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白血病病人骨髓中有许多手镜形细胞存在可能提示预后较好。为进一步估价这种关系,作者等复习了21例急淋白血病的骨髓分析。从淋巴样细胞总数中计算手镜形细胞的百分比,分出手镜形细胞大于40%的病例。在手镜形淋巴细胞白血病病人(HMP)与非手镜形淋巴细胞白血病病人(NHMP)之间进行了包括年龄、性别、初期白细胞总数、血小板数、红细胞压积和总生存期的统计学处理。对1例HMP骨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采用强烈化疗和个体化治疗策略及新的抗白血病药物。成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的近期和远期疗效已经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部分长期生存的病例已达临床治愈。但如何防止完全缓解(CR)病人复发和如何治疗复发或难治病例,仍是当前成人ANLL治疗的难点,为此,现将有关文献综述如下。一、复发或难治性白血病的概念 CR白血病患者的骨髓内原始细胞数大于5%;和/或出现髓外白血病浸润称之为复发。如果骨髓内原始细胞大于5%及小于30%,髓外白血病浸润不明显者称早期髓内复发或血液学复发;而骨髓内原始细胞大于或等于30%,髓外白血病浸润明显称晚期髓内外复发或临床复发。关于复发部位,儿童及成人患者不尽相同。据Kawashima等报道。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复发部位:骨髓内38.8%,中枢神经系统(CNS)37.6%,睾丸或卵巢16.3%。联合部位6%。而儿童ANLL骨髓内、外复发率分别为56.2%和43.8%。相反,成人ALL和ANLL均以髓内复发为主,约占95%。至于复发的时间,文献报道80%CR病人在头3年内复发,2~5年为复发的高危期。进一步分析显示,1年内复发率50%,其  相似文献   

3.
急性白血病时骨髓纤维细胞集落形成细胞(CFU-F)的变化已有报道.骨髓的脂肪细胞与髓外脂肪细胞有所不同,它在造血中的作用仍有争论.本文对以下三个问题进行研究:①CF U-F数在各急性白血病亚型中的差别;②脂肪细胞及其前体细胞在造血中的作用;③基质细胞集落与急性白血病预后的关系.作者观察了36例未经治疗的成人急性白血病病人(其中25例 ANL,11例 ALL),均按 FAB 进行分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绝大多数人认为白血病病人的治疗效果主要决定于所患白血病的类型、所选择的化疗方案以及白血病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而对白血病治疗过程中支持治疗,特别是严重骨髓抑制期病人出血的护理时预后的影响重视不够,特别是在大剂量化疗严重骨髓抑制期。现将我院1996年-2002年大化疗后出血的护理进行总结,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白秋霞 《护理研究》2008,22(27):2508-2508
长期以来,绝大多数人认为白血病病人的治疗效果主要决定于所患白血病的类型、所选择的化疗方案以及白血病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而对白血病治疗过程中支持治疗,特别是严重骨髓抑制期病人出血的护理时预后的影响重视不够,特别是在大剂量化疗严重骨髓抑制期[1].现将我院1996年-2002年大化疗后出血的护理进行总结,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FAB形态学分类在1976年报导后,许多中心复查了他们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病例,其结果指出有L_2形态学的病例预后不良,有L_3形态学表现的病例相当罕见,但病情严重。本文作者研究了皇家维多利亚医院或纽卡斯尔综合医院中,1972~1980年间所见全部儿童ALL病例,检查是否能证实形态学亚型和预后之间有明显的联系。对89例ALL儿童原先的骨髓涂片作了检查。全部病例都接受过联合化疗和中枢神经系统预防。这些儿童在诊断后被随访1~9年,或死亡,或复发。2人分别  相似文献   

7.
感染是白血病患者病势恶化及致死的主要原因,而败血症是可伯的诊断和治疗上的难题。作者研究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50例次败血症,以探讨何种细菌是病原菌以及中性粒细胞水平和发生败血症之间比较密切的相互关系。每个病人做白细胞计数及分类,中性粒细胞太低者,要计算粒细胞绝对计数(AGC)。当病人的体温超过38.5℃时,至少采集二次血标本进行需氧和无氧二种方法培养。对所有发热病人最初的治疗包括新青Ⅱ和庆大霉素。当AGC低于1,000/mm~3时,一开始就加羧苄青霉素治疗。血培养阳性者则在敏感试验的基础上选择单一的或协同的联合抗菌素治疗7~10天。75例儿童ALL发生50例次败血症(没有一例进行脾切除或接受过预防性抗菌素)。50  相似文献   

8.
本文作者报道4例儿童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AMKL),并对其病程与先前报道的16例 AMKL进行了比较。20例儿童 AMKL,诊断时年龄5月—14岁,10例年龄小于2岁,9男11女。进行了活检的病人均有骨髓纤维化,12例白细胞计数小于10×10~3/1,4例外周血中白血病细胞大于10×10~9/1。19例中12例器官肿大,主要在年幼病儿,4例少年病人白细胞计数正常或低于正常。没有器官肿大。作者报道的4例病人,2例最初诊断为低危组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核仁磷酸蛋白(NPM)-骨髓增生异常/髓细胞白血病因子(MLF)1融合基因呈阳性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成年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策略及预后.方法 选择2016年2月16日,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收治的1例AML成年患者为研究对象.于患者入院时进行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骨髓白血病细胞化学染色、白血病细胞免疫表型分析、细胞遗传学、分子遗传学检测等实验室检查,并依据检查结果进行诊断.患者于2016年2月17日接受2个疗程柔红霉素+阿糖胞苷(DA)3+7方案化疗;随后,患者接受1次氟达拉滨+阿糖胞苷+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FLAG)方案,5次大剂量阿糖胞苷方案巩固化疗.在化疗期间对患者进行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和微小残留病(M RD)检测,以监测疗效.患者于2017年4月6日门诊复诊时,进行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白血病细胞免疫表型分析、分子遗传学检测.回顾性分析本例患者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经过,并且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①本例患者入院时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显示: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白血病细胞比例为48.0%.患者骨髓白血病细胞化学染色显示:部分白血病细胞过氧化物酶(POX)染色呈阳性;少数白血病细胞氯乙酸AS-D萘酚酯酶(CE)染色呈阳性;部分白血病细胞非特异性酯酶(NSE)染色呈阳性.白血病细胞免疫表型分析结果显示:原始细胞群占有核细胞的比例约为39.9%;幼稚细胞群占有核细胞的比例约为13.6%.染色体R显带为46,XX,t(3;5) (q25;q34) [3]/46,XX[7].分子遗传学检测结果显示:NPM-MLF1融合基因呈阳性.依据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患者为NPM-MLF1融合基因呈阳性AML-M4型.②患者接受第1个疗程化疗后,复查骨髓细胞形态学结果提示:患者获得部分缓解(PR).第2个疗程后,骨髓细胞形态学结果提示:患者获得完全缓解(CR).随后,患者完成6次巩固化疗时,骨髓形态学检查结果提示:患者持续CR.门诊复诊时,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显示:白血病细胞占有核细胞比例为25.0%,其中原始细胞比例为21.0%,幼稚细胞比例为4.0%,提示AML复发.白血病细胞免疫表型分析结果显示:骨髓中存在约28.5%早期髓细胞,符合AML复发诊断.分子遗传学检测结果显示:NPM-MLF1融合基因呈阳性(融合基因阳性率为66.1%).患者接受治疗期间骨髓MRD呈现减低后增高的变化趋势.患者复发后回当地医院接受后续治疗.结论 NPM-MLF1融合基因呈阳性AML-M4型患者经化疗可达CR,但是易发生早期复发,NPM-MLF1融合基因可能为AML的不良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0.
据报道成人难治性贫血及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时有巨核细胞(MKC)异常,包括出现小MKC。本研究旨在检查儿童ANLL诊断时骨髓活检的MKC直径是否和诊断时的血小板计数及化疗疗效相关。 59例ANLL患儿中49例于诊断时取得骨髓活检标本。诱导化疗包括2-5周的VCR-红比霉素(第1天),继以序贯使用Ara-C和氮杂尿苷(第4-7天)。维持化疗为每月使用VCR-阿霉素-CTX,每周使用Ara-C和每日服6-MP。MKC直径用目镜测微计放大1250倍测定,以在互成90°所作的两次测定的积的平方根表示。49例中35例有合适的骨髓标本供评定。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细胞凋亡TUNEL法检测体外培养细胞中凋亡细胞的特异性、敏感性。方法 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了体外培养的白血病细胞经化疗药物处理后的细胞涂片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骨髓涂片。结果 与化疗药物共同培养的白血病细胞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的骨髓细胞中有较多的凋亡细胞。被染成紫色的细胞在形态学上符合凋亡细胞的形态学改变。结论 TUNEL法可用于培养细胞中凋亡细胞,并能检测早期的细胞凋亡,并可通过计算标记指数对凋亡细胞进行定量或半定量,因此在预测白血病的药物敏感性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小儿和成人的费城染色体阳性(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预后不良。作者报告了治疗Ph阳性ALL的经验并回顾了这些患者的临床实验室特征,对不同治疗的反应和总的预后。 病人与方法 以1980年以来41例新诊断的Ph阳性ALL患者为研究对象。其诊断除了通过骨髓抽吸液和活检标本的形态学研究来证实外,还经过细胞遗传学、免疫表现型和分于研究。35例患者  相似文献   

13.
背景:既往研究表明,在早期滤泡细胞淋巴瘤(FL)患者中初诊时接受严格分期的患者,其预后明显优于非严格分期的患者,在国内尚未见相关报道。目的:探讨初诊时严格分期与各期FL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和分析2008年到2014年共111名初诊FL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Ⅰ-Ⅱ期患者42名,Ⅲ-Ⅳ期患者69名。严格分期定义为必须满足以下2个必要条件:①骨髓穿刺和骨髓活检;②全身影像学检查(涵盖全身的CT和超声、PET/CT,至少满足1项)。检查不满足任1项即视为非严格的分期。结果:对早期的FL患者,接受严格分期患者的PFS明显优于未经严格分期者(P=0.048)。针对各期FL患者的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LDH升高、骨髓受累、大于3 cm病灶多于3处者,均与不良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龄、LDH水平、骨髓受累为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对于初治的早期FL患者,接受严格分期者较未接受严格分期者有更好的预后。骨髓是否受累与预后密切相关,临床工作中应重视骨髓状况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初诊时的细胞遗传学改变是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重要预后因素之一。但先前的研究或因病例数少或治疗方案不一致导致在评价某特异染色体的预后意义时结论相互矛盾。医学研究委员会(MRC)AML10试验则为估价初诊时染色体异常作为独立的预后因素提供了较合适的研究对象,因为受试者所接受的诱导和巩固治疗方案相当。 材料和方法 自1988~1995年,有1966例病人进入MRCAML10试验,包括364名儿童(<15岁)和1602名成人(大多数不超过55岁)。其中原发AML1797例,继发AML141例,其余28例因后来发现不是AML而退出。1612名病人成功地进行了核型分析。病人随机接受两疗程的DAT(DNR、Ara-C、6-TG)或ADE(Ara-C、DNR、VP16)诱导治疗。第3、4疗程的巩固化疗方案分别是MACE(A-msa、Ara-c、VP_(16))和MIDAC(MTZ、  相似文献   

15.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淋)和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急粒)在同一患者中出现,临床上极为罕见。本文报道一例14岁儿童,最初诊断为急淋,10个月后出现急粒的骨髓象。患儿,男,于1977年1月因乏力、头痛、恶心、低热、视力模糊和疲劳就诊。体检发现患儿苍白,双侧枕后淋巴结及肝脾肿大。家族史无癌肿患者。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7.9克%,白血球27000/毫米~3,分类:“原始”细胞占99%,血小板15000/毫米~3。骨髓:报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开始用长春新碱治疗,每周一次共5次,并连续静注环磷酰胺11天及每日口服强的松。诱导治疗完成后每日口服6-巯基嘌呤和环磷酰胺予以巩固。一个月后因骨髓检查的有相当数量白血病细胞,于1977年3月住院。当时体检全身苍白,肝肋下2厘米,脾肋下12厘米,无淋巴结病  相似文献   

16.
为了检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完全缓解(CR)时血象和骨髓象对缓解期及生存期的影响,作者对333例CR的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按照骨髓中原始细胞、早幼粒细胞、红系前体细胞及淋巴细胞百分比和外周血中血红蛋白浓度、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及原始细胞的百分比对病人进行分类。此外,还分析了骨髓抽吸及活检有核细胞增生程度对预后的意义。结果表明:骨髓中原始细胞<1%比≥1%者的缓解期明显延长(P<0.01)。骨髓抽吸或活检细胞增生  相似文献   

17.
体内外一系列的研究表明骨髓基质细胞与造血微环境密切相关.本文旨在解决三个问题:(1)急性白血病各种亚型的 CFU-F 数量的差异:(2)脂肪细胞及共前驱细胞在造血中的作用;(3)基质细胞集落与急性白血病预后之间的关系。作者共研究36例未经治疗的成人急性白血病,其中25例为急非淋,  相似文献   

18.
了解骨髓增生异常/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dysplastic/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MDS/MPN)的临床类型、病理特征、基因突变,对其预后进行评估。收集1例MDS/MPN病例及相关参考文献,观察其临床表现、临床病理学特征、基因突变及最终临床分型,判断治疗疗效,并进行预后评价。MDS/MPN同时具有MDS和MPN的临床及主要血液学特点,目前分为慢性粒单细胞白血病、不典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BCR-ABL1阴性(atypical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a CML)、幼年型粒单细胞白血病(juvenile myelomonocytic leukemia,JMML)、伴环形铁粒幼细胞和血小板增多的骨髓增生异常/骨髓增殖性肿瘤(MDS/MPN with ring sideroblasts and thrombocytosis,MDS/MPN-RS-T)、MDS/MPN,无法分类(MDS/MPN–unclassifiable,MDS/MPN-U)等5种类型。各型有其不同诊断标准,而上述不同疾病之间出现转化,国内未见报道。保定市第一医院诊治1例最初诊断不明确的慢性髓系恶性肿瘤,随着疾病的演变而最终确诊为慢性粒单细胞白血病。通过本病例表明,在不同类型MDS/MPN之间可能会存在类型转换。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告用单克隆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方法,回顾性检测65例诊断为和给以治疗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冷藏的白血病细胞,观察细胞表面存在淋巴细胞样和髓细胞相关抗原,用来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免疫学诊断。方法:初诊为白血病时采集的肝素化骨髓或周围血液标本,用 Ficoll-Hypaque 密度离心分离(密度1.077),并在10%二甲基亚砜和90%小牛血清维持冷冻。检查时再复温离心沉淀制片检查。复温标本的细胞活力是通过台盼蓝阳性细胞大于75%来评价的。用含有单克隆抗体的腹水(1:250—1:1000稀释)和细胞孵育、洗涤,然后和1:40稀释的层析纯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诱导治疗第19天及血液学完全缓解(CR)时骨髓存在形态学可辨认的原始、幼稚淋巴细胞数及微量残留病监测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治疗中的预后价值。方法以1998年1月1日至2003年5月31日进入ALLXH99方案的193例新诊治ALL患儿为研究对象。联合化疗第19天及诱导缓解治疗结束时行骨髓形态学检查以及血液学CR时用四色多参数流式细胞仪监测微量残留病。结果①诱导治疗第19天骨髓原始、幼稚淋巴细胞≥0.050与<0.050的患儿5年无事件生存(EFS)率分别为(42.59±14.28)%和(74.24±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诱导缓解治疗结束达血液学CR时骨髓存在形态学可识别的原始、幼稚淋巴细胞与此时无形态学可辨认的原始、幼稚淋巴细胞患儿5年EFS率分别为(63.47±9.23)%和(76.41±6.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诱导缓解治疗结束血液学CR时微量残留白血病细胞≥10-4与<10-4的患儿骨髓原始、幼稚淋巴细胞数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缓解治疗结束血液学CR时微量残留白血病细胞≥10-4与<10-4的患儿22个月EFS率分别为(23.81±20.26)%和(94.44±5.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诱导治疗第19天骨髓原始、幼稚细胞数≥0.050在儿童ALL治疗中具有独立的预后价值;诱导治疗结束血液学缓解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