为760.7±146.2ml,住院天数平均为13.6±3.2d;B组分别为231.4±27.3min、1023.8±197.9ml和18.7±3.6d,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O.05).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与前后路联合术式均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后路术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住院时间短.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单节段胸椎结核患者,男34例,女26例;平均年龄37.5岁.合并脊髓功能障碍者24例,合并明显脊柱后凸畸形(SI>15°)者38例.CT或MRI显示所有患者病灶有明显的骨质破坏和不同程度脓肿形成,无巨大脓肿的患者.术前给予2周以上的抗结核化疗.研究观察的指标包括手术情况(手术时间、出血量、卧床时间)、并发症、神经功能的恢复、成角畸形的矫正及植骨融合率等.[结果]所有病例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7.5个月.平均手术时间251 min,平均失血量780 ml.后凸畸形矫正率79%,矫正角度平均25°,末次随访矫正角度丢失1.2°.神经功能改善率90.1%.术后3个月内ESR及CRP恢复至正常水平.植骨融合率100%,治愈率为100%.无脊髓功能损伤,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该术式能满意地清除病灶,安全地进行椎体间植骨,脊柱稳定性能得到有效重建,临床效果良好,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胸椎结核的更好方法。方法:自1990 年以来, 对2 1 例胸椎结核导致脊柱不稳的患者,应用病灶清除, 哈氏棒内固定,椎间及椎板植骨的手术方法。本组平均3 32 岁。胸7椎体6 例;胸8 椎体8 例,胸10 椎体7 例,椎体压缩< 1/2 椎体高度13 例,> 1/2 椎体高度8 例,并不全瘫14 例,手术中先行病灶清除,然后哈氏棒内固定,撑开后再次清除病灶,取肋骨和髂骨行椎间及椎板上植骨。术后化疗12 ~15 月,结果:随访18 例,全部治愈,植骨愈合,不全瘫完全恢复10 例,大部分恢复4 例。结论:病灶清除,哈氏棒内固定,同时植骨,及时重建脊椎稳定,植骨块固定稳固,易于愈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和分析经胸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该术式共治疗胸椎结核25例。病灶位于T5-12,共累及椎节35个,平均1.4个。所有病例均有程度不同的后凸畸形,Cobb’s角平均29.8°。有13例伴脊髓不全损伤,按Frankel分级:C级5例,D级8例。所有病例均给予系统抗结核治疗。结果本组病例均获得1~3.5年(平均1.8年)的随访。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1例术后复发及螺钉松动或钢板折断。植骨融合时间平均4.8个月。后凸畸形平均矫正21.1°,随访期内平均丢失3°。脊髓不全损伤术后神经功能均恢复至E级。本组有1例术后出现入路侧肺不张,1例在术后拔除胸腔闭式引流管后出现血胸,经对症处理后均治愈。结论该术式治疗胸椎结核是安全有效的。合理化疗、彻底清创、充分植骨和坚强内固定以及有效的胸腔并发症预防等均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0例胸腰椎结核患者行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采用ASIA分级评估手术前后脊髓神经功能,根据影像学资料评价术后畸形矫正情况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患者均手术顺利,未发生脊髓及神经根损伤情况,切口均一期愈合。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48个月。术后脊髓神经功能ASIA分级明显改善:术前A级4例,B级6例,C级10例,D级22例,E级18例;术后A级1例,B级3例,C级8例,D级18例,E级30例。患者植骨均达到骨性融合。术后3个月后凸Cobb角从术前的32.5°±13.2°改善至17.5°±1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或断裂、假关节、骨不连等并发症。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能有效纠正后凸畸形,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临床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腰骶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1-2013-12在我科收治的腰骶椎结核患者67例。其中男32例,女35例,年龄32-67岁,平均年龄47.5岁。67例患者按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脊髓损伤分级标准:C级19例,D级32例,E级16例。所有患者均为单节段腰骶椎结核。其中L_(4-5)节段42例,L_5-S_1节段25例。术前所有患者均给予规范口服三联(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抗结核治疗2-4周,同时加服肝泰乐(葡醛内酯片)保护肝功能。手术方法均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出院时及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后血沉恢复正常所需要的时间,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无硬脊膜及大血管损伤,手术时间1.5-3 h,平均2.3 h;手术出血量300-600 ml,平均415.3 ml。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18.6个月(14-30个月)。术后平均5.1个月红细胞沉降率恢复正常。67例术后10-18个月获得临床治愈。其中3例患者出院后结核复发、窦道形成,经再次手术治愈;2例术后出现术区感染,皮下积液,经换药后治愈。术前存在脊柱功能损害者,除3例复发患者末次随访时ASIA分级为D级外,其余均恢复至完全正常。结论在有效且正规的抗结核药物辅助下,通过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腰骶椎结核是可行、有效的,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前结核病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新发病例约800万例。脊柱结核是肺外结核的常见部位,居全身骨关节结核的首位,占50%左右。脊柱结核的外科治疗也从单纯脓肿引流、病灶清除,逐渐发展到植骨融合以及内固定应用,其中脊柱稳定性在脊柱结核治疗中的重要意义得到充分的认识闼。但目前对于手术策略、内固定的选择等问题尚有一定争议。笔者回顾性分析了本科2000年1月-2006年9月期间接受后路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的26例下腰椎结核患者的资料,远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6例胸腰椎结核患者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短节段内固定术,T11~128例,T12~L112例,L1~216例。术前后凸 Cobb 角12°~20°,均伴有神经功能障碍,ASIA 分级:C 级12例,D 级24例。术前、术后常规行抗结核药物治疗和营养支持治疗。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脊髓、大血管及重要脏器损伤。手术时间140~190 min,术中出血量400~800 ml,住院时间13~16 d。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36个月。术后5~8个月植骨均愈合,随访期间内固定无松动、断裂及脱落,均无结核复发。术后 Cobb 角0°~11°。末次随访时ASIA 分级:6例术前 C 级患者恢复至 D 级,其余患者均恢复至 E 级。结论后路病灶清除一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可以很好地完成脊髓及神经根减压、植骨融合稳定,矫正畸形。  相似文献   

18.
耿晓林  贾金领 《骨科》2016,7(3):172-175
目的评价一期经椎间隙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结核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2010年9月至2014年4月于我院诊治的33例脊柱结核患者,均为单间隙病变,累及2个椎体,采用经椎间隙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术前进行2~3周常规抗结核治疗,并行X线、CT重建、MRI等影像学检查,拟定病椎椎弓根钉的进钉角度。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血常规、生化检查结果、并发症、有无复发及腰部愈合情况;摄X线片了解植骨融合、脊椎生理曲度、内植物和植骨块位置;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评定患者手术前后的疼痛程度。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经病理或细菌检查确诊。平均手术时间为(3.01±0.43)h,平均出血量为(366.52±74.13)ml。随访时间为12~48个月,未见病灶残留及复发。平均植骨融合时间为(8.14±1.25)个月,红细胞沉降率恢复正常的时间为(6.02±1.57)个月。术后3个月VAS评分为(1.24±0.31)分,较术前的(7.23±1.45)分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207,P=0.000)。结论对于术前无明显腰大肌脓肿的腰椎结核患者,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好转后,行一期后路经椎间隙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效果良好,具有一定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一期前路病灶清除、自体肋骨椎间植骨融合前路内固定术治疗胸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2003年6月~2008年5月手术治疗胸椎脊柱结核42例,男25例,女17例,均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自体肋骨椎间植骨融合前路内固定术。根据术前、术后随访的X线片,分析植骨融合及脊柱后凸畸形矫正效果;采用Frankel分级、红细胞沉降率(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C反应蛋白( C-reactionprotein, CRP )及视觉模拟量表( visual analog scale, VAS)评分评估临床治疗效果。结果随访1~7年,平均50.8个月,42例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3~7个月,平均4.5个月,无内固定松动、脱出及断裂;术前Cobb角平均19.8°,术后1周为3.7°,末次随访时为4.6°;Frankel分级,术前B级为3例,C级9例,D级20例,E级10例,末次随访时为D级6例,E级36例;VAS评分术前平均为8.2,术后1周为1.8,末次随访时为1.2。除2例患者术后出现疼痛,持续2个月后自行缓解外,无其他并发症。无复发结核感染出现。结论一期行前路病灶清除、自体肋骨椎间融合前路内固定术治疗胸椎结核,可有效矫正脊柱后凸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0.
随着脊柱外科技术的发展和对脊柱结核认识的提高,在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积极手术治疗已得到广泛认同。2001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们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脊柱胸椎结核25例,远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