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蒋辉 《中原医刊》2007,34(3):63-64
目的 了解糖尿病患者中脂肪性肝病的发生情况。方法 对130例糖尿病并发脂肪性肝病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0例糖尿病患者中代谢综合征79例,单纯脂肪肝56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痛82例,酒精性脂肪性肝病24例,肝功能异常者39例,2型糖尿病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高于1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占82.27%,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占7.59%。结论糖尿病为代谢综合征的高危因素,有着共同发病基础的2型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较易并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功能异常率明显高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P〈0.05),提示长期大量饮酒更易造成肝脏损伤。而代谢综合征中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较代谢综合征中为低,原因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丹参对肝纤维化和肝功能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丹参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酒精性肝病患者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方法80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采用常规护肝治疗,B组在常规护肝治疗基础上联合丹参治疗。分别测定治疗前后患者肝功能及血清HA、LN、PCⅢ、C-Ⅳ水平。结果B组治疗后血清HA、LN、PCⅢ、C-Ⅳ明显降低(P〈0.01),A组无明显降低。结论丹参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酒精性肝病抗肝纤维化较理想的药物。  相似文献   

3.
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类肝组织学改变与酒精性肝病相类似,但无过量饮酒史(每周饮酒精量小于40g)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它包括单纯性脂肪肝(NAFL)及其演变的非酒精性脂肪肝(NASH)和脂肪性肝硬化3种类型。NAFLD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患病率日趋于超越病毒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病,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医学问题和社会问题,这与人们生活条件改善,生活方式转变及饮食结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血清蛋白质指纹图谱,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蛋白表达的差异性。[方法]应用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及弱阳离子交换蛋白质芯片(weak cationic exchanger protein chip)技术检测29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和16例正常健康人血清,获得血清蛋白质指纹图谱。[结果]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检测到14种差异蛋白(P〈0.05)。[结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正常健康人之间存在一些差异表达蛋白质。  相似文献   

5.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个常用来描述两种相关病理状态的术语:相对照性的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和有潜在恶变可能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这两种肝病(NAFL和NASH)均发生于有外周胰岛素抵抗的条件下。最近,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已被提出作为胰岛素抵抗的一种独立危险因素。迄今为止,很少有研究统计NAFLD患中OSA或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症(SOSA)的患病率。该研究目的:①统计NAFLD患中OSA的患病率;②确定SOSA在NAFL和NASH患中的患病率是否存在差异。190例经生化学检查确定为NAFLD的患(116例NAFL和74例NASH)完成了关于SOSA的修订的柏林睡眠呼吸暂停问卷,其中50例(18例NAFL和32例NASH)接受了肝穿刺活检。在NAFL和NASH患中也同时调查NAFLD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左卡尼丁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50例,随机分为2组,A组(治疗组)20例,静脉点滴左卡尼丁,每天1.5g;B组(对照组)30例,常规保肝、降脂治疗。疗程均为1个月。主要观察治疗前后血脂、肝功能变化。结果治疗结束后,A组与B组相比,降低血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改善肝酶学指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左卡尼丁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吡格列酮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所致的、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疾病谱随病程的进展表现不一,主要包括单纯性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NAFL)以及由其演变的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和肝硬化。其发病机制方面仍有许多问题尚未阐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代谢综合征及其组分的关系。方法104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分成血清ALT升高组和正常组,分析两组的人口学特征、生化指标及代谢综合征患病率和组分,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发生血清ALT升高的危险因数。结果非酒精性脂肪肝ALT升高组与正常组的腹围、体重指数、空腹胰岛素、HOMA-IR、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r-GT)、尿酸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代谢综合征和组分患病率比较显示ALT升高组的高脂血症患病率高(P〈0.05)。非酒精性脂肪肝ALT升高和性别、年龄、高尿酸血症密切相关(P〈0.05)。高尿酸血症是非酒精性脂肪肝ALT升高的独立危险因数(P〈0.05)。结论NAFLD血清ALT水平和MS及其组分密切相关,同时可作为胰岛素抵抗和心血管疾病发生危险的指标。高尿酸血症是非酒精性脂肪肝ALT升高的独立危险因数。  相似文献   

9.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指排除过量酒精摄入(标准为女性每日〈20g,男性每日〈30g)因素以外的一组肝脏疾病,其中包括单纯性脂肪浸润(肝脂肪变性)、脂肪变性合并炎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儿童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级整群分层抽样,对4所学校的初一学生进行问卷调查、B超检查等,所得资料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经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有6个因素进入模型:主要为腰围(OR=1.237)、每次食用煎炸食品量多(OR=1.577)、体重指数(OR=1.432)和不吃早餐(OR=7.471)等危险因素和不吃零食(OR=0.310)、喜欢运动(OR=0.556)等保护性因素。其中,每次食用煎炸食品量和BMI等级间OR相差较大。结论改变儿童饮食行为偏差,尤其是少食用煎炸食品,适当增加体育运动,而不是一味地追求体重改变,可能会改善儿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佛山市顺德区成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现状。方法收集佛山市顺德区陈村医院普通体检者1673名相关临床资料,包括身高、体重、腰围、血压、肝功能、血脂、血糖及肝脏、胆囊和脾脏超声检查等,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佛山市顺德区成人非酒精性脂肪肝性肝病的现状和疾病谱以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673名普通体检者中检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258例,检出率为15.4%,其中男性患病率为17.5%。女性患病率为12.4%,男性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高发年龄段为40~〈60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相关因素包括体重指数、高脂血症、性别、年龄、肝功能异常、空腹血糖代谢紊乱、高血压,其中,以体重指数≥25kg/㎡相对风险度最高(OR=9.942,95%CI4.802~20.576),其次为高脂血症(OR=2.062,95%CI1.285~3.311)及男性(OR=1.810,95%CI1.150~2.811)。结论佛山市顺德区成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病率较高,与国内发达城市相差不大,在40~〈60岁人群及男性中较高发,肥胖、高脂血症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易患因素;应积极开展关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治的健康教育,引起人们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重视,加强自我保健意识。  相似文献   

12.
曹贵方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28):1951-1951
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位居世界发病率和死亡率前列。肝脏脂肪的蓄积为ALD发生的最初特征。近年的研究提示脂肪变性不仅在ALD始发中起作用,在ALD进展中也起着关键作用。患有脂肪肝的病人更容易发展成酒精性肝硬化。如何预防和逆转ALD目前尚缺乏有效措施。由于肝胰岛素抵抗与脂肪肝以及脂肪性肝炎的发生显著相关,目前已有动物实验表明二甲双胍可用于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以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由于NAFLD的自然史与ALD相似,病理机制有类似之处,因此,理论上二甲双胍有可能用于ALD的治疗。为了验证这一假说,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Bergheim Ina等学者采用小鼠酒精暴露诱导ALD模型,证实了二甲双胍可以有效预防酒精诱导的肝损害,研究结果发表于近期的《胃肠病学》杂志(Gastroenterology,2006,130:2099-2112)。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及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在居民中的分布特点、患病情况及其相关性,为防治NAFLD及MS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张伟 《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0Z):95-95,98
目的探讨薄芝糖肽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NAFL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薄芝糖肽组)和对照组(熊去氧胆酸),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生化指标、肝脏CT影像学改变。结果经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均明显降低,优于对照组(P〈0.01),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薄芝糖肽治疗NAFLD有明显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正确认识脂肪肝的危害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说起脂肪肝,人们首先想到酒精滥用和酒精依赖,酒精性肝病至今仍是欧美等发达国家肝病残疾和死亡的首要病因,我国酒精性肝病患病率仍呈增加趋势,且有低龄化和女性化的发展趋势。然而,当前日益增多的脂肪肝主要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肥胖与脂肪肝的关系比过量饮酒更为重要。随着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高发及低龄化,NAFLD现已成为富裕地区第一大肝病,并有望在数十年后跃居肝硬化的首要病因。即使NAFLD本身的肝病负担并不严重,但其对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以及代谢综合征和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只有全面评估脂肪肝对健康的影响,才能采取有效措施最大程度地减轻其危害。  相似文献   

16.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与胰岛素抵抗以及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1],疾病范围涵盖非酒精性肝脂肪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非酒精性肝硬化和肝细胞癌[2]。NAFLD目前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之一,通常与肥胖、高血压、高血脂和2型糖尿病等代谢综合征相关。从1999年至2018年,NAFLD的患病率增加了8%~9%,目前总体患病率达到29.1%,其中中国NAFLD患者占全球患病人口的五分之一以上,加重了全球的健康负担[3]。目前国内外尚无治疗NAFLD的特效药;有不少研究发现,中医药在防治NAFLD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中中医外治法如推拿、贴敷、针灸、拔罐等治疗NAFLD疗效显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和肝毒性,逐渐受到各大医家关注。现本文将近几年中医外治法治疗NAFLD的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声速匹配组织量化(SVQ)技术定量评价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可行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经肝穿刺或临床资料证实的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NAFL)及NASH患者各20例,并选取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采集3组受试者临床相关资料,进行SVQ检测,采集声速匹配值(ZSI)和组织声速(SV)。结果3组受试者在年龄、身高、体重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BMI、ZSI和SV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1)。SVQ技术诊断NASH的AUC为0.801。以SV=1527m/s作为临界点,判断NASH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5.20%、70.60%。结论SVQ技术定量评价NASH是可行的,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 )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和遗传易感密切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脏损伤,其病理学改变与酒精性肝病( alcoholic liver disease, ALD)相似,  相似文献   

19.
饮食疗法在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希  厉有名  虞朝辉  金杭斌  徐磊 《浙江医学》2006,28(10):808-809,851
目的 探讨饮食疗法在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高脂饮食建立SD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模型,同期设正常饮食对照组;8周造模成功后,将模型大鼠随机分成高脂模型组、单纯饮食治疗组,第12周时全部处死。通过HE染色观察肝组织学改变,并测定其血清脂质、肝功能变化。结果 高脂模型组大鼠于实验8、12周时分别形成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与正常饮食对照组比较,高脂模型组大鼠一般情况、血清脂质、肝功能、肝组织学改变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高脂模型组比较,单纯饮食治疗组上述指标均有显著改善(均P〈0.05)。结论 饮食疗法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0.
824例肝硬化病因及相关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鸣  沈薇 《重庆医学》2006,35(5):438-440
目的探讨近年来我国肝硬化病因的特点及其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4年1月~2004年12月824例肝硬化出院患者的病因。结果乙型肝炎后肝硬化504例(61.17%),酒精性肝硬化73例(8.86%),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酒精性肝硬化152例(18.45%),自身免疫性肝硬化19例(2.31%),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者31例(3.76%)。按时期分为前6年和后5年分别分析。显示乙型肝炎肝硬化由66.67%下降到57.65%,随时间呈下降趋势。酒精性肝硬化由2.49%增加到12.92%,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由1.56%增加到5.19%,自身免疫性肝硬化由1.25%增加到2.98%,均随时间呈增加趋势。本组患者中139例(16.87%)合并原发性肝癌,其中128例为乙肝后肝硬化,9例酒精性肝硬化,1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结论虽然乙型病毒性肝炎仍然为我国肝硬化的主要病因,但是酒精性肝硬化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随时间呈上升趋势,且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的预后与乙肝后肝硬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