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于本院行PCI治疗的STEMI患者102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及观察组,各51例。对照组给予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给予PCI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94.12%,82.35%,P<0.05);观察组住院期间死亡率、半年内死亡率以及复发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能够获得显著临床疗效,且预后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前壁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单导联ST段回落程度对临床预后的影响,以早期识别高危患者,从而积极提高心肌组织的再灌注.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急性前壁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ST段回落良好组31例,ST段回落不良组11例,比较两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治疗前后用药及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的差异.结果 ST段回落不良组糖尿病比例高于ST段回落良好组(10/11比7/31),左室射血分数低于ST段回落良好组[(48.2±10.1)%比(54.6±9.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T段回落不良组冠状动脉内明显血栓、术前TIMI血流0~1级、术后TIMI血流≤2级、MACE比例均高于ST段回落良好组,起病至球囊开通时间长于ST段回落良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前壁STEMI患者PCI术后单导联ST段回落程度可以预测MACE发生率,能识别PCI后的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3.
《临床医学工程》2015,(8):970-971
目的探讨心电图Ⅲ级缺血在预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T)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预后的意义。方法选取行PCI治疗的急性STEMI患者253例,根据术前心电图ST段抬高程度分为观察组(Ⅲ级,92例)和对照组(Ⅱ级,161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前的一般资料、TIMI评分、PCI术后心血管意外事件(心源性休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二次梗死)。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年龄、TIMI评分、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心源性休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结论心电图Ⅲ级缺血可反映急性STEMI行PCI后的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住院期间、预后的性别差异以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2009年6月1日至2010年6月1日在辽宁省20家医院发病后24h内入院的1429例STEMI患者中,选择直接PCI患者382例,采用统一问卷记录临床资料,并应用统一调查表随访.结果 女性患者平均年龄(68.4岁±10.2岁)大于男性(59.9岁±11.5岁),女性患者中位“症状球囊扩张时间”为312.5 min,男性为270.0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住院期间,女性患者比男性更容易发生心力衰竭、心绞痛及出血,但住院病死率及药物治疗无性别差异.女性与男性患者累及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但两组间直接PCI成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1个月时,死亡及其他心血管事件无性别差异;3个月后,女性心力衰竭和因心脏事件再次住院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均P=0.007),而心血管病死率无性别差异.长期随访女性患者全因病死率高于男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2% vs.1.6%,P=0.056).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在校正其他独立因素后,女性不是住院期间及随访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直接PCI的STEMI患者中,女性不是住院期间及随访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女性患者长期随访病死率上升,是由于其年龄偏大和较长的院前延迟所致.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合并心力衰竭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疗效进行分析探讨。方法:以我院2018年1月~2019年8月收治的43例合并心力衰竭STEMI患者作为观察组,以同期收治的45例未合并心力衰竭STEMI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PCI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D2B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中死亡、术后死亡及院内死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合并心力衰竭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应注意做好监测,以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合并解剖型左心室壁瘤(LVA)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2月到2015年2月住院的47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LVA组和无LVA组。收集患者临床相关资料,采用t检验和logistic法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与无LVA组比较,LVA组患者平均年龄、前壁STEMI、合并高血压病史、入院时心动过速、收缩压升高、合并心肌梗死病史、心功能Killip分级为3-4级、左心室附壁血栓、心源性休克、发病两周后ST段持续抬高、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均显著高于无LVA组(P0.05)。超声心电图显示LVA组患者LVEF减低、左心室扩大、左心室附壁血栓发生率显著高于无LVA组(P0.05)。结论 STEMI患者发生解剖性LVA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前降支闭塞、双支或三支病变、前壁STEMI、窦性心动过速、收缩压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接受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电图ST段的回落程度与早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连续收集80例首次急性STEMI患者,于发病12h内接受PCI,测量并比较PCI前及PCI后1h心电图ST段抬高振幅总和(ΣSTE),计算其下降幅度百分比,PCI后按TIMI分级记录并比较梗死相关动脉血流的恢复情况,80例患者中剔除10例术前已发生ΣSTE回落≥30%的患者,将其余70例患者依据PCI后心电图ΣSTE回落百分比分为ΣSTE回落≥50%41例(A组)和ΣSTE回落<50%29例(B组),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左室射血分数(LVEF)、严重心脏不良事件(MACE,包括再次心肌梗死或再次血运重建、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死亡)发生情况.结果 A组术后1周LVEF[(51.90±5.06)%]明显高于B组[(46.87±4.01)%],A组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7.3%(3/41)]显著低于B组[24.1%(7/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STEMI患者接受急诊PCI后早期ST段回落程度能更好地反映血管再通后心肌组织灌注水平,能够间接预测心脏收缩功能和住院期间MACE发生情况,可以作为早期预后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分析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入院时心电图缺血程度,探讨其对术后心源性休克的预测价值.方法 入选经急诊PCI的STEMI患者390例,发病时间均在12h内,根据入院时心电图表现分为Ⅱ级缺血组(A组,248例)和Ⅲ级缺血组(B组,142例),分析住院期间两组基本资料、TIMI危险评分、ST段回落率、PCI后心血管事件(心源性休克、院内死亡、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再发梗死)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在性别构成、发病至球囊开通时间、吸烟、高血压、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卒中、术后TIMI血流3级、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左主干病变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ST段回落率>50%比例明显低于A组[53.2%(132/248)比29.6%(42/142)](P< 0.01),且心源性休克、院内死亡、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再发心肌梗死率高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年龄、左室射血分数、TIMI危险评分>3分、Killip分级>1级、前壁心肌梗死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0.01).将两组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中,并以与心源性休克有关的因素为自变量,心源性休克为因变量进行分析,发现年龄(P=0.008)、Killip分级>1级(P=0.049)、ST段回落率(P=0.008)及Ⅲ级缺血(P=0.001)为PCI后心源性休克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入院时心电图Ⅲ级缺血是STEMI患者PCI后心源性休克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且对PCI后院内病死率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老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66例老龄急性STEMI患者临床资料,分为急诊PCI治疗组和药物保守治疗组,比较两组住院时间及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不稳定型心绞痛、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再次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及死亡)的发生情况。结果急诊PCI治疗组血管造影成功率为100%,介入治疗成功率为98%。急诊PCI治疗组与药物保守治疗组相比,住院时间分别为(7.75±1.80)d和(10.53±3.45)d(P<0.05);住院期间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生率分别为12.5%和34.6%(P<0.05);心功能不全发生率分别为22.5%和57.7%(P<0.05);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17.5%和38.5%(P<0.05);病死率分别为5.1%和23.1%(P<0.05)。两组再次心肌梗死发生率及行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老龄急性STEMI患者行急诊PCI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可以减少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1 目标一:提高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率 1.1 目标简述 ①急性心肌梗死是导致我国居民死亡的首要病种,提高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再灌注治疗率对降低急性STEMI患者的致残率及死亡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轻社会和家庭负担具有重要意义.②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是指对发病12 ...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在预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近期预后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STEMI患者110例,在入院24 h测定hs-CRP的最高值,并将测定值≥80 mg/L者定义为A组,测定值<80 mg/L者定义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 A组心力衰竭的发生率(37.2%)明显高于B组(11.9%),P<0.01;A组心绞痛发生率(34.9%)显著高于B组(13.4%),P<0.01;A组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37.2%)显著高于B组(13.4%),P<0.01;A组死亡率(7.0%)高于B组(1.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敏C反应蛋白可以预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近期预后,尤其是心力衰竭、心绞痛及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应用替罗非班时间对中期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50例急性STEMI患者入院后即刻接受、替罗非班治疗,直接PCI后随机分为两组:短时间组(STG,PCI后替罗非班继续使用24~36 h)29例和长时间组(LTG,PCI后替罗非班继续使用48-72 h)21例.记录两组患者随访6个月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和术后6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 LTG患者随访期间顽固性心绞痛的发生率为14.3%,明显低于STG患者的24.1%(P<0.05),但两组的再狭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急性STEMI患者急诊直接PCI后较长时间应用替罗非班可减少顽固性心绞痛的发生,改善中期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急诊PCI时静脉内应用国产替罗非班对冠状动脉灌注与临床预后影响的差异。方法连续选择60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拟行急诊PCI的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应用组(n=30)与非替罗非班应用组(n=30)比较两组术后即刻造影结果、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的差异。结果共有59例完成试验,其中男性46例,女性13例,年龄35~85(60.80±13.17)岁,替罗非班组在术后心外膜TIMI分级、心电图ST段回落、梗死相关血管远端末栓塞、以及治疗后1周内的心脏彩超射血分数值方面均显著优于非替罗非班组,两组院内MACE事件发生差异无显著性,平均住院日也基本相同。替罗非班组发生轻度出血与严重出血并发症及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方面有增多的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对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治疗的患者,应用替罗非班安全、有效,与非替罗非班应用组相比,可以进一步改善冠脉再灌注状态并能提高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前壁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单导联sT段回落程度对临床预后的影响,以早期识别高危患者,从而积极提高心肌组织的再灌注。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急性前壁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sT段回落良好组31例,sT段回落不良组11例,比较两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治疗前后用药及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的差异。结果sT段回落不良组糖尿病比例高于sT段回落良好组(10/11比7/31),左室射血分数低于sT段回落良好组[(48.2±10.1)%比(54.6±9.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尸〈0.05)。ST段回落不良组冠状动脉内明显血栓、术前TIMI血流0~1级、术后TIMI血流≤2级、MACE比例均高于sT段回落良好组,起病至球囊开通时间长于sT段回落良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前壁STEMI患者PCI术后单导联ST段回落程度可以预测MACE发生率,能识别PCI后的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高龄(年龄≥75岁)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符合条件的高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治疗.患者入院后经临床和心电图诊断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AMI诊断标准.结果 106例患者接受直接PCI术,梗死相关血管:前降支86支,回旋支4支,右冠状动脉16支.106支梗死相关动脉,成功开通102例,于球囊扩张后置入支架110枚,2例术中死于心源性休克.术后即刻造影成功率为98.5 %,手术操作成功率为98%.术后1例住院期间死于心脏破裂.梗死后1周的平均左室射血分数为(51.2±3.3)%.结论 急诊PCI治疗对高龄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胸痛中心(CPC)模式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救治效果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至2021年10月于医院行CPC模式PCI救治的65例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作为观察组,同时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至2020年4月于医院行常规诊疗流程PCI救治的65例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救治效果、心电图完成时间、从接诊至导管室时间、从接诊至PCI时间及住院时间、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预后。结果 观察组心肌酶谱回落率高于对照组,院内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心力衰竭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电图完成时间、从接诊至导管室时间、从接诊至PCI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肌梗死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因心血管病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PC模式PCI救治有利于提高STEMI患者的救治效果,缩短从接诊至PCI时间,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瑞替普酶联合依诺肝素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STEMI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实验组采用瑞替普酶联合依诺肝素治疗,对照组采用尿激酶联合伊诺肝素治疗。比较两组治疗90 min后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比较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结果 溶栓治疗90min后,实验组的总再通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实验组的出血、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发生率以及死亡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瑞替普酶联合伊诺肝素治疗STEMI患者能够有效提高梗死动脉的再通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张萍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1):2211-2212
[目的]探讨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时心电图对应导联ST段压低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诊治的104例首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心电图资料,根据其心电图有无对应导联ST段压低表现而分为对应导联ST段压低组(56例)和无对应导联ST段压低组(48例),观察两组患者严重并发症包括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和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以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率,并对结果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伴有心电图对应导联ST段压低者56例,发生率为53.85%;伴有对应导联ST段压低组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17.86%vs4.17%)及心力衰竭发生率(16.07%vs4.17%)均显著高于不伴有对应导联ST段压低组(P﹤0.05),两组心源性休克发生率(5.36%vs2.08%)及死亡率(3.57%vs2.0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伴有心电图对应导联ST段压低者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男女两性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临床特点、冠脉狭窄程度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10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心内科诊断为AMI并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278例,分为女性组61例及男性组217例。对两组的性别、年龄、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冠心病史、高胆固醇血症、入院前是否有典型心绞痛发作、心电图ST段改变、冠脉狭窄程度,以及住院期间是否出现心力衰竭等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女性组年龄高于男性组,有糖尿病史、明确的冠心病史、高血压病史以及有典型心绞痛发作的患者比例高于男性组,有高胆固醇血症的患者比例则低于男性组;女性组有典型心电图改变者比例低于男性组,冠脉造影无狭窄及住院期间发生心衰的比例高于男性组;男性组冠脉重度狭窄的比例高于女性组。男性患者心电图ST段改变与冠脉狭窄程度存在相关关系;女性患者糖尿病史、高胆固醇血症、吸烟、典型心绞痛发作、典型心电图改变及心力衰竭症状的出现与冠脉狭窄程度存在相关关系。结论两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冠脉狭窄程度及其危险因素不同。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和分析性别对农村人口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1997年1月至2003年12月前瞻性观察全部STEMI住院患者预后,观察对象143例,年龄27~83( 56.3±13.3)岁,其中男115例(80.4%,115/143),年龄27 ~83(52.3±12.6)岁,女28例(19.6%,28/143),年龄30~ 82(62.8±11.7)岁.住院期间和出院后逐年随访登记至截止时间.观察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用药是否规律及死亡.结果 医院内病死率:男性8.70%(10/115),女性25.00% (7/28),总体病死率11.89%(17/143).在STEMI后长期随访(6~13年)中,病死率男性33.04%(38/1 15),女性60.71% (17/28),总体病死率38.46%(55/143) (95.0% CI 21.3 ~ 67.4,P=0.001).病死率亚组分析:年龄<60岁,男性24.32%(18/74),女性25.00%(1/4);年龄≥60岁,男性48.78%(20/41),女性66.67%(1 6/24).结论 STEMI后长期随访总体病死率女性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