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窥镜下腰椎滑脱症后路手术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主要研究内窥镜下腰椎滑脱症的微创外科治疗,并深入探讨其发生的病理生理基础,明确内窥镜下腰椎滑脱症微创外科治疗的适应证。方法:利用X-Tube微创手术系统对20例腰椎滑脱患者进行后路直视下减压、复位,融合内固定。结果:所有病例均随访,时间2~6个月,平均3.5个月。20例患者腰腿疼痛较术前明显缓解或消失。结论:该方法切口小,术中软组织剥离轻,术中出血和术后引流少,术后伤口疼痛轻,但手术时间长,X射线量大,操作难度较高,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主要研究内窥镜下腰椎滑脱症的微创外科治疗。并深入探讨其发生的病理生理基础,明确内窥镜下腰椎滑脱症微创外科治疗的适应证。方法利用“Quadrant”微创手术系统对20例合适适应证的腰椎滑脱患者进行后路直视下减压、复位,融合内固定。结果所有病例均得到随访,时间3~14mo,平均8mo。20例患者腰腿疼痛较术前明显缓解或消失。结论该方法切口小,术中软组织剥离轻,术中出血和术后引流少,术后伤口疼痛轻;但手术时间长、X射线量大、操作难度较高,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3.
4.
郭朝堂 《当代医学》2013,(22):115-115
目的探讨后路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近年收治的接受后路手术治疗的42例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完成,术后恢复良好。术后随访6个月~3年,均获得骨性融合,未出现断钉、断棒或内固定松动、感染等不良并发症。结论后路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疗效确切,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综合考虑患者各项情况,选取最合适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及内固定治疗成人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及体会。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06年3月至2008年10月用PLIF加内固定治疗成人腰椎滑脱症18例,观察临床疗效、融合率、滑脱复位率、并发症等。结果:随访16例,随访时间7月-21月,平均15月,优良率87.5%,滑脱矫正率约80.9%,融合率达98.9%,3例脑脊液漏,3例神经根牵拉,术后7天-3月内全部恢复正常。结论:PILF加内固定是治疗成人腰椎滑脱症的有效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
腰椎滑脱症常见的有峡部裂型及腰椎退变型 ,虽然其中大部分可经保守治疗获得满意的疗效 ,但仍有部分经保守治疗无效的病人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法主要有前路减压融合术、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植骨融合术(横突及椎体间)。现就我院近6年来手术治疗的48例腰椎滑脱症作一回顾分析。1.1一般资料1996~2001年我科共收治腰椎滑脱症48例 ,其中男23例 ,女25例 :年龄29~72岁 ,平均49岁。临床主要表现为腰骶部疼痛 ,其中16例合并间歇性跛行。直腿抬高试验均阴性 ,下肢肌力及感觉均正常 ,未引出病理反射。根据Meye…  相似文献   

7.
腰椎滑脱指因椎体间骨性连接异常而发生的上位椎体于下位椎体表面部分或全部的滑移。若因双侧椎弓崩裂发生滑移,称为真性滑脱。若无峡部裂而是椎间盘退行性或关节突骨关节病使关节突间关系改变失稳所致的滑脱称为假性滑脱。本文就其概况及手术方法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治腰椎滑脱患者36例,分别行Steffee钢板和RF-Ⅱ型内固定椎板横突间及小关节植骨融合术.结果 35例均获得满意复位并且内固定物位置良好,无松动及再移位,1例Ⅲ度滑脱仍有Ⅰ度滑脱,但症状缓解.优18例,良12例,可5例,优良率达83%.结论 Steffee钢板和RF-Ⅱ型内固定椎板横突间及小关节植骨融合术,固定可靠,疗效确切及并发症少,是治疗腰椎滑脱理想的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9.
10.
徐建广  眭述平 《上海医学》2005,28(7):627-628,F0003
病例摘要 患者女,46岁,因“下腰痛伴双下肢行走困难8年,加剧2年”于2003年11月8日入院。22年前患者因腰痛在当地医院行减压手术,并行植骨融合。后又发生腰痛,并逐渐加重,因行走困难影响生活而至我院就诊。体格检查:下腰背正中有一长15cm的皮肤瘢痕,腰椎生理弧度增大,前屈活动度减少,双下肢等长,运动及感觉正常。  相似文献   

11.
孙建皖 《安徽医学》2001,22(3):48-48
1996年以来本院采用Harrington-Wisconsin联合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11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Steffee手术自1986年首先应用于脊柱外科以来,现已被广泛开展。我院自1995~1996年采用Steffee内固定器械治疗腰椎滑脱症14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本组14例,男5例,女9例。年龄35~57岁。滑脱类型:峡部崩裂性滑脱11例,退行性滑脱3例。滑脱部位:L_4 8例,L_5 6例。均为前滑脱。滑脱程度(Meyerding法)Ⅰ°5例,Ⅱ°7例,Ⅲ°2例。 临床症状 本组病例均有顽固的腰骶部疼痛,劳累加重及间歇性跛行。11例伴有单侧或双侧下肢放射痛。  相似文献   

13.
14.
15.
武振国  肖增明 《广西医学》2006,28(5):714-716
Killian于1854年首先使用脊椎滑脱(spondylolisthesis)一词[1],表明上位脊椎在下位脊椎之上向前方滑移.其病因较复杂,一般认为是在遗传性发育不良的基础上,关节突间部遭受到反复的应力所致. 1 概述 临床应用最广泛的分类是Wiltse-Newman-Macnab分类法:①发育不良性;②峡部裂性(因峡部疲劳骨折、峡部拉长、峡部急性骨折);③退变性;④创伤性;⑤病理性.  相似文献   

16.
丛华 《中原医刊》2013,(23):24-25
目的探讨经后路植骨融合加椎弓根钉固定与后路植骨融合钉棒系统固定术的疗效,寻找一种更可靠的手术方式。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威海市文登中心医院行腰椎滑脱症手术的210例患者进行观察对比,按照随机分配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110例和观察组100例。对照组患者行椎弓根固定术,观察组患者行钉棒系统固定术,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融合率、复位率。术后随访1—2年,参照Macnab标准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融合率、复位率明显优于对照组(t=4.55、3.12,X^2=3.11、3.23,P〈0.05),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X^2=4.55、5.12、5.55、5.13,P〈0.05)。结论后路减压钉棒系统固定植骨融合术在治疗腰椎滑脱的疗效上较椎弓根钉固定更为安全可靠,更适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36例腰椎滑脱症的后路减压、复位内固定治疗体会,探讨手术技术原则和注意事项。方法:对36例手术患者的随访资料进行分析,以临床疗效指标系统进行评价。结果:随访结果显示,临床疗效指标系统有较高的优良率。结论:后路减压复位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是一种满意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采用不同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方式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手术疗效及适应证。方法以前路腰椎体间融合术(ALIF组,11例)及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PLIF组,28例)治疗不同类型及合并症的腰椎滑脱症患者,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腰痛疾患疗效(JOA评分)、生活质量(SF-36量表)、并发症、椎间高度及术后植骨融合率。结果PLIF组的手术时间为(238±28)min,显著长于ALIF组的(154±24)min(P<0.05)。PLIF组的出血量为(860±34)mL,显著多于ALIF组的(590±29)mL(P<0.05)。PLIF组无神经根损伤,ALIF组无输尿管及大血管损伤,所有男性患者均未发生因交感神经损伤所致的逆行射精等并发症。PLIF组手术前、后JOA评分分别为(13.2±2.5)和(22.9±3.1)分,ALIF组为(15.9±4.0)和(23.8±2.7)分,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P值均<0.05)。PLIF组、ALIF组术后SF-36量表评分分别提高65%和53%。PLIF组术后L4~L5、L5~S1椎间高度分别为(13.6±3.1)和(14.7±4.2)mm,ALIF组分别为(15.0±2.9)和(15.9±4.6)mm,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PLIF组术后植骨融合率为96%,ALIF组为100%,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术式均可达到理想效果,但应根据滑脱类型、程度及患者的临床表现加以选择。  相似文献   

19.
RF系统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护理崔秋华范国华(山东省广饶县人民医院骨科广饶县257300)关键词腰椎滑脱症;手术;RF系统RF系统意为脊柱复位(Reduction)固定(Fixation)系统,为近年来较新型的脊柱短节段性内固定器,主要用于脊柱下胸及...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腰椎滑脱症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要点。方法:术前对22例患者进行全面护理评估,术后进行优质护理。结果:22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无一例并发症发生。结论:为腰椎滑脱症患者术前、术后提供优质的护理措施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