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观察肺心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方法:总结48例肺心病患者(其中24例合并冠心病)的诊断治疗、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肺心病合并冠心病24例中,心电图有异常改变18例,X线检查异常12例。结论:肺源性心脏病需严格观察症状体征、心电图走势及X线结果,及时发现并存的冠心病,控制心衰、强心利尿、扩血管等方法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肺心病并发冠心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2009年1月~2013年12年住院治疗的126例肺心病合并冠心病患者,根据病史、体征、心电图、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UCG)、心肌酶谱等进行分析。结果:肺心病出现典型心绞痛、心肌梗死,心电图左心导联动态缺血性改变、左前半或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或Ⅱ°~Ⅲ°房室传导阻滞,反复出现左心衰竭伴有左心扩大者,应考虑合并冠心病。结论:肺心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症状不典型,诊断较复杂,必须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心电图、心脏超声、心肌酶谱、X线胸片等综合分析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慢性肺心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表现及漏诊原因。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慢性肺心病患者150例,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以及辅助检查手段、治疗经过以及临床疗效,分析出现漏诊的原因,为临床规避对慢性肺心病合并冠心病漏诊提供依据。结果 35例患者发生漏诊,按单纯慢性肺心病进行治疗,治疗效果不佳,结合心电图、X线以及心超等手段,补充诊断为冠心病,治疗后,3例患者由因循环呼吸衰竭转入重症监护室进行治疗,其余32例患者的症状不同程度上改善。结论对慢性肺心病合并冠心病的诊断要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及心电图、X线以及心超诊断结果联合诊断,减少对该病漏诊的几率,最大限度地确保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肺心病并冠心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将老年肺心病并冠心病50例(伴发组)与同期收冶的204例单纯肺心病(非伴发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伴发组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与非伴发者有统计学差异(p<0.01),但两组在劳力性气促,胸部束带感、心电图ST-T改变及非持续性房颤无统计学差异(p>0.05),伴发组表现为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重度心力衰竭、左室或双室长大,X线胸片显示主动脉弓迂曲、钙化、延长,心电图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左前半束支传导阻滞或双柬支传导阻滞,Ⅱ.以上房室传导阻滞、电轴左偏(<-30°)而能排除高血压,心脏彩超显示:左室后壁搏幅降低.伴发组死亡率10%,漏诊率14%,误诊率20%.结论:老年肺心病并冠心病病情较复杂,绝不能套用单纯冠心病的诊断标准,应从症状、体征、心电图、X线检查、心脏彩超、临床冶疗反应综合判断,从而正确诊断,降低误诊、隔诊率,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5.
58例肺心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嵇枫 《当代医学》2010,16(22):72-73
目的探讨肺心病并发冠心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03年~2006年在我院住院确诊的58例肺心病合并冠心病患者,根据病史、体征、心电图、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UCG)、心肌酶谱等进行分析。结果肺心病出现典型心绞痛、心肌梗死,心电图左心导联动态缺血性改变、左前半或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反复出现左心衰竭伴有左心扩大者,应考虑合并冠心病。结论肺心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症状不典型,诊断较复杂,必须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心肌酶谱、X线胸片等综合分析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肺心病并发冠心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2009年1月~2013年12年住院治疗的126例肺心病合并冠心病患者,根据病史、体征、心电图、X 线胸片、超声心动图(UCG)、心肌酶谱等进行分析。结果:肺心病出现典型心绞痛、心肌梗死,心电图左心导联动态缺血性改变、左前半或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或Ⅱ°~Ⅲ°房室传导阻滞,反复出现左心衰竭伴有左心扩大者,应考虑合并冠心病。结论:肺心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症状不典型,诊断较复杂,必须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心电图、心脏超声、心肌酶谱、X 线胸片等综合分析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7.
周希白  张汉祥 《医学综述》1997,3(4):207-208
<正>慢性肺心病合并冠心病诊断较为困难,至今尚无统一诊断际准,兹从我院近十年来收治较完整资料的肺心病488例,参照1980年全国第三次肺心病专业会议修订的肺心病诊断标准,及1979年全国冠心病诊断标准,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心电图及X线等综合分析,诊断合并冠心病104例,其中漏诊30例情况及原因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8.
为了总结经验教训,更好地为工农兵服务,我院呼吸组病房于1977年元月~11月共收治2例慢性肺心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以下简称 DIC)患者,现小结如下:诊断依据;2例均具备全国肺心病诊断标准及条件,具有肺心病病史、右室肥大或右心衰的临床、X 线、心电图表现。合并 DIC 的诊断依据:(1)临床有出血表现(皮肤粘膜、消化道、泌尿道  相似文献   

9.
临床上肺心病合并冠心病者较为常见,约占肺心病患者的25%,其临床表现多变,预后差。我们对30例肺心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24小时动态心电图(DCG)资料进行分析,并与常规12导联心电图(ECG)对照,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30例肺心病合并冠心病资料来源于绍兴市第二医院1996年至1997年住院患者,男27例、女3例。年龄61~87岁,平均月71.9±10.3岁。病程8~20年。均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右心室增大或右心衰竭等表现。二、心电图诊断30例患者均经肺心病急性发作得到有效控制或病情稳定后的常规12导联ECG检查。30例中ECG呈…  相似文献   

10.
庞业勤  陈国新 《吉林医学》2011,32(26):5450-5451
目的:探讨X线钼靶、超声检查以及两者联合检查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女性乳腺癌患者212例的临床资料,患者均经手术治疗并经病理学确诊,分为单纯X线钼靶、超声检查、两者联合检查三组,比较三组的检查结果。结果:单纯X线钼靶检查阳性诊断符合率为88.2%,单纯超声检查乳腺癌阳性诊断符合率为84.6%,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8,P>0.05)。超声与X线钼靶联合检查乳腺癌阳性诊断符合率为97.2%,与单纯行X线钼靶(χ2=4.32,P<0.05)或超声(χ2=6.66,P<0.01)检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X线钼靶摄片检查和超声检查各具优势,联合应用能明显提高乳腺癌的阳性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11.
田茂琼 《河北医学》2012,18(2):177-179
目的:探讨慢性肺心病伴冠心病的临床特点,为临床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慢性肺心病合并冠心病患者60例列入研究组,单纯肺心病患者60例列入对照组,收集和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对两组基本资料、病史、临床表现、心电图检测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心律失常、肺性P波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有吸烟史、肥胖、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高血压史、高血脂症史、糖尿病史、心绞痛史、心肌梗死、左束支传导阻滞、心肌梗死表现、持续性缺血、电轴左偏、持续房颤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重度右心衰、电轴右偏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经统计学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慢性肺心病合并冠心病的确诊,应结合患者的基本情况、临床表现、病史、心电图变化等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活动平板运动试验阳性结果对诊断冠心病的准确性的影响因素,从而提高真阳性率.方法 选择54例可疑冠心病且平板运动试验阳性患者,并在同期内行冠脉造影检查.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将其分为真阳性组(A组)和假阳性组(B组),对比分析各项临床资料及平板运动试验数据.结果 真阳性组和假阳性组在性别、最大运动耐量(Mets)、运动峰值心率、运动峰值收缩压及收缩压上升幅度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A组平板运动试验后1、2 min心率恢复显著低于B组(P<0.05),提示A组心脏变时功能较B组差;A组中运动诱发胸痛、ST段下降>0.2 mV及包含2个以上冠心病危险因子的例数明显大于B组(P<0.05);2组运动后心电图发生改变的主要导联有差异(P<0.05);2组年龄、ST段下降≤0.2 mV的例数以及包含2个以下冠心病危险因子的例数无明显差别.结论 活动平板运动试验阳性结果结合相关的临床资料、典型胸痛症状及平板运动试验的各项参数,能提高冠心病的诊断特异性,对临床诊断冠心病、判断预后等方面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糖代谢异常对冠脉病变程度的影响。方法选择医院就诊的239例冠心病患者,依血糖水平分为糖尿病(DM)组、血糖调节受损(IGR)组、正常血糖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冠脉病变程度,并与其血糖水平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与左回旋支(LCX)病变在3组患者中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IGR组和DM组较血糖正常组发生LAD与LCX病变显著增加(P<0.05)。而右冠状动脉(RCA)与左冠状动脉主干(LM)病变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单支病变者在血糖正常组中占比高(47.37%),与另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冠脉三支病变者在DM组中占比最高(51.47%),显著高于另两组(P<0.05)。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随冠脉病变程度增加而增加,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冠脉受累范围广。高血糖冠心病患者冠脉损伤程度重,常合并多支病变。随着血糖增加,冠脉病变程度加重,三支病变比例在IGR患者和DM患者中明显增加。对血糖受损的冠心病患者进行早期心血管风险评估,积极干预,对诊断治疗冠心病、改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宋毅  李婵  黄久荣  王敏 《吉林医学》2012,33(23):4931-4933
目的:探讨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的特点及双源CT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5例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和70例单纯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进行临床常规诊断,收集并对合并冠心病的患者35例行心脏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结果:病史之高血压、冠心病家族史、高血脂、既往左心力衰竭史;症状体征的心绞痛、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A2>P2及心力衰竭伴心界向向左扩大;各项检查的左心室大或双心室增大及主动脉弓迂曲延长钙化,心电图上持续ST-T改变、左束支阻滞、持续性房颤,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在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组较单纯肺源性心脏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5例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经心脏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确诊冠心病26例(74.29%),冠状动脉完全正常3例(8.57%),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狭窄6例(17.14%)。结论:结合病史、临床表现、胸片、心电图、心脏超声、颈动脉彩超等综合分析可以提示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而无创、相对价廉的DSCT可以做出更为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冠心病和肺心病病人血清心脏标志物浓度的变化,探讨其在上述疾病中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将收治的冠心病人195例分为A组,肺心病病人79例分为B组;又将195例冠心病病人中前壁心肌梗塞80例分为C组,39例下壁心肌梗塞分为D组,76例心绞痛分为E组。分另q测定其血清肌钙蛋白I(TnI)、肌红蛋白(MYO)、肌酸激酶一同工酶(CK-MB)浓度。结果肺心病病人少部分MYO、CK—MB轻度升高外,其余在参考值范围;冠心病例3种标志物有不同程度升高。两组经非参数检验(P〈0.01),有统计学意义。在冠心病病例中心肌梗塞组和心绞痛组的对比、心肌梗塞中前壁梗塞和下壁梗塞的对比,3种标志物升高程度不一,经配对非参数检验(P〈0.01),皆有统计学意义。结论3种标志物检测对于冠心病的诊断、分型、危险分层和治疗及与肺心病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生脉注射液对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辅助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至2011年收治的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对照组为基础治疗;观察组为基础治疗+生脉注射液(4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每日1次,疗程7 d)。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心功能指标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对照组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直径(LVESD)、左室舒张末直径(LVEDD)、每搏输出量(SV)和左室短轴缩短率(FS)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心功能指标改善更明显,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2.1%,较对照组(75.0%)有所提高(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生脉注射液可改善心脏收缩功能,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测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中脑钠肽(BNP)的含量,探讨BNP含量的变化与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的关系。方法应用荧光免疫测试仪测定观察组140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血浆中脑钠肽含量,心脏多普勒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测量心胸比,同时观察心律失常的发生及类型,与对照组30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40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血浆中脑钠肽含量(865.6±590.9)pg.mL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6.1±5.2)pg.mL-1(P<0.01)。心功能II级组、心功能III级组、心功能IV级组血浆BNP含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心功能III级组、心功能IV级组BNP含量明显高于心功能II级组(P<0.01),心功能IV级组血浆BNP含量明显高于心功能III级组(P<0.05);心功能III级组、心功能IV级组与心功能II级组相比,左室舒张内径、心胸比增大(P<0.01),LVEF下降(P<0.01);心功能IV级组与心功能III级组相比,左室舒张内径、心胸比增大(P<0.05),LVEF下降(P<0.05)。心功能IV级病例组中,窦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室内传导阻滞、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者两两比较BNP的含量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血浆中BNP含量可反映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状态和分级。  相似文献   

18.
容永忠  李斌 《河北医学》2012,18(1):16-18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FIB)、载脂蛋白A、脂蛋白的各项指标在冠心病(CHD)发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择冠心病患者50例,健康人50例,分为两组冠心病组50例、健康组50例。用日本HITACHI71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测定这两组载脂蛋白A1(ApoA1)、和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用血清凝胶电泳法测定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及乳糜微粒(CM);用日本Sysmex公司的全自动血凝仪测定FIB;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载脂蛋白A5(ApoA5),并分析它们与CHD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组与健康组比较,冠心病组的ApoA5水平明显降低(P<0.05),FIB、CM、LDL、VLDL、均明显升高(P<0.01或P<0.05),而HDL和APOA1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FIB、LDL、VLDL、CM的检测可作为冠心病的实验室诊断指标,对于临床上诊断CHD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8):98-101
目的讨论超声心动图(ultrasonic cardiography,UCG)在冠心病诊断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79例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所有病例均行UCG及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检查。UCG利用左室16节段划分法多切面观察各室壁运动情况,以CAG结果为金标准,讨论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与冠脉病变的关系。结果 UCG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34.9%、95.0%、38.4%、99.1%及8.4%。其中心绞痛组和心肌梗死组的敏感性分别为7.7%和74.6%,心肌梗死组的敏感性明显高于心绞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冠脉病变分为单支、双支、三支病变,UCG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随着病变血管支数的增加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CG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随着病变血管狭窄程度的加重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UCG作为无创性检查,在诊断冠心病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因其敏感性及准确性不高,故在临床应用中需综合分析判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与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纳入我院冠心病患者200例,并根据其左室射血分数分为正常组(80例)和异常组(12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MMP3,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分析与冠心病患者心功能的关系。结果:左室射血分数降低的冠心病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明显高于无心衰的冠心病患者(P<0.05),冠心病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3与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r=-0.625,P<0.05),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r=0.345,P<0.05)、左室收缩末期内径(r=0.325,P<0.05)呈正相关。结论: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3与冠心病患者心功能密切相关,能一定程度反映心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