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子痫前期综合征是导致孕产妇和围产儿不良预后重要原因之一,为多因素致病,促凝和抗凝机制的失衡是某些病例发病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尤其与早发子痫前期的发生发展和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1])。正常妊娠时,孕妇血液处于凝血和抗凝系统平衡的血栓前状态(pre-thrombotic state,PTS)。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特别是早发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凝血和抗凝系统失衡,凝血系统处于病理性高凝状态。失衡的PTS为抗凝治疗提供了理  相似文献   

2.
子痫前期是一种严重影响母儿预后及远期生存质量的妊娠期特发性疾病,病理性高凝状态及胎盘血管重铸障碍为其发病基础,合理的抗凝治疗可能改善子痫前期的妊娠结局。低分子肝素(LMWH)和小剂量阿司匹林已经在多个研究中证实了在妊娠期间使用的安全性,是目前妊娠期间常用的抗凝药物。LMWH对子痫前期的预防和治疗尚存在争议,但研究提示早发型或有严重并发症的子痫前期可能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小剂量阿司匹林用于子痫前期高危孕妇的预防及治疗已经得到了各个指南的共同推荐。LMWH和阿司匹林联合治疗子痫前期目前仍存在争议,各个实验之间异质性较大,需要较大样本量的有严格纳入标准的临床研究进一步证明。重组人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r-TM)是一种新型的抗凝药物,目前动物实验已经证实可能有逆转子痫前期的潜力,有望为子痫前期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子痫前期是妊娠中晚期常见的一种特发疾病,其病情变化快,发生HELLP综合征、胎盘早剥、子痫、早产、胎儿窘迫等严重并发症的概率高,是导致发展中国家孕妇不良妊娠结局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子痫前期的基本病理改变为全身小动脉痉挛,致滋养细胞受损、侵蚀不良,胎盘浅着床,合体滋养细胞缺血、缺氧,炎性因子、促凝物质释放,使血压升高、凝血与纤溶系统失衡,血液早期处于高凝状态。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和阿司匹林是产科常用的两种具有抗凝作用的药物,由于子痫前期患者与正常孕妇的凝血状态存在差异,这两种药物在子痫前期中的应用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现就其在子痫前期防治过程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子痫前期是妊娠中晚期常见的一种特发疾病,其病情变化快,发生HELLP综合征、胎盘早剥、子痫、早产、胎儿窘迫等严重并发症的概率高,是导致发展中国家孕妇不良妊娠结局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子痫前期的基本病理改变为全身小动脉痉挛,致滋养细胞受损、侵蚀不良,胎盘浅着床,合体滋养细胞缺血、缺氧,炎性因子、促凝物质释放,使血压升高、凝血与纤溶系统失衡,血液早期处于高凝状态。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和阿司匹林是产科常用的两种具有抗凝作用的药物,由于子痫前期患者与正常孕妇的凝血状态存在差异,这两种药物在子痫前期中的应用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现就其在子痫前期防治过程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低分子肝素(LMWH)是由标准肝素经裂解产生的分子量较小的肝素片段产物。LMWH与肝素相比,具有皮下注射吸收率高、半衰期长、生物利用度高、出血少及副作用小等优势,近年已逐渐取代肝素,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血栓前状态是指多种因素引起的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功能失调或障碍的一种病理状态,可导致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胎儿宫内生长受限、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及复发性流产等并发症。LMWH能有效改善机体血栓前状态,从而改善不良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6.
子痫前期是母儿围产期死亡及医源性早产的重要原因,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表明妊娠期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可改善子痫前期发病过程中前列环素(PGI2)/ 血栓素A2(TXA2)比例失衡所致的血液高凝状态,从而预防子痫前期的发生。建议有高危因素的孕妇,在妊娠早期结束后尽快开始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在有效预防子痫前期发病的同时并不增加胎儿及产妇的出血风险,从而获得良好的母儿结局。  相似文献   

7.
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凝血功能变化及抗凝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阐述了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的凝血功能变化及机制,提出抗凝治疗可能是一种有前景的治疗方法,包括小剂量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抗凝血酶Ⅲ等的使用;也包括中药,如丹参的使用.  相似文献   

8.
妊娠期凝血功能的改变是子痫前期发病机制中重要环节,采用抗凝治疗可以有效预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低分子肝素和小剂量阿司匹林是目前应用较多的抗凝药物,作者从循证医学的角度评价这两种药物在子痫前期抗凝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低分子肝素(LMWH)是分子量小于8kD的肝素,与未分级肝素(UFH)相比具有孕妇用药安全性好、副反应少等优点,近年来在生殖领域广泛应用。LMWH的抗凝作用已明确,其在发挥抗炎、抑制补体活性、调节滋养细胞侵袭方面的作用机制研究也日趋深入。总结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进展,多个临床指南指出对于血栓前状态(PTS)引起的复发性流产(RSA)均推荐使用LMWH或联合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LDA),LMWH能明显改善这些患者再次妊娠活产率,改善妊娠结局。对于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RSA)及反复种植失败(RIF)的患者在临床中虽多尝试性使用LMWH治疗,但研究取得的临床效果不尽相同,其临床应用仍备受争议。关于LMWH治疗反复生化妊娠及预防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目前的研究较少,仍需后续大量实验证实。  相似文献   

10.
傅勤  陈昕华  林建华   《实用妇产科杂志》2020,36(10):752-756
目的:探讨重度子痫前期史患者再次妊娠后于不同孕周预防性应用低剂量阿司匹林的妊娠结局。方法:收集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分娩的117例重度子痫前期史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组孕12周(研究A组)和≥孕12周(研究B组)予阿司匹林75 mg/d预防用药,外院转入有重度子痫前期史但本次妊娠未用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比较各组子痫前期再次发生率、分娩孕周及母胎并发症。结果:研究组子痫前期发生率(25.3%)低于对照组(76.5%),其中研究A组子痫前期发生率(6.5%)低于研究B组(3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质量指数(BMI)≥25 kg/m~2、年龄≥35岁和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研究组子痫前期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HELLP综合征、胸腹水、胎儿生长受限、死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A组和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胎盘早剥发生率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分娩孕周大于对照组,研究A组大于B组;研究组早产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A组低于B组,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度子痫前期史患者再次妊娠时预防性应用低剂量阿司匹林可以明显降低子痫前期复发率和延长分娩孕周,从而改善母儿妊娠结局,对降低肥胖、高龄、合并糖尿病的重度子痫前期史患者的子痫前期复发效果明显。而选择小于孕12周的用药时机,对降低子痫前期复发、早产的发生和延长分娩孕周的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11.
子痫前期(PE)是一种严重影响母婴健康,引起孕产妇和围产儿病死率升高的产科常见并发症。凝血功能障碍与PE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情进展密切相关,对有高危因素的妊娠女性,应用阿司匹林和小剂量低分子肝素进行预防,应用凝血五项、血常规等常规实验室指标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组织因子(TF)、P-选择素(PS)和血栓弹力图等特异性指标进行早期筛查,发现血管内皮损伤,监控其凝血-抗凝-纤溶功能,对已发生的PE甚至慢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及早进行抗凝治疗,能够降低产后出血等不良结局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和凝血五项评价低分子肝素(LMWH)改善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凝血功能效果的比较。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6年1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就诊的孕晚期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共33例作为观察组,并随机分为组1(n=18)和组2(n=15),组1患者予传统降压解痉治疗,组2在降压解痉基础上予LMWH 4100 U每日1次皮下注射治疗,治疗周期3~5天,检测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常规凝血五项(包括PT、APTT、TT、FIB、D-D)、PLT及TEG的指标;同时设立孕晚期健康妇女29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其凝血五项及TEG,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组1及组2与对照组比较,凝血五项中PT缩短,D-D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EG参数中R缩短,MA值及CI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1治疗前后凝血五项及TEG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2治疗后较治疗前凝血五项中仅D-D下降(P0.05),而TEG参数中R延长,MA值及CI值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EG与凝血五项相比,可以更有效地反映出凝血状态及LMWH的治疗效果,可用作评价LMWH改善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凝血功能效果的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13.
血栓前状态(prethrombotic state,PTS)为一种止血、凝血和抗凝系统失调的病理过程,具有导致血栓形成的多种血液学变化.这种病理状态所带来的血脂和凝血一纤溶活性改变在子癎前期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推动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栓前状态与子瘌前期的关系,为子癎前期患者的产前抗凝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血栓前状态(prethrombotic state,PTS)为一种止血、凝血和抗凝系统失调的病理过程,具有导致血栓形成的多种血液学变化.这种病理状态所带来的血脂和凝血一纤溶活性改变在子癎前期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推动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栓前状态与子瘌前期的关系,为子癎前期患者的产前抗凝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血栓前状态(prethrombotic state,PTS)为一种止血、凝血和抗凝系统失调的病理过程,具有导致血栓形成的多种血液学变化.这种病理状态所带来的血脂和凝血一纤溶活性改变在子癎前期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推动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栓前状态与子瘌前期的关系,为子癎前期患者的产前抗凝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血栓前状态(prethrombotic state,PTS)为一种止血、凝血和抗凝系统失调的病理过程,具有导致血栓形成的多种血液学变化.这种病理状态所带来的血脂和凝血一纤溶活性改变在子癎前期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推动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栓前状态与子瘌前期的关系,为子癎前期患者的产前抗凝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血栓前状态(prethrombotic state,PTS)为一种止血、凝血和抗凝系统失调的病理过程,具有导致血栓形成的多种血液学变化.这种病理状态所带来的血脂和凝血一纤溶活性改变在子癎前期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推动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栓前状态与子瘌前期的关系,为子癎前期患者的产前抗凝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血栓前状态(prethrombotic state,PTS)为一种止血、凝血和抗凝系统失调的病理过程,具有导致血栓形成的多种血液学变化.这种病理状态所带来的血脂和凝血一纤溶活性改变在子癎前期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推动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栓前状态与子瘌前期的关系,为子癎前期患者的产前抗凝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血栓前状态(prethrombotic state,PTS)为一种止血、凝血和抗凝系统失调的病理过程,具有导致血栓形成的多种血液学变化.这种病理状态所带来的血脂和凝血一纤溶活性改变在子癎前期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推动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栓前状态与子瘌前期的关系,为子癎前期患者的产前抗凝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血栓前状态(prethrombotic state,PTS)为一种止血、凝血和抗凝系统失调的病理过程,具有导致血栓形成的多种血液学变化.这种病理状态所带来的血脂和凝血一纤溶活性改变在子癎前期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推动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栓前状态与子瘌前期的关系,为子癎前期患者的产前抗凝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