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方法将扶绥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4例SAH患者按年龄大小分为两组,其中老年组(60~89岁)53例,非老年组(24~59岁)51例,通过比较分析老年人SAH的临床特点。结果老年组紧急状态下发病人数明显少于非老年组(P<0.05),老年组无明显诱因者明显多于非老年组(P<0.05);有典型SAH症状者老年组明显少于非老年组患者(P<0.05);老年组主要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P<0.05),而病死率老年组也明显高于非老年组(P<0.05)。结论老年人SAH往往症状不典型,容易误诊,而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较高,早期确诊及采取正确的干预措施是提高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头痛的相关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头痛的相关因素,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分析82例老年SAH患者出血量、颅压、脑脊液改变与头痛程度的关系,并与84例非老年性SAH患者作对照。结果老年SAH组CT显示多为中等量以下出血(92.6%),颅压多在2.94 kPa以下(93.9%)。老年组中等量以上出血者所致头痛程度与阴性、少量出血者无明显差异(P>0.05),颅压>2.94 kPa时头痛明显加重(P<0.01),脑脊液为新鲜出血时头痛明显(P<0.05)。头痛程度较非老年SAH组轻(P<0.05)。结论发生血性变的CSF引起蛛网膜下腔广泛的炎性反应,其程度在老年人可能较轻,头痛程度较非老年人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心电图改变与预后之间的联系。方法80例住院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标准分为>3分、≤3分两组。所有的患者经标准12导联心电图检查并计算心电图评分(ES)。应用SPSS10.0统计包分析结果。结果①在年龄、性别、动脉瘤生长部位影响动脉瘤性SAH预后方面,两组病例无明显差异(P>0.05)。而按SAH后Hunt-Hess分级和Fisher分级,GOS>3病例的分级要明显低于GOS≤3的病例的分级(P<0.01);②两组在心率、ST段抬高、ST段压低、T波倒置、U波倒置、室性心律失常出现的频率无明显差异(P>0.05);在异常Q波和室上性心律失常出现频率及心电图评分方面,GOS>3的组别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01);③心电图评分是SAH患者预后最显著影响的变量(P=0.002,OR=0.010,95%的可信区间0.001~0.173)。结论心电图评分作为一种新型、简便的半定量方法,能有效的预测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腰大池置管持续外引流联合法舒地尔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疗效。方法:按入院先后顺序将3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隔天行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治疗,治疗组采用早期腰大池置管持续外引流联合法舒地尔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头痛缓解时间缩短(P<0.05);脑脊液恢复正常时间缩短(P<0.05);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的并发症发生率减少(P<0.05);再出血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腰大池置管持续外引流结合法舒地尔较传统方法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在预防脑血管痉挛、缓解头痛、防止脑积水等方面取得良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黄日材 《右江医学》2006,34(3):246-247
目的探讨一种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方法的疗效。方法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进行腰穿放脑脊液合用尼莫地平治疗,并与常规疗法作对照比较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02%,对照组为69.56%,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SAH的主要临床症状,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治疗组也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临床以尼莫地平并脑脊液置换可提高对SAH治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再出血的临床特点和相关因素。方法:对52例SAH后再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SAH后再出血时间主要在距第一次出血2周内发生(46.15%);再出血与收缩压升高相关(P<0.05)与舒张压升高关系不大(P>0.05);过早活动与不良刺激可致再出血;高血压史、吸烟史、饮酒史亦是其相关因素;男女性别无差异;临床症状恶化与病死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充分认识SAH后再出血的临床特点和相关因素,积极采取防治措施,但有效的方法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白介素10(IL-10)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伴脑血管痉挛(CVS)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4例SAH患者分为对照组(n=42)和治疗组(n=42),对照组患者常规卧床,应用尼莫地平注射液、脱水及对症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IL-10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7.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7%,两种疗法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再出血的发生率、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10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伴脑血管痉挛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尼莫地平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药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治疗价值。方法将收治的95例SAH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给予内科综合疗法,观察组(49例)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加腰穿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药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症状体征及并发症等作对照分析。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头痛消失时间、脑膜刺激征消失时间及脑脊液恢复正常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入地塞米松在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Lipo PGE1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体感诱发电位(SEP)改变及前列腺素E1脂微球载体制剂(Lipo PGE1)对其的影响。方法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9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65)和对照组(n=28)。治疗组静脉滴注Lipo PGE1,同时行其他传统治疗方法;对照组不使用Lipo PGE1,其余治疗措施同治疗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SEP及预后情况的改变。结果两组患者的N20峰潜伏期治疗后均较治疗前延长(P<0.01);治疗后治疗组的N20峰潜伏期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较短(P<0.05);治疗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预后较佳。结论SAH患者存在SEP异常,Lipo PGE1能改善SAH后神经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体感诱发电位(SEP)改变及前列腺素E1脂微球载体制剂(Lipo PGE1)对其的影响. 方法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9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65)和对照组(n=28).治疗组静脉滴注Lipo PGE1,同时行其他传统治疗方法;对照组不使用Lipo PGE1,其余治疗措施同治疗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SEP及预后情况的改变. 结果 两组患者的N20峰潜伏期治疗后均较治疗前延长(P<0.01);治疗后治疗组的N20峰潜伏期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较短(P<0.05);治疗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预后较佳. 结论 SAH患者存在SEP异常,Lipo PGE1能改善SAH后神经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1.
老年自发性气胸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老年自发性气胸的临床特点、治疗与转归。方法 对比分析109例老年自发性气胸和112例中青年自发性气胸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气胸类型、肺压缩程度、原有基础疾病、诱因、误诊情况、治疗与转归,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老年组患者与中青年组患者的临床表现,除咳嗽外,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老年组原有肺部疾病比例与中青年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诱发因素除用力排便外,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误诊率、治愈率、平均肺复张时间间差异亦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老年自发性气胸患者大多有肺部基础疾病,以张力性气胸和交通性气胸多见,临床特征不典型,以突然或进行性加重的气促、喘息、呼吸困难多见,治疗多需排气减压术,肺复张时间长,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2.
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对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60岁以上老年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2002~2004年收治的138例SAH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分析,其中老年人SAH52例,青壮年SAH86例。结果老年人SAH病因以高血压脑动脉硬化为主,临床表现不典型,脑膜刺激征轻,意识障碍常见且明显,并发症多、误诊率、病死率高。结论对以头痛、意识障碍为主要表现的老年病例应高度重视,及时行脑脊液、CT等检查,以减少误诊,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老年与中青年急性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患者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至2011年4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科住院诊治的57例经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 pulmonary angiography,CTPA)确诊为PTE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患者年龄分为中青年组(<60岁)22例和老年组(≥60岁)35例,对两组的一般资料、肺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临床症状、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等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老年组中16例(45.7%)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老年组高血压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中青年组(9.1%,P<0.01);呼吸困难是PTE最常见的临床症状;老年组晕厥发生率高(P<0.05),而胸痛发生率低(P<0.05)。老年组更易发生肺动脉高压(P<0.05)。血清肌钙蛋白T(cardiac troponin T,cTnT)≥0.01 ng/mL者,老年组发生率 (48.0%)高于中青年组(12.5%)(P<0.05)。 结论 老年人急性PTE症状不典型,容易漏诊和误诊,且更容易合并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功能不全,病情更重,预后不良,需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情况.方法 收集整理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确诊的258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患者年龄不同分成三组,年龄≥60岁为老年组(n=34),35岁<年龄<60岁为中年组(n=204),年≤35岁为青年组(n=20).观察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二十碳五烯酸(EPA)与尼莫地平(nimodipine)对减轻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脑血管痉挛的影响。方法:选70例接受开颅夹闭(craniotomy and clip)手术治疗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1=16),尼莫地平组(n2=26)和EPA组(n3=28)。对照组患者术后未特殊服用解痉药物,EPA组和尼莫地平组患者术后第4天开始口服1800mg/d剂量的EPA和尼莫地平120mg/d。观察脑血管迟发痉挛、脑梗死发生及术后一月随访的临床结果。结果:EPA和尼莫地平可以显著减少脑血管痉挛(n1group:36.1%,n2group:14.5%,P<0.05;n3group:13.8%,P<0.05)和脑血管痉挛引起的脑梗死的发生(n1group:26%,n2group:4.2%,P<0.01;n3group:3.5%,P<0.01),而EPA组和尼莫地平组1个月临床随访结果不良事件无明显差异。结论:EPA仅为减轻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脑血管痉挛和脑梗死提供了一个治疗方向,但其具体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不同时机开颅术及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疗效差异以及预后不同.方法:回顾性分析152例颅内动脉瘤性SAH患者的临床资料,依照Hunt-Hess分级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低分级(n=87,Ⅰ~Ⅲ级)和高分级(n=65,Ⅳ~Ⅴ级),应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价患者预后,比较两组患者中早期、延期行开颅术及血管内介入术的效果差异.结果:低分级中,早期行开颅术及血管内介入术的良好率高于延期治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高分级中,延期行开颅术及血管内介入术的良好率高于早期治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低分级和高分级的行开颅术及血管内介入术的良好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时机是影响颅内动脉瘤性SAH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而手术方式与治疗效果无相关性,积极行开颅术及血管内介入术能够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舒血宁注射液结合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采用舒血宁注射液结合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70例(治疗组)与未加用舒血宁注射液结合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66例(对照组)的治疗效果、头痛消失时间、脑血管痉挛(CV S)、脑积水以及再出血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头痛缓解时间缩短(P<0.05);再出血率(P<0.05)、脑血管痉挛发生率(P<0.05)、脑积水发生率(P<0.05)降低.结论舒血宁注射液结合脑脊液置换术能有效地改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症状,提高治愈率,预防脑血管痉挛,防止脑积水,对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野向春  王宏  高建华 《吉林医学》2008,29(5):387-389
目的:探讨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特点并分析误诊原因。方法:将108例SAH患者分为老年组(68例)和非老年组(40例),对比分析期临床特点。结果:两组患者在起病形式、首发临床症状以及首次就医的误诊率方面有明显差异。结论:老年SAH的起病形式和临床表现常不典型,因此,对以头痛、意识障碍为主要表现的老年患者应高度重视,及时行脑脊液、头颅CT等检查,以降低误诊率。  相似文献   

19.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蓉 《海南医学》2011,22(9):34-37
目的分析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86例,按年龄分成老年组与中青年组进行分析。分别比较两组临床症状、并发症、心血管危险因素等,从而总结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与中青年组比较,老年组中女性患者明显增多,有吸烟史、早发冠心病家族史、超重或肥胖患者比例低(P〈0.01),而患糖尿病、高血压和高脂血症的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首发症状不典型,心肌梗死典型心绞痛症状的发生率低,以心外症状为主(P〈0.001);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多于中青年组(P〈0.05);梗死部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Ⅲ级以上者明显多于青年组(P〈0.001);多支病变发生率高于中青年组(P〈0.001);确诊时间以大于12h以上的为主(P〈0.001);积极治疗率(介入治疗、溶栓治疗)明显低于中青年组(P〈0.01),误诊率、死亡率明显高于中青年组(P〈0.05)。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以女性患者比例为多;以无胸痛症状者为多,心外症状为主;心功能较差;常伴有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多支病变发生率高,误漏诊率高,及时诊断、治疗率低,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20.
青绍华  顾成武  何会 《当代医学》2009,15(25):53-54
目的探讨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误诊原因。方法对我院1998~2007年60岁以上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误诊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误诊率为43.8%,常误诊为高血压、颈椎病、脑炎、上呼吸道感染、腔隙性脑梗塞、癫痫、上消化道出血、椎动脉型TIA。结论对该病的早期认识有助于及时诊断和治疗,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