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林霓鹏  符文彬  赵晶  尹格 《新中医》2011,(12):164-165
四花穴即膈俞、胆俞,位于足太阳膀胱经第-N线上,都是背俞穴,临床上常配合一起使用而得名。四花穴首载于《崔氏别录》,后《医学入门》称之为崔氏四花。《针灸聚英》崔知悌云“灸骨蒸劳热.灸四花穴……”,明确指出“四花乃膈俞、胆俞”,并引《难经》曰:“血会膈俞。  相似文献   

2.
“四花灸法”首载于王焘的《外台秘要》。用绳量度,在背部取穴四个,称为“四花”,其穴膈俞、胆俞,以艾炷直接灸之。四穴同时点燃,犹如四朵火花,故命名“四花灸法”。这种疗法具有温经通络,活血祛瘀,补益气血,健  相似文献   

3.
“四花”穴,为古代治疗骨蒸劳瘵之著名灸穴之一,记载于多种古代医籍中,现代针灸医籍中将此收入经外奇穴类。关于“四花”穴的定位,在古代诸医籍中记载并不一致,主要有二种,一是以《外台秘要》、《苏沈良方》所载为代表。其“四花”穴的四个点呈棱形分布的定位:一是以《针灸资生经》、《针灸聚英》为代表的呈正方形分布的定位。而现代针灸医籍及文章中,在收载和引用此“四花”穴时,多从后者,或有甚者将两者混为一谈;故有必要从文献角度加以考察,以求正误。一、“四花”穴出处的考察现存医籍中最早记载“四花”穴的名称及定位系唐·王焘《外台秘要》一书,此书  相似文献   

4.
自《灵枢?背腧》首论背俞穴,至宋代对背俞穴的定位形成定论,期间各医家对背俞穴提出了多种定位方法。本文综述了背俞穴的不同定位方法,在此基础上探讨各家理论对背俞穴定位存在分歧的原因,进而发掘背俞穴最初设立的理论背景与依据,并提出结论:背俞穴的标准化定位只是相应背俞穴可能分布的范围的中心点,具体在临床应用时应因人制宜,配合按压揣定穴位。  相似文献   

5.
谈取穴     
1.根据《难经·六十九难》中五行属性取穴:①虚则补其母;②实则泻其子;③正经自病时,可不考虑母子关系和相克关系,只取本经俞穴进行补泻,五行属性为取穴补泻的理论基础。2.根据《难经·六十八难》中病证属性,即井、荥、俞、经、合五俞穴的主病取穴。3.运用五个特定穴的特点取穴: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黄帝内经》角度出发,通过《内经》中关于消渴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变证、治疗的记载,以及五脏俞穴的取穴定位、主治规律的论述,探究了针刺五脏俞穴治疗消渴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并强调了《内经》中“治未病”理论在消渴治疗中的重要性。这对于针刺五脏俞穴治疗消渴在临床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审穴经验谈     
审穴法,是指针灸施术前寻找审查俞穴位置的方法,又称取穴法或俞穴定位法。《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中气穴则针游于苍,中肉节则皮肤痛。”说明取穴准确则刺灸易于得气,有利于提高疗效。反之则徒伤皮肉增加痛苦。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总结《内经》等经典在应用背俞诊断疾病、调节脏腑气机以及背俞穴取穴规则等方面的特点,探讨经典对临床运用背俞穴针罐疗法的指导作用,以及探敏取穴、直刺背俞穴、针罐结合等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张淑君  傅文  王旭洋  刘苏瑞 《河南中医》2016,(12):2206-2208
腰奇穴位于"尾骨端直上2寸,两骶角之间的凹陷处"。但因惯性理解的原因,若将"尾骨端"认为是"尾骨上端",再直上2寸,则腰奇穴应在第2、第3骶椎棘突之间,于腰俞之上,而不是在两骶角之间的凹陷中。这样就导致了在教材编写时及临床取穴时产生了偏差。以腰奇穴最早出处的论述和腰俞穴为准,"尾骨端"宜明确为"尾骨尖端",腰奇穴的定位应在"后正中线上,尾骨尖端直上两寸,两骶角之间的凹陷中,腰俞之下"。如此表述,将让初学者及临床医师更能明确其定位,取穴精准。  相似文献   

10.
7.虚证涉及虚证的常用穴位及其被载次数依次如下:关元27、足三里25、膏肓俞18、气海18、肾俞16、神阙12、四花患门12、肺俞11、太冲11、中脘11、内关9、章门9、石门8、大椎8、天枢7、心俞7(7次以下从略)。综上穴次,可以发现取穴有以下规律。(1)多取背俞穴 《素问·长刺节论》曰:“迫脏刺背,背俞也”。《类经·卷七》曰:“五脏居于腹中,其脉气俱出于背之足太阳经,是谓五脏之俞”。从现代医学来讲,刺激了背俞穴处的神经感受器,可以影响相应节段的内脏神经,激发其功能,起到补虚作用。故背俞穴的被载次数居全身各部之首位,达152穴次之多。若以…  相似文献   

11.
不同的文献和书籍对大鼠"肺俞"穴的取穴方法有着不同的叙述,而取穴是否准确是决定针刺疗效的先决条件,通过对几种取穴方法的对比发现,第2胸椎棘突最高点作为标志,向下顺摸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7mm的取穴方法与解剖学研究的"肺俞"定位最为接近。  相似文献   

12.
背俞穴概述     
<正>脏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称为背俞穴。背俞穴与相应脏腑之间气血贯注、内外相应的联系在针灸治疗中有重要意义。现将背俞穴名称、定位、应用等概述如下。1背俞穴名称及位置背俞穴首见于《灵枢.背腧》,但仅载有五脏背俞穴的名称和位置,至于六腑背俞穴《素问.气府论》只提出"六府之俞各六",尚未列出具体穴名和位置,至王叔和的《脉经》才补充了六腑背俞穴中的大肠俞、小肠  相似文献   

13.
南宋医家王执中著《针灸资生经》七卷,是一部类纂性的临床针灸名著.首先王氏重视俞穴考订,举凡穴位的别名、部位、取穴、针刺深浅、艾灸炷数及主治病症,皆根据《内经》、《千金》等典籍参互校订,并提出自己看法.其次强调取穴的准确性,以敏感压痛点作为临床取穴的准则.大量搜集前人的俞穴治疗作用,通过亲身体验增添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大大丰富了俞穴主治作用的内容.搜集大量的灸法资料和灸疗方法,但不盲目施灸,而是"随病症针灸之".敢于否定古人,师古而不泥.不但擅用灸法,亦擅用火针,每收神效.且十分强调防护调养,祛病延年.  相似文献   

14.
对于五体痿的针刺治疗,《素问·痿论》提出了"治痿独取阳明""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的治疗原则及具体取穴、操作方法,说明针刺治疗五体痿,除了取阳明外,还应通过辩证论治,取五体相应的五脏经脉的输穴和荥穴,针刺输穴时用补法,荥穴时用泻法。  相似文献   

15.
<正> "郤门"穴别名"四白"穴属手厥阴心包经(特定穴之郤穴).在《新针灸学》则属于上肢部前正中线(掌面正中线).考《铜人俞穴针灸图经》云:"手厥阴郤去腕五寸",此与《针灸甲乙经》以及后世的《针灸大成》甚同.又《医学入门》结合该穴之定义述其取穴曰:"在大陵后五寸".然根据我们的临床体会,是穴宜在腕横纹上5寸,掌长肌腱与桡侧屈肌腱之间取之较合适.其下解剖内含正中  相似文献   

16.
历代医家对四关的临床运用已有不少论述,但将“四关”与“四化”结合起来运用的功能分析则很少涉及。笔者根据脏腑经络理论,结合临床体会,认为四关与四花相伍具有调理气机之功能,现述于下:“四关”即合谷与太冲之合称,《针灸大成》把“四关”列为奇穴,“四关四穴,即两合谷两太冲是也”。“四花”首载于《针灸聚英》即胆俞与膈俞的合称,亦为奇穴。“四  相似文献   

17.
<正> 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一些腧穴。包括五输穴、俞穴、募穴、原穴、络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郄穴等,共130个。在针灸腧穴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略考其源流。一、五输穴:五输穴的名称最早见于《内经》.在《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叙述其意义,及和脏腑之间的关系。《灵枢·本输》篇具体指出了穴名与部位,《灵枢·根结》篇详述了三阴三阳经根结的部位与穴名;又列举手足三阳经的根、溜、注入的主穴。《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论述了五变分主五输以及五变与五输相应的针刺法则。《灵枢·卫气》篇列举了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的标本部位等.《难经六十二至七十九难》更进一步详细解释了它的使用方法。二、俞穴、募穴:《灵枢·背俞》:篇载:“五脏之俞出于背者”。是对背俞穴的最早记载,文中不但指出其上下定位,还指出其横开分寸:“皆挟脊相去三寸所”。紧接着强调,“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俞也”。这种按其俞穴之处,必“痛”而“解”的取穴方法,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根据"二十一节定位考"及"背俞穴定位考"两文,笔者对背俞穴重新定位,并结合神经解剖、神经发育、经穴-脏腑相关神经节段机制研究成果,探讨其定位的科学性及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阿是取穴法源流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树剑 《中国针灸》2013,33(2):165-167
梳理阿是穴理论源流,认为阿是穴本质上是一种取穴方法,适用于所有腧穴的定位.此法导源于《内经》,是早期的主要取穴方法,与《内经》的腧穴形态相应,通过切诊揣度以取穴.这一取穴法可以广泛适用于腧穴的临床定位,而且阿是之法亦不局限于局部压痛.《千金要方》提出阿是穴的概念,在腧穴归经的背景下,渐渐演变为与经穴、奇穴平行的类穴.这一过程造成了临床取穴方法的变异:经穴、奇穴以骨度分寸法为主取穴,阿是穴则以寻按揣穴法定位,分类之后的取穴方法渐渐背离了经典与临床实际.  相似文献   

20.
盛燮荪  杭宇飞 《陕西中医》2000,21(5):233-234
<正> 唐代医学大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两部巨著中,载录了大量针灸学内容,举凡腧穴考正,奇穴罗遗,各科疾病的针灸取穴经验,以及灸法之操作等糜不俱备而为后世师法。其中对于背俞的应用,补前人所未备,尤具特色,兹不揣简陋,浅析如下。 1 取背俞穴治脏腑诸疾,因症配穴 背俞穴的最早记载,首见于《灵枢·背俞》篇,惟但言五脏俞在背部的部位,及宜灸不宜刺之说,并无详述各俞穴的主治病症。《素问·风论》篇虽有“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