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情志的内涵、情志病的特点、情志病的防治等方面对《黄帝内经》中有关情志理论的论述进行了总结。认为情志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帝内经》汲取了先贤有关情志认识的科学内涵,对中医情志理论形成了系统认识。  相似文献   

2.
《黄帝内经》中有大量涉及情志病的条文,对情志病致病机制的认识还是相当系统的,本文将从情志病的现状,从《黄帝内经》中探究情志病的必要性,结合《黄帝内经》研究情志病的框架来探讨《黄帝内经》对我们现代生活及中医情志文化的深远影响,对我们现代的疗法起到启示作用,对促进我们认识生活的健康理解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历代医家对情志病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涛  陈金亮 《中医杂志》2012,53(10):893-895
《黄帝内经》建立了中医防治情志病证的理论框架;《金匮要略》中许多条文涉及到情志异常;隋唐时期是情志学说的初步形成阶段;宋代陈无择明确提出“七情”的概念;金元时期是情志病学术思想的繁荣时期.明代医家对情志病的认识表现出一定的广度;清代医家对情志病的认识内容非常丰富,涉猎更加广泛.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医学对情志病症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志是中医学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早在二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已对情志的致病性有了充分的认识。本文对古代中医文献进行了整理,对祖国医学对情志病证的病机、病证理论和治疗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中医学治神思想起源于《黄帝内经》,其中五脏藏神理论是《黄帝内经》情志理论的核心,基于该理论辨治情志疾病对于中医临床提高疗效具有重要的意义。简述对《黄帝内经》中"五脏藏神"思想的认识,并阐述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情志为病,由来已久,其理论框架构建于《黄帝内经》,形成于隋唐,繁荣于金元。金元时期学术繁盛,百家争鸣,七情学说理论成熟,相关病机的认识愈加深入,四家之首刘完素论治情志病,另辟蹊径,立足火热病机,选方用药皆具"寒凉派"特色。本文将对刘完素论治情志病的理法方药各方面做简要梳理,以期为现世医家提供可参之据。  相似文献   

7.
浅谈《黄帝内经》中的情志致病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帝内经》中有着丰富的情志致病理论 ,充分挖掘《黄帝内经》中的情志致病理论对情志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通过整理将《黄帝内经》中的情志致病特点归纳为 :特异性、同一性、危笃性、多变性、兼夹性五种。  相似文献   

8.
浅析中医神志病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琼琼  胡倩 《光明中医》2016,(11):1521-1523
中医古籍对神志病证记载有丰富的理论认识及治疗经验,其中《黄帝内经》基本构建了中医心理学的理论框架,奠定了"中医心理学"的基础。《伤寒论》和《温病学》对各种外感病中的神志异常症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与分析,《金匮要略》对数种内伤杂病性质的神志病证列出了证治分析。此外,针灸疗法、中药疗法、情志疗法等多种治疗神志病的有效手段保留至今。  相似文献   

9.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情感障碍性精神疾病,属中医情志病范畴。《黄帝内经》指出,情志与五脏气血密切相关,脏腑气血是情志变化的物质基础。结合《黄帝内经》原文及当前对抑郁症发病的认识,认为抑郁症的发病是由于气血亏虚,气机逆乱,损伤脏气,影响五脏功能的正常发挥所致,而反复刺激是抑郁症发病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内经》有关情志理论的论述进行了总结,认为《内经》在汲取先贤有关情志认识科学内涵的基础上,与中医学固有理论和经验相结合,对中医情志理论形成了系统认识。主要包括情志与脏腑的关系、情志致病规律以及对情志病症的防治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黄帝内经》与心理护理相关的论述进行探析,认为《内经》对中医情志理论形成了系统认识。对现今的临床护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情志病为当今临床的常见、多发病,本文从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及现代研究者对情志病的认识开始探讨古今医学对情志病的不同理解。同时从炙甘草汤的来源《伤寒论》中对该方的来源及辨证论治的角度,阐释了炙甘草汤治疗情志病的机理及辨证要点。根据情志病临床最常见的病机气血阴阳不足进行分析,并结合临床常见的几个病症,进行临证辨析,将"辨病"与"辨证"结合起来。最后,总结出了以炙甘草汤为主治疗情志病是"辨病"与"辨证"论治共同运用于临床的体现,为炙甘草汤为情志病的主要治疗方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脾胃理论最早源于《黄帝内经》,书中详细记载了脾胃的生理功能、脾胃病相关症状、以及人们应当如何顾护脾胃等内容。张仲景继承《黄帝内经》思想,亦重视脾胃理论,并进一步发展。经统计,在《伤寒杂病论》中大量篇幅都是有关脾胃病的论述,其中许多方剂亦可用于治疗各种脾胃病。兹就《伤寒杂病论》对脾胃病的认识,试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4.
苏春香  王琦  杨晓玮 《光明中医》2012,27(10):1956-1958
《黄帝内经》中蕴含有丰富的情志护理思想,本文对《黄帝内经》中的情志致病机制及情志护理方法进行总结,并提出应加强对古籍中有关情志护理资料的整理分析,以推动本土化的心理护理方法的建立。  相似文献   

15.
情志表情是非常重要且又急待开展研究的问题。《黄帝内经》对其有深刻认识和准确描述,今对其从面部表情、语声表情和姿态表情三方面进行深入挖掘、整体把握,并系统分析了上述认识形成的深层原因,从而丰富和发展中医情志理论,并为其理论创新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研读《黄帝内经》中"气"学理论,探讨西医学概念糖尿病的发生病机。《黄帝内经》认为:人是禀天地之气所生,而脏腑之气又受四时之气、阴阳之气影响。若其影响致气机失调而受损,则影响情志,影响精微物质的吸收,影响精气布散,故而引起消渴,即西医学概念之糖尿病。利用传统的中医理论探讨了《黄帝内经》中"气"学理论对糖尿病病机的影响,在临床上为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提供了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17.
采用以文献及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黄帝内经》中肿瘤相关疾病的病名、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进行阐述,认为《黄帝内经》对肿瘤疾病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总结了《黄帝内经》中肿瘤治疗的优势,以期为中西医结合肿瘤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介绍张重华教授诊治耳鼻喉科情志性疾病的经验。张教授重视经典,推崇《黄帝内经》,并以此为基础,认识耳鼻喉科情志性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及预防各个方面,建立耳鼻喉科情志疾病的综合治疗模式。强调治疗过程中当守方与变方,坚持辨证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9.
对中医情志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探讨,认为先秦文化为中医情志理论奠定了思想基础;《黄帝内经》构筑了中医情志理论基本框架;后世医家对中医情志理论不断给予补充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医情志理论源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月香 《中医药学刊》2010,(9):1838-1840
对中医情志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探讨,认为先秦文化为中医情志理论奠定了思想基础;《黄帝内经》构筑了中医情志理论基本框架;后世医家对中医情志理论不断给予补充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