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老年房间隔缺损(AS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分析经导管封堵治疗的37例老年ASD患者的临床和介入治疗资料。结果:全组治疗成功率为90.1%,TTE测量ASD平均大小(24.7±6.1)mm,封堵器平均大小(28.2±8.6)mm,均采用国产封堵器。术后3个月平均肺动脉收缩压较术前下降明显(38.5±15.4)mmHg vs(57.2±14.8)mmHg,P〈0.05,右心房、右心室内径较术前减小。微少量残余分流3例,3个月后复查分流消失。并发症发生率10.8%,无死亡病例。随访(6-42)个月,封堵器无移位,心功能改善。结论:高原地区老年ASD患者有缺损大、肺动脉高压程度严重、合并症多的特点,严格掌握适应证,规范操作,积极治疗合并症,是成功封堵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40岁以上患者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经导管封堵与外科手术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40岁以上房间隔缺损(ASD)经导管封堵和外科手术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既适宜行封堵术也可行外科手术治疗的233例继发孔型ASD患者按意愿分为介入治疗组(以下简称介入组,共137例)和外科手术组(以下简称外科组,共96例).比较两组技术成功率、并发症、残余分流率、住院天数、输血量和医疗费用等指标.结果 两组在年龄[(49±8)岁和(48±7)岁,P=0.135]、性别构成比和术前心功能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外科组较介入组缺损直径大,分别为(24.9±6.8)mm和(18.9±5.4)mm(P<0.001).两组技术成功率(97.1%和100%,P=0.151)和残余分流率(0.7%和0%,P=0.583)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均无死亡,但外科组并发症发生率(30.2%和16.1%,P=0.015)和输血量[(273.1±491.5)ml和0 ml,P<0.001]高于介入组,住院时间[(12.0±4.0)d和(4.6±3.3)d,P<0.001)]和操作时间[(212±36.5)min和(60.0±17.7)min,P<0.001)]均长于介入组,而住院费用显著低于介入组,分别为(29839.6±7533.1)元和(39570.0±5929.5)元(P<0.001).结论 两种治疗方法均安全有效.对于40岁以上ASD患者,只要适应证选择合理,介入治疗因其微创性而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3.
4.
5.
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房间隔缺损 (ASD)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 ,通常需开胸在体外转流下进行直视修补术 ,虽然手术死亡率低 ,但仍有一定的并发症 ,且切口瘢痕形成亦影响美观 ,而经导管修补ASD创伤小 ,危险性小 ,康复快和不遗留胸部手术瘢痕 ,临床应用日益广泛。临床护理除按一般心内科常规护理和常规检查外 ,还应做好以下护理工作。一、术前护理(一 )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长期受到疾病的折磨 ,迫切希望通过介入治疗来解除疾病 ,但对这一新技术还存在一定的疑虑和恐惧心理 ,因此我们应该耐心的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其新技术的治疗原理、疗效、优点、术前术后的注意…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总结、介绍在经右心导管房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经食管超声的应用。方法:观察对象为中央型房间隔缺损2例;所用仪器为ACUSON 128 XP10双功超声仪,探头频率5-7MHz;房间隔封堵器为AGA公司的Amplatzer封堵器;主要观察项目:堵封前明确缺损的大小、房间隔残留的大小、残留边缘的厚度及整个房间隔的长度;封堵过程中监测导丝和输送鞘管的位置、指导封堵器左房盘片位置的调整;封堵后了解有无封堵器周围及房间隔残留漏,确定二、三尖瓣活动是否正常。结果:第1例的缺损较小1次放置即封堵成功;第2例在放置过程中发现另1约1.2mm的缺损位于下腔静脉侧残留房间隔内,同时较薄的部分房间隔不能挂住右房盘片,致使第1次放置后下腔静脉侧左房盘片与房间隔之间的角度较大,没能封住小的缺损,收回右房盘片,调整角度,第2次放置成功。手术耗时1.0-1.5h。术中及术后患者均无明显的异常反应。术后1周复查,右心房、室均有不同程度的回缩。结论:超声监测下房间隔缺损经右心导管封堵术患者痛苦小,效果确实,安全性高,手术风险小,封堵易成功,术后恢复快,适合在我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9.
患者女性,33岁。时感胸闷、心悸,休息后可缓解,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中央型房间隔缺损。于2019年7月18日选用26号封堵器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手术顺利,术后一般情况可,体检无新近阳性体征出院。同年9月30日肺CT检查时,发现右肺门增大,其内见“管状”致密影(图1)。同年10月9日来院复查超声心动图显示房间隔中部连续中断,间距约2.2cm,上段房间隔较薄弱,缺口处未探及封堵器回声;彩色血流显示左向右过隔分流,主肺动脉和右肺动脉内径略增宽,于分叉处右肺动脉起始段探及团状高回声,长度约2.7cm,形状似封堵伞,斜行置于管腔内(图2),彩色血流显示主肺动脉及右肺动脉内未见明显花色血流,pw测右肺动脉最大前向血流速68cm/s,右心房、右心室增大(RA83ml、RV109ml),中-重度肺动脉高压(三尖瓣最大返流压差约63mmHg),左心室收缩功能尚可。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介入封堵治疗房间隔、室间隔缺损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6例先天性房间隔、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6例患者均操作顺利,术后造影及超声检查均未见残余分流,主动脉瓣及三尖瓣无反流,心脏听诊杂音消失。术后一个月及三个月复查,封堵器位置良好,无移位,无残余分流。2例室缺患者在术后第二天出现不同程度传导阻滞,经异丙肾上腺素、地塞米松等治疗后好转。结论介入封堵治疗是一种痛苦小。效果好,住院时间短,并发症低的先心病微创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经皮介入封堵治疗房间隔缺损(ASD)前后心肌酶谱的变化,探讨其影响因素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检测ASD患者介入手术治疗前后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血清肌钙蛋白(cTnI)、乳酸脱氢酶(LDH)、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水平,对治疗前后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SD患者介入封堵术治疗后AST和cTnI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血清LDH、CK-MB、CK和α-HBD水平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经导管介入ASD封堵术治疗对患者心肌酶有一定影响,尤其是对AST和cTnI的影响明显.该影响可用适当药物干预,但其对患者的预后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房间隔缺损患者肺静脉血流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利用经胸超声心动图观测对比25例单纯性继发孔房间隔缺损患者手术前后肺静脉血流变化。结果2例患者肺静脉血流显示不满意,其余23例患者术前肺静脉血流频谱的前向血流缺失正常时肺静脉血流的S波和波,而表现为一连续的、较平坦的波形,其负向的A波也较正常时减小,部分患者A波甚至消失。术后所有23例患者肺静脉频谱即恢复正常形态。结论单纯房缺患者其肺静脉血流具有特征性改变,观测肺静脉血流可以帮助筛查房缺,进一步了解房缺所致血流动力学改变。 相似文献
14.
房或室间隔缺损的房室瓣和肺动脉瓣多普勒血流速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分析房或室间隔缺损的房、室瓣(MV、TV)和肺动脉瓣(PV)多普勒血流速度变化的临床意义.材料和方法83例房或室缺患者,根据不同病理生理状况分为5组,在手术或介入性治疗前后检测其MV、TV、PV瓣下(PV-sub)和瓣上(PVsup)血流速度.结果房缺TV和PV前向血流速度加快,TV与MV流速比值逆转≥1,PVsub与PVsup流速差值加大.室缺MV和PV前向血流速度加快,PVsub与PVsup流速差值变化不明显.房或室缺最大径与MV、TV、PV流速中度相关,出现肺动脉高压(PH)时相关性下降.房或室缺伴PH组的缺损最大径明显大于不伴PH组.房缺伴轻度肺动脉瓣狭窄时的PV最低流速与单纯房缺的最高流速间有一小范围的重叠区域.结论认真分析房或室缺的MV、TV和PV多普勒血流速度对房或室缺的辅助诊断并对了解有类似左向右分流病变的病理生理机制均有裨益. 相似文献
15.
16.
17.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预测房间隔缺损(ASD)封堵器直径的价值。方法:使用VIVID7超声仪分别在主动脉根部短轴切面、胸骨旁四腔心切面及剑突下两心房切面测量ASD直径,房间隔总长度及残余房间隔各硬缘长度。预选封堵器直径为测得的最大ASD直径加4mm。在X线透视和TTE监测下行ASD封堵术。结果:14例ASD手术当日TTE测量缺损最大径为17~31mm,术中所用封堵器直径为22~40mm,二者间相关性良好(r=0.91)。除两倒术中试用不同型号封堵器外,其余均以TTE测得的最大ASD直径加4mm选用封堵器型号,一次成功。结论:TTE能准确预测ASD封堵器型号,从而大大节省手术操作时间。 相似文献
18.
经导管闭合房间隔缺损的规范化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1976年,King和Mills首次使用双伞形装置关闭房间隔缺损(ASD),继后有多种封堵器在临床上应用,其中Cardioseal和Amplatzer封堵器应用较广泛,累计临床应用30000余例。戴汝平总结我国8家医院的6917例介入治疗的先心病中,ASD占30%,应用Cardioseal封堵器占10%,sidefis补片占5%,Amplatzer封堵器占85%。 相似文献
19.
经胸超声心动图在经心导管封堵小儿室间隔缺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在经心导管封堵小儿室间隔缺损(VSD)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超声心动图在胸骨旁多个切面测量10例VSD的最大直径,确定VSD部位及其周围关系,VSD封堵术中引导封堵器的放置及疗效评价.结果:10例VSD中主动脉瓣下VSD 3例,其中1例合并主动脉窦瘤形成;膜部VSD 5例中3例合并室间隔膜部瘤形成,其中2例为单孔型,1例为筛孔型;肌部VSD 2例.8例采用Amplatzer VSD封堵器、1例较小VSD用Coil弹簧圈封堵成功,另1例VSDФ>1.2cm Amplatzer封堵失败.结论:TTE可确定VSD封堵适应证,术中正确引导封堵器的放置,在小儿VSD经心导管封堵术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