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评估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终末期肝病模型与血清钠比值(MESO)、综合终末期肝 病模型评分(iMELD)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短期预后的价值。方法 分别计算112 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 的MELD、MESO、iMELD 分值,运用ROC 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比较3 种评分系统判断失代偿期肝 硬化患者短期预后的价值。结果 112 例患者随访3 和6 个月的死亡组与生存组的MELD、MESO、iMELD 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3 和6 个月患者的ROC 曲线AUC 比较,iMELD 评分>MESO 评分 >MELD 评分(P <0.05)。结论 MELD、MESO、iMELD 评分均可有效地预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短期预 后,iMELD 评分优于MESO 评分,MESO 评分优于MELD 评分,经改良后的MELD 能够提高临床预测能力, 具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终末期肝病血清钠模型(MELD—Na)评分联合血清胆碱酯酶(CHE)水平对预测失代偿期肝硬化预后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70例(存活组49例,死亡组21例),分别计算MELD—Na评分,测定血清CHE水平。分析MELD—Na评分和CHE水平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存活组MELD—Na评分明显低于死亡组(P〈0.01),CHE明显高于死亡组(P〈0.01)。随MELD—Na评分升高CHE降低,且死亡率上升。2项指标与预后的Logistic回归分析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MELD—Na评分和CHE与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是0.868和0.878,提示二者在预测肝硬化患者预后时均具有一定的价值,二者无明显差异(P〉0.05),而二者联合预测时AUC为0.972,准确性大于其中任何一项单独预测(P〈0.05)。结论MELD—Na评分和CHE水平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预后有重要的相关性,二者联合可明显提高对预后判断的准确性,为临床救治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联合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评估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确诊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181例,以死亡为终点事件,根据患者随访1年的疾病转归情况分为生存组(n=126)和死亡组(n=55),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RDW、NLR、MELD水平差异,运用多因素Cox风险比例模型预测患者1年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ROC曲线下面积(AUC),应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不同RDW、NLR患者的1年生存率变化。最后通过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对RDW、NLR、MELD评分进行联合,评估多变量联合预测患者1年死亡的价值。结果:181例随访1年死亡55例,存活126例,死亡组入院时NLR、RDW、MELD评分均高于生存组(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后显示,NLR、RDW及MELD评分是预测患者1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RDW、NLR及MELD评分预测患者1年预后最佳临界值分别为14.65%、2.58、16.65,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52、0.764、0.862;MELD评分联合NLR的AUC为0.870,MELD评分联合RDW的AUC为0.876,MELD、RDW、NLR三者联合的AUC提高至0.884。结论:MELD、RDW、NLR三者联合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1年预后有较高的预测价值,优于单独MELD评分。  相似文献   

4.
张玉  刘志坚  周贤斌 《浙江医学》2011,33(2):177-179,182
目的分析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尝试建立预后判断指数(PI指数),以判断肝功能衰竭的预后。方法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筛选196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应用ROC曲线下面积来评估PI指数、CTP分级、MELD模型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预后预测的准确性和精确性。结果(1)筛选出6个影响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1年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腹水程度、肝性脑病分期、上消化道出血、A/G比值、INR、肌酐。(2)预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1年预后时,PI指数、CTP分级及MELD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分别为0.840、0.745、0.780。结论腹水程度、肝性脑病分期、上消化道出血、A/G比值、INR、肌酐是影响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预后的6个独立危险因素;PI指数在预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1年预后的精确性优于CTP分级、MELD模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与Child—Turcotte-Pugh(CTP)评分系统和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短期(3个月)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MELD计算公式及CTP分级分别对113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进行评分及分级,比较不同MELD评分(≤9、10~19、20-29、≥30分和〈18、≥18分)组及不同分级患者(A、B、C级)3个月内的病死率及ROC曲线下面积。结果:39例患者在3个月内死亡。MELD分值10~19、20~29、≥30分患者3个月的病死率分别为15.22%、34.48%、86.96%,明显高于MELD≤9分患者(13.33%)(χ^2=34.24,P〈0.01)。MELD≥18分患者3个月的病死率为54.24%,明显高于MELD%18分患者(12.96%)(χ^2=21.25,P〈0.01)。Child A、B、C级患者3个月病死率分别为12.82%、40.30%、1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65,P〈0.01)。ROC曲线下面积MELD为0.896(95%CI 0.84-0.95),CTP为0.890(95%CI 0.83~0.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0.1439,P〉0.05)。结论:MELD能准确预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短期的临床预后,而CTP分级也可准确预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3个月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邱春华  韩盛玺  张志宏  杨靖逸 《西部医学》2009,21(10):1681-1684
目的评估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肝脏储备功能及短期(3个月)预后。方法应用MELD评分、CTP分肝硬化的CT分级分别对81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进行评分及分级,比较不同MELD评分组、CTP分级组及CT组患者3个月的病死率及不同评价系统之间的相关性。结果33例患者在3个月内死亡。随着MELD、△MELD、CTP分级及CT分级的增加,患者的病死率逐渐升高,死亡组与出院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MELD评果与CT分级结果的比较具有一致性,存在着对应关系。肝硬化CT分级与肝功能CTP分级的严重程度存在着对系,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O.05)。结论MELD模型与CTP分级和CT分级均能较好的评价失代偿期肝患者的肝脏储备功能及短期预后。  相似文献   

7.
陈翀  许建明 《安徽医学》2011,(10):1670-1673
目的 探讨血清总胆固醇(TC)水平与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对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短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77例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分别根据随访3个月、6个月的存活情况分组,对死亡组与存活组中血清总胆固醇值、MELD评分及CTP分值进行比较;应用ROC曲线评价血清总胆固醇浓度、MELD评分及CTP评...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Child-Pugh分级及包含血肌酐值的Child-Pugh(CrCTP)分级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预后预测的意义。方法分别计算14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死亡患者(死亡组)和79例失代偿期肝硬化好转患者(对照组)的MELD、Child-Pugh及CrCTP分,并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及曲线下面积(AUC)比较MELD评分、Child-Pugh分级及CrCTP分级判断肝硬化患者预后的准确性。结果两组患者MELD、Child-Pugh及CrCTP分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判断患者预后的ROC的AUC比较中,MELD评分(0.849)>CrCTP分级(0.815)>Child-Pugh分级(0.756)(P<0.05)。结论MELD评分在判断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预后方面优于Child-Pugh分级及CrCTP分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影响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HBV-DeCi)患者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并评估白蛋白-胆红素(ALBI)评分的预测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174例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90 d临床转归分为生存组和病死组。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衡量ALBI评分、肝功能评分(Child-Pugh)及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对HBV-DeCi患者的预后判断能力。结果 ALBI评分、Child-Pugh评分、MELD评分、上消化道出血是HBV-DeCi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ALBI预测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78(95%CI:0.708~0.837),与Child-Pugh[0.827(95%CI:0.762~0.880)]、MELD[0.848(95%CI:0.786~0.898)]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除Child-Pugh评分和MELD评分外,ABLI可作为预测HBV-DeCi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有效工具,从而协助临床医生制定诊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包含血肌酐值的CTP评分在评估肝硬化患者预后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包含血肌酐值的CTP(CrCTP)评分对肝硬化住院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并与CTP(Child-Turcotte-Pugh)评分和血肌酐值比较.方法 将2 660例肝硬化住院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患者血肌酐值、CTP评分及CrCTP评分,并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其预测肝硬化患者预后的能力.结果 肝硬化患者死亡组血肌酐值、CTP评分及CrCTP评分与存活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生存分析表明,血肌酐值、CTP评分及CrCTP评分在评估肝硬化患者预后的ROC曲线AUC分别为0.708、0.818和0.850.CrCTP评分评估住院肝硬化患者预后的AUC高于CTP评分和血肌酐值,CTP评分评估住院肝硬化患者预后的AUC高于血肌酐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肌酐值、CTP评分及CrCTP评分均可预测肝硬化患者的预后,CrCTP评分评估效率优于血肌酐值和CTP评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MELD-Na评分联合血清胆固醇、D-二聚体浓度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失代偿期肝硬化住院患者176例,分别根据随访6月、12月及18月的生存、死亡情况分组,通过测定相关指标计算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MELD-Na分值,测定血清胆固醇、D-二聚体浓度,探求MELD-Na分值联合血清胆固醇、D-二聚体浓度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预后相关性。结果随访6月,25例患者死亡;随访12月,59例患者死亡;随访18月,97例患者死亡,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MELD-Na分值、血清胆固醇、D-二聚体浓度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OC判定MELD-Na分值、血清胆固醇、D-二聚体浓度对预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死亡有很大应用价值。MELD-Na分值预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死亡的最佳临界值为30,MELD-Na分值增高患者死亡风险也增加;血清D-Dimer预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死亡的最佳临界值为1.4mg/L,血清胆固醇预测患者死亡的最佳临界值为≤1.65μmol/L,血清胆固醇、D-二聚体浓度增高可增加患者死亡风险。结论 MELD-Na评分联合血清胆固醇、D-二聚体浓度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预后有较高的判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及其联合血清钠相关模型判断原发性肝癌(PHC)患者预后的能力,包括终末期肝病血清钠模型(MELD-Na)、终末期肝病血清钠腹水模型(MELD-AS)、终末期肝病血清钠年龄模型(iMELD)和终末期肝病血清钠值比模型(MESO)。方法回顾性分析300例PHC患者资料。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价5种模型判断患者预后的能力;不同患者生存率的差异采用Kaplan-Meier方法的Log-rank检验进行计算。结果判断患者3、12个月的预后,MELD-AS的AUC最大(0.793和0.639),与其余各模型的AU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ELD、MELD-Na、MELD-AS、iMELD、MESO的最佳截值点分别为5.0、5.0、6.0、21.0和0.4,以此截值点对患者进行分组,各模型高低分值组间患者的生存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 5种终末期肝病模型均可作为判断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的指标,以MELD-AS判断患者中短期预后能力最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对肝硬化失代偿的作用,探讨干细胞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的合适时机.方法:将79例符合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患者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43例,两组均给予内科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行经门静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术治疗,通过各项临床检验数据,建立MELD-Na评分,并统计两组短期(3个月)预后,比较两组的MELD-Na评分及ROC曲线下的面积及其预后.结果: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平均MELD-Na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在MELD-Na分值的分布上,治疗组MELD-Na分值在20以下者分布多.同时发现治疗组AOC曲线下的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统计治疗组和对照组短期死亡率,发现治疗组死亡4例,对照组为16例,两者比较有明显差异.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经门静脉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可以使MELD-Na分值下降,影响患者短期预后,减少近期死亡率.其起效时间大概需要12周.本研究还提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对于MELD-Na分值大于20的患者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AIMS65、GBS、MGBS、EGBS、CRS、CANUKA、Child-Tureotte-Pugh(CTP)、MELD、MELD-Na评分系统在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esophagealgastricvariceal bleeding,EGVB)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探讨影响肝硬化合并EGV...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正常人与肝硬化患者MSCT门静脉成像的合理扫描延迟时间。方法 对正常组15例、肝硬 化代偿组18例、肝硬化失代偿组30例受检者于第一肝门下方的门静脉主干行同层动态扫描,对比剂量1.5m L/kg,注射速率3mL/s,经外周静脉注射对比剂25s后开始扫描,球管旋转时间0.5s/圈,以后间隔2.5s扫 描1次,持续至100s。分别测量同一层面门静脉、肝实质的CT值,计算门静脉主干与肝实质密度差(P-L), 并绘制时间密度曲线。结果 正常组、肝硬化代偿组、肝硬化失代偿组门静脉平均强化峰值和达峰时间分 别为205.5HU(49.0s)、186.7HU(51.3s)、169.2HU(62.9s);肝脏平均强化峰值和峰值时间分别为118.8H U(60.4s)、112.4HU(64.8s)、102.4HU(75.4s);门静脉与肝实质密度差分别为87.3HU、74.3HU、67.0HU 。统计学分析显示肝硬化失代偿组与正常组、肝硬化代偿组之间的门静脉主干、肝实质峰值及达峰时间比 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与肝硬化代偿组比较除了门静脉主干峰值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门静脉主干和肝实质峰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注射剂量为1.5mL/kg、注射 流率为3mL/s时,正常人、肝硬化代偿期患者门静脉成像最佳扫描延迟时间在50s左右,而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最佳扫描延迟时间为62s左右。  相似文献   

16.
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的疗效。方法治疗组32例及对照组32例均给予常规保肝、营养、支持等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恩替卡韦0.5 mg/d口服,疗程7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72周时的临床症状、肝功能及病毒学、血清学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72周时,治疗组患者的肝功能各项指标得到明显改善,HBVDNA阴转率达75.0%、HBeAg/HBeAb转换率为21.9%,Child-Pugh分级上升明显,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恩替卡韦能快速有效地抑制HBV复制,治疗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17.
背景 随着近年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慢性乙肝)的深入研究,建立了许多非侵入性预测模型评估慢性乙肝患者的肝纤维化程度,以此替代肝组织活检进行肝纤维化评估和随访,但一些无创模型中所需的生物标志物在临床检测比较困难,临床使用受限;同时其诊断效果亦缺乏大规模临床验证。目的 探讨APRI、FIB-4、Forns、HB-F、APGA、Hui 6种模型对慢性乙肝患者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的诊断价值,以期选择一种诊断效能高且简单易行的模型用以临床推广。方法 回顾2013年6月-2018年12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221例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曾行肝穿刺活检,且在肝穿刺活检4周内行血常规、生化及凝血检查。肝纤维化分期参照Metavir评分标准评定,并据此分为F01组(Metavir评分为0~1分)、F23组(Metavir评分为2~3分)和F4组(Metavir评分为4分),分别为78例、98例和45例。肝显著纤维化定义为Metavir评分≥2分,肝硬化定义为Metavir评分4分。计算APRI、FIB-4、Forns、HB-F、APGA、Hui评分。分别在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2倍正常上限ULN及ALT<2倍ULN时,绘制6种模型诊断肝显著纤维化及肝硬化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三组患者6种模型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种模型评分与肝纤维化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0.05)。ALT≥2倍ULN时,APRI、FIB-4、Forns、HB-F、APGA、Hui诊断肝显著纤维化的AUC分别是0.836、0.738、0.807、0.836、0.912、0.819,诊断肝硬化的AUC分别是0.732、0.705、0.789、0.784、0.811、0.863。ALT<2倍ULN时,APRI、FIB-4、Forns、HBF、APGA、Hui诊断肝显著纤维化的AUC分别是0.790、0.811、0.825、0.768、0.820、0.787,诊断肝硬化的AUC分别是0.815、0.872、0.892、0.857、0.863、0.881。APGA对ALT≥2倍ULN患者肝显著纤维化的诊断价值:当截断值>0.955分时,42例患者的APGA评分高于0.955分,其中39例Metavir评分≥2分;当截断值>1.005分时,32例患者的APGA评分高于1.005分,Metavir评分均≥2分。APGA对ALT≥2倍ULN患者肝硬化的诊断价值:当截断值>0.955分,42例患者的APGA评分高于0.955分,其中13例Metavir评分=4分;当截断值>1.265分时,7例患者的APGA评分高于1.265分,其中6例Metavir评分=4分。APGA对ALT<2倍ULN患者肝显著纤维化的诊断价值:当截断值>0.815分时,132例患者的APGA评分高于0.955分,其中93例Metavir评分≥2分;当截断值>1.005分时,47例患者的APGA评分高于1.005分,其中45例Metavir评分≥2分。APGA对ALT<2倍ULN患者肝硬化的诊断价值:当截断值>0.935分,70例患者的APGA评分高于0.935分,其中28例Metavir评分=4分;当截断值>1.155分时,16例患者的APGA评分高于1.155分,其中13例Metavir评分=4分。结论 APGA无创肝纤维化模型无论在ALT≥2倍ULN或ALT<2倍ULN时,对慢性乙肝患者肝显著纤维化及肝硬化均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且该模型涉及的指标简单易得,适合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