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2012年4月~2013年4月确诊颅内动脉瘤破裂致SAH的住院患者32例,均经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术后常规进行预防脑血管痉挛、预防并发症等治疗,观察记录患者临床效果。结果:32例患者均成功夹闭动脉瘤。3例手术中动脉瘤发生破裂出血,无术中死亡。术后随访3~24个月,其中21例生活质量良好,7例有轻度神经功能障碍、生活自理者,3例有重度神经功能障碍、生活不能自理者,1例死亡。结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行动脉瘤夹闭手术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探讨显微手术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给予显微手术治疗,在全麻下给予开颅清除血肿,并行动脉瘤夹闭术。术后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方法对手术临床预后进行评价。结果:31例患者中,无一例死亡,术后19例患者恢复良好,7例患者有轻度神经功能障碍,3例患者重度神经功能障碍,植物生存2例。结论:显微手术治疗对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并能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科高危重症,再出血、继续出血及脑血管痉挛是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预防这些致死因素的产生和发展是临床治疗和护理的重点。广东省中医院脑病三科2008年2月~2009年9月收治23例重症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患者病情危重,变化快,治疗复杂,经过积极的抢救治疗及专业的护理,效果较好。本次护理体会从病房病床环境、动脉瘤栓塞治疗围手术期的护理、亚低温治疗及脑脊液置换术的护理、生命体征监测、血压管理等方面对重症SAH患者的护理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4.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积水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附32例临床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继发脑积水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脑积水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急性脑积水15例,亚急性和慢性脑积水1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积水发生的危险因素有:Hunt-Hess分级、脑室积血、高龄、高血压病、高血糖、多次出血、前交通动脉瘤和后交通动脉瘤及脑血管痉挛.其中,Hunt-Hess分级、脑室内积血和动脉瘤部位与急性脑积水有关,而Hunt-Hess分级、脑室积血、脑血管痉挛、出血次数、年龄、高血压病和高血糖等与亚急性和慢性脑积水有关.结论:动脉瘤性SAH后脑积水的发生与多种危险因素相关,列前三位的是Hunt-Hess分级、脑室积血和脑血管痉挛. 相似文献
5.
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慢性脑积水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脑积水是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早期研究认为其发生机制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蛛网膜下腔纤维化有关,新的脑脊液循环理论认为与中枢神经系统微血管渗透压、静水压有关。影响慢性脑积水的因素复杂,目前还没有确切的防治措施,本文对近年来脑积水发病机制、影响因素及防治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7.
颅内动脉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血管性病变,为颅内动脉局部的异常膨出,文献报道发病率为0.2%~7.5%,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急性脑血管病,动脉瘤可反复多次破裂,导致出血,死亡率高达25%~26%。随着介入医学的发展,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已成为颅内动脉瘤的一种新的治疗技术,它具有微创、安全、效果好,患者痛苦少及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该科自2005年4月-2006年8月,对1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伴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应用电解可脱式铂金弹簧圈行栓塞手术,现将术前术后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认知功能损害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颅内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有不少患者可出现认知功能损害。应用标准化的神经心理学测量能对认知功能全面检查。认知损害与治疗方法,蛛网膜下腔出血程度等因素有关。对发病机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微弹簧圈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规范性护理措施。方法对50例应用微弹簧圈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对术前做好患者、药品、器械及导管室的准备工作,术中积极配合医生,严密观察病情、监测生命体征,术后采取措施预防并发症等方面总结出规范性的护理措施。结果术后50例颅内动脉瘤腔达100%闭塞者34例,95%闭塞者11例,90%闭塞者4例,1例术中死于动脉瘤破裂出血,在6个月临床随访中49例患者无再出血发生。结论术前充分准备,术中配合默契,术后防治各种并发症,做好系统性与规范性的护理是栓塞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颅内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诊断为前交通动脉瘤6例,后交通动脉瘤4例,大脑前动脉动脉瘤2例,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3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2例,小脑后下动脉瘤1例。13例经血管内治疗或手术治疗,8例恢复良好,4例轻残,1例死亡。4例采取保守治疗者均死亡,其中2例死于再出血,2例死于并发症。病死率27.78%。结论诊断明确的颅内动脉瘤应及早手术治疗,可首选血管内治疗。因技术条件限制无法手术者,应在规范的内科治疗基础上为病人创造条件,以争取后续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介入栓塞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128例介入栓塞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与预后情况。结果128例患者(133个动脉瘤)中瘤腔完全栓塞93个(69.9%),次全栓塞37个(27.8%),不完全栓塞3个(2.3%)。窄颈动脉瘤次全栓塞和完全栓塞的比率明显高于宽颈动脉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4.8±0.4)分,治疗后为(2.1±1.8)分,治疗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死亡15例(11.3%),其中手术相关死亡1例(0.8%)。在急性期使用支架辅助栓塞动脉瘤12例(9.0%),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0.8%)。结论介入栓塞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确切,手术创伤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2.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症状性血管痉挛186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影响症状性血管痉挛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86例经影像学和腰椎穿刺证实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 186例中55例(29.6 %)发生症状性血管痉挛;FisherⅢ级,临床状况不良,反复SAH发作患者的症状性血管痉挛发生率显著升高(P〈0.01);性别、不同年龄组患者、不同动脉瘤治疗方式组(手术夹闭或栓塞)患者症状性血管痉挛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是否使用抗纤溶药物(AFD)治疗对症状性血管痉挛发生率无明显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FisherⅢ级[OR=2.549,95%可信区间(CI)1.406~4.517]、临床状况不良(OR=2.342,95% CI 1.320~4.159)和反复SAH发作(OR=2.492,95% CI 1.394~4.448 )是影响症状性血管痉挛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FisherⅢ级、临床状况不良和反复SAH发作是症状性血管痉挛的独立危险因素.可根据蛛网膜下腔积血量、入院时临床状况和SAH发作次数预测症状性血管痉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的亚低温治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患者使用亚低温治疗与其预盾的关系,研究亚低温治疗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患者的脑保护作用。方法我科自2000年5月至2006年6月共收治75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患者。按照Hunt—Hess分级Ⅰ-Ⅲ级57例。Ⅳ-Ⅴ级18例。随机分为亚低温组与对照组,亚低温组患者术后行亚低温治疗.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GOS评分。术后随访3mo。结果亚低温组38例患者术后3mo时恢复良好31例,中残3例。重残及植物生存2例。死亡2例。对照组37例患者术后3mo时恢复良好26例,中残5例.重残及植物生存3例。死亡3例。结论通过亚低温治疗可提高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患者的恢复良好率及术后的伤残等级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75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的亚低温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患者使用亚低温治疗与其预后的关系,研究亚低温治疗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患者的脑保护作用。方法本文自2000年5月~2006年6月共收治35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患者,按照Hunt-Hess分级,Ⅰ~Ⅲ级57例,Ⅳ~Ⅴ级18例。随机分为亚低温组与对照组,亚低温组患者术后行亚低温治疗,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GOS评分,术后随访3个月。结果亚低温组38例患者术后3个月时恢复良好31例,中残3例,重残及植物生存2例,死亡2例。对照组37例患者术后3个月时恢复良好26例,中残5例,重残及植物生存3例,死亡3例。结论通过亚低温治疗可提高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患者的恢复良好率及降低术后的伤残等级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常见病因为脑动脉瘤。本文结合我院收治的40例动脉瘤性SAH分析其发病原因。并提出动脉瘤性SAH的发病既有内在原因,亦有外在因素,结合临床看儿童时期发育缺陷起主要作用,而老年人的高血压动脉硬化在发病中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低钠血症发生率的分析及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低钠血症的发生率同Fisher分级和脑血管痉挛的关系。方法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320例。按解剖部位分成大脑前及前交通(ACA&ACoA)、后交通(PCoA)和大脑中动脉(MCA)三组。分析其低钠血症的发生率。结果动脉瘤性SAH低钠血症总的发生率约为29.7%,ACA&ACoA、PCoA、MCA三组低钠血症的发生率分别约为47.9%、15.2%和16.2%。重度低钠血症的发生率分别为35.0%、7.1%和7.4%。ACA&ACoA组中Fisher分级Ⅲ~Ⅳ级和Ⅰ~Ⅱ级低钠血症的发生率分别为66.7%和14.0%;有脑血管痉挛和无脑血管痉挛者低钠血症的发生率分别为73.1%和16.1%。结论ACA&ACoA组低钠血症与重度低钠血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PCoA组和MCA组,ACA&AcoA组中Fisher分级Ⅲ~Ⅳ级或并发脑血管痉挛的患者低钠血症的发生率明显增高,临床应注意监测并及时纠正。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手术方式和手术时机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符合人选标准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68例,按照Hunt-Hess分级方法对患者入院时的情况进行分级,分为Hunt-Hess Ⅰ~Ⅲ级组和Hunt-HessⅣ~Ⅴ级组,手术方式包括开颅动脉瘤夹闭术和血管内介入栓塞手术,手术时机分为早期手术组(发病后3d内),中期手术组(发病后4~7d内)和晚期手术组(发病7d以后),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方法对手术临床预后进行评价.分别比较不同的手术方式和手术时机对两组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结果 不同手术方式的预后良好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Hunt-Hess Ⅰ~Ⅲ级患者中,不同手术时机的预后良好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Hunt-HessⅣ~Ⅴ级患者中,早期手术的预后良好率高于晚期手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术方式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无明显影响,手术时机对Hunt-Hess Ⅰ~Ⅲ级患者的预后无明显影响,早期手术可提高Hunt-HessⅣ~Ⅴ级患者的预后良好率.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术前护理。方法对22例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术前护理:意识、瞳孔和生命体征的观察,避免一切易诱发SAH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做好呼吸道护理、饮食护理、用药护理及心理护理。结果本组21例患者顺利度过待手术期,1例死亡。结论精心的术前护理是成功度过术前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伴有多囊肾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海凤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5,8(4):357-357
2003年10月-2004年9月,我院收治3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多囊肾患者,为提高临床对此病的认识,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