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1947年Watkinson等首先用雄激素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至今近40年,雄激素对慢性再障障的疗效已被国内外多数学者所公认,但不同制剂疗效的差异报告不多。现将我们对大力补去氢甲睾酮和丙酸睾酮(丙睾)的疗效对比分析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病例为我院内科1972年2月~1985  相似文献   

2.
预结灵对老年人肌注后硬结的疗效观察河北省职工医学院附属医院(保定071000)张焕茹,高艳君,高艳华,王惠荣保定市妇幼保健医院(保定071000)王素颖肌注后硬结(以下简称硬结),是臀部肌肉注射后常见的并发症。近年来对硬结的治疗,国内文献有不少报道,...  相似文献   

3.
1983年7月~1989年12月,我院传染科收治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肝炎)1033例,发现肝炎并发血液系统疾病4例,其中肝炎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以下简称再障)2例,溶血性贫血(以下简称溶贫)、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各1例。现简报如下,并略作讨论。一、肝炎合并再障(又称肝炎后再障) 例1,男患,21岁,住院号10488。1个月前起  相似文献   

4.
妊娠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11例临床分析沈晓玉121001锦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妇产科妊娠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以下简称再障)者较少见,近年来血液病的治疗效果明显提高,患者生存期延长,生育机会增多,至于产科应如何处理妊娠及分娩是一个很重要问题。本组妊娠合并再障...  相似文献   

5.
18例患者均符合1981年河北廊坊会议“再障诊断标准”。男12例,女6例,年龄2~51岁,病程1月~15年,3例初治,15例为用丙睾、康力龙、生血片、654-2及中药治疗无效者。原发性再障7例,继发性11例。入院时平均血红蛋白37克/升,白细胞2.8×  相似文献   

6.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以骨髓造血成份和造血干细胞缺乏、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一组疾病。近几年,对于它的病理机制研究增加。研究发现活化的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导致造血干细胞凋亡,致使骨髓细胞减少。现在能通过干细胞移植或免疫抑制来治疗再障。这篇综述就是主要研究再障的病理生理和治疗。  相似文献   

7.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整体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再生障碍性贫血(以下简称再障)是血液系统常见病。因患者骨髓受抑制,出血和感染等并发症严重,因此做好整体护理至关重要。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关于原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的免疫学发病机理,已有人证实某些再障患者具有抑制细胞,它能在体外抑制正常人或自身粒、红细胞系克隆形成细胞生长,有的病人血清有抑制因子,能抑制体外粒系克隆形成细胞的生长等,用免疫抑制剂及体外ATG 处理病人淋巴细胞则上述抑制能力消失;用于治疗病人,则其血清抑制因子消失、血像及骨髓象恢复等。本文作者检测出再障患者血循环中有免疫复合物(IC)存在,从另一角度支持了再障的免疫学发病机理。  相似文献   

9.
肌注后局部硬结的防治进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因肌内注射(以下简称肌注)后产生局部硬结,属临床上常见的井发症。它既增加病人痛苦,又影响继续治疗,给护理工作带来困难,过去治疗本症、采取湿热敷、理疗,局部封闭等方法,虽有一定效果但不够理想。近年来深入研究,有关报道,与日俱增、有了许多新进展。作者就肌注后硬结病因及发病机制、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三方面作如下综述。1病因及发病机制多数学者认为,肌注后因受药物刺激、药物吸收速度慢,注射深度不够,局部血循环不良和局部微粒污染等,是发生肌注后局部硬结的常见病因,而其发生机制则因病因有别而异。1.1值得强调的是…  相似文献   

10.
世界卫生组织(WHO)药物副作用国际研究中心的资料指出,因药物的有害作用而导致血液系统造成疾患者,其顺序则是粒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以下简称再障)。病死率则以再障为最高,可达50%。由此可见,药源性贫血应引起高度注意。如何区分药源性溶血性贫血和再障就显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anemia,AA)简称再障,系因物理、化学及某些不明的原因使骨髓中多能造血干细胞或造血微环境受损,机体免疫缺陷、紊乱而导致骨髓造血组织减少及造血功能衰竭而发生的一类贫血;是一种获得性骨髓造血功能障碍性疾病,其病理结果显示红骨髓总容量减少并被脂肪组织取代。本病男性多于女性,青壮年受病占多数。1病因再生障碍性贫血按其病因分为原因不明的原发性再障和继发性再障两类。继发性再障的病因多与以下诸因素有关。1.1药物和化学因素其中以继发于服用氯霉素后的再障为最多见,其次为保泰松等。氯霉素可通过…  相似文献   

12.
再生障碍性贫血与异常的免疫应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卫国  李玉云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20):3606-3608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简称再障,是一组因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及不明原因所致造血功能衰竭的综合症。按其发病原因,可分为先天性再障和获得性再障,一般所说的再障指获得性再障。当前治疗再障公认疗法是骨髓移植和以抗胸腺球蛋白(antithymocyte globulin.ATG)加环孢霉素A(cyclosporine.CsA)联合用药的免疫抑制治疗(immunosuppressive therapy,IST),并取得明显的有效率。这就是再障患者存在免疫机制异常最直接的证明,近年来试验研究成果也证明再障患者有异常的免疫应答,本文就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再生障碍性贫血(以下简称再障)是一组以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和全血细胞减少为特点的综合征,通常应用中西药治疗,其疗效缓慢。我们采用脾切除法,提高了疗效,但对脾切除后机体免疫功能如何?各家学者持不同看法。为了探讨再障病例脾切除后机体免疫功能,我们近几年来对30例再障患者切脾前、后进行了E-玫瑰花形成试验(erythrocytesrosette formation test,ERFT)及淋巴细胞转化试验(lymphocytes blastogenesis test,LBT)和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含量测定,并作了随访,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再生障碍性贫血(以下简称再障)是一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再障发病的根本在骨髓造血干细胞的衰竭,其损伤可由致病因子直接作用或损害骨髓微循环而造成。近年来,通过动物实验性再障、活体骨髓结构与功能、红细胞动力  相似文献   

15.
再生障碍性贫血(以下简称再障)是以骨髓红、粒、巨核细胞三个系统增生低下,周围血液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特征的贫血,是由各种因素损害骨髓多能干细胞及造血微环境所致。一、病因与发病机理 (一) 病因:分为两类。对原因不明的称为原发性再障。  相似文献   

16.
再生障碍性贫血(以下简称再障)是一组红髓被脂肪髓代替,以致总容量减少血中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在日本,每年发病率为1.5~2.4/10万人口,在我国河南平顶山市为1.87/10万人口。由于骨髓病变的不同,临床上可分为急、慢性型。急性型再障于短期内红髓有广泛的病变,并有非造血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组织嗜硷细胞等)的增加,血中全血细胞减少较严重,网织红细胞多少于1%,慢性型再障骨髓呈向心性萎缩,多保留部分较好的造血组织,但巨核细胞减少。究竟再障的红髓总容量减少是加何形成的?为了说明问题,先复习正常的造血功能。  相似文献   

17.
妊娠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24例分析林俊310006浙江医科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一种多因素所致的骨髓造血功能减低或衰竭,表现为进行性贫血、出血、感染及全血细胞减少。妊娠合并再障以往少见,近年由于再障诊治水平的提高,预后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8.
虞荣喜 《浙江临床医学》2008,10(12):1525-1527
1诊断 原发性骨髓造血功能低下(骨髓衰竭综合征)是一大类疾病的总称,它包括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或AA),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简称PNH),范可尼贫血(Fanconi贫血,简称FA),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简称MDS)和急性造血功能停滞及原发性意义未明的血细胞减少症。  相似文献   

19.
再生障碍性贫血(下文中简称再障)是一种骨髓功能减退或衰竭产生全血细胞减少及血小板减少的一类贫血,属于难治性贫血。孕妇再障临床中可因贫血、出血、感染及体质虚弱而危及母儿生命。国内报道发生率占分娩总数的0.029%-0.08%^[3]。过去认为再障是妊娠的禁忌证,随着再障治疗手段的进展,如能得到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20.
中华分支睾吸虫病与儿童发育障碍(侏儒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分支睾吸虫病(以下简称华支睾病)在儿童感染及发病情况,国内报告不多。本文拟就华支睾吸虫病对儿童健康的影响作一些探讨。临床资料一般情况我们统计了中山医学院第一、二、三附属医院的华支睾吸虫病2,214例,15岁以下85例,占3.84%。其中34例(占40.0%)身高与体重发育均与正常儿童年龄不相称。34例中男25例,女9例。年龄3~16岁,5岁以下8例,5~9岁17例。34例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