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少见部位骨巨细胞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夏清放  张振东  庞雄 《放射学实践》2008,23(9):1044-1046
目的:提高对少见部位骨巨细胞瘤影像学表现的认识能力,降低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少见部位骨巨细胞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本组病例均是在拍摄X线正侧位片时首先发现病灶。10例行CT扫描。结果:X线检查诊断为骨巨细胞瘤2例,骨囊肿6例,跟骨结核1例,椎体结核2例,椎体血管瘤1例,椎体骨髓瘤1例。CT扫描检查诊断为骨巨细胞瘤5例,骨囊肿4例,椎体结核1例。13例中Ⅰ级者9例,Ⅱ级者3例,Ⅲ级者1例。结论:少见部位的骨巨细胞瘤影像学特征不典型,易与骨囊肿、骨结核、单发性骨髓瘤相混淆。对特殊部位的骨质膨胀性破坏,皮质变薄,并见有细小骨嵴者应考虑本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的X线平片、CT、MRI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17例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10例发生于长骨骨端(胫骨上端3例、股骨下端7例),以偏心性、膨胀性骨质破坏为主,周围无明显骨质硬化,内无钙化;7例发生于脊柱(颈椎1例、胸椎2例、骶椎4例),以膨胀性骨质破坏为主,发生于骶椎者,多位于骶椎1~2水平(2例位于骶1,2例位于骶2)。结论 X线平片结合CT、MRI能显著提高骨巨细胞瘤诊断准确率,对临床制定手术方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非管状骨骨巨细胞瘤的X线平片、CT和MRI表现,评价X线平片、CT和MRI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例非管状骨巨细胞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7例均行X线平片检查,11例行CT扫描,8例行MRI检查.结果 大部分病变表现具有长管状骨病变的特征,但也有其自身特点.其中膨胀性囊性骨质破坏8例,溶骨性骨质破坏9例,偏心性邻关节生长5例,形成软组织肿块4例,有硬化边1例.结论 X线平片可作为诊断非管状骨骨巨细胞瘤的初步筛选方法,CT和MRI可为本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4.
骨巨细胞瘤复发的影像学表现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杜联军  丁晓毅  陆勇  陈克敏 《放射学实践》2006,21(12):1261-1265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术后复发的影像学表现及影响因素。方法:搜集本院收治的骨巨细胞瘤术后复发病例37例,其中男18例,女19例,年龄17~50岁,复发平均时间间隔为22个月(范围3个月~14年)。回顾性分析所有局部复发病例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平片、CT及MRI)、病灶解剖部位、第一次手术方法等相关影响因数。所有病例摄X线正侧位片及CT检查,19例行MRI检查。结果:骨巨细胞瘤术后复发的影像学表现主要有移植骨吸收、病灶填充骨水泥周围溶骨破坏及病灶周围软组织肿块。X线、CT及MRI等影像学检查能先于临床症状检出复发,CT、MRI增强检查可鉴别肿瘤复发和手术疤痕。骨巨细胞瘤术后复发率与手术方法、病灶部位有一定关系,与肿瘤的病理分级无明显相关。结论:结合X线平片、CT、MRI等影像检查可对骨巨细胞瘤复发及早做出诊断;影像学检查在骨巨细胞瘤术后随访复查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的平片、CT、MRI影像学表现,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对16例经临床手术病理学证实的骨巨细胞瘤病例的X线平片、CT和MRI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例长骨病灶分布主要在骨性关节面下方,以偏向性膨胀性骨破坏为主,周围硬化不明显,中央无钙化;增强后有不均匀强化效应;其中2例合并动脉瘤样骨囊肿者见液-液平面。7例脊柱和不典型部位病灶以膨胀性骨破坏为特点,周围硬化不明显,脊柱病灶同时见周围软组织肿块形成,中心无钙化;其中1例脊柱病灶同时累及相邻三个椎体。骶椎病灶分布位置偏高,在骶椎1~2水平。结论:大多数骨巨细胞瘤有典型的X线表现,不难作出正确的诊断;CT和MILI能提供更多的信息来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X线摄影、CT和MRI影像学特点。方法选取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例骨孤立性浆细胞瘤患者的X线摄影、CT和MRI资料,并对其回顾性分析。结果17例骨孤立性浆细胞瘤中,脊柱11例,长管状骨3例,扁骨2例,不规则骨1例。X线摄影及CT检查:不同程度膨胀、溶骨性骨质破坏,边界不清楚。10例周围见少许硬化边。8例见骨嵴影,2例椎体内骨嵴迂曲、硬化构成“微脑征”。8例骨皮质呈虫噬样或穿凿样,2例呈“花边征”。11例周围形成软组织肿块,8例合并病理骨折。MRI检查:T1WI 2例呈等低信号,4例呈等信号,1例呈等高信号;T2WI 4例呈等高信号,3例呈高低混杂信号。2例MRI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强化。结论骨孤立性浆细胞瘤影像学表现不典型,将X线摄影、CT及MRI相互结合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7.
骨盆骨巨细胞瘤影像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潘诗农  李琦  吴振华 《放射学实践》2008,23(12):1358-1361
目的:分析骨盆骨巨细胞瘤X线平片、CT及MRI征象,探讨其影像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分析总结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9例(包括7例复发)骨盆骨巨细胞瘤患者的X线平片、CT、MRI表现。结果:①X线平片表现:囊状骨质破坏15例,单纯溶骨性破坏8例,"多房性"骨质破坏6例。②CT表现:18例呈囊样膨胀性骨质破坏,11例呈单纯溶骨性破坏,未见骨膨胀扩张征象;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均出现轻度至中度的强化。③MRI表现:6例MRT1WI上均呈等信号、低信号,T2WI上呈低信号、等信号、高混杂信号。结论:骨盆巨细胞瘤的影学表现为膨胀性溶骨破坏,与长骨巨细胞瘤比较除膨胀更为显著外,余无明显差异;骨盆骨巨细胞瘤诊断需综合运用X线平片、CT及MRI并与临床表现相结合,且能够提高骨盆骨巨细胞瘤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小儿成神经细胞瘤骨转移的影像学特征,并探讨X线平片、CT和MRI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小儿成神经细胞瘤骨转移患者47例,分析骨转移在X线平片、CT和MRI上的特征,并比较其诊断价值.结果:成神经细胞瘤骨转移89.2%位于长管状骨、骨盆、头颅和脊柱.形态上包括溶骨型(71.4%)、混合型(28.6%)和单纯成骨型.X线和CT表现为虫蚀样、不规则、极小透光区,部分伴有硬化边缘或骨膜反应.CT在头颅、骨盆、椎体等部位显示更细微、更广泛的病变.MRI骨髓侵犯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MRI发现髓内转移的时间早于CT和X线,显示病变范围更大.结论:X线平片是诊断成神经细胞瘤骨转移的基本影像学方法,为观察长骨转移最佳方法;CT利于显示骨结构重叠较多部位的病变和细节;MRI早期发现髓内、椎管内转移.  相似文献   

9.
少见部位骨巨细胞瘤34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报告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少见部位骨巨细胞瘤34例。影像表现复杂,缺乏长管状骨巨细胞瘤X 线特征.本文着重讨论了脊柱、短、扁骨和不规则骨巨细胞瘤X 线表现及诊断要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脊柱骨巨细胞瘤典型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发生于脊柱的骨巨细胞瘤的CT表现,包括病变发生的部位、形态、邻近间盘是否受累、椎旁是否形成软组织肿块及增强情况等CT改变。结果发生于颈椎3例,发生于胸椎1例,发生于腰椎3例,1例发生于骶椎;2例侵犯相邻的两个椎体,6例仅累及单个椎体;6例椎体及附件同时受累;2例表现为椎体溶骨性破坏并椎体压缩改变,其余6例均表现为不同程度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8例增强扫描均表现为较明显强化。2例病变突破骨皮质,1例表现为椎旁软组织肿块,1例突向椎管内。结论脊柱骨巨细胞瘤在CT上有特征性影像学表现,CT对脊柱骨巨细胞瘤具有很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张玲  胡桂周  唐浩  胡碧莹  陈卫国   《放射学实践》2013,28(8):882-885
目的:分析不同部位骨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LCH)的影像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搜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51例骨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其X线、CT及MRI征象。结果:51例中有41例单发,10例多发。颅骨病灶表现为侵犯颅骨内外板、边界清晰的骨破坏;发生于四肢长骨主要表现为溶骨性骨破坏,边界清晰,可见硬化边,骨皮质受压变薄呈扇形或浅碟形缺损,部分可见骨膜反应,多数连续,超过病变长度;发生于骨盆、椎体及其他扁骨、不规则骨的LCH表现缺乏特异性。结论:LCH的发病部位及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点,但少见部位病灶与恶性骨肿瘤难以鉴别,综合运用X线、CT及MRI能进一步提高术前诊断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BMFH)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1例患者的X线摄片、CT和MRI的影像学特征,探讨影像学的诊断价值。结果:21例中长骨BMFH 18例,扁骨或不规则骨BMFH 3例。X线平片均有不规则溶骨性骨质破坏,相邻骨皮质破坏,9例病灶边缘有轻度骨硬化,5例伴有膨胀性改变,14例骨质破坏区周围出现弥漫性软组织肿胀;CT表现为不规则、无结构溶骨性骨质破坏,局部被软组织密度肿块所替代,邻近骨皮质呈不规则虫噬样破坏,同样可以看到有软组织肿胀,5例病灶内部见少许残留致密骨嵴和骨质破坏边缘断续性硬化,另有4例肿块内可见单发或多发囊状低密度区,未见钙化及残留骨结构;MRI表现:8例骨质破坏区均呈不均匀长T1长T2异常信号,其中夹杂斑片状或囊状更长T1长T2信号,均有骨皮质破坏并突破皮质形成软组织肿块。结论:原发性BMFH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X线平片、CT和MRI的结合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3.
骨挫伤的MRI诊断价值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目的探讨骨挫伤的MRI影像表现及MRI在骨挫伤影像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骨挫伤和3例隐匿性骨折病例的X线平片、CT及MRI影像资料,分析骨挫伤的MRI影像表现,评估X线平片、CT及MRI在骨挫伤影像诊断中的作用.结果全部病例的X线平片均未见异常.CT能有效显示3例隐匿性骨折的部位和形态,但34例骨挫伤病例CT均未能予以诊断.3例CT诊断为隐匿性骨折的病例MRI诊断为骨挫伤而未能显示骨折的存在.MRI能有效显示不同部位骨挫伤的病变部位、范围及形态,在SE序列上骨挫伤的典型MRI表现为不规则片状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的异常信号改变,骨皮质及骨轮廓不发生变化.结论在X线平片、CT及MRI三种影像检查方法中,MRI是唯一能有效诊断骨挫伤的检查方法,但MRI不能明确区别骨挫伤和未分离、移位的隐匿性骨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提高对扁骨和不规则骨动脉瘤样骨囊肿影像学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例扁骨和不规则骨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表现.17例中9例行X线检查,10例CT检查,8例MRI检查.结果:17例发生于扁骨和不规则骨的动脉瘤样骨囊肿主要表现为,①皂泡状和吹气球样膨胀性骨质破坏:平片4例,CT 8例,MRI 6例;②病灶内骨间隔及骨嵴:平片4例,CT 8例;MRI 5例;③病灶周围骨硬化:平片3例,CT6例,MRI 4例,MRI表现为病灶周围线状低信号影;④骨壳部分断缺:平片2例,CT3例,MRI 2例;⑤液-液平面:CT 5例,MRI 6例;⑥骨膜反应:无;⑦软组织肿块:CT 1例,MRI 1例.结论:扁骨和不规则骨动脉瘤样骨囊肿影像学特征与长管状骨大致相仿,螺旋CT及MRI能明显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跟骨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表现,鉴别病变的良恶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穿刺和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跟骨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其中6例良性肿瘤,4恶性肿瘤,12例肿瘤样病变.22例中21例行X线检查,10例行CT检查,3例行MRI检查.结果 22例跟骨病变中,良性骨肿瘤包括4例成软骨细胞瘤、1例骨样骨瘤、1例骨巨细胞瘤;骨肿瘤样病变包括10例骨囊肿和2例动脉瘤样骨囊肿;恶性骨肿瘤包括2例骨肉瘤、1例软骨肉瘤和1例滑膜肉瘤.结论 X线平片、CT及MRI综合表现可做到对跟骨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较为准确的定性分析,特别是良恶性鉴别.  相似文献   

16.
脊柱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析脊柱骨巨细胞瘤(GCT)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由病理证实的脊柱GCT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17~69岁,平均32.6岁)。所有病例拍摄病变节段X线正侧位片,22例行CT检查,16例有MRI检查。结果发生于颈椎1例,胸椎10例,腰椎6例,骶椎13例,其中术后复发7例,肺转移1例。X线平片表现为侵袭性溶骨破坏及椎体压缩改变;CT主要表现为膨胀性溶骨性破坏和较大软组织肿块;其MRI表现T1WI多为低等信号;T2WI为高低混杂信号特点。结论结合X线平片、CT、MRI等影像检查可对脊柱GCT做出明确诊断。CT和MRI可提供更多信息,对临床分期、手术方案制订及术后评估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特殊部位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 方法 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特殊部位骨巨细胞瘤患者资料,分析其CT、MRI及DSA表现.11例骨巨细胞瘤,有4例位于髂骨,3例位于骶椎,2例位于坐骨,跟骨及颞骨各1例. 结果 (1)CT:表现为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区;无明显钙化,无明显骨膜反应.(2)MRI:T_1WI以等低信号为主,T_2WI表现以等或稍高为主混杂信号.5例患者T_1WI、T_2WI肿块内见曲线状低信号带,2例可见亮斑征.(3)DSA:肿瘤血供丰富,供血动脉增粗扭曲,可见肿瘤血管及肿瘤染色.结论综合运用影像学成像手段,可提高对特殊部位骨巨细胞瘤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骨梗死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骨梗死的影像学特征.方法搜集经临床随访及病理证实的骨梗死13例,男5例,女8例.所有病例均行X线检查,其中同时行CT检查者4例,行MR检查者7例,3种检查都进行者2例.将骨梗死分为早、中、晚期,分析X线、CT及MRI表现,总结其影像学特征.结果骨梗死早、中期X线、CT表现为局部的骨质疏松及斑点状钙化,MR T1WI骨梗死灶中央部分呈等或略低信号,边缘为迂曲匐行的低信号带,T2WI中央部分呈等或略高信号,边缘呈迂曲的高信号带;晚期X线及CT呈不规则、迂曲状骨质硬化,MR T1WI及T2WI均呈低信号..结论MRI是诊断早期骨梗死最有效的方法,可以发现早期病变,X线平片对中晚期病变有帮助,CT较平片敏感,骨梗死的诊断应三者相结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9例长管状骨非潜水性骨梗死的X线、CT、MRI表现,探讨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骨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9例患者均拍摄了X线平片,7例行CT检查,2例行MRI检查;2例手术活检。结果:9例长管状骨非潜水性骨梗死共累及13个部位,股骨下段7个,胫骨上段4个,胫骨下段2个。其中2个部位经手术活检病理证实。X线平片显示髓腔内不均匀性骨化;CT显示髓腔内呈地图样改变,周围环以硬化边;MRI在T1WI和T2WI上病变中心区出现高低不等的混杂信号。结论:X线平片可以满足中晚期骨梗死的诊断,CT检查可以进一步明确诊断。MRI检查对早期骨梗死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20.
骨巨细胞瘤X线、CT征象比较分析及分级研究(附53例报告)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目的 分析骨巨细胞瘤的X线及CT征象 ,并作比较。方法 分析 5 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巨细胞瘤的X线平片及CT表现 ,并予以评分。结果 骨巨细胞瘤以囊性膨胀性偏侧性骨破坏为主者 3 9例 ,其余为单纯溶骨性骨破坏。多数病例出现骨壳 ,骨壳完整者X线片 18例 ,CT 13例 ,不完整者X线片 2 1例 ,CT 2 6例。CT观察病灶内多无分隔。骨质破坏边缘多清晰 ,CT观察 19例有不同程度的硬化边。病灶内软组织密度多不均 ,11例CT可观察到液液平面。骨壳不完整者常见骨外软组织块影。结论 通过X线片及CT对骨巨细胞瘤表现的比较研究 ,CT在诊断骨巨细胞瘤上明显优于X线平片 ,对长骨巨细胞瘤进行评分有助于术前分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