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热敏灸热敏化大椎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9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分为热敏灸热敏化大椎穴组(观察组)30例、悬灸非热敏化大椎穴组(对照组)33例及药物组33例。观察组取热敏化大椎穴,行热敏灸治疗;对照组取非热敏化大椎穴,行悬灸治疗;药物组采用口服颈痛颗粒治疗。观察3组治疗15 d前后临床症状、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 CRP)含量及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含量变化情况。结果 3种治疗方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均有一定治疗作用,观察组疗效最优(P0.05);3组治疗后血清Hs CRP及IL-8含量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及药物组(P0.05),对照组与药物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敏灸热敏化大椎穴比悬灸非热敏化大椎穴、口服颈痛颗粒疗效优,该法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其机制可能与治疗后病变部位炎症因子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热敏灸与辨证穴位灸治疗背肌筋膜炎的疗效差异。方法:将5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背肌筋膜炎患者,随机分配到治疗组(电针加热敏灸治疗组)和对照组(电针加辨证穴位灸治疗组),两组各25例,每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采用国际公认的麦吉尔疼痛量表,以疼痛评定指数(PRI)、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现时疼痛强度(PPI)为观察指标,观察两种方法治疗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结果:背肌筋膜炎患者的热敏点出现率为92%,且热敏点与阿是穴具有高度重合性。两组组内治疗前后的PRI、VAS、PPI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组间治疗前后的PRI、VAS、PPI差值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背肌筋膜炎患者容易出现热敏现象,热敏点与局部阿是穴高度重合,相比艾灸辨证取穴,艾灸热敏点治疗背肌筋膜炎的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3.
热敏穴灸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观察热敏穴灸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的临床疗效,以期肯定该项新疗法治疗MPS的高效性.方法:采用3个中心、单盲、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107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7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给予热敏穴灸治疗,对照组给予针刺加拔罐加TDP常规治疗.采用简化麦吉尔疼痛量表为观察指标,以治疗前后疼痛评定指数(PRI)、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现时疼痛强度(PPI)的变化来评价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愈显率为86.0%,优于对照组的24.0%(P<0.001).2组PRI、VAS、PPI积分较治疗前有极显著改善(P<0.001),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01).结论:热敏穴灸疗法对MPS具有高效性.  相似文献   

4.
热敏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对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热敏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热敏灸组(54例)、传统悬灸组(53例)及针刺组(53例),热敏灸组在患者颈项部、前臂及小腿外侧附近的经穴部位寻找热敏点施灸;传统悬灸组、针刺组均穴取夹脊穴、风池、肩外俞等,两组分别行温和灸与针刺治疗。观察各组疗效与治疗前后疼痛分级指数(PRI)评分。结果:热敏灸组有效率为98.0%(50/51),传统悬灸组为83.0%(39/47),针刺组为89.6%(43/48),热敏灸组疗效优于针刺组(P0.05),针刺组疗效优于传统悬灸组(P0.05);3组患者治疗后均能降低PRI评分(均P0.001),热敏灸组对疼痛的改善优于针刺组(P0.05),针刺组优于传统悬灸组(P0.05)。结论:热敏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优于传统悬灸及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5.
张丽丽 《新中医》2023,55(18):164-168
目的:观察热敏灸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寒湿证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00 例寒湿证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 例。2 组均采用塞来昔布胶囊、甲钴胺片常规治疗,观 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热敏灸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非热敏穴悬灸治疗。比较2 组治疗前后 中医证候评分,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腰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评分,并综合评价2 组临床 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00%,对照组为82.00%,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 前,2 组腰腿冷痛、转侧不利、静卧痛不减、受寒加重、肢体发凉等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P>0.05);治疗后,2 组上述各项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各项评分均低于对 照组(P<0.05)。治疗前,2 组ODI 指数及腰、腿痛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 后,2 组上述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热敏 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痛能够显著改善腰椎功能,减轻腰、腿疼痛症状,近期疗效优于非热敏穴悬灸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热敏灸配合手法复位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症的临床疗效,探索一种新的组合疗法。方法采用单盲、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符合条件的8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2例,给予热敏灸配合手法复位治疗;对照组40例,给予TDP配合手法复位治疗。两组均每星期治疗5次,5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包括不足2个疗程痊愈者)。采用国际公认的简化麦吉尔疼痛量表为观察指标,比较治疗前后疼痛评定指数(PRI)、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现时疼痛强度(PPI)的积分变化,并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来评价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PRI、VAS、PPI积分均有显著降低(P0.01);观察组治疗后PRI、VAS、PPI积分都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愈率为57.1%(24/4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7.5%(11/40,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2%(40/4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32/40,P0.01)。结论热敏灸配合手法复位对胸椎小关节紊乱症有很好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温经活血止痛方熏蒸联合热敏灸治疗肩周炎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4月来医院就诊的117例肩周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热敏灸治疗)58例和观察组(温经活血止痛方熏蒸联合热敏灸治疗)5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与疼痛强度(PPI)、肩关节功能、肩关节活动度以及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中医证候总有效率86.44%(51/59)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70.69%(41/58)(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PPI评分以及肩功能评分均比对照组患者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关节外展、内旋、外旋、前屈、后伸活动度均比对照组患者明显增大(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IL-6、IL-10和TNF-α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温经活血止痛方熏蒸联合热敏灸治疗肩周炎有很好的疗效,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提高肩关节的活动度以及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热敏灸与传统悬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寒湿凝滞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本院治未病中心收治的原发性痛经患者64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悬灸组和热敏灸组,各32例。悬灸组采用温和灸对所选腧穴进行施灸,热敏灸组点燃艾条借热艾灸热敏化态腧穴,评价两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COX痛经症状量表(CMSS)积分和VAS疼痛评分。结果:热敏灸组有效率93.75%(30/32),悬灸组有效率78.13%(25/32)(P0.05)。热敏灸组治疗后COX痛经症状量表(CMSS)积分和VAS疼痛评分显著低于悬灸组(P0.05)。结论:热敏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寒湿凝滞型)疗效优于传统悬灸,改善痛经症状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热敏灸抑制膝骨关节炎(KOA)急性痛慢性化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KOA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试验组采用热敏灸治疗,对照组采用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分、弥漫性伤害抑制性控制(DNIC)、症状程度评分变化,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治疗中和治疗后VAS评分、症状程度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后VAS评分、症状程度评分与治疗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DNIC与治疗前和治疗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中和治疗后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后症状程度评分与治疗前和治疗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DNI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8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敏灸能修复KOA患者急性痛慢性化过程中受损的DNIC功能,从而阻止其急性痛的慢性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松筋正骨法治疗根性坐骨神经痛髂臀部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8月~2018年1月明确诊断根性坐骨神经痛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2例。治疗组予以松筋正骨推拿干预,对照组予以常规推拿干预。两组均以10天为一疗程,治疗两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疼痛分级指数(PRI)、视觉模拟评估(VAS)和现时疼痛强度(PPI)以及三者总分(SF-MPQ)、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估(CODI),并进行疗效分析。结果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的PRI、VAS、PPI、SE-MPQ、COD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松筋正骨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髂臀部疼痛疗效显著,能够减轻患者疼痛,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腰椎-骶椎-骨盆稳定性、以及通过调节各附着处肌肉的协调性达到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热敏灸配合针刺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单纯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热敏灸治疗,两组均每日1次,共治疗5次,以VAS评分评价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VAS评分较本组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观察组VAS评分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优于对照组的76.67%(P0.05)。结论:热敏灸配合针刺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比较热敏灸和针刺治疗肩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患者随机分为热敏灸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5例。热敏灸组采用艾条灸肌筋膜疼痛触发点产生热敏效应治疗,对照组采用针刺结合电磁波照射治疗,2个疗程后对比疗效。治疗1疗程和2疗程后,应用Mc Gill简化量表和计算VAS加权值的方法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对肩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影响。治疗完成2个月后,随访了解其复发率。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1疗程后和2疗程后,Mc Gill简化量表评分显著下降(P0.05);计算VAS加权值热敏灸组痊愈率55.6%,高于对照组4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热敏灸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热敏灸法和针刺法均是治疗肩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有效方法,热敏灸法治疗肩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短期内治愈和远期疗效均优于针刺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热敏灸与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患者随机分为热敏灸组和电针组,每组30例。以腰八穴(肾俞、大肠俞、次"、腰眼)治疗。治疗前后采用改进汉化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和VAS(视觉模拟评分法)进行疗效评估,比较各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结果热敏灸组有效率100%,治愈率63.3%,电针组有效率96.66%、治愈率36.6%,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改进汉化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和改进汉化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的疼痛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30例热敏点(带)出现的部位多在肾俞、关元俞以及腰椎间盘突出的部位附近。结论 "腰八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症(LDH)有一定的疗效。两组治疗均能明显改善LDH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热敏点艾灸明显缓解LDH患者的疼痛。肾俞、关元俞之间存在着一个"高热敏带"。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热敏灸八髎穴联合十七椎穴位埋线治疗老年慢性腰肌劳损的治疗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就诊的65周岁以上LMS患者100例,根据随机数表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热敏灸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给予常规护理和康复训练,热敏灸组患者采用热敏灸八髎穴联合十七椎穴位埋线。比较两组患者VAS评分及治疗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热敏灸组患者VAS评分的变化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热敏灸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治愈+好转)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热敏灸配合穴位埋线起到协同干预作用,缓解患者疼痛症状,且该联合疗法操作简单、患者舒适度高,治疗依从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热敏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不同灸位的疗效差异。方法将80例LDH患者随机分为热敏腧穴悬灸组(以下简称试验组)和非热敏腧穴悬灸组(以下简称对照组),每组40例,试验组在双侧大肠俞与腰俞构成的区域内予以热敏灸治疗,对照组在热敏腧穴旁开2 cm即非热敏腧穴予以艾条温和悬灸治疗。两组均治疗14天,采用改良日本骨科学会腰痛评分表进行疗效评价,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主观症状、客观体征、日常工作能力评分。结果治疗结束后,试验组愈显率为70.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主观症状、客观体征、日常工作能力评分较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1)。结论热敏灸治疗LDH疗效优于常规艾灸疗法,能更好地改善LDH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热敏灸疗为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及免疫系统改善的影响。方法:2014年7月至2017年7月我院针灸推拿科186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经医学伦理批准,以双盲法随机分组。对照组给予中药汤剂内服,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热敏灸治疗。观察患者的疗效、疼痛评分情况及炎症因子水平。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本次研究,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96.7%)显著高于对照组(81.7%),P0.05。观察组治疗后IL-6水平、TNF-a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PPI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热敏灸疗联合独活寄生汤内服能显著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症状,促进消除机体炎症介质,改善患者免疫系统,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郑亚芹  王青  施江平 《新中医》2019,51(1):142-145
目的:观察康妇灵胶囊联合常规西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湿热瘀结证的疗效。方法:筛选110例慢性盆腔痛湿热瘀结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5例。2组均采用头孢呋辛胶囊、奥硝唑分散片治疗,治疗组加服康妇灵胶囊。2组均连续治疗1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湿热瘀结证症状评分和简式McGill疼痛问卷表(SF-MPQ)评分[疼痛分级指数(PRI)、现时疼痛强度(PPI)、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的变化,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55%,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湿热瘀结证各项症状(下腹胀痛或刺痛、带下量多、腰骶胀痛、带下色黄质稠、低热起伏、经期腹痛加重、神疲乏力、小便黄赤以及大便干燥)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 0.01);治疗组各项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0.01)。2组PRI、PPI、VA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 0.01);治疗组PRI、PPI、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0.01)。结论:在常规西药基础上加用康妇灵胶囊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湿热瘀结证,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促进症状和疼痛的改善。  相似文献   

18.
梅胜利 《新中医》2020,52(9):132-134
目的:观察推拿手法联合药物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效果。方法:纳入120例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60例,2组均服用腰痛胶囊和外用吡罗昔康凝胶,观察组加用腰部斜扳法、穴位按摩、理筋等推拿手法治疗。2组疗程均为1个月。治疗前后应用简化Mc Gill疼痛量表评估疼痛程度[包括疼痛分级指数(PRI)、视觉模拟评定法(VAS)评分、现时疼痛强度(PPI)],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量患侧腰大肌和腰方肌的肌肉厚度,并对整体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治疗1个月后,2组PRI、PPI、VAS分值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观察组3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腰大肌、腰方肌的肌肉厚度值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2项肌肉厚度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81.67%,观察组96.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药物基础上加用腰部斜扳法、穴位按摩、理筋等推拿手法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具有更优秀的治疗优势,可有效改善疼痛等临床症状和体征,增强肌肉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热敏灸配合针刺运动疗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用常规针刺运动法治疗,观察组加用热敏灸治疗。结果:关节功能恢复时间、肩部疼痛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肩关节VAS评分观察组少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热敏灸配合针刺运动疗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徐枝  郑雯婷  吴增贵 《新中医》2019,51(7):206-208
目的:观察热敏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术后残余神经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LDH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2组均给予甲钴胺片、塞来昔布胶囊口服,甘露醇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加用常规灸法,观察组加用热敏灸治疗;疗程均为14天,观察比较2组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并统计2组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100%,对照组为92.73%;2组临床疗效比较,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后,2组患者JOA量表主观症状、客观体征、日常活动受限度和JOA总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 0.05);且观察组JOA量表各维度评分和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第7、14天,2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 0.05);且观察组各时点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热敏灸可显著减轻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的残余神经症状,改善腰部功能,提高患者活动能力,临床疗效优于传统艾灸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