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法洛四联症(TOF)患者解剖及心功能改变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2例经手术证实的TOF患者,术前均行MSCT和超声心动图(UCG)检查。以手术结果为标准,比较MSCT、UCG对TOF患者解剖畸形显示的正确率。比较MSCT、UCG测得的心室功能指标。结果 MSCT对TOF的诊断准确率为100%,对合并畸形的显示正确率为88.2%(30/34),主要漏诊为心内畸形,MSCT测量的右室流出道(RVOT)、肺动脉干(MPA)、右肺动脉(RPA)起始处、左肺动脉(LPA)起始处、VSD的直径及骑跨率、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UCG测量结果差异无显著性,测得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大于UCG测量结果,但二者有显著的相关性。结论 MSCT是评价TOF患者解剖畸形及心室功能改变的良好无创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正常成人脾脏在多层螺旋CT(MSCT)图像上一些指标的观测分析,提供相应的脾脏正常值范围,为临床和教学服务。方法收集腹部多层螺旋CT扫描正常脾脏160例,并行三维成像,观察脾脏上、下极及脾门中点平椎体的位置。测量脾脏上、下极及脾脏最左、右端、脾门中点距脊柱中线的距离;测量脾脏的长径、厚径及上下径;并对上述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脾脏上、下极大部分分别平对T10椎体和L2椎体,脾门大部分平对L1椎体。脾脏的各项CT测量指标男性均〉女性,并且除了脾门-中线距、左端-中线距和右端-中线距和厚径之外,其他测量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脾脏的各项CT测量指标均有缩小趋势。结论研究获得了正常成人脾脏的位置、大小、形态的数据,可供临床诊断、治疗以及教学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探讨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患者胰腺CT灌注的变化以及CT灌注参数与急性胰腺炎临床常用病情指标的关系,以探讨CT灌注成像在急性胰腺炎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6-08/2008-01 急性胰腺炎患者82例,入院后2-3 d采用德国Siemens somatom Sensation 64层螺旋CT进行动态增强扫描,其中5例因患者移动等致胰腺CT灌注成像失败.30例对照组,其中3例健康志愿者,27例因其他疾病行腹部CT检查患者.利用螺旋CT自带软件PCT进行处理得到灌注参数:BF(血流量)、BV(血容量)、TTP(峰值时间)、PS(表面通透性)等.结果:急性胰腺炎组BF、BV较正常对照组相比下降明显(110.57±60.04 VS 133.55±25.70,156.68±65.11 VS 193.78±27.01,均P<0.05),TTP、PS变化无统计学意义.重型急性胰腺炎与轻型急性胰腺炎相比,住院时间延长(11.51±8.46 d VS 20.91±8.40 d,P<0.05),而腹痛缓解时间离散度大,虽有延长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急性胰腺炎CT灌注参数BF、BV与腹痛缓解时间、住院总时间、局部并发症间存在相关关系(P<0.05).结论:急性胰腺炎患者胰腺血流灌注降低,灌注参数Bv、BF与AP临床常用病情指标存在相关关系,CT灌注成像在AP病情评估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CT诊断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经穿刺活检和手术病理证实的19例IMT的CT表现。19例中肿瘤发生在肺部6例,腹腔5例,肝脏4例,颈部软组织、胃、气管和中颅窝各1例。结果 CT平扫示14例病灶呈不均匀低密度,4例病灶呈等密度,1例为高密度。病灶形态为圆形、类圆形和不规则团块状17例,囊实性包块2例且均发生于腹腔;1例肺、1例胃IMT中,瘤内可见钙化。增强扫描动脉期示15例病灶为轻度至中度强化或不强化,14例病灶在门脉期和延迟期继续强化。1例肝脏IMT表现为"花环状"强化。结论认识IMT的CT表现特点,结合临床资料有助于对该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5.
党安森 《山东医药》2011,51(38):69-69
目的探讨亚急性甲状腺炎(SAT)的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SAT患者的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结果本组10例患者甲状腺体积增大,可见弥漫于两侧甲状腺的不均匀低密度影,CT值45~60HU,边缘模糊。6例行增强扫描可见低密度区不均匀强化。6例患者可见单发或多发结节状低密度影,直径0.7~2.2 cm,形态不规则,无包膜,边缘亦模糊,无占位效应。行增强扫描4例,2例大结节(直径〉1 cm)轻度强化,余2例患者强化明显。2例表现为一侧局限单发大结节,一侧弥漫低密度影。结论 SAT的特征性CT表现为甲状腺体积增大,腺体与周围软组织分界清,甲状腺内可见弥漫型不均匀低密度影,增强扫描可见不均匀强化。  相似文献   

6.
张鹏  综述  崔光彬  审校 《心脏杂志》2013,25(1):113-115
随着现代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多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目前作为临床诊断冠心病(CHD)首选的无创性检查方法,近年已成为影像学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MSCT对冠状动脉钙化、狭窄、斑块性质、术后改变、心脏功能5个方面评价的综合分析,综合阐述了MSCT在诊断CHD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多排螺旋CT在早期肺癌筛查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群  尹化斌  韩敏  魏涛  林丽萍 《山东医药》2011,51(22):103-104
目的观察多排螺旋CT在早期肺癌筛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 603例无症状的体检者用多排螺旋CT进行低剂量胸部扫描,并对高危人群进行定期随访。结果共检出113枚非钙化结节,经手术病理证实为早期肺癌的有6例,总体人群肺癌检出率为0.37%(6/1 603),高危人群组与非高危人群组肺癌检出率分别为1.3%(2/153)和0.3%(4/1 450)。结论多排螺旋CT用于早期肺癌筛查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杜超 《山东医药》2009,49(42):103-104
目的观察原发性肝癌在螺旋CT扫描图像上的特征。方法对6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螺旋CT扫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64例患者螺旋CT扫描均确诊为肝癌,共发现病灶95个,其中平扫期发现45个(密度均匀15个、不均匀23个、高密度7个)、肝动脉期扫描发现70个(均匀性高密度强化26个、中心低密度强化32个、低密度无明显强化12个)、门静脉期扫描发现80个(低密度70个、等密度6个、高密度4个)。结论螺旋CT在增强扫描的不同时期能够显示不同密度的肝癌病灶。  相似文献   

9.
分析19例上叶小肺癌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与肺结核的鉴别要点.结果 分叶征(15例)、毛刺征(13例)、胸膜凹陷征(12例)、血管集束征(8例)、空泡征/支气管充气征(5例)为早期肺癌主要征象.CT扫描及后处理技术显示的肺癌内部及边缘征象,有助于与肺结核鉴别.  相似文献   

10.
高强  张水兴  谢淑飞  刘于宝  邵丹  梁长虹 《肝脏》2009,14(2):119-122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CT、MRI征象和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为FNH病例15例,其中7例术前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另8例行MR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结果15例病灶多呈类圆形、椭圆形,少数呈分叶状;病灶直径3.0~8.0cm;病灶的边界在平扫时显示模糊,增强后显示清楚;CT平扫病灶多呈稍低或等密度,中心部分瘢痕结构呈更低密度,增强后动脉期病灶实质部分多明显均匀强化,瘢痕结构未见强化,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实质部分强化程度下降呈稍低或等密度,瘢痕结构延迟强化,其中4例瘢痕结构可见;MRI平扫病灶呈稍长或等T1WI及T2WI信号,瘢痕结构于T2WI上呈特征性高信号,增强后三期信号变化特点类似CT三期增强特点,其中5例瘢痕结构可见;9例增强后病灶内或周围可见增粗、扭曲的动脉,在T2WI上表现为血管流空。结论熟悉FNH多种影像征象,可提高FNH术前诊断率。CT和MRI能够反映FNH病理特点及血供血管情况,可为临床选择手术方案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MPR)技术在前颅底沟通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前颅底沟通瘤患者的临床和CT影像学资料,21例均行64层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并采用MPR处理。结果 64层CT横断位图像结合MPR图像,根据沟通途径诊断颅-鼻沟通16例,颅-鼻-眶沟通4例,颅-鼻-眶-口腔沟通1例。结论 64层螺旋CT具有各项同性的优势,该机扫描对前颅底沟通瘤有明确的定位、定性价值,并能提供良好的解剖结构,利于临床选择最佳手术路径。  相似文献   

12.
周忠学  黄建宁 《内科》2009,4(6):889-891
肺曲菌病是肺部最常见的真菌病,在人体抵抗力低下时,曲菌形成于肺大泡、肺囊肿、肺结核、支气管扩张、慢性肺脓肿、肺癌等的空洞或空腔内。本文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后病理确诊的肺曲菌球的CT表现,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特点,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庞闽厦 《山东医药》2005,45(35):53-54
对42例经临床、病理及实验室检查诊断为弥漫型肝细胞肝癌(DTHCC)的患者行螺旋CT扫描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诊断为DTHCC36例(85.71%),提示肝弥漫性病变6例;CT增强扫描后动脉期显示多发小结节状、小片状高密度影,门脉期显示多发小结节状、小片状低密度影为特异征象。证实螺旋CT可用于DTHCC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张蕊  高淑艳 《临床肺科杂志》2013,18(8):1475-1476
目的比较X线平片及螺旋CT对周围型肺癌影像学征象的显示情况。方法选择周围型肺癌患者4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X线平片及螺旋CT检查,观察周围型肺癌的X线平片及螺旋CT图像特征。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周围型肺癌征象的显示情况。结果 1.共40处病灶,左肺22例,右肺18例,均为单发。直接征象包括肿块、磨玻璃征、空洞。间接征象包括胸膜凹陷、毛刺征、分叶征、血管集束征、棘状突起、支气管气象征、空泡征及胸腔积液。2.螺旋CT对周围型肺癌空洞、毛刺征、空泡征、血管集束征及胸膜凹陷征的显示率显著高于X线平片,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CT具有高时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及密度分辨率,对周围型肺癌各种征象的显示中显著优于X线平片。  相似文献   

15.
分析23例胫骨平台骨折的X线片。CT横断位、多平面重建(MPR)及三维容积再现(3DVR)图像,并与手术所见对照。发现多层螺旋CT扫描及图像后处理能为胫骨平台骨折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有助于临床选择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肺局灶性亚厘米磨玻璃结节(f GGO)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95例亚厘米f GGO患者的MSCT检查资料,并与病理诊断结果相对照,比较不同病理类型f GGO病灶大小、内部实性成分大小、混合型磨玻璃结节(m GGO)比例、和胸膜凹陷、病灶形状、分叶、毛刺、空泡和边界情况。按照病灶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分为3型,分析不同病理类型f GGO与血管关系分型。结果 95例患者病灶最小为4.1 mm,最大为9.9 mm。浸润前组与腺癌组病变大小、实性成分大小、m GGO和分叶征所占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胸膜凹陷、病灶形状、毛刺、空泡和边界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组除分叶所占比例与腺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征象与腺癌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f GGO与血管关系分型,良性组均为Ⅰ型和Ⅱ型,浸润前组Ⅲ型10例(25.6%),腺癌组Ⅲ型17例(39.5%),浸润前组、腺癌组Ⅲ型所占比例均高于良性组(P0.05)。结论肺内亚厘米f GGO术前定性诊断难度较大,病灶的MSCT形态特点及其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对病变性质的判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7.
温涛  许维亮  段磊  仲海  李洪哲 《山东医药》2005,45(32):41-42
对16例肺动脉栓塞(PE)患者行螺旋CT肺动脉造影(SCTPA),其中行单层SCTPA10例,显示155支肺动脉分支,栓塞78支;行多层SCTPA6例,显示164支肺动脉分支,栓塞62支。肺动脉栓塞的直接征象包括:中心型充盈缺损19支。偏心型充盈缺损51支,附壁血栓47支,完全阻塞型充盈缺损23支;间接征象为肺纹理稀疏10例,肺动脉高压4例,胸腔积液5例,肺梗死灶21个。证实SCTPA快速、安全、有效、无创,尤其是多层SCTPA可替代肺动脉造影成为诊断PE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8.
吴泺涌  高佩虹 《山东医药》2006,46(23):29-30
分析39例CT存在“头尾征”的肺部疾病患者的影像资料,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比较。39例诊为中心型肺癌者均与病理结果相符,3例诊为中心型肺良性结节者的病理结果分别为成人原发性肺结核、肺段动脉栓塞、肺硬化性血管瘤。提示CT“头尾征”在肺部良恶性病变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浓度对比剂在冠状动脉多排螺旋CT(multidetector-row computed tomographicangiography,MDCTA)的应用效果。方法:冠心病筛查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分别采用400mg I/mL和350 mg I/mL浓度的对比剂进行MDCTA检查,在流率为3.7 mL/s和对比剂总量,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并计算两组的心功能指标,对冠状动脉主干、主要分支血管近段及主动脉血管强化程度进行比较,对重建血管清晰度进行评价。结果:两组心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0 mg I/mL组血管强化程度优于350 mg I/mL组(P<0.0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重建血管清晰度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较低流速下,高浓度对比剂400 mgI/mL浓度较350 mgI/mL浓度对比剂图像质量好,冠状动脉及主动脉血管强化程度高,重建血管清晰度无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探讨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6例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临床资料、病理资料及CT资料。结果 6例患者均为体检或因其他合并疾病就诊发现。2例肿瘤组织为水滴形,2例为椭圆形,1例圆形,1例分叶状不规则形。4例行CT平扫+增强,1例仅行CT平扫,1例直接行CT增强。平扫时病灶均表现为均匀低密度,增强后1例不强化,3例延迟强化,其中1例边缘强化较明显,直接增强的1例也可见实质期及延迟期较动脉期CT值有所上升。结论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CT检查发现位于肾上腺沿组织间隙生长的病灶,为较均匀的低密度影,边界清楚,增强后不强化或轻度强化,要想到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