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比溶栓前后自体动静脉内瘘血管通路的通畅情况和血流参数的变化,探讨高频彩超在自体动静脉内瘘溶栓中的监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的48例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患者的超声图像,对比分析溶栓前后内瘘吻合口血管内径(D),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流速(EDV)、阻力指数(RI)及内瘘血流量(BFV)。结果 溶栓成功41例,有效率85.4%,管腔内实质回声消失,血流信号充满整个管腔,7例溶栓未通,无效率4.6%;溶栓前后瘘口内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溶栓前后瘘口血流参数(PSV,EDV,RI)和内瘘血流量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自体动静脉内瘘溶栓有较高的有效率,溶栓成功后内瘘血流量明显增加,吻合口血流速度增快,阻力指数明显降低,高频彩超可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的量化影像学信息,为其溶栓效果的评价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前,应用高频彩超评价血管条件的意义。方法:分析96例动静脉内瘘患者(所有患者术式均为端侧吻合)术前血管条件及术后1个月内瘘流量。结果:彩超行术前评估发现不适宜手术的血管:发现3例因头静脉问题、2例因桡动脉问题、1例因远心端静脉问题不宜行动静脉内瘘术。术后1个月彩超评价通路流量情况:2例并发血栓形成,1例未成熟。结论:高频彩超是动静脉内瘘术前准确评估血管条件的方法。能明确动脉静脉狭窄、分支及管径,能准确评估内瘘流量。  相似文献   

3.
张雷 《海南医学》2013,24(17):2510-2512
目的探讨高频血管彩超在尿毒症患者复杂难建动静脉内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高频血管彩超在动静脉内瘘领域的广泛普及应用提供临床经验及理论依据。方法 40例准备行动静脉内瘘术的尿毒症患者均术前通过触诊不能找到粗细、弹性都满意的血管,临床上认为是复杂、难建动静脉内瘘的病例,根据患者自愿和随机的原则分为指导组和对照组各2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常规手术,指导组患者手术前后均行高频血管彩超检查,比较两组一次手术成功、内瘘成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指导组手术切口长度及手术时间较短、一次手术成功率及术后1个月末内瘘成熟率较高,而血栓形成、血流量不足等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高频血管彩超在动静脉内瘘领域的应用可指导手术切口方式、血管选择、血管吻合方式、提高一次手术成功率、避免严重并发症,为临床手术医生提供客观、直接的血管量化指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彩超在尿毒症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建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6年9月在西南医院肾科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的1 895例尿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984例,女性911例,年龄18 ~79岁,平均57.2岁.根据其术前有无彩超检查定位分为物理检查组及超声检查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及切口大小、手术一次性成功率、术前定位与最终手术部位匹配率、术后l周内瘘闭塞率、术后1个月内瘘成熟率及2个月后内瘘可穿刺率.结果 超声检查组手术一次性成功率为95.8%,术前定位与最终手术部位匹配率为99.7%,2个月后内瘘可穿刺率99.8%,均明显高于物理检查组(P<0.05);手术时间为(63±18) min、手术切口为(3.1±0.4)cm,术后1周内瘘闭塞率3.9%,均明显低于物理检查组(P<0.05);术后1个月内瘘成熟率因物理检查组未常规检查无法比较.结论 彩超可显著提高尿毒症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一次性成功率、减小手术切口、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早期闭塞率,并且通过术后的早期监测可及时发现内瘘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频彩超在终末期肾病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行血液透析治疗的终末期肾病患者26例,行手腕部桡动脉头静脉端侧吻合手术(1~8)个月。应用高频彩超检测瘘口功能及血流通路情况。结果:26例患者中,19例自体动静脉内瘘通畅,7例出现并发症,2例瘘口完全闭塞,4例出现管腔内血栓形成导致瘘口处狭窄,1例出现静脉瘤样扩张。结论:高频彩超是无创性检查,它能够对自体动静脉瘘术前评估、术后随访,及时发现术后并发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7.
目的观察尿毒症患者动静脉内瘘术后1年血管通道的变化情况。方法 19例尿毒症患者,AVF术后2周及1年分别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量头静脉内径、桡动脉内径及内中膜厚度、瘘口直径、内瘘流量。结果 AVF术后1年与术后2周比较:头静脉内径明显增宽,瘘口直径增宽,流量增大,桡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加(P0.05),桡动脉内径缩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超监测尿毒症患者动静脉内瘘血管通道的状况和流量变化对于临床血液透析方案的选择及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对肾病患者人工动静脉内瘘应用彩超检查血管状况的价值.方法:本研究共80例研究对象,均为肾病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自体人工动静脉内瘘1~6个月,研究对象均选自2017年1月-2019年12月.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所有患者的人工动静脉内瘘血管状况进行检查,记录手术一次成功率、检测的血流畅通情况以及相关并发症.结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尿毒症患者行桡动脉-头静脉内瘘(RCF)术后彩超监测血流动力学改变,能够预测RCF成熟度。方法 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确诊终末期肾脏病且需要行AVF手术的患者81例参与前瞻性研究,收集患者相关数据;评估头静脉血流量、头静脉内径对AVF成熟度的预测能力,并确定适合的临界值以供临床参考。结果在随访过程中,81例尿毒症患者中动静脉内瘘成熟发生率为79%。在RCF手术建立后头静脉内径、头静脉流量、桡动脉流量均明显增长,成熟组增长明显,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增加,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成熟组各不同流量组的增长速度有所不同。30 d后头静脉血流量用于预测RCF成熟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4(95%CI:0.6702~1.006),最佳截点值为480 mL/min。30 d后头静脉内径用于预测RCF成熟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3(95%CI:0.6870~0.9665),最佳截点值为0.42 cm。结论运用彩超动态监测RCF的成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在术后30 d RCF的血管重构基本完成,若头静脉血流量达到480 mL/min或者头静脉内径0.42 cm可以预测RCF的成熟。  相似文献   

10.
动静脉内瘘的畅通是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的基本保证,是患者的生命线,我院自1985年开展内瘘血管通路以来,内瘘使用最长的已有14年,现在还在继续使用,使用4年以上共24例,并与同时期内瘘使用不足一年的病例进行比较,现将保护内瘘的体会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 本组24例,男20例,女4例。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21例,多囊肾2例,痛风肾1例,高血脂症1例。在使用时间上,4年者6例,5年者5例,6年者5例,7年者2例,8年及以上者6例。2护理措施与体会2.1动静脉造瘘前后注意血管的保护造瘘前透…  相似文献   

11.
自体动静脉内瘘栓塞主要病因的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内瘘的护理。方法:通过外科手术利用患者自身动静脉血管直接在皮下吻合建立的用于血液透析治疗时的血管通道,利用此通道达到血液透析所需要的血流量要求,便于血管穿刺并避免对内瘘的损害。结果: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慢性肾衰竭患者最方便、最基本、最经济、最重要的血管通路,是患者的"生命线"。结论:血透护理人员对动静脉内瘘精心护理以及指导患者的正确自我管理,对内瘘的使用效果、时间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提高了患者的透析质量,从而提高其生存质量,意义深远。作者通过10多年对其术前、术后、使用时以及日常生活中指导患者正确的自我管理的全程观察护理,得到几点护理体会。  相似文献   

13.
彩超监测24例尿毒症患者动静脉内瘘的回顾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监测尿毒症患者动静脉内瘘(AVF)术后1年血管通道的变化情况。方法24例尿毒症患者,AVF术后2周及1年分别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量头静脉内径、桡动脉内径及内中膜厚度、瘘口直径、内瘘流量。结果AVF术后1年与术后2周比较:头静脉内径明显增宽,瘘口直径增宽,流量增大,桡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加(P〈0.05),桡动脉内径缩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超监测尿毒症患者动静脉内瘘血管通道的状况和流量变化对于临床血液透析方案的选择及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对17例重复造瘘、14例首次造瘘者,术前行彩色多普勒检查显示:先天性桡动脉、尺动脉缺如各1例,桡动脉移位浅行皮下3例;17例重复造瘘者中,因动脉侧支的存在,而动脉远端闭塞,近端仍通畅可利用14例。认为术前彩色多普勒检查可提高血管的利用率,避免因桡或尺动脉缺如而行动静脉内瘘端端吻合所致肢体远端缺血坏死。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究高频超声评价前臂动静脉内瘘血管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17年1月—2020年3月于我院进行自体动静脉瘘手术的80例患者进行观察,术前借助高频超声对患者的前臂血管情况进行评价.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其手术成败情况.记录患者的桡动脉超声血流动力学特征[桡动脉管径(RAD)、最大峰值流速(PSV)、血管内中膜厚度(I...  相似文献   

17.
程卫  叶丽萍  李钟声  高路  顾菁 《安徽医学》2013,34(5):584-585
目的充分利用血液透析患者自体血管建立动静脉内瘘,以提高自体动静脉内瘘的使用率。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首次接受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其中前臂内瘘128例,上臂内瘘37例)的慢性血液透析患者165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前臂内瘘术后1个月内闭塞5例;上臂内瘘无一例闭塞,但上臂内瘘血流量较大,压迫止血不充分易造成局部血肿,上臂内瘘可穿刺范围小,静脉易形成动脉瘤。结论前臂血管无法建立内瘘时,上臂内瘘是较好的选择。采取绳梯式穿刺,透明胶带结合指压法止血,可避免动脉瘤及皮下血肿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CEUS)对溶栓疗效不佳的自体动静脉内瘘(AVF)患者的监测价值.方法 26例AVF溶栓疗效不佳患者,均采用CEUS和常规超声检查进行诊断,并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手术方式进行验证.结果 26例溶栓疗效不佳患者常规超声检查均诊断为血栓部分残留.CEUS诊断为血栓部分残留21例,血管内膜增厚引起的非血栓性狭窄5例;CEUS诊断为血栓部分残留的2例患者给予溶栓治疗成功16例(76.2%),溶栓失败5例;5例溶栓失败和5例CEUS诊断为血管内膜增厚患者,经DSA及手术证实为血栓部分残留5例,非血栓性狭窄5例;CEUS诊断血栓部分残留和非血栓性狭窄准确率为100%(26/26).结论 CEUS可以准确分析AVF溶栓疗效不佳的原因,指导临床医生合理选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动静脉内瘘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其功能维护是血液透析成功的关键[1].临床上使用一次性血液透析专用穿刺针,一般选择肘正中静脉或其临近静脉作为血液体外循环的回路,由于透析时间比较长,在透析治疗的过程中患者难免发生体位变化,如内瘘保护不当可致穿刺部位出现血肿、血流量不足、渗血、内瘘针头滑出血管外、疼痛等并发症[2-3].为此,本研究研制了一种动静脉内瘘保护罩,并巳在部分患者试用,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监测长期血液透析患者的自体动静脉内瘘(autogen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s,AVF)血流量以及相关临床指标,探讨引起AVF血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透析中心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56例,使用TransonicHD02血液透析监护仪(超声稀释技术)检测AVF血流量和心输出量。收集血压、血脂、血红蛋白、钙磷、透析充分性(KT/v)等临床指标以及抗凝治疗情况进行相关分析。随访6个月,以发生内瘘血栓为终点事件,分析发生内瘘血栓的危险因素。结果19.6%患者随访过程中发生AVF功能不良。患者分为AVF血栓组和非血栓组。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均匹配。分析2组的临床资料,发现其血压、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凝血时间、胆固醇、三酰甘油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AVF流量在血栓组明显下降(P=0.001)。发生内瘘血栓患者的KT/v较非血栓患者减小(P=0.038)。按照内瘘流量500 mL/min作为阈值分为2组,发现当内瘘流量小于500 mL/min时,半年内内瘘的累计通畅率是65.2%,其发生血栓的风险是内瘘流量较大组的4.5倍。结论AVF透析患者内瘘血流量越低,AVF发生血栓的可能性越大。AVF的血流量减于500 mL/min是发生近期血栓的强预测因素。及时纠正狭窄有利于提高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患者透析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