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永贤 《华夏医药》2009,(3):189-192
针灸作为一门医学学科在中国至少有2,500年的历史,有关人体腧穴数目,历代诸书所记载各有不同,以《内经素问气穴论》「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以致後世医家,以腧穴数目应以365穴为准则。然而实际从《内经》(素问及灵枢)二书所载穴数,有正式穴名者,仅有138穴,只列穴位而不言穴名者,约139穴,二者合计277穴,尚不足365穴敷。  相似文献   

2.
1治疗方法 1.1选穴据经络学说,六条阳经的经脉和督任两脉都经过头面部,治疗面瘫的选穴,原则是取出现征候的局部穴位和有关经脉的远部穴位,凡出现前额皱纹消失,眼睑扩大,不能皱额、蹙眉、闭眼等征候,可针刺头维、阳向、丝竹空、攒竹、瞳子髎等患侧穴位.  相似文献   

3.
经脉的穴组和组合穴是指在同一条经脉上的1~3寸之间分布的2~3个神经、血管、肌肉相同,主治功能相似的穴位,胸腹背部的同结段腧穴亦有类似分布。通过对经脉的某一段或某一局部邻近腧穴进行归纳和总结,并把此类腧穴定为穴组和组合穴,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对穴位进行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近十年79篇针灸治疗2型糖尿病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尝试从高频出现的经脉、穴位中发现规律,为针灸治疗2型糖尿病提供选经、选穴依据.本文对出现的高频穴位、高频经脉以及非十四经穴的取穴情况均有统计.  相似文献   

5.
浅谈俞募穴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募穴属针灸中特定穴应用范围,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俞穴均位于背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是指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特定穴。募穴位于胸腹,是脏腑经气汇集于胸腹部的腧穴。募穴基本分布在相应的脏腑体表之上,能够反映脏腑功能变化,与五脏六腑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俞募穴与脏腑有密切的关系,对指导临床应用有很大意义。1 诊断脏腑疾病 当脏腑器官发生病变时,在相应的俞募穴上可以表现出一些异常的变化,如皮肤变色,凹陷,突起,  相似文献   

6.
根据中医的经络穴说,整个人体分为十四条经脉,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内外的通络,即“内通脏腑,外联肢节”。每一条经络,在人体都有它的本经穴位,当身患疾病时,用针刺在相应的穴位,通过经络调整气血、恢复功能以达到治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正膀胱经是人体十二经络中最长的一条经络,起于目内眦,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睛明,止于小趾外侧端,期间,运行经过人体的头部、脊柱背腰两侧、腿部等部位。膀胱经也是十二经中穴位分布最多的一条经络,因此,治疗范围也非常广阔。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病;项、背、腰、下肢病以及神志病;位于背部两条侧线的背俞穴及其他腧穴主治相应的脏腑病证和有关的组织器  相似文献   

8.
李东垣是金元四大家之一,他的医案很多,多见于《东垣试效方》,《兰室密藏》、《脾冒论》中,笔者精读之后无不为古代医家的治学严谨、治病求源而感动。其精华足资后学者揣摩,而受用无穷。现分述如下: 1论经多本《内经》李东垣学有渊源,其深厚根底实基于《内经》、《难经》等,治病以《内经》为根本,辩明病情后,准确用药。如:一妇人重身五六月,冬至日因祭祀哭恸,口吸风寒,忽病心痛不  相似文献   

9.
治瘘独取阳明乃《内经》的治瘘选穴原则,首见于《灵枢·根结》篇,而《素问·痿论》曰"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歧伯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此乃治痿之大法,但对于针灸而言,在此阳明当为手足阳明经,而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又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针刺阳明经,气血生化有源,筋脉得养,关节得养而活动自如,所以说治痿独取阳明也.临床上,肢体痿软无力、中风偏瘫、半身不遂的患者,其临床表现的确以肢体外侧无力为多见,在治疗时遵此原则,确实有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哑门一、《针灸甲乙经》:“在项后发际宛宛中。”二、《素问·骨空论》:“在项后中复骨下”。王注:“谓瘖门穴也。在项发际宛宛中,入系舌本。”"又《素问·气府论》王注:“在发际宛宛中,去风府同身寸之一寸。”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在项中央。入发际五分宛宛中。”四、《十四经发挥》:“在风府后,入发际五分。”五、《针灸聚英》:“在项风府后一寸,入发际五分。项后中央宛宛中。”按:风府当后发际上一寸,本穴在风府下一寸,则应在发际处定穴。自《铜人》开始说“入发际五分”,则为风府下五分处。近人多依后说。神庭一、《针灸甲乙经》:“在发际,直鼻。”二、《备急千金要方》:“当鼻直上,发  相似文献   

11.
七、禹见犹浅〔原文〕《史记》王禹素以术艺为济北王太医.王以禹识见犹浅,令就太仓公意学医,经脉、俞穴所在悉通之.以此名知汉代焉. 〔注释〕  相似文献   

12.
针灸之祖——黄帝 黄帝是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领袖。现存《内经》即系托名黄帝与岐伯、雷公等讨论医学的著作。此书治疗多用针刺,故对针刺的记载和论述亦特别详细。对俞穴、刺阖、刺禁等记录较详。  相似文献   

13.
五运六气学说简称运气学说,是中医学"天人相应"的具体理论体系。在《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162篇文章中,有9篇称为"大论"的,其中就有7篇是专门论述运气学说,它在中医学中的地位不言而喻了。《素问·六节藏象论》说"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1]"不诵十二经,开口动手便错,不通五运六气,检遍方书何济?  相似文献   

14.
笔者采用针刺放血加拔火罐治疗乳腺炎9例,效果良好。治疗方法:病人取坐位,两前臂扶桌上。以足太阳膀胱经背部俞穴膏肓为主穴;配穴,病变在乳头上方者,加该经穴魄户,病变在乳头下方者,加该经穴神堂。操作时将穴位皮肤用手抓起,迅速弹出,持续3~5分钟,使局部形成充血状态。穴位处用酒精进行常规消毒,用放血针迅速在穴位点刺1~2cm,刺入2~3mm左  相似文献   

15.
复方探析     
就方剂变化的特殊形式一复方的涵义、源流、作用及意义进行了讨论。认为复方一说启于《内经》,成型于《伤寒杂病论》,发展于后世。复方具有单方所不具备的治疗面广、作用性强及产生新功效等特点,无论在临床运用还是创制新方均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6.
正为养生保健,很多人不断寻找和尝试各种方法。其实,我们的身体上有个最便捷有效的方法,却往往被忽略了。这个触手可及的方法就是转手腕和脚腕。手腕是手三阴经和手三阳经共同穿过的部位,主要穴位有太渊、列缺、内关等;脚腕是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共同穿过的部位,分布有昆仑、丘墟、太溪等穴位,刺激手脚腕可以"震荡"全身12条正经,通畅全身气血,起到不同的保健效果。比如,太渊穴可补肺气、治咳嗽;列缺穴能活血利水,治颈椎病;太溪是肾经原穴,补肾功能强大;  相似文献   

17.
正足厥阴肝经是人体的一条重要经脉,它起始于两侧大脚趾部位的大敦穴,沿足背经过内踝前向上,经腘窝内侧缘沿大腿内侧环绕生殖器,再上行到达小腹,上行穿过横膈,分布于胁肋部,继续上行沿喉咙后面,入鼻咽部,连接于目系,即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上达前额,与督脉会合于巅顶。  相似文献   

18.
伏灸是指在三伏天施以灸法治疗疾病的方法.该法用于哮喘主要选择背俞穴,督脉的穴位,经外奇穴以及与症状相关的穴位,如肺俞、肾俞、脾俞、大椎、陶道、身柱、神道、灵台、夹脊、涌泉、丰隆等.灸法有隔物灸、瘢痕灸、麦粒灸、实按灸等.三伏天为长夏脾主之季,伏灸的作用一则是春夏养阳.……  相似文献   

19.
曲池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时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即屈肘成直角,肘弯外侧横纹尽头处就是曲池。曲池穴属于十二正经中的手阳明大肠经,是这条经脉的合穴,主要具有清热解表、疏经通络等治疗作用。“曲”,隐秘也,即不易察觉;“池”,指水的汇合之所。  相似文献   

20.
王玄 《中国医药指南》2012,(26):608-609
《内经》所说的阴阳平衡是动态平衡,是阴阳在相互对立斗争,依存互根,消长转化的运动发展中取得的平衡。医圣张仲景继承了《内经》的哲学思想,其所著《伤寒杂病论》之方药组成,处处体现了组方用药之间的动态平衡规律。掌握张仲景用药组方的动态平衡规律,是理解仲景辨证论治思想及灵活运用"经方"进行临床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