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和预后生存质量,及时、正确诊断是提高救治率的关键环节.数字血管造影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以及CT血管造影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为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而两者各有优缺点[1].我们对115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患者进行了3D-CTA和2D-DSA的对比研究,旨在探究2种检查方法对于颅内动脉瘤诊断的敏感性、准确性、特异性.  相似文献   

2.
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Three dimensional-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3D-CTA)在颅内动脉瘤病因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07年9月至2008年8月就诊的115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先进行头部3D-CTA检查.后进行DSA检查,检出动脉瘤89例,动脉瘤瘤颈夹闭术(81例)和介入栓塞术(8例),行手术和血管介入患者1周后全部行CTA复查,比较术前3D-CTA与DSA结果.结果:89例患者CTA枪出颅内动脉瘤97个,DSA检出颅内动脉瘤93个.其中5例CTA发现并经手术证实的前交通动脉小动脉瘤和3例后交通动脉小动脉瘤DSA检查为阴性;4例CTA检查阴性,DSA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瘤并经手术证实,3D-CTA对颅内动脉瘤病因诊断的敏感性为95.6%,特异性为100%,准确性为96%,与DSA或/和手术诊断符合率为88.1%.结论:3D-CTA诊断结果与2D-DSA或/和手术诊断符合率较高,应灵活地结合CTA和DSA检查对颅内动脉瘤达到最大稗度上的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应用仿真3D-CT血管内镜对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为首发症状的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自发性SAH患者46例,均行多层面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3D-MS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31例接受手术治疗。3D-MSCTA采用遮盖容积重建(SVR)、多层面重建(MPR)和仿真3D-CT血管内镜(Fly-around、Fly-through)三种后处理技术。所得3D-MSCTA图像和DSA图像采用双盲法进行评价。结果:46例患者经Fly-around成像检出37例共有脑动脉瘤39个,经DSA和(或)手术证实均准确(真阳性),漏检1个动脉瘤(假阴性)。另9例SVR、Fly-around和DSA均未检出动脉瘤(真阴性)。敏感性为98%,特异性100%,准确性98%。用SVR成像共检出上述39个动脉瘤中的37个。DSA检出37例38个动脉瘤。SVR、Fly-around、DSA三者检出率分别为93%、98%、95%。它们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ly-through图像显示动脉瘤内附壁血栓形成6个。结论:仿真3D-CT血管内镜诊断脑动脉瘤敏感性高、准确性高,对疑诊脑动脉瘤者可首选3D-MSCTA检查,且应把仿真3D-CT血管内镜列为常规检查;仿真3D-CT血管内镜能显示动脉瘤腔内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CT血管造影(CTA)诊断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临床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分析导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病因,比较CTA和脑血管数字减影(DSA)检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阳性率、敏感性、特异性.结果:87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动脉瘤69例(79.3%),动静脉畸形3例(3.4%),烟雾病2例(2.3%),海绵窦动静脉瘘1例(1.1%);CTA病因诊断阳性率85.1%,DSA病因诊断阳性率83.1%,二者比较无差异;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为92.3%,特异性为100%,诊断动静脉畸形、烟雾病、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敏感性为100%.结论:CT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中具有便捷、高效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人们普遍认为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是颅内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然而近年来,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愈来愈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重视,DSA的"金标准"也受到了较大的挑战<'[1-2]>.2006年3月至2010年3月,作者对337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行急诊CTA检查,动脉瘤发现率100%,漏诊率4.2%,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three 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3D-CTA)在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及其价值.方法 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及怀疑颅内血管瘤的病例共53例患者,行3D-CTA检查(时间在发病后4 h到3 d).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结果 经3D-CTA、DSA和手术共同证实发现44例共49个动脉瘤.在44例动脉瘤患者中,3D-CTA发现42例47个动脉瘤.DSA发现43例48个动脉瘤.动脉瘤的瘤体最大径及瘤颈最大径3D-CTA测量值与DSA测量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9和t=0.49,均为P>0.05).表明3D-CTA所显示颅内动脉瘤位置、大小、数量等结果与DSA检查基本相符.53例病情轻重不一患者在行3D-CTA检查过程中,病情无加重或无其他意外发生.结论 3D-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准确率高,可精确显示动脉瘤的三维空间形态率,与DSA检查互补可得到颅内动脉瘤更完整的信息其有快捷、经济、安全和微创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应用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7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DSA检查结果.结果 25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中颅内动脉瘤19例,动静脉畸形(AVM)1例,未见异常者5例.42例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AVM 14例,动脉瘤6例,烟雾病1例,未见异常者21例.结论 DS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诊断中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检查,对明确诊断、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有明确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48例非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64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CTA)检查,观察其原始图像并采用容积显示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重建(MIP)、多平面重建(MPR)等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所有病例均同DSA和(或)手术所见对照.结果 48例非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CTA共检出动脉瘤39例,占81.25%.CTA表现与手术结果、DSA基本相符.结论 64层螺旋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具有很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可以替代常规DSA检查.  相似文献   

9.
CT及MR血管成像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范晓  罗天友 《重庆医学》2008,37(18):2108-2111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最常见的病因是颅内动脉瘤.经股动脉插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但作为有创性检查,DSA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和风险,而且费用较高,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共27例进行CTA检查,应用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数字减影重建(NEURO-DSA)对脑血管显示情况进行评价,24例CTA异常病人均进行DSA对照检查,其中20例行DSA介入治疗,3例进行手术治疗。结果27例中CTA诊断为脑动脉瘤24例,3例未见动脉瘤改变,对24例进行DSA对照结果:后交通动脉瘤14例,前交通动脉瘤3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2例,大脑后动脉动脉瘤1例,后交通动脉瘤同时存在2例,后交通与大脑后动脉瘤同时存在1例,1例DSA结果未见异常改变,诊断准确率为97%,动脉瘤数量为26个。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快速、准确,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与DSA基本一致,能够为临床提供准确诊断结果,可以做为脑动脉瘤诊断首选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诊断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的价值.方法:对经CT平扫明确诊断的自发性SAH 24例患者,在入院后均做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并就CTA和DSA诊断作一比较.结果:24例CTA检查后22例共发现26个脑动脉瘤,CTA能清楚显示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瘤颈位置及周围组织的情况,以DSA作为金标准,CTA灵敏度92.86%,特异度100.00%.结论:CTA可作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尤其是危重患者早期病因学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模拟颅内动脉瘤手术入路,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开颅手术治疗中颅脑3D-CTA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经手术证实的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隙出血患者134例,术前均行3D-CTA检查并进行动脉瘤手术模拟,部分患者术前行DSA检查;将患者的术前CTA与术前DSA、术中所见进行比较,分析颅脑3D-CTA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134例患者共有动脉瘤163枚,3D-CTA发现162枚,诊断阳性率为99.4%,特异性100%;术前3D-CTA能清晰地显示动脉瘤位置、大小、形态、瘤顶指向、瘤颈宽窄、载瘤动脉、动脉瘤与周围血管及骨结构关系,且与术中所见基本一致;术中134例患者在探查动脉瘤时均未发生动脉瘤破裂出血,出院时GOS预后评分:5分85例、4分22例、3分17例、2分6例、1分4例。结论:作为术前常规检查的3D-CTA对颅内动脉瘤进行开颅夹闭术的模拟,有助于颅内动脉瘤手术入路的设计,从而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涛  张青山  曹驰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3):1692-1693
目的:总结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及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经验。方法: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21例行DSA检查,6例确诊动脉瘤者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成功栓塞6例10个动脉瘤。1例术中渗血,经治疗后康复。结论:介入神经放射技术为许多脑血管病的诊断治疗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CT血管造影(CTA)在急性自发性脑出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CT检查提示急性自发性脑出血的7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3例,脑内血肿21例,脑室出血9例,混合性出血18例)。患者进一步行CTA检查。其中47例随后进行了DSA检查。根据检查结果综合考虑后,行急症脑室外引流术11例,脑内血肿清除术8例,动脉瘤栓塞术8例,动脉瘤夹闭术9例,保守治疗35例。结果CTA检查提示动脉瘤28例,动静脉畸形(AVM)16例,烟雾病3例,CTA检查阴性24例。DSA检查提示动脉瘤23例,AVM8例,烟雾病5例,脑膜动静脉瘘2例,DSA阴性9例(其中1例CTA检查为动脉瘤)。本组患者共死亡3例,重残6例。结论CTA对于自发性脑内血肿的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特别对于是否采取急症手术及手术方法的选择更有价值。对于动脉瘤的诊断有帮助,但决定治疗方案还需要进一步行DSA检查。  相似文献   

15.
3D-CTA与3D-DSA对颅内动脉瘤影像诊断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比较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08年9月至2009年3月收治入院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79例,行3D-CTA、3D-DSA检查.研究并比较CTA和DSA影像特点.结果 79例患者,阴性2例,余77例患者共检出83个动脉瘤.3D-DSA与3D-CTA准确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颅内动脉瘤影像学诊断上,3D-CTA和3D-DSA各有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MSCTA(多层螺旋 CT 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方法:选取在本院就诊的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37例,术前均行 MSCTA 和 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比较 MSCTA 和 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性的差异;比较 MSCTA 和 DSA 显示颅内动脉瘤类型的差异;以及 MSCTA 和 DSA 显示大脑中动脉瘤对比。结果:术中发现45个颅内动脉瘤,其中 MSCTA 检查发现41个颅内动脉瘤,准确率为91.11%;DSA 检查发现38个颅内动脉瘤,准确率为84.44%;两种检查方法发现颅内动脉瘤的准确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SCTA 检查4例颅内动脉瘤未显示,其中颈内动脉瘤2例,大脑后动脉瘤1例,后交通动脉瘤1例;DSA 检查7例颅内动脉瘤未显示,其中颈内动脉瘤3例,大脑前动脉瘤1例,大脑中动脉瘤1例,前交通动脉瘤2例。DSA 检查不能明确诊断左前交通动脉处造影剂充盈为动脉瘤,MSCTA检查可较清楚的显示前交通处动脉瘤,说明MSCTA检查对DSA 检查有很好的补充作用。结论:虽然 MSCTA 检查在发现颅内动脉瘤的准确率方面与 DSA 检查无显著差异,但对DSA 检查有很好的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颅内动脉瘤病因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0年9月至2013年10月就诊的75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先行头颅3D-CTA检查,3D-CTA诊断为动脉瘤的患者行动脉瘤夹闭术或介入栓塞术,3D-CTA诊断阴性的患者进一步行DSA检查。结果 75例患者中3D-CTA检出63例动脉瘤,后经介入栓塞或手术证实63例动脉瘤患者中61例为动脉瘤,2例为血管扭曲。12例3D-CTA检查阴性,后经DSA检查后1例确诊为动脉瘤。3DCTA对颅内动脉瘤病因诊断的敏感性为96.8%,特异性为91.7%。结论对于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3D-CTA诊断准确率高,且可提供许多有用的治疗信息,在基层医院是首选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急性动脉瘤性SAH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手术资料。MSCTA图像采用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建、仿真内窥镜技术进行处理。结果 MSCTA共发现动脉瘤41个,DSA共发现动脉瘤43个,与DSA比较,MSCTA正确诊断动脉瘤41个,漏诊2个,其中1个破裂后明显萎陷,MSCTA诊断敏感性为95.3%.结论 MSCTA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检出动脉瘤的诊断敏感性高、快速、无创,可作为SAH首选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