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月辉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04,10(2):101-101
鼻咽血管纤维瘤多见于男性青年,发源于颅底,肿瘤生长侵袭能力强,发展甚恶,瘤体中又含丰富血管,容易出现大出血,有时甚至危及生命,临床上强调积极手术治疗。目前用于摘除鼻咽血管纤维瘤的术式很多,我们采用无切口的手术方法,取得了较好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回顾性分析了颞下窝入路手术治疗鼻咽血管纤维瘤的结果。共 2 0例 ,按 Fisch分级属 级 3例 , a级 4例 , b级 8例 , a级 3例 , b级 2例。术前行放射线照片、血管造影检查明确病变范围。术前超选择性肿瘤血管栓塞后 ,2 0例中 2例出现暂时性视觉障碍和 /或头痛。术后 MRI检查判断手术切除肿瘤的效果。C型颞下窝入路 16例 ,D型 4例。C型入路用于 级 10例和 级 5例。C型入路距离较短 ,术野照明度好 ,可借助手术显微镜获得双目视野 ,可在切除肿瘤时直视颈内动脉 ,将颞叶稍向上抬即能显露海绵窦。 D型入路用于 级 2例和 级 2例 ,后者系肿瘤… 相似文献
3.
赵沛英 《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80,(2)
鼻咽血管纤维瘤富于纤维组织和血管,可造成鼻堵和严重的反复出血。虽然组织学上为良性,但极易向四周扩张性生长,以致根除困难,易于复发。本文简要介绍当前对此病的认识以及 相似文献
4.
5.
鼻咽血管纤维瘤28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鼻咽血管纤维瘤(nasopharyngealangiofibroma,NPAF)是好发于青年男性中的一种富含血管的肿瘤,且鼻咽部位置较隐蔽,手术野暴露不佳,手术后可出现复发。我院1982~1996年共收治鼻咽血管纤维瘤患者28例,其中有9例术后复发。现将诊治情况介绍如下。一、临床资料28例皆为男性,年龄10~34岁,平均15.5岁,其中19例为14~16岁。因鼻咽血管纤维瘤在我院首诊而行手术治疗的病例数有26例,另2例是在外院分别行1~2次手术治疗后复发。按照Chandler等[1]的分期方法,… 相似文献
6.
徐鹤荣 《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77,(3)
有关青年鼻咽血管纤维瘤的发生及治疗众说纷云,本文作如下讨论: 一、肿瘤发生及来源:Brunner(1942)给男、女胚胎的鼻咽部作连续切片,以搜寻可能发生鼻咽血管纤维瘤之特殊结构,Brunner提出,蝶骨的骨膜与基底筋膜是分离的,基底筋膜是构成上咽部的纤维腱膜,它覆盖于鼻咽部上壁及后壁,在这个筋膜中可以找到很多血管,中间部尤多,不少血管具有大的腔隙和单层内皮血管壁,因此Brunner认为基底筋膜可能是血管纤维瘤的发源地。Ringertz(1938)提出,纤维性肿瘤可能发源于骨膜,这些骨膜发生于胚板(embryonal plate),如覆盖于蝶骨体、枕骨基底突、 相似文献
7.
8.
《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78,(Z1)
青年性鼻咽血管纤维瘤为男性青年的良性肿瘤,因其有侵蚀周围重要组织的趋向,如手术切除不彻底,易于复发,故在郎位上属于变性。鼻衄为主要症状,此外有鼻窦、头痛、失嗅、眼球突出及鼻窦炎等症。少数病人如肿瘤增大扩伸至颅腔内,亦可致失明及死亡。病理组织学此种肿瘤含有二种基本间质组织。肿瘤在早期发展中,其中以血管为主;肿瘤为时较久者,则含纤维基质较多。基质本身含有较粗的胶原纤维,有交错及平行的细胞核串。有时在基质内可 相似文献
9.
《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78,(Z1)
本文分析1962—1972年10月期间所治疗的31例鼻咽部血管纤维瘤,其中1例肿瘤已侵入颅内系用放射治疗。 2.多数肿瘤可伸入邻近部位,特别易伸入蝶窦、筛窦及翼颌间隙(上颌窦后)。这些部位的肿瘤如未发现并切除,为复发的主要原因。 3.治疗成功有赖于术前对这些肿瘤的仔细估计。颈内及颈外动脉选择性造影为术前最重要的诊断方法之一。借可了解肿瘤的大小、扩展情况、血管分布及其主要的营养血管。 4.广泛暴露及彻底手术切除为首选的治疗方法,但肿瘤伸入颅内者除外。手术径路的选择视术前对肿瘤大小、范围的测定及手术者的经验而定。凡肿瘤已侵入颅内者,目前以采用放疗为宜。 5.在过去10年中,这种肿瘤术后复发率已显著减少,此因术前对肿瘤大小、范围更精确的测定及采用广泛暴露、彻底切除的手术原则所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复发性鼻咽血管纤维瘤的临床特征,减少复发率,进一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了16例复发性鼻咽血管纤维瘤的症状、体征、CT及MRI表现、手术方法和径路,手术效果及复发因素。结果手术后平均复发时间为8个月,其中1次复发9例,2次复发5例,3次复发2例,肿瘤的复发与肿瘤的分期有关;术中出血量与患者的年龄、病程、肿瘤的分期及手术径路的选择有关。结论术前充分了解肿瘤的范围是降低复发率的关键,选择合适的手术径路是降低复发率的必要措施,完全彻底的切除肿瘤是降低复发率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1.
韩德宽 《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80,(3)
青年人鼻咽部血管纤维瘤是一种不常见的良性肿瘤。病因不明,临床治疗比较困难。氏报告45例,男43例,女2例,最小年龄9岁,最大年龄30岁,平均14岁。31例随访5—20年,其余随访2—4年,2例失去随访。典型症状是反复鼻出血或鼻堵。面部畸形头痛少见。症状持续3—24个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从鼻腔径路鼻咽血管纤维瘤超声刀切除术减少术中出血的可行性。方法14例鼻咽血管纤维瘤患者,行同侧主供血动脉DSA栓塞后经传统硬腭径路手术7例,鼻内镜下辅以鼻腔径路超声刀手术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出血量、手术时间等指标。结果传统手术术中出血约700-1200ml,平均860ml,手术时间180-300min;鼻内镜下辅以鼻腔径路超声刀手术术中出血约250-350ml,平均293ml,手术时间90-180min,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鼻内镜下辅以腔径路超声刀手术,是有效切除鼻咽血管纤维瘤的安全术式,能明显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电动切割器切除鼻咽血管纤维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1例鼻咽血管纤维瘤病人,先行颈外动脉结扎术,再经鼻内镜应用电动切割器行血管瘤切除术。结果 11例均一次性手术成功。未见肿瘤残留。随访9个月至2年,未见复发,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鼻内镜下电动切割器切除鼻咽血管纤维瘤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在鼻内窥镜下应用自制高频电刀经鼻内进路手术替代鼻侧切开,硬腭进路手术的治疗效果,总结采用经鼻腔进路鼻内窥镜下自制高频电刀治疗病变限于后鼻孔的8例鼻咽血管纤维瘤患者的疗效。本文着重探讨了手术方式,步骤,认为用鼻内窥镜高频电刀手术技术为鼻咽血管纤维的治疗提供了较好的方法,手术视野清,时间短,手术安全彻底,不遗漏残留,创面出血少,瘤小蒂细者无需油纱填塞,避免了面部,硬腭切口,减少了病人的痛苦。8例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在鼻内窥镜下应用自制高频电刀经鼻内进路手术替代鼻侧切开、硬腭进路手术的治疗效果,总结果用经鼻腔进路鼻内窥镜下自制高频电刀治疗病变限于后鼻孔的8例鼻咽血管纤维瘤患者的疗效。本文着重探讨了手术方式、步骤,认为用鼻内窥镜高频电刀手术技术为鼻咽血管纤维瘤的治疗提供了较好的方法,手术视野清、时间短,手术安全彻底,不遗漏残瘤,创面出血少,瘤小蒂细者无需油纱填塞,避免了面部、硬腭切口,减少了病人的痛苦。8例患者随访3~24个月,无复发病例。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鼻咽血管纤维瘤(juvenile nasopharyngeal angiofibroma,JNA)的起源部位深在、血管供血丰富、周围解剖关系复杂,一度被视为鼻内镜手术的禁忌.而随着鼻内镜外科技术的成熟和影像介入技术的广泛开展,鼻内镜下切除鼻咽血管纤维瘤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1,2].自2004年6月~2006年2月我科开展4例经鼻内镜鼻咽血管纤维瘤切除手术,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1985,(3)
本文报告干1977~1980年为2例鼻咽血管纤维瘤患者局部注射硬化剂而获痊愈,其中一例为二次手术复发病人。治疗方法如下:1.瘤体内注射20%磺胺嘧啶2毫升和5%鱼肝油醇钠1毫升。隔日一次。2.瘤体内抽出新鲜血液或质软部位作为进针标志,不能固定在一处作为注 相似文献
18.
鼻咽血管纤维瘤为鼻咽部常见的良性肿瘤,常发生于10~25岁的男性青年,因肿瘤血管丰富,并可向颅底、颅内、眼眶、颞部和鼻窦等处侵犯扩展,手术切除困难。我科自1998~2002年共诊治45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鼻咽血管纤维瘤的放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卢永德 《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85,(1)
鼻咽血管纤维瘤,首选的和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由于动脉血管造影、多体层摄影和CT扫描的应用,血管栓塞、性激素、硬化剂和血管结扎术等辅助疗法的选择配合,以及手术切口和麻醉方法的改进,手术治疗的疗效在不断提高。但是,若肿瘤远远超出鼻咽部和鼻腔的范围,扩展至多个部位,或多次术后复发,则手术根治的效果有时就不理想。Acuna(1981)分析鼻咽纤维瘤322例,手术即使作得很彻底,约5%的病例术后仍有残余肿瘤存在、长期随访.接近 相似文献
20.
许时晖 《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80,(5)
青年鼻咽部血管纤维瘤的组织学表现是良性的,但在临床上有时显示恶性的病程。本文就目前尚存在争论的诊断步骤、辅佐治疗以及放射治疗对这种肿瘤的作用进行讨论。诊断:活组织检查都可对此病作出正确诊断,因其具有大量出血的特点,故活检应在手术室内全麻下进行,活检后往往需行鼻腔填塞,偶尔还需输血,另一种诊断的方法是动脉造影,以此确定肿瘤的血供范围,后者也可用CAT(computerized axial tomography)来确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