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评价鼻窦球囊扩张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0例慢性鼻窦炎患者行鼻窦球囊扩张术,术后随访3个月至1年,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10例患者症状明显改善,鼻内镜检查开放的26个窦口中有25个窦口开放完好,1个出现窦口狭窄;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鼻窦球囊扩张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临床疗效较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
鼻窦球囊导管扩张术联合纤维鼻咽喉镜治疗鼻窦囊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鼻内镜鼻窦手术和鼻窦球囊导管扩张术联合纤维鼻咽喉镜治疗鼻窦囊肿的疗效。方法 分析14例(19个上颌窦,3个额窦)应用鼻窦球囊导管扩张术联合纤维鼻咽喉镜手术切除鼻窦囊肿(球囊组)和16例(23个上颌窦,8个额窦)采用常规鼻内镜鼻窦手术方式切除鼻窦囊肿(常规组)病例的临床资料。依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记录手术难度评分和手术时间。手术前后均行鼻内镜检查、冠状位鼻窦CT检查,采用Lund-Kennedy内镜和Lund-Mackay鼻窦CT评分系统评价预后。结果 球囊组手术难度高于常规组,手术时间也较长,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观察8、24周, 鼻内镜检查见窦口通畅,Lund-Kennedy内镜和Lund-Mackay鼻窦CT评分结果显示,所有病例术腔恢复良好,术后鼻窦CT影像示改善明显,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球囊组与常规组行鼻窦囊肿手术可获得同-良好的疗效。球囊组的手术方式能够保留鼻腔鼻窦的正常结构,手术微创。由于纤维鼻咽喉镜手术器械的限制,手术难度较常规组高,手术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鼻内镜下上颌窦开放术治疗慢性上颌窦炎,不同开窗方式的选择与疗效分析。方法 56例单侧慢性筛、上颌窦炎伴鼻息肉患者,术前Lund-Mackay CT评分,CT评分=2者纳入研究对象,术中随机分为A组28例、B组28例,分别行中鼻道开窗和中下鼻道联合开窗,以鼻腔鼻窦结局测试-20(sino-nasal outcome test-20,SNOT-20)量表中文版、Lund-Kennedy评分及糖精试验黏液纤毛传输时间(mucociliary transport time,MTT)对比术后疗效,另外,用亚甲蓝染色观察黏液纤毛传输途径。结果术后6个月时,A、B两组SNOT评分、Lund-Kennedy评分及MT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0例亚甲蓝从上颌窦口下缘流出,5例亚甲蓝从上颌窦口前缘流出。结论①对于慢性上颌窦炎Lund-Mackay CT评分=2的病例,行中、下鼻道联合开窗可取得更好的疗效;②上颌窦口下缘黏膜是黏液纤毛传输的重要途径,对上颌窦的引流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功能性鼻内镜术后鼻窦黏膜纤毛形态与功能的转归状况,为术中及术后处理策略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36只,建立慢性上颌窦炎模型.然后,按术中及术后处理方式的不同分成4组,即窦口开放组12只,窦口扩大组12只,手术对照组6只,空白对照组6只.术后12周处死动物,纤毛传输速率检测,并在相差显微镜下观测纤毛活性,获取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及窦腔黏膜纤毛形态学观察.结果 上颌窦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窦口开放组阳性率100%(12/12),显著高于窦口扩大组的42%(5/12);窦口开放组纤毛传输速率平均2.2mm/min(0~6.2mm/min),窦口扩大组为5.2mm/min(2.1~10.1mm/min).结论 功能性鼻内镜术后,上颌窦腔黏膜纤毛活性和清除功能转归与黏膜组织结构基本同步.手术的关键应是解决窦口的持续通畅引流,有限度的窦口扩大术式明显优于单纯的窦口开放.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鼻甲对上颌窦口通畅度维持状况的影响。方法根据鼻内镜术中中鼻甲的保留情况,将466例(570侧)鼻内镜下行上颌窦手术的慢性鼻窦炎患者分为A、B、C三组。A组保留完整中鼻甲,B组保留部分中鼻甲,C组去除中鼻甲。术后随访12月以上,观察各组患者的上颌窦口通畅程度,分析其与中鼻甲保留程度的相关性。结果三组患者术后上颌窦开口的通畅率分别为72.13%、71.24%和40.35%,前两组之间上颌窦口通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明显高于切除中鼻甲组(P〈0.01)。结论保留或部分保留中鼻甲可以提高鼻内镜手术后上颌窦开口的通畅率,从而减少上颌窦炎的复发。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鼻内镜上颌窦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统计41例(64侧)上颌窦疾病患者,术前记Lund-Mackay评分,术中观察是否合并息肉并按统一标准行中鼻道上颌窦口扩大,术后观察窦口开放情况,统计缩窄率及闭锁率。结果①术后症状完全缓解及部分缓解者共37例(90.2%);②术前CT评分大于等于10分者,术后上颌窦口缩窄率46.4%,术前CT评分小于10分者,术后上颌窦口缩窄率16.7%:(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伴息肉者,术后上颌窦口闭锁率16.7%,不伴息肉者,术后上颌窦口闭锁率0(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上颌窦疾病的功能性鼻内镜手术疗效满意;多鼻窦病变者,病变范围较重则术后窦口黏膜上皮化程度较差;伴发息肉者术后上颌窦口闭锁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中扩大上颌窦自然口对上颌窦炎转归的影响。方法:将慢性上颌窦炎218例随机均分为两组,A组的手术范围是切除钩突、筛泡,开放前、中、后组筛窦,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切除部分肥厚明显的中鼻甲;B组手术范围是切除钩突、筛泡,开放前、中组筛窦,不处理上颌窦自然开口,尽量保留中鼻甲,特别肥厚者也行部分切除。结果:218例均随访1年以上。按海口1997年疗效评定标准,A组治愈100例,治愈率92%,B组治愈99例,治愈率91%;A组好转9例,好转率8%,B组好转10例,好转率9%。结论:鼻内镜手术范围的关键是切除窦口鼻道复合体的解剖变异,是否扩大上颌窦口并不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8.
鼻内镜术后上颌窦异常引流与黏膜炎症状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观察上颌窦自然引流状态及引流的关键部位,探讨鼻内镜术后上颌窦的引流与窦腔炎症的关系,为鼻内镜手术上颌窦自然窦口的处理提供参考。方法用美蓝作为示踪剂,观察15例上颌窦无明显炎症或炎症较轻受检者上颌窦自然引流状态及引流的关键部位。另选择89例慢性鼻窦炎不伴鼻息肉患者鼻内镜术后6个月,且上颌窦黏膜恢复良好的患者,观察其上颌窦引流状态及方式,并继续随访至12个月,内镜下评估黏膜的炎症情况,分析鼻内镜术后上颌窦引流方式与黏膜炎症状态的关系。结果上颌窦自然窦口引流的关键部位在自然窦口的后下,近钩突尾端的附着处。引流物出上颌窦向后下走行,最终流向鼻咽部。传统鼻内镜手术后,引流方式相对正常者15例,占16.9%;74例(83.1%)患者上颌窦的引流状态及引流方式发生了明显改变。其中包括反向引流6例、多相引流31例、引流不能20例、“蓄水池”样改变9例以及黏膜失用8例。术后12个月33.7%的患者再次发生炎症反应,以黏膜失用炎症的发生率(100%)最高,其次是引流不能及反向引流(各占50%)。结论上颌窦自然窦口的后下近钩突尾端附着处是上颌窦引流的关键部位;鼻内镜术后,上颌窦自然引流关键部位的损伤甚至瘢痕形成,可以导致上颌窦的异常引流,过度开放上颌窦窦口,有可能加重上颌窦黏膜的损伤;上颌窦的异常引流状态及方式与黏膜炎症的发生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鼻内镜下鼻道泪后开窗处理上颌窦病变的疗效。方法:对47例上颌窦病变的患者,采取在鼻内镜鼻窦手术基础上进行下鼻道泪后开窗,经下鼻道窗和扩大的自然窦口对上颌窦息肉、内翻性乳头状瘤、侵袭性鼻窦真菌病等病变进行清理。结果:47例患者上颌窦腔清洁,上颌窦窦口引流好,黏膜转归良好,中鼻道引流好,无囊泡水肿等黏膜病变。仅2例(4.25%)下鼻道窗口约2个月闭锁,1年后上颌窦腔清洁,无病灶复发。结论:经鼻内镜下鼻道泪后开窗联合扩大的自然窦口完全满足处理上颌窦良性病变的需要,同时保留下鼻道窗可在术后起到机械性重力引流作用,在鼻腔鼻窦黏膜纤毛运输系统功能修复前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应用CO2激光辅助中鼻道上颌窦造口术的手术疗效。方法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44例(78侧),随机分成2组,其中鼻内镜下辅助CO2激光开放上颌窦窦口10例(17侧),常规鼻窦外科器械行上颌窦窦口开放术34例(61侧)。术后鼻内镜复查和鼻窦CT检查判定手术疗效。随访1年至1年6个月。结果鼻内镜下辅助应用CO2激光开放上颌窦窦口10例(17侧)中无1例窦口狭窄及闭塞,治愈8例,好转2例。而常规鼻窦外科器械上颌窦窦口开放术34例(61侧)中有4例(4侧)出现上颌窦窦口狭窄,1例(1侧)因上颌窦窦口闭塞而再次手术。治愈18例,好转11例,无效5例。结论鼻内镜下CO2激光辅助上颌窦造口术可有效地减少上颌窦窦口狭窄或闭塞的机率,从而提高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1.
目前,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良好的效果已得到公认.然而,经过了正规的内镜鼻窦手术后,仍然有相当多的患者表现为治疗无效或者复发难以治愈[1].苏志文等[2]认为,鼻腔鼻窦黏膜在维护鼻腔鼻窦功能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鼻腔鼻窦基础研究,以期发现鼻窦黏膜在术前与术后的变化显得十分重要.我们于术中及术后4个月取鼻内镜下行上颌窦口开放术的32例患者的64侧鼻腔上颌窦口后下壁黏膜,于扫描电镜下观察,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两种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真菌性鼻-鼻窦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鼻内镜下上颌窦开放术和鼻内镜下上颌窦开放术+柯-陆(Caldwell Luc)手术治疗真菌性鼻-鼻窦炎的疗效。方法:将30例随机分成两组,A组15例,采用鼻内镜下上颌窦开放术(简称开放式手术);B组15例,采用开放术联合柯-陆手术(简称联合式手术),术后用1%H202及生理盐水冲洗,不用抗真菌药。结果:随访1~3 年,开放式手术组15例中治愈5例,术腔完全上皮化,症状消退;好转4例,局部有迁延性炎症,少量脓性引流,开口缩小;复发6例,窦口闭塞,窦腔内再次出现真菌样沉积物堆积。联合式手术组15例中治愈12例,好转3例,无真菌性炎症复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种术式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尖牙窝、上颌窦自然开口双径路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的优势在于清除病变彻底,使鼻窦建立足够的通气引流通道,彻底改变了真菌生存的低氧环境,且能保存上颌窦黏膜的正常生理功能,可避免传统方法引起的狭窄、闭锁、引流不畅以及上颌窦通气不良、功能恢复不佳等缺点。此术式创伤小,能真正达到根治、微创目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估鼻窦球囊导管扩张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应用鼻窦球囊导管扩张术治疗48例(94侧)慢性鼻窦炎伴或不伴鼻息肉以及霉菌性鼻窦炎和鼻窦囊肿患者,随访1年、2年,分析手术前后鼻内镜检查、冠状位鼻窦CT检查结果,用Lund-Kennedy内镜和Lund-Mackay鼻窦CT评分系统评分观察手术效果,以SNOT-20调查表评价预后.结果 患者主观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SNOT-20评分表中各项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鼻内镜检查见窦口通畅,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例(8侧)窦口肿胀、狭窄可在术后随访过程重新扩大处理.1例出现眶周淤斑,无颅底和眼眶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鼻窦球囊导管扩张术操作简便,能有效解除窦口阻塞,同时能够保留鼻腔鼻窦的正常结构,手术微创,出血少,安全有效.鼻内镜检查和鼻窦CT客观上反映了手术的良好转归.对合适的伴或不伴鼻息肉的鼻窦炎病例,可单独应用鼻窦球囊导管扩张术或联合标准的鼻内镜鼻窦手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鼻内镜手术结合术中冲洗治疗真菌球型上颌窦炎的疗效。方法 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我科共诊治55例真菌球型上颌窦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27例,采用单纯鼻内镜中鼻道径路治疗;B组28例,采用鼻内镜中鼻道径路结合术中冲洗治疗。术后随访,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术后随访至少6个月,两组术中、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A组治愈21例,有6例复发,在第2次手术时术中冲洗最终治愈;B组治愈28例,无1例复发。B组疗效明显优于A组。结论 相比较单纯鼻内镜中鼻道径路手术,鼻内镜中鼻道径路手术结合术中冲洗治疗真菌球型上颌窦炎具有更确切的疗效,符合微创理念,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内镜鼻窦手术后安装上颌窦引流支架对防止术腔粘连和窦口闭塞的治疗作用。方法对30例(60侧)经鼻内镜鼻窦手术后患者进行同体同期对照观察,左侧为支架治疗组,右侧为空白对照组,定期随访4~6个月,然后取出支架,继续观察临床症状及上颌窦口和筛窦腔开放情况。结果随访观察6个月~2年,根据1997年海口标准评定疗效。治疗组治愈率90.0%。好转率10.0%,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治愈率56.7%,好转率16.7%,总有效率73.3%。两组疗效相比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内镜鼻窦手术后安装上颌窦引流支架4~6个月,能有效防止术腔粘连和窦口闭塞,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分析3种不同入路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不同术式,将32例分为3组:A组9例,行鼻内镜鼻内、外双径路上颌窦病灶清除术;B组:15例,行鼻内镜鼻内中、下鼻道双径路术;C组:8例,行单纯鼻内镜手术。结果:A组9例,治愈率100%;B组15例,复发1例,治愈率93%;C组8例,治愈率100%。3组病理检查均未见窦腔黏膜内有真菌生长。结论: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不论采取何种术式,都要达到既微创又彻底去除病灶,使鼻窦引流通畅和通气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利用微波热凝治疗上颌窦息肉及囊肿的疗效。方法:对67例上颌窦息肉及囊肿患者行鼻内镜下微波辅助鼻窦手术,在30°、70°鼻内窥镜引导下,利用微波辐射器可随意弯曲的特点,将微波探头经扩大的上颌窦口伸入窦内热凝窦内息肉和囊肿,彻底清除病变。需扩大上颌窦口者同时用微波行中鼻道上颌窦造口术。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9个月),治愈58例,好转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5%,治愈率86.6%。结论:此法可彻底清除上颌窦内病灶,降低术后复发率,弥补了经鼻内窥镜鼻窦手术在处理上颌窦病变时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鼻内镜手术开放上颌窦口大小与术后疗效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中扩大上颌窦口大小与术后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自身配对,研究120例双侧病变相近的、术中见双侧上颌窦窦口均有病变的I、II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对比一侧窦口尽量扩大,另一侧常规扩大,术后不同时期鼻腔症状改善情况及窦口开放率。结果术中尽量扩大窦口一侧在不同时期其症状改善程度均优于常规扩大侧,随访6个月,窦口开放良好率为96.7%。结论鼻内镜手术中,对上颌窦窦口有病变者,尽量扩大窦口,有利于上颌窦通气引流,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9.
72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鼻内镜手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鼻内镜手术在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疗效。方法:采用Storz鼻内镜对72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病例行鼻内镜手术,彻底清除鼻腔、鼻窦病变组织,充分开放鼻窦,扩大上颌窦自然口,使其直径达1.0cm以上,术后应用大扶康冲洗术腔3次。结果:随访6个月~6年,全部病例均治愈,无复发。术前症状如鼻塞、流脓涕、血涕、鼻腔异味及头痛症状消失,经鼻内镜检查:全部病例中鼻道、上颌窦口通畅,鼻腔及窦腔内黏膜正常,腔内无真菌团块及异常分泌物。结论:鼻内镜手术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主要手段,辅以大扶康液冲洗术腔,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20.
真菌性鼻窦炎的病变多发生在上颌窦,手术治疗是首选的治疗方法。随着鼻内镜手术技术的日益成熟,对上颌窦病变的处理,鼻内镜手术已基本取代经典的柯-陆手术(Caldwell-Luc),但单纯用鼻内镜下上颌窦窦口开放处理真菌性上颌窦炎存在病变清除不彻底,术后窦口封闭等可能,需再次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