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腿远端及足踝部创面多伴有骨、肌腱外露,游离植皮不易成活,皮瓣修复是解决此类创面的有效方法.皮瓣的选择很多,包括局部筋膜皮瓣、肌皮瓣以及带主干血管游离皮瓣移植等[1-3].近年来"穿支皮瓣"的应用受到青睐,符合"缺什么补什么"的重建原则[4-5].然而传统带蒂穿支皮瓣修复创面易造成蒂部猫耳隆起.日本Hyakusoku等...  相似文献   

2.
胫后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介绍胫后动脉穿支皮瓣在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应用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13例,其中小腿下段3例,足跟5例,足背2例,内踝3例。结果所有皮瓣均完全存活,随访3-12个月,各皮瓣质地柔软,皮瓣不臃肿,外形美观,供区植皮均成活,无并发症。结论胫后动脉穿支皮瓣能以最小的供瓣区代价达到高效的修复效果,是一种修复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胫后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治疗胫骨远端骨外露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胫后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顺行、逆行修复小腿远端胫骨骨外露12例。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12例皮瓣均成活,外观功能良好。结论:胫后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具有对供区及受区损伤较小、术后恢复快、功能良好、并发症少等优点。应用胫后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治疗胫骨远端骨外露是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高能损伤或内固定操作不当常导致胫前皮肤软组织坏死致胫骨外露,该创伤自愈困难。开展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胫骨外露效果满意,恢复良好,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共32例(肢),男24例,女8例。年龄4~64岁,平均35.7岁。致伤原因:车祸伤20例,重物砸伤8例,闭合骨折术后感染钢板外露4例。骨外露伴骨折延迟愈合10例,骨缺损4例。小腿上段骨外露8例,中段10例,下段14例。外露面积2.0 cm×3.0 cm~3.0 cm×7.0 cm之间。术前对创面分泌物进行培养以选择使用敏感抗生素。超声探查胫后动脉穿支血管,定位确定皮瓣最佳旋转轴点。对受区创面彻底清创,扩大切除病变坏死组织,凿除外露骨面。对细菌培养阴性、有骨缺损或骨不连者取自体松质骨植骨。根据清创后创面大小,以术前定位的皮动脉穿支点为旋转轴点、胫骨上段后缘至内踝与跟腱中点为轴线设计皮瓣,皮瓣面积大于创面面积约20%或大于创面1~2 cm。切开皮瓣后缘,在深筋膜下向前分离,显露胫后动脉穿支,选择离创面最近的优势穿支为血管蒂,调整皮瓣轴向,缝合固定皮肤与深筋膜;再切开皮瓣前缘,沿深筋膜及骨膜间向后解剖。因胫骨内缘处深筋膜与骨膜接触紧密,应仔细分离。需行骨膜移植者可...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5月~2012年5月应用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23例。结果:本组23例皮瓣,18例患者皮瓣均成活,5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清创、换药创面愈合,术后随访3~24个月,皮瓣均成活且功能好。结论:胫后动脉穿支皮瓣解剖恒定,便于切取和转位,血运可靠,切取面积大,切取方便,供区影响小,是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的一种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6.
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3年1月~2009年6月,应用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42例。结果 4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8个月~6年,平均1年6个月。40例术后全部成活,1例皮缘2 cm坏死,经换药自行愈合,1例皮瓣远端直径约5 cm坏死,经换药新鲜后行植皮术后顺利愈合。肢体功能不同程度恢复,供区无明显功能障碍。结论胫后动脉穿支皮瓣解剖恒定,便于转移,切取面积大,切取方便,供区影响小,是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下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以不损伤胫后动脉主干的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结果:16例均顺利I期成活,外形及功能恢复良好,无1例发生坏死、感染。结论:胫后动脉穿支皮瓣具有不损伤胫后动脉主干,血供丰富,皮瓣薄,创伤小,供区相对隐蔽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胫后动脉内踝上穿支筋膜蒂皮瓣在足踝部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7年5月~2008年10月应用胫后动脉内踝上穿支筋膜蒂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13例,术前彩色超声多普勒行内踝上穿支探测并体表标记,在解剖学基础上,皮辩轴线在胫骨内侧髁后与内踝,跟腱间中点的连线,旋转点设计在穿支穿深筋膜处,深筋膜上游离皮瓣,术中可根据受区情况适当修整皮瓣厚度。结果13块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3—6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观满意。结论该皮瓣血运可靠,切取安全,不损伤主要血管,术中可修整皮瓣,术后外形好,是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的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9.
朱邦中  曹东升 《安徽医学》2010,31(5):415-417,F0003
目的探讨超长小腿内侧胫后动脉穿支和带神经筋膜皮瓣的血供特点及修复足底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应用。方法以胫后动脉内踝上发出的皮动脉穿支为筋膜皮瓣转轴点,在小腿内侧设计超长的筋膜蒂皮瓣,皮瓣大小范围5.0cm×10.5cm~25.0cm×6.0cm。转移修复足踝部、足底远端皮肤软组织缺损。结果临床应用8例筋膜皮瓣长度均在16cm以上。结果术后8例皮瓣均成活,创面修复效果好,随访6~12个月,伤肢外形及功能恢复满意,皮瓣感觉获得一定程度恢复,足底负重行走及耐磨功能正常。结论以内踝上4.0~7.0cm处胫后动脉较粗大的筋膜蒂穿支血管,切取位于小腿内侧逆行筋膜皮瓣,距离长,面积大,血供可靠,切取便利,不损伤主要血管,成活率高。可修复较长距离的足底、足背皮肤软组织缺损,是修复足底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胫后动脉带蒂穿支岛状皮瓣对于小腿内侧与内踝创面的修复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1月三门峡市中医院收治的99例小腿内侧及内踝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分为穿支蒂组(50例)与对照组(49例)。穿支蒂组应用胫后动脉的带蒂穿支岛状皮瓣修复创面,对照组应用游离皮瓣修复创面。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随访半年,对比两组的皮瓣成活率及术后出现的并发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支蒂组皮瓣成活率、治疗效果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带蒂穿支岛状皮瓣可以改善小腿内侧、内踝创面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胫后动脉高位穿支蒂皮瓣修复小腿中下段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9月~2011年5月,我科共收治25例小腿中下段软组织缺损伴骨外露患者。男19例,女6例,年龄15~61岁,平均36岁。软组织缺损范围2cm×3cm~7cm×14cm;创面采用胫后动脉高位穿支蒂皮瓣修复,供区直接缝合或植皮修复。皮瓣面积为3cm×5cm~9cm×18cm,病程7天至2月。结果术后25例皮瓣全部成活,骨外露创面及供区Ⅰ期愈合。其中2例因切取平面达腘窝平面上2cm,术后皮瓣远端约2cm×3cm表皮青紫,经换药拆线松解蒂部后皮瓣完全存活,18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6~33月,平均18月。皮瓣色泽、质地及外形良好。随访病例6月后皮瓣恢复保护性感觉。结论胫后动脉高位穿支供血皮瓣血供可靠,操作简便,不损伤肢体主要动脉,供区损害小,是修复小腿中下段软组织缺损的良好皮瓣。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利用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6月—2011年12月,对我院收治的32例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病人采用胫后动脉穿支皮瓣进行修复.结果本组32例病人,皮瓣切取面积最小6.5cm×8.0cm,最大10.0cm×18.0cm.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月,皮瓣全部存活,疗效满意.结论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腿及足部的软组织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应用带蒂胫前动脉皮瓣修复小腿及足部软组织损伤。结果:本组共16例,随访时间为术后3-32个月,平均10个月,16例皮瓣全部成活。结论:胫前动脉皮瓣血管解剖恒定,供血量充足,易于解剖,皮瓣可取面积大,且手术方法简单,成功率高,术后不需特殊护理,适用于各种小腿和足部大面积软组织损伤的修复,有较高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程杰 《医学综述》2014,20(20):3751-3753
穿支皮瓣是显微外科皮瓣移植的新发展,符合组织移植"受区修复重建好,供区破坏损失小"的原则,既满足了患者的美观要求,也有利于受区进行功能锻炼,穿支皮瓣符合当代组织移植发展的需要。根据对小腿穿支血管的解剖研究获得了该部位穿支血管的解剖数据,为临床设计小腿带蒂穿支皮瓣提供解剖学依据,使小腿带蒂穿支皮瓣对小腿及足部软组织缺损收到满意的效果。该文就常见小腿穿支皮瓣的解剖和临床应用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足踝部创面修复的有效方法。方法 :新鲜成人下肢标本 2 0侧 ,对胫后动脉及其踝上皮支进行解剖测量 ;临床应用胫后动脉踝上皮支皮瓣治疗足踝部创面 2 4例。结果 :在内踝上方 6.83± 1 .1 4cm处有一较粗大皮支 ,口径 0 .95± 0 .1 5 mm,出现率 89% ,作者称其为胫后动脉踝上皮支 ,以此皮支作为血管蒂设计了胫后动脉踝上皮支皮瓣 ,临床应用 2 4例全部成活 ,皮瓣的近侧切取范围已达膝关节间隙 ,皮瓣的覆盖范围最远端已达外踝前下方。结论 :胫后动脉踝上皮支皮瓣不切断胫后动脉 ,是修复足踝部创面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6.
游离皮瓣的最大风险是血管吻合失败,尤其是微小血管的吻合.尽管以胫后动脉为蒂的小腿内侧皮瓣成活率高,还有其他很多优点,却损失了供区的一条主要动脉.为避免这一缺点,采用动脉切取后重建的方法.全部皮瓣成活,重建血管通畅.使这一皮瓣适用范围明显扩大,只要适应证选择合适,不失为一种有用的皮瓣.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观察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背足跟部软组织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足背及足跟部皮肤缺损创面患者42例,采用胫后动脉穿支皮瓣进行修复。结果:42例患者皮瓣均成活,3例患者远端部分坏死,1例患者出现张力性水泡,经治疗后均恢复。随访发现3例皮瓣臃肿患者实施皮瓣修薄术,效果良好。结论:利用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背足跟部软组织损伤操作简单,成功率高,且皮瓣血液循环良好,是修复足背足跟部软组织损伤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小腿中下段及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治疗体会.方法:对2017年12月-2019年12月我科治疗的37例小腿中下段及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病患行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术,创面大部分为骨质或肌腱外露,无法植皮修复,皮瓣面积3.8cmx4.0cm-8.0cmx6.2cm.结果:全部患者均完成手术,术后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与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远端及足踝部分软组织缺损的术后患处外观及功能改变。方法 2009年8月至2012年2月收治52例足、踝以及远端小腿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使用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25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27例,术后对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并于术后6个月复查时使用改良Weber临床缺陷评分系统对患肢的功能进行评估。结果微小皮瓣坏死(<10%)发生率: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为8.7%,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为12.0%;部分皮瓣坏死(≥10%)发生率: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为8.7%,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为4.0%。完全坏死仅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组发生2例。改良Weber临床缺陷评分:胫后动脉穿支皮瓣组(6.17±1.35)分,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组(8.92±1.73)分,但仅在"肿胀"项评分比较中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胫后动脉穿支皮瓣术后受区外观较好,对供区功能改变影响较小,而术后发生坏死的风险也并不高于传统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因此可以作为小腿远端、足、踝部分中、小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应用胫后动脉穿支为蒂的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交腿修复中前足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临床效果.方法 2007年8月-2011年8月对13例中前足软组织缺损患者,在小腿内侧区沿大隐静脉设计以胫后动脉穿支为蒂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切取面积5cm ×9 cm~8 cm×18 cm.结果术后13例皮瓣完全成活,其中2例皮瓣边缘有少量坏死.经换药后愈合.供区创面均1期愈合,经2-18个月随访,皮瓣外形满意,耐磨,质地、弹性良好.结论以胫后动脉穿支为蒂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交腿修复中前足软组织缺损具有不损伤主要血管、血供可靠、皮瓣切取范围大、隐蔽等优点,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